1993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雷锋与我们同在
卢祖品
  一
 你的足迹是海燕飞翔的历史
 航程永无止尽
 你的语言也许过于朴素
 但始终洋溢着海洋的气息
 在中国的田野播种耕耘
 也许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而你默默在早春的田野撒播种子
 朴素的语言充满火焰
  二
 有永不凋零的青春么?
 一朵鲜花能开几种颜色?
 只要进入跑道
 就是奔腾不息的河流
 年年月月 你梳风沐雨于
 祖国的每一个晨昏
 一切疑虑彷徨
 在摇曳的春光中慢慢消散
  三
 假如绿叶不曾摆动
 只要有清风 风过处
 便有发自海天的回响
 如果路途冰山阻隔
 只要阳光坚定地辐射
 冰水也会融进生命的诗篇
 天空生长烟囱的乔木
 铁路像蜜蜂
 到处嗡嗡嘤嘤
 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
 又见你快步走来
 轻轻跨过我们家屋
 一道道心灵的门槛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

  古城一条仿古街
孙晓杰
这古城已经够古的了,数千年的古风古雨,遗留下遍地四野的古人古迹,古歌古韵……
古,也许是一坛陈年佳酿。从古走过来的今人,便少不了那一缕袅袅飘香的古情古意,于是就有了这条仿古街。
站在仿古街上,心就果然凝重起来,仿佛钟楼上悬垂的那一口古钟。两排立壁相接的仿古建筑,从我的两肩之侧擦掠而过,把个大红大绿涂抹得好不尽情。身着古服的商男商女,眼里溢出些秦砖汉瓦的古朴。悠然踏响脚下的青石板,由东向西,我是何朝何代的古客?
额匾近乎一家一个,多是黑底金字,尽刻儒雅祥瑞之语,都十分鲜明。古玩自然不少,货柜之中,铜钱一小串一小串地睡在红丝绒上,那惺忪的绿锈不知是宋朝抑或汉代;瓷品、陶器琳琅满目,但价钱也着实叫人眼花缭乱地咂一下舌头,且真品想必大都存放在距街不远处的博物馆里。然后是字画复字画,有拓片,也有今人之作。配套似的,写字作画的文房四宝一应俱全,种类繁多。多年不曾见过的鸡毫笔,也恬然斜倚在笔筒里,火红的毛羽依然英姿勃发,如一朵初绽的花蕾。可惜我没有画才,不然的话,用上一只正宗的鸡毫笔,在这大吉的鸡年,画上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倒也是趣味盎然的事。有些性急的货主索性在店门外支一张钢丝小床,把货品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招徕顾客。我插身其中,不想货主“啊哟”一声,我睁大眼睛投去疑问目光,却见那货主望着屋檐轻愉地说:“一滴唐朝的雪水滴在了今人的脖上。”哈!想不到连卖货之人也有如此诗情。
很少酒楼茶肆,想来这小街是专为文化人建的。却也不尽然。历史名吃,传统食品,宫廷佳肴……这些年很是被开发了一阵,名吃名店早各有其主,这小街岂能不扬长避短自成风格?正这般思索,却撞见一摊小吃,真正的“小吃”:几只小古铜镜般大小的竹笼,摊上一小勺米粉,上缀红、黄、绿三色蔗糖,蒸三两分钟,再用细竹签劈成“丫”状,平着一叉,递进了手中。问那巧女子,答曰:“镜儿糕,清朝小吃。”付一角零五小钱,就有一口耐人咀嚼的三百年前了。
及至一一细看这些仿古建筑,我恍然发现真正的古在今天已无法找到,仿造毕竟是仿造。即使那些遗存于今天的古物,因为脱离了彼时彼地特有的氛围,也只是古物而已。它们重现的不是历史,只是它们自身。聪明的倒是这些已经富裕且不甘寂寞的个体商人们,他们巧妙地把握住今人心灵深处的某一种情感,沿着古城墙,修建了这一条仿古的新街。滞留在古旧之中便无古可怀;怀古,正是因为人们有了崭新的生活啊!
一座画栋雕梁、流金溢彩的牌楼矗立在小街西口。走过牌楼,车水马龙的宽阔长街横贯而过。猛抬头,一幢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兀立眼前,那大块大块的窗玻璃,强烈地反射着晴空那如火一般燃烧的阳光……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组织部)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画同辉传佳话
丛培香
古城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稀世珍宝——秦陵铜车马。这辆四马并列、一人驾驭的铜车马,造型美观,制作精巧,不知令多少人惊叹和倾倒。当代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王荣宪先生特地画了一幅《始皇陵铜车马》国画,更为难得的是,他还请了50多位著名书画艺术家、作家和知名人士在画面上题签。于是,形成了一幅珍贵的书画同辉的艺术佳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幅画卷也是一件稀世之宝。
王荣宪先生又名溪水,沈阳人,生于1922年,早年受教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对中国画有较深的造诣。建国以后,他长期从事文艺书刊的装帧设计工作。几十年来,他设计了数以千计的书刊封面,颇有影响,如《毛主席诗词》、《郭沫若诗词选》、《青春之歌》、《前驱》、《播火记》及《中国书画》、《中国画技法》等,都是代表性的作品。他的装帧设计朴素大方,简单明快,富有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85年,他参加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书籍装帧艺术十人展”。他设计的《新文学史料》、《康熙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在全国期刊、书籍装帧展获奖。
年已古稀的王荣宪先生早已离休,除有时应邀设计一些书刊封面外,主要从事创作山水、花鸟画。1986年,他陪老友到西安游览,参观了大型彩绘铜车马。他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回京后精心画了一幅《始皇陵铜车马》国画,以表自己对祖国珍贵文物的热爱之情和暮年奋发图强之志。可是没想到,他的一些朋友看了这幅画,赞美之余又遐想联翩,禁不住在画卷上书写下自己的情怀。王荣宪先生从中受到启发,开始有意请更多的朋友在画卷上题签。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画卷上已留下了50多人宝贵的墨迹。
这些墨迹的内容,有的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颂扬。著名艺术家常任侠老先生题的是“炎黄子孙的智慧,创造艺术的奇迹”。著名书画家何海霞题的是“国之瑰宝,盛世再现”。白雪石题的是“中华冶炼之精华,国之瑰宝”。阿老题的是“稀世之宝”。胡絜青题的是“祖国瑰宝传世万代”。著名作家秦兆阳题的是“人民创造力令人惊叹”。诗人阮章竞题的是“华夏瑰宝世界所无”。
有的题签是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著名政治、社会活动家韩念龙题的是“秦皇扫六合,四海轨文同,对卷怀今古,千秋气象雄”。著名书画家邵宇题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温故知新”。著名装帧设计家曹辛之题的是“祖龙暴政二世而亡,能工巧匠万古流芳”。著名书法家沈鹏题的是“车同轨,书同文,始于嬴政”。著名诗人臧克家题的是“军威留万代,二世而亡秦”。著名作家吴祖光题的是“秦皇烟逝,铜马千秋”。著名文艺家许觉民题的是“铜马依旧,黔首不朽”。
还有的题签是对画卷本身的鉴赏和评价。著名画家蔡若虹题的是“精心之作”。华君武题的是“此卷甚妙”。黄胄题的是“黄胄拜观”。方成题的是“古稀老人精心之作,笔下传情令人神往”。周绍良题的是“霸业已成空,笔墨显奇功,画出铜马车,逶迤出地宫”。92岁高龄的老作家冰心题的是“车好画更好”。诗人张光年题的是“饱眼福”。作家王蒙题的是“甚可观也”。黄秋耘题的是“秦陵战车作于二千多年前,此图描绘入微,一丝不苟,几可重现原物,堪称佳构”。严文井题的是“轨迹甚鲜”。著名美学家王朝闻题的是“荣宪同志从事装帧设计并热爱中华文物,这既是份外事又是份内事,当隔行如隔山的名言被理解得过分绝对,从而束缚本行业务水平的情势下,得读此作甚感高兴”……
《始皇陵铜车马》再现了中华瑰宝固然“甚妙”,值得称道,但更妙的是这幅画卷能连结50多位艺术家的心。他们的墨迹或清秀,或遒劲,都表达了自己关心、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一片深情。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可以不必忧天
郭秋良
时下市场经济大潮的澎湃之势,大家都感觉到了。作家、艺术家们纷纷“下海”的信息,各种传媒也接二连三地报道了。当我们对这些勇敢者表示出赞赏的时候,忽然发觉“作家”这头衔再不像已往那样如桂冠般耀眼;似乎热爱文学创作的青年对文学不像先前那般执著。于是我们发出一声慨叹:文学事业“后继乏人”。于是萌生了一点儿担心:市场经济的大潮愈来愈猛,文学创作还有人去搞么?文学新人还能如过去曾有过的那样“雨后春笋”般出现么?
读了《承德市报》2月6日“万树园”副刊心中一喜——始觉我的担心是杞人忧天。这期副刊发了一位青年文学作者的散文《鸳鸯梦》、《封面女郎写意》、《闲话吃梨》、《承德美食》四篇,并标明是“×××散文专辑”。看得出,编者的用意是推出文学新人,鼓励文学创作,是在注意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意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两手抓”,而非一手抓;从这专辑也看出作者的追求,意在通过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全部四篇作品看,有写乡情的,有写亲情的,有写爱情的,有写生活哲理的,不造作,不忸怩,不无病呻吟,都是有感而发,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外化,读来觉得真实可信。尤为可喜的是字里行间溢出的那股青春气息,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让人感受到文学这东西的永远年轻的活力。
这位青年作者最近到我这儿来,我问起他像他这样的青年多不多?他说,尽管有人把多赚钞票视为“成功”的标志,可挚爱文学创作的青年人并不少。他随口就说了几位青年朋友的名字,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都是在文学之路上执著追求且成就赫然者。
于是,我觉得可以不必担忧了。文学创作不会因市场经济大潮而中断,相反,我们倒是可以期望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必会出现一个文艺的大繁荣。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好像盛唐时代就是这样的吧!
从事文学创作这一行的人,大可不必和人家比谁兜里钱多。你钱多,是你的;我精神产品多,我视为宝贵财富。“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谁让我们爱这一行呢!谁让我们情愿为她而献身呢!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部队青年画家张万臣的55幅中国画新作日前展出于北京音乐厅画廊。作品主要描绘军旅生活和山西农家风情,画中笔墨与情感交融,具有淳朴和清新的时代气息。(雪)


第8版(副刊)
专栏:

  罗炳辉石雕
徐勤本
 战争早已走远了
 你仍放心不下
 身着戎装
 炯炯目送
 砥砺野风的山
 解读你的心
 一生雕塑的岁月
 在诗句里返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