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东山乡中心学校彝族女子班,最近收到了国家物资部赴凉山州扶贫工作组同志送来的一百套棉被和物资部全体职工为这个县“希望工程”捐赠的五万元。图为彝族女子班的同学在领棉被及床单时的情景。 谢强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
——认真学习、宣传和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李铁映
(1993年3月2日)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纲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四年多的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纲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许多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一、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这一历程,我们深深感到,这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关于教育工作一系列论述的结果。我们要贯彻落实好《纲要》,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发展道路的高度,始终十分重视和关心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每个重要阶段,都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认为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教育。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搞上去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就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他规划了著名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认为实现这个战略第一就是发展教育和科技,从娃娃时代起就要打好基础。在去年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还特别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育事业的计划应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以深邃的目光洞察人才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一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为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他提出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的重点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在内。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并且尖锐地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同志从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出发,提出必须增加教育投入。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提出教育发展关键在教师,必须提高教师待遇,研究教师工资制度,这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他特别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鼓励人们终身从事自己的职业。要求把提高教师待遇作为一个方针,一个战略措施着手解决。邓小平同志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抓紧艰苦创业教育,培养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邓小平同志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展和改革教育的指导思想。
《纲要》所论述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条主要原则,就是这一系列论述的体现,是在总结我国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原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进程。我们是在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舍此没有别的选择。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国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教育落后,意味着在未来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没有立足之处。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审度教育在本国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位置,纷纷研究对策,制定计划,改革教育。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尽管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一再强调教育的战略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仍重视不够,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把教育看成纯消费性事业;有的同志认为,教育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应该“停一停”、“让一让”了,甚至出现了挤压、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发展教育,这样的话,经济也永远不会有大的发展。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情况下,更应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实现四化的根本大计。如果不是这样去认识和落实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就会丧失时机,拖现代化建设的后腿,我们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相适应。邓小平同志去年视察南方的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了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规划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基本依据。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将会提出多方面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大致都有一个适度超前的加速教育发展的过程。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经济的加快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要求也必须包含教育的加快发展;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与服务于经济的加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纲要》从战略高度对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谋划,赋予教育发展以丰富的内涵,不仅规划了发展规模、速度方面的目标,也明确了结构、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要求;不仅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分别制订了发展方针,还对民族教育、残疾人教育、远距离教育、国际合作教育(互派留学人员)明确了发展任务。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使全民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初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措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在一个文盲充斥、人民得不到基本教育的国家里,现代化显然只能是一句空话。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和国家一贯致力于提高全民教育普及程度。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努力,总人口中的文盲率已降到15%左右,在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师资和校舍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项伟大事业。但是,要在今后八年实现“两基”的目标,仍然要作艰巨的努力。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要采取适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办学模式和工作步骤,以坚决积极的态度因地制宜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上实行多样化,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当数量的科学家、理论家和各类专家,也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操作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从各自承担的任务和特点出发,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当前,要大力培养农村、企业、基层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国家要有计划地实施“211”工程,集中各方面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为我国科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在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结构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人才是教育的最终产品,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成为检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标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注意研究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在经济技术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和服务观念,按照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目标和效益指标,逐步完善与社会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体系,以有限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国家包办教育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了。《纲要》提出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体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很不平衡。这决定了发展教育的结构选择、地区布局和实施步骤等,都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既要有全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实行多样化。城市、沿海和其他发达地区,教育发展要更快一些,并要积极帮助后进地区;不发达地区规划教育发展时,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坚决积极;民族地区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逐步走出符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的办学路子。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走出发展教育的新路子。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强有力推动:一方面,世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迫切要求教育进行全面改革,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也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育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快教育的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应该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制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四个方面全面展开。要以体制改革为重点,同时进行其他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纲要》从这种整体改革的思路出发,确定了我国9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包办学、包学费(包括医疗费和一部分生活费)、包就业、包当干部的制度,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中央与地方、教育部门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基础教育继续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对经济、科技、教育实行统筹规划,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实行统筹管理;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要确保学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同时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政府要改革办学机制、计划体制、投资体制和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由直接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法律、经济、信息、督导、评估等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我们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探索,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政府宏观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
要遵照邓小平同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效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要看是否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保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教学改革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成人教育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高等教育实行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大胆进行各种改革试验。
要通过改革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仅指校舍和设备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要解放思想,改革一切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观念和制度,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子。
在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小平同志指出过,有一段时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引以为鉴,务必不能重新发生这种问题。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也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保证学校的政治稳定。要重视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有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乱收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少数学生经商、校园管理涣散等问题,要认真研究妥善处理,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五、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经费和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保证足够的教育投入和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就成为教育事业兴衰的关键。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经验证明,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水平。谁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谁就会有高水平的教育。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始终是教育战线一项根本性任务。充分信任、切实依靠、热情关心、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应成为教育部门十分重要的职责。
我国已经拥有一支1000余万人的教师队伍。他们辛勤劳动,教书育人,为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尤其是那些终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并且做出了卓越成绩的优秀教师,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是,必须看到,教师队伍的现状还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教师经济待遇偏低的状况仍未真正改变,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还存在不少困难,有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侵犯教师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队伍不稳,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90年代正处于教师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大批的骨干教师将要退休。上述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将会贻误整个教育事业,影响子孙后代。必须认识到,教师的低待遇必然造成教育的低水平。提高教师的地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下决心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八五”期间使教育系统平均工资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居中等偏上水平,高等学校平均工资高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平均水平。要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近10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极大的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有了明显的增长。1991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731.5亿元,比1980年增长4倍,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482.2亿元,比1980年增长3.3倍。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规模大,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91年教育经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占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12.7%,均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88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1%)。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教育加速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的需求。我国是穷国,办了世界上一个规模最大的教育。教育经费紧缺始终是发展教育的一个难题。
在制订《纲要》的全过程中,如何增加教育投入,如何解决我国教育经费紧缺问题,始终是我们反复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纲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出发,提出“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办教育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职责。在这个投资体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增加教育投入的主渠道,要求到本世纪末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八五”期间达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即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国家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办学。这里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在增加国家主渠道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要改变那种把教育投资当作社会福利、消费性投资的观念。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是比物质资源投资更有效益的投资,要舍得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向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收入本身就包含着一定量的教育费用,家庭的教育投入是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父母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家庭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就可以逐步找出一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解决教育经费,发展教育事业的路子来。
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组织好实施
“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组织好施工”。这是1985年党中央制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向我们发出的号召。《纲要》进一步绘制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现在的关键仍然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组织好实施。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按照《纲要》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宝。对《纲要》的施工也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有许多观念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和新的教育体制不相适应,应该大胆地更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要不顾条件地互相攀比。要注意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努力按教育规律办事。
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就要像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抓头头,抓方针”。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教育。要根据《纲要》制订本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措施。要努力发现和大胆选拔既懂经济又懂教育的优秀人才来领导教育工作,造就一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一代教育家。对各级主管教育的领导干部,要以《纲要》为教材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懂经济、知全局。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少说空话,克服形式主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使改革和发展教育的重大措施成为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纲要》提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贯彻执行《纲要》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各地要勇于创新,看准了的就大胆去试,扎扎实实抓好一批示范性工程。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总结经验,避免大的失误。通过实践,使《纲要》提出的基本原则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而神圣的事业。由教育振兴而推进中华腾飞是邓小平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心愿。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5年小见成效,10年中见成效,15年20年大见成效。”从那时起过20年,正是本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育,群众中蕴藏着的办学热情越来越高。悲观的思想是没有根据的。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树立雄心壮志,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坚持不懈,真抓实干,在我国教育史上绘出一页最新最美的画图,迎接21世纪的到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音乐各专业水平考级全面展开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校外音乐水平考级委员会
本报讯 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考级委员会近日成立,该机构组织并领导音乐各专业的水平鉴定与考核工作,为学习音乐的人提供国家级的、社会普遍承认的权威性水平鉴定。
该组织由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沨同志任主任,由音乐各专业国家级的专家、权威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委员会,下设钢琴、管弦(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声乐、电子琴、作曲、乐理与视唱练耳、吉他、手风琴、合唱指挥、钢琴调律等专业。
1993年2月首批进行考级的是电子琴、大提琴和吉它专业。1993年暑期将全面展开钢琴、小提琴、民族乐器、声乐等各专业的音乐水平考级工作。
结合国外经验及我国具体情况,考级委员会将音乐各专业水平一律定为1—9级,各专业各级通过者均发给鉴定证书。该证书作为音乐各专业的国家级权威性水平鉴定,可在升学、就业时供人材选拔单位参考。
除考级的具体工作外,考级委员会还将组织考级曲目的乐谱及音、像教材的出版工作,组织考前专业辅导,主办优秀考生演奏会等活动,及时为考生提供相互观摩、学习、交流、信息反馈的机会。
(乐文音)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高校兴起数学模型热
本报讯 日前,一个学习与应用数学模型的热潮正在高校学生中兴起,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等单位举办的我国首届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吸引了众多学子。专家们认为这是广大学生重视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可喜动向。
数学模型并不是普通的实物模型,它是应用数学知识为解决生产实践或其它应用领域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数学模型已经在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数学模型竞赛试题都是从实践中提出的课题,旨在鼓励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全国已有二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数学模型课。 (常志鹏)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天津采取八项措施减轻小学生负担
据新华社天津3月2日电 据《今晚报》记者曹津生报道,从今年秋季起,天津市小学将试行取消留级制度。这是市教育局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所采取的八项措施之一。
其它措施包括: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一律不准在教学中使用练习册、习题集或其它复习资料;初中毕业年级只使用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编写、审定的复习资料和补充练习。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各中小学不得擅自举办各种文化补习班、提高班,也不得接纳任何部门、单位、团体和个人在本校内开办以中小学在校生为对象的各种班(校)。严格控制中小学学科竞赛。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督导评估,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学校不能评为先进校等。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曲钦岳连任南京大学校长
本报南京3月2日电 经国务院、国家教委批准,58岁的著名天文学家曲钦岳被任命为南京大学校长。
曲钦岳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自1984年以来任南京大学校长。他表示,今后4年要为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南大校庆90周年时提出的“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而努力。 (方延明)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中药“菌克星”药海绵最近由贵州康运保健药业有限公司推出。这种药海绵对革兰氏菌群、淋球菌、滴虫及疮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朱焕)
△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近日迎来了他们新闻专业的6位兼职教授。他们是:艾丰,任一农,何梓华,杨正泉,杨伟光,格来。
(董宏君)
△北京朝阳区文化馆新馆将于1993年3月动工,1994年竣工。新馆建成后将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文化馆。 (辛朝文)
△由天津市规划局高级工程师史云鹏编著的《钢笔仿宋字技法》一书,以及配套的同名教学片分别由金盾出版社和纺织部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 (周文)
△与国家足协共建中国女足的广州奇星药厂,新近推出“星牌”四方胃片,对胃酸过多、消化不良、胃溃疡、12指肠溃疡等胃疾,疗效显著。 (张志光)
△首届炎帝神农节今年6月15日将在湖北随州市举行。据考证,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附近的烈山。近几年前来祭祖朝圣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以百万计。 (李冠泉 罗国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