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征文·

  深化改革 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习近平
党和政府提出经济发展要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推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的巨大动力。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是可以快一点的。仅以福州来说,改革开放14年来,国民经济上一个大台阶,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两番。这一事实证明,抓住时机,加速发展,使我国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是能够办到的。
打破常规,敢于迈大步
沿海开放地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区。现在国际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低速度、低效益等于停步,甚至将失去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沿海开放地区更要抓住机遇,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率先跨越新台阶。福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加快发展自己。到今年2月底,全市已批准三资企业近2000多家,大部分三资企业已进入收获期,实现工业产值已占全市乡以上的工业产值的1/3以上,出口总值占4/5,创利税占1/5。这既增强了福州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又为今后的大发展打下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福州和全国沿海开放地区一样,已为加快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去年,我们提出了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战略构想,即“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比1990年翻一番;到2000年再翻一番,赶上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做了重大的部署,开辟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摆开福州跨世纪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圈以福州市为依托,区域面积达5000多平方公里,处于福建省经济发达区域,是全省实施“南北拓展”开放战略的关键地带。目前已开辟各类开发投资区20多个,并加快开拓海外市场。该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将在推进沿海开放和发展两岸经贸合作、交流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不难预见,这个经济圈将为福州经济再上新台阶提供一个好条件。
加速发展,选准突破口
加快沿海开放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敢想敢闯敢试,大胆寻求机遇,才能闯出一条新路。从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一些制约因素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已在几个方面推出了全方位开放的措施,作为加快发展自己的主要突破口。
——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发展和完善各类投资区,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引进外资是发展中国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本市场的竞争,要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单靠优惠政策、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因地制宜,把引进外资与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福州土地广阔,且兼备山海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关键是要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近年来我们通过土地成片开发,引进外资创办了不同类型的开发区、投资区、工业村和高科技园区。并且鼓励各县(市)区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大胆引进侨、台、外资,开发新的工业区和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形成规模。目前,我市正在开发建设的元洪投资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投资区之一。这些投资区成为我市引进外资的主渠道,有效地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市场体系的充分发育,完善投资环境。当前,在经济运行中,市场发育不健全造成的市场需求约束,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而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形成。有鉴于此,我们按照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国有、集体、个体和外商一起上,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一是以搞活大流通为起点,加快市场建设。这就是利用合资合作形式,全面加强市区主要街道商业网点的改造建设,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大型市场、商贸中心和商场。二是以提供大服务为主体,建成由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加快金融、信息、保险、科技、劳务、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最近,我市所辖的全国第五大岛平潭岛已被辟为旅游经济开发区,创办具有国际水准又有南国特色的旅游岛。三是以发展交通为基础,创建与加快发展相适应的投资环境。国际机场、深水港口、高速公路、过江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上马,预计3—5年之后,我市基础设施将由目前制约型转为适应型。
——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发展支柱产业。福州的大中型企业少,所面临的挑战将是严峻的。为增强竞争实力,我们积极推进企业改造。除了国有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之外,选择一批企业进行引进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试点,并鼓励企业与外商及国内投资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嫁接改造。内联企业均参照“三资”企业管理办法放开经营。大力推进企业进入市场,使其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把发展高新技术同发展地方产业协调起来,立足上规模、上水平,积极组建以主导行业为龙头的“工、科、贸”一体化企业集团,培植和发展具有国内外市场优势的产业及其拳头产品。
深化改革,创造发展环境
沿海开放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这就要充分重视和加强软环境建设,创造发展环境。对此,我们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全面推进改革的深化。改革与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全方位的开放呼唤着全方位的改革。为了巩固和推进全面对外开放,我市相继在生产、流通、科技、教育和投资体制等方面出台了25项改革的新举措,使全市形成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在这项工作中,新出台的改革方案都要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多年来,我们选择了部分企业开展股份制以及兼并、租赁、转制等改革试点,做到既要善于借助点上改革,为面上推广创造经验,又要积极利用面上改革,为点上深化开辟通道,达到点面结合、全面推进的效果,从而使改革开放健康有序地进行,避免了走弯路,为推进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和效益。
——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于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特点,要求政府应以宏观管理为主,改变对经济活动不适当干预的做法,做好对经济活动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工作。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政企分开,把握宏观,先后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思路,力求取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动权。最近,我们又根据“小政府、大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马尾区与开发区“两区合一”的综合改革;继续向县(市)区放权;选择一些县、区和市直机关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促进它们放开搞活。放开搞活后,管理的任务更重了,如不强化内外约束机制,就会出“乱子”。近年来,我们在逐步放开房地产等市场的同时,不断健全完善了一整套涉及城市建设与管理、土地管理诸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使土地出让、地价管理等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城市建设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努力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这就要先立后破。近两年来,我们花了很大力量推进企业职工退休和待业保险,加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前,全市所有国有企业和90%以上的集体企业,以及部分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都实行了养老和待业保险,保证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于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换职能等方面的改革,我们也是立足于先立后破,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中共福州市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征文·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环境
徐燕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各地特别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投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引导服务、完善市场功能、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均取得很大的进展。以沿海开放城市南通为例,开放十多年来,全市共投入上百亿元办电厂、造码头、建机场,并开通了微波通讯、开辟了国际货运航线,城市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同时,成立了相应的涉外机构,组建了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软环境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整体开放素质的提高,外商投资连年跃升,全市经济的外向度迅速提高。但从南通的实践乃至整个面上的现状分析,目前在投资环境建设上还突出地存在一些带有共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一是人们对投资环境理解上还不很全面,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或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目光往往过多地集中在税费优惠、土地低价出让上,甚至以让利让税作为招徕外商的主要筹码。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优惠政策大战”和“竞相压价出让土地”的现象,与此不无关系。二是体制弊端,在投资环境建设上,较多地运用计划手段并实施较强的行政导向,难以真正地按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办事,滞缓了投资环境建设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的进程。三是政策粗放,优惠政策竞相出台,存在优惠一律化、无差别的情况,抵消了政策的优惠效用,甚至产生优惠失度、令外商疑窦的消极影响。四是重“硬”轻“软”,见物多、见人少,对培育市场、提高整体开放素质特别是人们的开放意识重视不够。
那么,如何加快投资环境的改善与构建呢?我认为,总体上应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目标,适应国际经济开放性、一体化趋势,按照“高起点、全方位、超常规”的思路来抓这件事,进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及其地区经济更广泛、更深入地进入国际经济循环和自身加速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投资环境建设的市场经济取向。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抉择投资环境建设的方略,重点是要正确把握国际资本循环的基本规律,把握国际经济交换和竞争的基本法则,同时,把握投资环境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以“政策稳定性、市场公平性、投资安全性、设施便利性和行政简单化、法制明晰化”等为主要目标,创造软硬投资环境的充分必要条件。为此,要增强系统意识,突破“优惠为先,让利为主”的思维定势,实施投资环境的全方位改善和构建,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增强动态意识,要认识投资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动态性概念,如劳动力和土地的廉价也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长“廉”不变,进而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要看到投资环境的改善与构建说到底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即便区位再好、政策再优,没有较高的整体开放素质也难以奏效,因而要注重做人的工作,使人人都成为投资环境。
以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为重点,加快经济运行的市场化进程。没有功能完备、开放公平的市场,难以真正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也就谈不上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必须把大力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作为构建良好投资环境的关键着手来抓。当然,首要的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建设,要打破业务分工,实行交叉业务,积极推进交易层次高、容量大、渗透性强、辐射面广的资金、证券和外汇调剂市场的建设步伐,进而尽快形成功能比较完整的、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其次,要放心、放胆、放手进行市场体系的培育,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主进行市场活动的局面,通过采取鼓励措施和股份制等改革手段,引导各类经济成份更多地参与到市场建设中来,进一步形成市场建设的多元化、多层次格局。再次,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明晰市场法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开放度、公平度和规范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国际化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很难想象,国外投资者会对一个交通不畅、通讯不灵、食宿不便、缺水少电的城市或地区产生投资欲望,即使有着优越的区位,而缺乏良好的设施也同样令国外投资者望而却步。
坚持“以软补硬”策略,切实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所需资金多,就大多数城市和地区而言,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基础设施的问题,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坚持“以软补硬”,把目前能够办并能够办好的事情切实抓上手,力求抓出成效。要努力改善政策环境,当前要着力在政策的稳定性、科学性、到位率上下功夫。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在吸纳外资上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尽快结合现行政策的调整拟订“有差别”政策,以正确引导外资流向和规模。同时,外商投资利益保障方面、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订也要加强并抓紧进行,使国外投资者在华投资真正感到有利可图,利有所归,进而放心投资、大胆投资、大量投资。实行体制创新,提高行政效率颇为国外投资者所关注,要进一步下放行政管理权限、简化办理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和体制转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外资的有权威的高效精干的机构,并履行制订吸纳外资战略和利用外资规划、政策和法规等职能,实施“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切实在方便外商投资,提高行政效率上求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为南通市市长)


第5版(理论)
专栏: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矫智仁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政府机构改革创造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把第三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在国民经济的整体结构中,第三产业是联系第一、二产业,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第一、二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越发达,这种反作用力就越大。14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凡是第三产业繁荣兴旺的地区,经济就发达,而第三产业冷清,经济就往往缺乏生机。可以说,第三产业是经济发达的“活力源”。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缩小,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文明发达的必然趋势。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更新观念。由于历史遗留的传统观念和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不少人总是用过去的眼光看第三产业。表现在领导工作上,则对第三产业认识不足,热情不高,胆子不大,引导不力,投入不足,政策不活,甚至设置障碍,刁难限制。所以,克服思想障碍,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一环。第三产业面广量大,时间效应强,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国家、集体、个体等共同参与竞争发展。可以肯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必然带动百业兴旺。谁先认准了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谁就会捷足先登,率先兴旺。
(作者为中共莱州市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国有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与国有资产管理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不久前在桂林举办了“市场经济与国有资产管理国际研讨会”。来自英国、丹麦、泰国、韩国和国内各地的学者、专家数十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与建立高效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与会的中方代表认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遇到三个主要困难,即总量失衡、结构矛盾和部分国有企业效益低下。这些困难从深层分析都属于体制问题,其中多数又与我国国有经济的产权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在当前这种新旧体制并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革国有产权管理体制,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协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关键就在于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其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特别是转换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资本的运行机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抓住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等几个方面。
与会者还对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讨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应该包括三个组织层次:一是各级政府中要设立专职行使所有者管理职能的机构;二是国有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三是要发展联接政府与一般国有企业的多种类型的国有产权经营机构。
不少代表还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它不仅需要与多项体制的改革协调配套,而且还涉及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需要实行管理观念的转变,否则,这项改革就很难向纵深推进并获得成功。
来自国外的专家在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有关国有产权管理体制变革的情况后,着重指出了以下几点:一是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要与其所处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二是有限责任公司是当今国有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发展的新趋势;三是要十分重视对国有土地的管理。这些意见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注意。
(冀湘)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的环境与发展》评介
姚贤文
如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此,曲格平新著《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作出了回答。该书已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它吸取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研究的精华,科学地总结和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的内涵:在战略方针上,确定了保护环境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政策建设上,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体系,把环保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在管理体制上,明确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上的责任,设立健全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环境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在科学技术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把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之中;在宣传教育上,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在国际环境事务中,努力发挥中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观点和举措。作者从社会、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角度反复论证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作者再一次呼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与发展的模式,为中国21世纪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书在科学方法论方面也作了有益探索。作者极为重视调查研究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在中国环保投资及政策的基本分析和评价中,列举了80年代环保投资情况,环保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及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析了环保投资的来源情况和使用情况,研究了环保投资的效益,指出了解决环保投资的基本思路和评价结论。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文简介
最近出版的《党建》杂志第三期刊登了邢贲思的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改革、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所有制、分配、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内建设和国际环境。该文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同志的探索,从而论证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该文初步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实用预测方法与案例分析》简介
最近,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管理功效研究所孙明玺、吴俊卿等完成的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预测方法和技术应用的研究”,建立了我国预测方法体系,撰写了《实用预测方法与案例分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分析了我国省市、部委和企事业单位在预测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误原因,总结了预测工作经验,推荐了多种适合国情的实用预测方法。这项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预测等方面,尤其对市场预测、供求预测等更为方便。 (伍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