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她离去了,带着对亿万儿童的爱
——记国际著名电影明星奥黛丽·赫本
温宪
1月20日,在与结肠癌进行了长期的痛苦搏斗后,奥黛丽·赫本在瑞士洛桑的家中悄然地闭上了双眼。明星陨落之时,她给人们脑海中留下的不仅是《罗马假日》等影片中光彩照人的银幕形象,还有她为世界上亿万儿童美好未来奔走呼号的纤纤身影。
赫本主演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她的成名之作《罗马假日》。身材苗条、美目流盼的赫本在这部影片中生动地活现了一个美丽、纯情的人物形象,深受不同国度亿万观众的喜爱,赫本因此获奥斯卡金像奖。《罗马假日》则成为世界电影史中的经典作品。此后,赫本又主演了《窈窕淑女》、《滑稽的面孔》等影片,曾先后获得4项奥斯卡奖的提名,成为好莱坞几十年来最著名的国际影星之一。
在结束银幕生涯后,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巡回大使,为全世界孩子们更美好的明天四处奔波。她说,她之所以投身于这一事业,是因为她对自己在二战期间童年生活的痛苦回忆。
赫本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她的母亲是一位荷兰女男爵,父亲是一位英国银行家。这对后来离婚的夫妇,将当时还是小女孩的赫本,送到英国一所私立学校去读书。当纳粹德国侵入荷兰时,正和妈妈一起在荷兰度假的赫本被困在那里。她亲眼看到自己的兄弟被纳粹士兵拖去劳动营。她在生活上所仰仗的叔叔和表兄弟被纳粹处死后,她不得不挣扎着自谋生路。尽管赫本从强迫孩子们在厨房里干活的纳粹军官那里逃了出来,但她和妈妈一起在纳粹德国占领荷兰期间曾饱经磨难。战争打得最为激烈的1944年和1945年之交,是欧洲人民最为痛苦的“饥饿冬天”。那时的赫本不顾身体严重营养不良,坚持一边在学校读书,一边在芭蕾舞班接受训练。她还参加了为荷兰反纳粹地下组织筹措资金的秘密业余演出。那一段的业余演出经历,为她以后在《罗马假日》等影片中行云流水般自如的演出风格打下了基础。1989年,她在回忆这一段生活时说:“我的童年使我对战争的创伤、暴力的蹂躏和饥饿的痛苦有极深的感悟,这一点总在激励着我不断进取。”
赫本在她的表演生涯中并非一帆风顺。剧作《百老汇》在改编成电影《窈窕淑女》之后,许多人期待着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仍由《百老汇》中的主角朱莉·安德鲁斯担任,但这一角色最终给了赫本,而赫本在表演中的歌唱部分却让马尼·尼克松代为配音。作为惩戒,那一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人将影片评为最佳影片,但将奥斯卡金像奖颁给了扮演男主角的哈里森,朱莉·安德鲁斯获得了声乐奖,而赫本连被提名的荣誉都没有得到。但赫本没有因此止住自己的脚步。她又与艾伯特·芬尼等主演了《二人同道》和《等到天黑》等影片,并因她在后者中出色地扮演了一个遭贩毒者跟踪、恐吓的盲人妇女而再一次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
对许多观众来说,银幕上的赫本是优雅、沉静和魅力的生动写照。但在声名日隆之时,赫本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影坛,专心于照看家庭。她说:“我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我并不留恋自己的影坛生涯。”赫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她与1968年离婚的男演员梅尔·费勒所生,另一个是她与于1969年结婚、后亦离婚的意大利精神病医生安德烈亚·多蒂所生。80年代的赫本,又与后来成为商人的荷兰籍演员罗伯特·沃尔德斯过从甚密。辞世前的赫本称沃尔德斯是她“没有一纸结婚证书的最好的丈夫”。
除了偶尔“为了好玩”而在一些影片中演演配角外,在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之前,赫本深居简出,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在谈到同意出任大使一职的原因时,赫本说:“知名度高是一个绝好的有利条件。我想我为什么不利用我的名气干点好事呢?”这位明星大使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视察有关儿童的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在富庶的国度则敦促那里的决策者向第三世界的孩子们更热心些地伸出援助之手。
1992年,她访问了数百万人民惨遭饥馑的索马里。此次访问之后,赫本动情地对人说:“我不相信积德或积恶,但我确实相信共同责任。索马里就是我们大家的责任。”同年,赫本因结肠瘤接受了手术。
赫本离去了,带着对世界上亿万孩子们的爱……
(附图片)
图为《窈窕淑女》中的赫本。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英莱湖奇观
刘鸿渝
从缅甸中部的重镇东枝往南行二十公里左右,就到了风景奇绝的缅甸‘威尼斯’——良瑞。这座小城坐落在山清水秀的英莱湖上,我们云南作家代表团到此参观访问,被这里的三大奇观所折服。
——这儿的水上集市每五天一次,每次举办时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渔民都划着小船前来进行交易,买卖农副产品、工艺品、五金百货、佛教贡品等。数千只小船挤在一起,你卖我买,称斤提斗,颇为壮观。虽然人多船多,又无水上交通警察,但是彼此和气友好,不吵不闹,更没有事故发生。这样盛大的水上集市,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很多外国旅游者都不远万里专程前来领略这一景观,集市前一天,东枝国际旅行社的房间常常被预订一空。
——英莱湖岸有一片片广阔平坦的田园,上面种有香蕉、大米、包谷等农作物。陪同我们的主人指着庄稼地说:‘这些庄稼是种在水面上的,这一片片土地是浮在水面上的草土。’我仔细一看,地面上打了不少高高的竹桩。主人说,这些土地不用竹桩固定住,就会像冰块一样东一块西一块地漂走。看见有不少船在挖泥抓草,我们问:‘这是不是在积肥?’主人回答说:‘不是积肥,是造地。只要把挖起来的泥和草晒一晒,然后沿原地边放下,它们就凝为一体,不会下沉,这样,种植面积就会扩大。’我想,这英莱湖的‘浮岛’也称得上是天下奇观了,怪不得缅甸作家钦貌纽博士开玩笑说:‘你们要买地就买这里的地,其他地方买了地带不走,这里的地买了可以拖着带走。’
——其实,英莱湖上最有趣的是渔民划船。其他地方的人划船都是用手,这里的渔民却是用脚。在广阔的湖面上,每只小船上都是穿着花统裙用脚划船的渔民,就像是在大舞台上跳芭蕾舞:熟练、敏捷、轻快,一只手协助脚划船,另一只手还可以同时放鱼线,拉鱼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怪不得东枝地区把有这种奇特姿态的照片、油画、塑像作为这里的典型民俗,在宾馆、街头、商店展示和出售。
英莱湖真是一泓神奇的湖。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迷上中国武术的人
孙学斌
去年9月,在河南少林寺举行的有37个国家300余名选手参加的国际武术比赛中,阿尔及利亚武术运动创始人、国际武术联合会执行委员奥马兰·加麦尔先生荣获“太极”、“散打”两项比赛第四名,并获得“少林拳”项目第五名及两项最佳表演奖,仅次于中国选手,名列外国选手前茅。加麦尔先生由中国少林寺参赛回国后,阿尔及利亚《晚报》发表评论文章,赞扬他在中国参赛是“杰出的创造,闪光的业绩”。
加麦尔先生早年侨居法国,12岁时便拜师习武。后来,他考取法国政治经济学院,临毕业那年,毅然放弃所学专业,返回故国,立志为发展阿尔及利亚武术事业建功立业。1981年,年仅20岁的加麦尔着手筹建中国武馆。中国武术在阿尔及利亚青少年中备受崇拜。小伙子们听说要开办中国武馆,便纷纷报名参加。学员有了,可没有馆舍,他的父亲又不幸病逝。这时的加麦尔先生连生活都需别人接济,要办武馆谈何容易。为了筹集资金,加麦尔先生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游说。他的热忱终于感动了一家木器厂的主人,他让出一间近百平方米的库房支持加麦尔先生开办中国武馆。
今天,当你来到武馆时,一个个身穿黑色功夫服的男女学员们会立刻拱手抱拳以示敬意。如果你不注意看他们的容貌,还会以为自己置身于中国武术之乡呢。走进武馆,仰首望去,墙上是一幅中国老寿星画像,画像两旁挂着中国大红灯笼,下面摆放着一尊习武的木雕像。宽敞的习武大厅四壁贴满了著名武星腾空的张贴画。大厅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加麦尔先生精心绘制的巨龙图,它显示了加麦尔先生的宏图大志,象征着阿尔及利亚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来这里习武的有六七岁男女少年,也有十几岁的初、高中毕业生,还有大学生、工人、职员等。由于武馆场地有限,武馆不得不将他们分为3批,每批训练4个月,每周两次,一次训练2至3小时。
不久前,中国朋友来武馆参观时,只见加麦尔先生身着黄色练功服,脚踩武功鞋,正在带领学员训练。随着阵阵喊声,只见大家举拳抬腿,躲闪踢打,龙腾虎跃,手上啪啪作响,脚下咚咚有声。我们不时微笑地向加麦尔先生投以赞叹的目光。加麦尔先生告诉我们,近几年来,阿尔及利亚武术事业发展很快,经国家批准,已成立了阿尔及利亚全国武术联合会,仅首都阿尔及尔市就有学员600余人,全国10个省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分会并设立了武馆,共有学员8000余人。
谈到今后的发展远景,加麦尔先生表示,“三五年内,将在全国各省市普及武术运动,还将在首都建立一个小少林寺,让阿尔及利亚成为非洲武术训练中心、中国武术第二故乡”。关于经费问题,加麦尔先生自信地表示:“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政府难以资助,他将采取以商养武的办法,即通过发展对华贸易筹集资金,以资助武术事业的发展。”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日本“浮冰节”
唐若水
在日本北海道北部的沿海小城纹别,每年1月中旬,人们都可看到,成群结队、大小不一的浮冰从鄂霍次克海遥远的水平线上露出,一天天向陆地缓缓挨近,至1月底时抵达海岸,最后,越挤越密的冰块连成了一片亮晶晶的白地。
为了吸引国内外观光客,纹别市创办了别具一格的“浮冰节”。纹别人在“海上白地”上,用数以万计的冰柱(每根约百余公斤)制作出无数形象逼真的冰雕作品,其中有世界名著中的男女主人公,国际超级影星、歌星、球星,还有欧洲古城堡和日本传统风格的古建筑。
到了夜晚,闪烁的彩灯更使冰雕充满了神秘感。此时,孩子们最喜欢步入以冰块垒筑的“冰上迷魂阵”嬉戏,而幼童们最钟爱的滑梯竟也是冰制的!
在模拟的“冰岛共和国”,身披皮袍的“总统”哈哈大笑着迎上前来与游客握手,这位“总统”每天要为数十对新人主持“冰上婚礼”;新婚夫妇脚蹬冰鞋,面对冰祭坛发誓,然后用冰刀切割一块偌大的浮冰,以替代传统的结婚蛋糕,宾客们则竞相将碎冰放入盛满美酒的酒杯中。
乘坐破冰船观光也是“浮冰节”的特色旅游之一。一种可载客70余人的小型破冰船,用4枚大钻头划开并敲碎厚约半米的巨大的冰面,在鄂霍次克海上缓缓行驶。游客侧耳聆听着破冰的巨响,饶有趣味地观赏着受惊的海豹露出冰面。甲板上到处可听到熟识或不熟识的游客在碰杯,喝的就是用天然浮冰制作的“冰镇威士忌”。
据北海道大学浮冰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这些无边无际的浮冰是随着海流南下,经过长达两个月千余公里的旅行,最后抵达北海道北方沿岸的。到了3月下旬,分崩离析的浮冰开始离别海岸,再随海流缓缓北上。这意味着春天已来临,渔民该准备出海捕鱼了。有趣的是,浮冰回返的日期每年都有出入,于是,纹别人又设计出一种“浮冰何时漂”竞猜活动,让游客在“浮冰节”上作出预测,遗憾的是,每年有幸猜中者总是寥寥无几。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人造“冬季”
哲一
靠近赤道、阳光充足的马来西亚终年如夏,多数居民没有见过下雪。马来西亚一座娱乐城为了吸引游客,按顺序“人造”一年四季。在一个热带国家里,变换四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冬季”到来那一天,娱乐城门口聚集了上万人。为了目睹下雪美景,大门一开,所有的人都涌向不很大的人造雪区。参观者们并不满足于仅看一眼“人间奇景”,还用手摸雪,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翻滚。娱乐城管理处因此不得不挂出牌子:禁止动雪。唯一的例外是,盲人可以摸雪,否则,他们如何感觉呢!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幽默劝架
美国辛辛那提市的警察在调解因生活琐事发生的家庭吵闹时,往往采用幽默的手法,下面就是一例:一天警察接到呼叫,来到吵架现场,看到夫妻二人正互揪头发,打得不可开交。警察并不上前劝阻,而是直奔冰箱,心安理得地挑好吃的东西大嚼起来。见此情景,夫妻二人先是一愣,随后便放开对方,怒气顿消。当猜到警察用心后,反而哈哈大笑起来。(永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广告之最
最长的手表
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从一幢高层建筑上垂下一只广告巨表,连表带长一百六十二米。
球鞋形汽车
法国有一只作广告用的巨型球鞋,它还是一辆汽车,速度可达每小时八十公里。 (丁永明)
(附图片)
上图为鞋形汽车
左图为长162米的手表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历史美与现代美
何伟文
千年纪念碑
佩特鲁斯谷地古木参天,两侧峭壁耸立。威严的古堡,由于风侵雨蚀,业已斑驳暗黄。卢森堡大公国曾传奇般地起源于此。陪同的卢森堡朋友告诉我们,罗马帝国时代,曾在此建筑城堡,以扼西北欧战略咽喉。公元963年,摩塞尔伯爵西格弗瓦获得此地,将它加固设防,创立了卢森堡王朝。从11世纪到14世纪,这里产生过德意志帝国4个皇帝、波希米亚王国4个国王以及匈牙利王国的一个国王。1443年,强悍的勃艮第人突袭得手,夺取了这一城堡。此后4个世纪,西班牙人、法兰西人、奥地利人、普鲁士人之间为此血腥争夺,连绵不断。每次战火,它都遭受蹂躏。新的征服者又加以修复、扩建。如此往复400年,反复蹂躏、易手、扩建达20次之多。当时,这里被誉为“北方的直布罗陀”。1869年《伦敦条约》确立了卢森堡大公国的中立地位后,当局曾着手拆毁城堡。因工程太大,历时16年后停止,城堡则尚存一部分,成了一座“千年纪念碑”。
欧洲建筑博物馆
卢森堡市区顺峡谷两侧展开。市容异常美丽,像是欧洲各种建筑的博物馆。它是民族争夺的历史记录,又是灿烂的法兰西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交汇点。沿峡谷东侧罗斯福大道漫步,法兰西式建筑相依而立。圣母院的尖塔,是卢森堡市的标志之一。它始建于1613年,是著名的晚期哥特式教堂,兼有法兰西和日耳曼色彩,但立柱又带有文艺复兴时代风格。每逢重大日子,大公夫妇殿下都要亲临。圣母院东侧是首相府和外交部大楼,周围是各部办公楼群,都是传统建筑。再往前走,一座华丽的建筑展现眼前,这是大公的宫殿。它始建于路易十六时期,后又断续扩建,因此带有文艺复兴时代的痕迹。其华美精致,在欧洲也不多见。
欧共体的摇篮
隔佩特鲁斯谷地西望。对面市区在树梢的衬托下浑如一幅19世纪的油画。两座奥地利王宫式建筑,十分引人注目。过桥走近,其中一幢楼上嵌着一幅铜牌,上写:“欧洲煤钢联营总部1952年”。今天,它已是卢森堡国家储蓄银行所在地。 穿过这两座建筑,沿自由大街西南行,经过酷似小卢浮宫的著名的阿尔贝德集团总部大楼,两旁商店林立,车水马龙。当来到皇家大道,眼前豁然开朗,许多高层玻璃幕墙大厦鳞次栉比,大多数标着银行名称。卢森堡市已有187家银行和200多家保险公司,欧共体金融机构也设在此。
接着,主人驾车带我们驶出城外,穿过“连结卢森堡与欧洲”的夏洛特大桥,一大片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22层的欧洲议会秘书处大厦和罗贝尔·舒曼大厦,是欧洲议会秘书处办公的地方。旁边半球形的欧洲会议中心,每年三次举行欧共体部长理事会会议。马路对面,让·莫内大厦绵延数百米,里边是欧共体委员会几个总局的办公室。十字形的欧洲投资银行大厦,是欧共体的“金融总部”,欧共体成员国及非加太联系国大批项目的贷款,便从这里发出。茶色玻璃幕墙的欧共体法院、欧共体统计局、欧共体计算中心大厦、白色的欧共体学校大楼并肩而立,一幢普通的三层小楼,则是“欧洲之父”、欧共体的积极倡导人、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出生和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
再往郊外,一座座现代化的写字楼如雨后春笋。主人介绍说,这是若干工业园区或金融区,更远处那些空地也很快就要盖满楼房了。
驱车回到市中心,临佩特鲁斯谷地凭栏环顾:脚下是历史,两侧是近代,城外是现代,远处是未来。这座8万人口的城市,却包含了西欧多民族的千年历史和文化,包含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所有特征。暮色初上,远眺四周,山峦起伏,森林环抱。自然美和人文美,历史美与现代美,如此和谐而完满地融合在一起。它的独特魅力,令人难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