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回英国拍电影
——《穆斯林的葬礼》赴英拍摄散记
张翠兰
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康大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穆斯林的葬礼》,由于有几场重头戏发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英国伦敦,为了再现当年伦敦的风貌,增强影片的历史感,总导演谢铁骊带领主创人员在我驻英大使馆文化处和英中文化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下,去年底赴伦敦现场拍摄。
高大的拜伦铜像坐落在海德公园的意大利花园内。绿茸茸的青草如地毯一样围绕在大理石铜像底座的周围,游人牵着洋狗缓缓地走来走去,似乎在聆听拜伦的诗句,沉浸在诗情中。公园中心的大喷水池,水花四溅,一群海鸥在水面上戏嬉,公园环境怡人,气氛静谧。
花园中突然响起“呜—呜”的警报声。正在游览的外国人、中国人顿时乱作一团,吵闹声响成一片,人们跌跌撞撞东奔西跑,好一阵惊恐折腾。这时导演从远处喊了一声“停!”大家安静下来,忙乱的人们你看着我,我打趣你,笑成一团。原来这是在拍《穆》片中法西斯空袭伦敦海德公园的一场戏。为了这场戏,剧组请了六位外国演员,其中有一位是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制片人比乔目先生,另外两位演员则是唐贝克的爸爸妈妈,他们演戏很认真,还有使馆文化处的同志也都参加了演出,大家配合得很好,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场戏的拍摄。
《穆》片中有两个人物需要英国演员扮演,一个是古玩商沙蒙·亨特,一个是他的儿子奥立弗。沙蒙·亨特由第一外国语学院英国教师唐贝克扮演,他刚到中国只有一个多月,不会说中国话,但他对中国充满友爱的感情,非常愿意出演这一角色。亨特的儿子奥立弗由第一外语学院英国留学生合家乐(中国名字)扮演。他会说中国话,但不精通。这两位客串的英国演员因为拍戏,“蹭”着回了趟家。
为了拍摄伦敦泰晤士河轮船甲板上主人公韩子奇与亨特的戏,剧组头几天就已经与英国轮船公司老板联系好了,以540英镑租一条船。这天清晨,风和日丽。扮演韩子奇的演员王诗槐,扮演梁冰玉的盖丽丽与唐贝克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轮船甲板。轮船在宽阔的泰晤士河上缓缓地航行,海风徐徐吹来,河畔的塔桥、大钟更显出它的雄姿,大家被这异国风景陶醉了。摄影师架好了机器,一切准备就绪,导演刚要喊“开拍”,突然发现镜头前钻出一个人来,一位年迈的英国老者,扛着个16毫米的摄影机也在准备抢拍这场戏。见大家都愣在那儿不知咋回事,亨特笑嘻嘻地走过来向谢导和大家介绍说:“这是我的爸爸!”老人谦逊地点了点头,表现出歉意。原来,老人知道儿子在中国当上演员了很高兴,找了架摄影机把儿子回国演电影的情景拍下来,放给亲友们看。韩子奇与亨特在甲板上的戏正式开拍了,亨特站在甲板上,兴奋地用中国话指着远处说:“这是泰晤士河的塔桥,快到家了,快到家了!”唐贝克演得十分专注逼真,那份“到家了”的喜悦,是剧中人的,也是随剧组回家乡拍戏的唐贝克自身的。
唐贝克是个有心人,他为了拍好戏,每天打开录音机认真听谢导演给他录制的中国话磁带,一句对话有的要学上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终于克服了语言关。在拍泰晤士河轮船上那场戏时,他说了几句非常流利的中国话,大家高兴地直劲夸赞他:“OK!”
奥立弗的扮演者合家乐同样很认真。有一阵,摄制组要在海德公园拍戏,通知他清晨5点钟来驻英使馆文化处化妆,可是他4点钟就从家里赶来了。这时大家都在熟睡着。他一个人站在街门外,直劲吹口哨,嘴里还喊着:“你好!你好!”直到把人吵醒给他开了门,他一进屋看见有空床,拉开人家被子就呼呼大睡,直到该给他化妆时,才把他叫醒。有人告诉他,你不必来那么早,他说:“我怕迟到,早来保险些!”这里面有英国人守时的时间观念,也有剧组人员的感情。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需要自我超越
童道明
“自我超越”是当前摆在演员乃至各种文艺样式面前的严峻的课题。艺术的确存在着不进则退,不变则僵的问题。
当然,有一种传统观念妨碍着演员实现“自我超越”,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在舞蹈界如今能“吃遍天”的“一招鲜”莫过于杨丽萍的孔雀舞了吧,但偏偏是杨丽萍近年来表现出了可敬的自我超越精神。从《孔雀舞》到《月光》到我们这次在春节晚会上看到的《两棵树》,除了炉火纯青的技艺继续让人赏心悦目外,“心理因素”、“情绪因素”,一句话,“人的因素”在杨丽萍的舞蹈中展示得越来越鲜明,而《两棵树》更是把中国舞蹈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升华到了一个近乎艺术极致的境界。体现在《两棵树》中的杨丽萍的自我超越,实际上也是中国舞蹈的自我超越。
除了《两棵树》外,令人特别兴奋的晚会节目还有小品《张三其人》。
自1990年元旦晚会《超生游击队》一炮打响后,小品成了电视晚会的必备节目。但小品很快和相声一样陷入了危机,因为它很快犯上了和相声一样的毛病——模式化的和类型化的低水平重复。不进则退、不变则僵的艺术法则在小品创作中表现得尤为凸出。很能说明问题的是,几位因为在电视晚会演小品而一举成名的笑星,他们的最佳代表作仍是他们的成名作。赵本山当然是天赋极高的演员,他在电视剧《一村之长》中显示出了自我超越的能力,可惜这种超越没有出现在小品创作中。黄宏能自编自演,他的机智使他的小品总能保持着一定的创作水平,但他的越来越“放得开”的表演,却越来越丧失他在《超生游击队》中出现过的鲜活与真挚。这样的表演模式化现象在郭达身上也能看得见。正是面对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走外”的小品大潮,我越来越希望小品创作出现“向内转”的转机。本子再多点内涵,表演再讲究点内含。《张三其人》正是抓准了小品实现自我超越的这一突破口。
《张三其人》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既不直白,也不晦涩,更不洒狗血,出洋相,而是用幽默,用轻灵的戏剧节奏,用大胆的舞台调度,用对于一种我们似曾相识的典型性格的略加夸张的展现,让我们因为从中发现了生活中的你我他而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严顺开的细腻又鲜明地展示人物心理的性格化表演,把《张三其人》演成了一出与《超生游击队》的风格迥异而又完全有资格与它相提并论的小品佳作。
但愿《张三其人》不要成为诱人重复的新模式!


第8版(副刊)
专栏:人物专访

  在舞蹈中寻觅生命的意义
刘凤学和新古典舞
冯双白
2月13日和14日,一部舞剧《布兰诗歌》(见上图,李铭训摄)和一场舞蹈集锦震惊了首都舞台,那流畅的语汇、丰富的文化内涵、热烈的传统情思、对西方当代艺术融会贯通的吸取,给人们以启迪和滋养。这两出表演,是台湾杰出的舞蹈家刘凤学博士率领的新古典舞团带给我们的。
一头银发,一袭黑披肩,人已60开外,依旧精神爽明。慈祥的笑容和婉柔的声音,更映衬着刘凤学目光中的睿思和一种锐利。
刘博士出生在黑龙江边。白山黑水、大雪荒原给了她最初的人生体验,从长白师范学院毕业后,曾向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学舞。那时她的双亲特别是父亲极反对以舞蹈为业,刘凤学凭借青春的冲力和朱颜大志说服双亲,踏上了生命的舞路,一去不回,转瞬竟已40年!
40年间,她舞而不止。50年代起在台湾开始舞蹈创作,曾在日本皇宫雅乐部连续7个月手抄中国舞谱,经万千周折,费百回心思,终于在舞台上恢复演出古乐《秦王破阵乐》、《八佾舞》、《人舞》等。她作品数目过百,屡次得奖。她先后赴日本、德国、韩国深造学习。80年代,她又不避高龄去英国伦敦大学拉班舞蹈学院学习,7年后荣获英国国家舞蹈哲学博士,是海峡两岸获此学位第一人。她戏称自己“老博士”。虽然是从学现代舞起家,刘凤学却一直眷恋中国传统文化。她将中国舞的动作主题与西方现代舞的“三度空间”等理论结合起来,不倦地探索着中国现代舞之路。
“老博士”一生育人不倦,把青春和智慧化作春阳之光照进学生的心扉。她的舞蹈教育中有一条不动的信念:绝不要舞蹈匠人;因此她的学生中,只要爱舞,想跳舞,欲在舞中寻觅真正的生命意义,那么,刘凤学就不计较学生的年龄、身材,“教舞不拒人”,她只想和学生们一起,寻找一生中的那一份忘我的投入,那一股不绝的活力,那一种只能在运动中才得体验的永恒。
这次她率领舞团来大陆演出,不仅有古意浓浓的《雪祭》(取材“窦娥冤”之事),春意淡淡的《投壶戏》;更有大气磅礴的《布兰诗歌》,这首由德国著名作曲家卡尔·沃夫根据中世纪一些游浪僧人和修士们的抒情诗创作的大型乐曲,由中央乐团现场演奏,合唱团演唱,并在刘博士的富于变化的艺术创造中化为可视可感的舞动形象。
交响乐、大合唱与充满隐喻的舞蹈在当代剧院中的高度融合,将作为一件盛事记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史册。(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奖

  文化部表彰中国京剧院青年团
中国京剧院青年京剧团组织创作、排演的新编历史剧《承天太后》在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中以全票荣获优秀剧目奖,并获得优秀编剧等10个单项奖,文化部最近予以表彰。文化旅行社为该团提供奖金6万元以资鼓励,这个团参演的另一新戏《魂断巴丘》也获得奖励。
                     (战吉)


第8版(副刊)
专栏:奖

  河北重奖影视中心
河北影视中心成立5年多来,生产了约100部电视剧。9集电视剧《大唐名相》和连续剧《誓言》、《少年毛泽东》等曾在全国评奖中获奖。为了推动河北电视剧生产迈上新台阶,河北省委、省政府日前在石家庄市隆重召开表彰奖励大会,以30万元重奖影视中心和上述3个剧组。
                     (戴白夜)


第8版(副刊)
专栏:奖

  辽宁奖评优秀电影文学剧本
为检阅电影创作队伍,促进电影创作繁荣,日前,辽宁省电影家协会举办了首届(一九八九—一九九二年度)优秀电影文学剧本评奖活动,有九部作品获奖。其中已拍成电影并获国家和国际大奖的《赌命汉》作者丁暄和《过年》作者姜一的剧本获优秀剧本特别奖。
                     (刘奉英)


第8版(副刊)
专栏:今日明星

  今日明星
获得“梅兰芳金奖”,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鲜花的盛开,功在于园丁的辛勤浇灌。”正是在张君秋老师等老一代艺术家的关心培养下,在与我合作多年伙伴的精诚配合下,才使我获得了今天的荣誉;我更要感谢广大热心观众对我的鼓励。然而,“金奖”的获得,只代表过去,并不能说明未来。我将沿着继承、发展的道路努力排演出更多更好的戏。──杨淑蕊
作为参赛演员中年龄最大的一员,当我得知自己获得了“梅兰芳金奖”时,泪水怎么也控制不住。我这45年的艺术道路,没想着要参赛,也没憋着要得奖,只是想对事业不能偷懒,要尽量练出好的水平见观众。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以及自己的天赋条件所限,没能排出几台大戏,面对观众的掌声和称赞,我很内疚。今后不敢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只想说,在我精力能达到的情况下我将一如既往,尽力拚搏。
              ──刘祺(附图片)
  上图为杨淑蕊近照
 下图为刘祺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