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迦太基启示录
章云
出突尼斯城,沿地中海向东北行车一刻钟,就到了闻名遐迩的迦太基古城遗址(见题图)。由高速公路从突尼斯城来到这里,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了一次从现代回到几千年前古代的逆水行舟的旅行。一边是现代化的都市,一边是残垣断壁的古城废墟。突尼斯的风光和景物常常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而反差之强烈,对比之深刻,莫过于这一段仅有18公里长的路程了。
登上比尔撒山岗,整个迦太基遗址就呈现在眼前。那布匿人的港口、萨朗波的祭台、古罗马的剧场、安东尼的浴室、马尔加的方碑、圣路易的教堂……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这片仅有几公里的土地上。举目远眺,地中海仍然是那样的蔚蓝,双角山仍然是那样的巍峨,橄榄林仍然是那般的嫩绿,茉莉花仍然是那般的芬芳,突尼斯城仍然是那般的冰雕玉琢、晶莹剔透。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有道是“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
世界上很少有几个国家像突尼斯那样,历史上经历了如此众多的入侵和变迁;民族中融合了如此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从公元前814年来自小亚细亚的埃丽莎公主在这片柏柏尔人的土地上建迦太基起,直到公元后1963年法国最后一批殖民军撤离比塞大港为止,在差不多3000年中,突尼斯先后历经了腓尼基、罗马、汪达尔、拜占庭、阿拉伯、西班牙、奥斯曼和法国人的入侵和征服。迦太基作为突尼斯的象征,留下了每一个入侵者的印记,融进了每一个征服者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尼斯是欧亚非三大洲文明和文化的大熔炉,迦太基则是这个大熔炉里的主焦点。
迦太基遗址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历史的启示,它以近3000年的兴衰荣辱向世界揭示:任何谋求霸权、侵略他人的国家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的。希腊作为地中海上的强国,曾称霸于一时,但后起的迦太基帝国为保护其新兴的海上贸易,与之争霸,结果希腊被击败,迦太基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他的强盛与崛起的罗马帝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罗马元老院决心摧毁迦太基。3次布匿战争先后持续了100多年,雄才大略如汉尼拔者,虽曾跨海北征,越阿尔卑斯山,渡易北河,甚至兵临罗马城下,但最终挡不住强大的罗马军团的反攻。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终被“荡为焦土,化为浮埃”;罗马在北非称霸了6个世纪,最后也因丧失民心和威望,被北方汪达尔人乘虚而入,取而代之;汪达尔王国背天逆理,实行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只存在了100年就被拜占庭所驱逐;拜占庭雄心勃勃,一味扩张,但终因疆域过大,力不从心,统治了165年后,逐渐被新生的阿拉伯帝国所征服。这些入侵者和征服者,开始时都是那样的踌躇满志,不可一世,欲霸天下而后快。然历史无情,人心如秤,除了这些断壁残垣之外,他们一无所留,“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被称为屠城“刽子手”的古罗马统帅西比翁,在面对熊熊燃烧着的迦太基时,曾经黯然神伤而脱口念出几句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
“总有一天,
圣城伊利翁将要灭亡,
善于使枪弄刀的普里阿摩斯、
以及普里阿摩斯的人民将要受难。”
当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问他这几句诗的意思时,他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害怕有一天有人对我的祖国也会重复这几句诗。”他道出了一个入侵者即使胜利了也惶惶不可终日的复杂心理。可见,侵略别国、独霸天下的人,即便一时得势,也逃脱不了良心和历史的谴责。(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日本人的时髦嗜好:
收藏海上漂流物
唐若水
近些年来,日本城市居民中出现了一种业余新嗜好:收藏海上漂流物。据悉,全日本已有数以百万计的“海漂物”收藏家,总部设在东京的“海漂物俱乐部”已应运而生,一家“海漂物”博物馆也即将迎接第一批参观者……
说到“海漂物”,人们一定马上会联想到神秘的漂流瓶,然而实际上,日本的“海漂物”收藏家的收藏对象早已不限于漂流瓶了。据“海漂物俱乐部”的创办人之一田中先生披露,他是15年前在海滩上偶拾一枚刻有外文的木雕小船时开始收藏“海漂物”的,至今他已有收藏物近万件,其中有经加工过的“非天然物”,如小工艺品、文具、望远镜、航海用具、餐具等,也有奇形怪状的、不知名的果壳和海洋生物等“天然物”。
采集“海漂物”之乐似乎也因人而异。一位中学教员认为,采集本身便是帮助青少年丰富想象力的绝好途径,每人发现一种神秘的“海漂物”,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浮想联翩”。而对于城市人来说,这又是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新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的“海漂物”收藏迷们,已开始更为热衷于收集“天然海漂物”。在日本列岛的近海,有一股被称作“黑潮”的强劲海流,每时每刻都把来自南国的植物种籽送至日本海岸。采集者会吃惊地发现,这些种籽一旦在日本种下,竟会因土质和气候的变化而演变成该植物的另一分支。每到夏季,日本近海刮起的特大暴风,会把大海来个“兜底翻”,致使原先生活在海洋深处从不露面的海藻、海贝等海洋生物被卷至海面,并随浪潮落到岸上,成了采集者的“俘虏”……
前不久,日本南方某渔村的“海漂物”采集者们意外地发现,一种罕见的红海龟开始在当地产卵,而过去人们只知道,这种海龟只在万里以外的澳大利亚尼克镇产卵。于是,日、澳两国的这两个小村镇结成了“友好镇”,此事在两国一时被传为美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异国风俗点滴
王若愚
印度人认为让孩子在浴盆中洗澡不卫生,因为盆中的水没有流动,是死水。
西班牙女人上街一定要戴耳环,他们认为一个女人不戴耳环犹如赤身裸体。
英美人认为当众节哀是知礼,所以在丧礼中不恸哭。而在印度的一些乡村,人们以嚎啕大哭、捶胸顿足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住在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用流泪表示欢乐。每当有大喜事或有亲友从远方来时,他们便以哭泣表示喜悦。如果到他们的村子里后,看见许多人在哭,而他们又递给你一块手绢的话,你就必须同他们一起哭泣。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艺苑

  女艺术家的圣地
德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多达两千个,其种类繁多,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艺术、民族、名人博物馆及各种自然博物馆,还有印刷、航海、报刊、面包等专业博物馆。
德国虽有众多博物馆,但很难有女艺术家的一席之地,社会上有种偏见,认为艺术是男人的事。为了使女艺术家有自己的场地,一九八一年,经妇女组织多方努力,波恩市政府终于同意将一个破旧的商店改建成妇女博物馆,当时许多女艺术家和爱好艺术的女性不计报酬,到这儿义务劳动。
妇女博物馆面积达三千平方米,三分之二用于展览。因经费有限,该馆工作人员只有五名。在德国,博物馆一般都需国家补贴,单靠门票收入是难以维持的。妇女博物馆一方面要靠社会团体、教会、名人等资助,一方面要自己解决困难。记者去采访的那天,正逢博物馆闭馆准备新的展览。馆长指着身穿溅得满身都是红红绿绿颜料的工作服的女士说,她们都是即将参展的女艺术家,由于缺乏人力和经费,我们只能提供场所,至于她们的作品如何运到馆里、其所需的经费和展品的布置,都要由她们自己负责。这一办法效果不错,既能使展览多姿多彩,又能使更多女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同时还能节约开支。
妇女博物馆的宗旨是面向广大普通女艺术家,但也展览高水平的作品,不少外国女艺术家的作品也在此展出过。自该馆开放以来,已有一千多名女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且脱颖出了一批中、青年女艺术家。她们的作品题材广泛,用料也很有特点,过去纸、笔、颜料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而现代艺术作品有些是用柳条、谷草、粘土、旧唱片、树根、旧轮胎、易拉罐等创作的。这充分说明了,在艺术领域,女人并不比男人差,她们同样具有创作力。
除了展出艺术作品外,该馆也举办有关妇女生活的展览,并配合展览会组织艺术讲座、讨论、朗诵会、电影、录相等活动。如今,该馆已成为女艺术家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增长知识、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的一个文化园地。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白宫新主妇的新规矩:
禁抽烟美国餐
何洪泽
一月二十日,希拉里·克林顿随丈夫搬进了白宫,成为宾夕法尼亚大街一六○○号的女主人。这位职业妇女出身的白宫新主妇,立即对白宫旧有的制度进行了改革,以其信念和风格订了一些新的规矩。从一月三十一日晚克林顿总统的第一次官方宴会,就能看出这种变化。这次宴会是克林顿夫妇招待全国各州州长的盛宴,作为女主人,希拉里亲自监督检查宴会厅的布置和制订菜单。此宴会有两点与布什时代的不同:宴席上没有烟灰缸,菜肴也不再是法式的。
原先,白宫除了厨房和衣帽间等地例外,是允许在总统居住区、办公室和公共大厅内抽烟的,而现在,即便是贵客,也不能在白宫内抽烟。希拉里这样做有其充足的理由。其一,克林顿夫妇从不抽烟,过去他们在阿肯色州时就在州长官邸实行过禁烟。希拉里坦率地宣布:“身体健康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不准许抽烟。”其二,白宫的大厅古色古香,许多家具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古董,极为珍贵。她说:“只要想想这儿的环境气氛,想想房子和家具的年代就更应禁烟了。”
对于白宫宴会,原总统的厨师们拿手的是享誉世界的法国大菜。但希拉里认为,美国人应更多地吃美国餐。因此,在款待州长的宴会上,所有的菜都是美国式的:熏腌虾、芒果酸辣根、烤嫩牛肉、笋瓜、炸土豆洋葱圈等等,连酒也来自弗吉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为此,白宫厨师长专门请教了三家有名的美国菜餐馆。希拉里甚至想搞一个真正的厨房“内阁”,常给白宫菜单提出建议。
希拉里要白宫改做美国菜,显然与克林顿夫妇的饮食爱好不无关系。克林顿总统家里的饭菜极为平常,而且是典型的美国餐:煮鸡脯肉、新鲜蔬菜、米饭、色拉、水果、加冰块的茶……他们喜欢吃很多的蔬菜和带纤维的食品,还有水果。以前,克林顿夫妇在小石城时常常到快餐店吃饭,这几乎已成习惯,克林顿当选总统后这样做有很多麻烦,特别是会受到新闻界无休止的跟踪。但旧习难改,他们还是想不时出去尝尝有名的美国快餐。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茶在英国
黄承耀
公元前350年中国就有栽培茶树的记载,英国人迟至17世纪才知道茶可作为饮料,可是近百年来,饮茶已成为英国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习惯。
在英国,喝茶时间是不能耽搁的。有些民间笑话即是明证:英国士兵在掩体里到了喝茶时间,即使交战也会停止射击。
英国人在生活中都遵守这样的“规矩”:在早餐前或早餐时喝茶;早晨刚醒来,丈夫或妻子会将一杯茶送到对方床前,喝了茶再起床。现在有些人家在小桌上置一电茶壶,其一端电线接在闹钟上,铃响即表示电茶壶的水开了。旅馆的旅客、住院的病号早上醒来时都能得到一杯茶,即使最廉价的小旅店也为每个客房准备有电茶壶。一个人搬到新居后,邻居会友好地上门询问是否来得及准备茶壶泡茶,如果来不及,邻居将邀其去喝茶。如果管道工在家里换水管,到了喝茶时间,女主人得请他喝茶,否则师傅就可能停下手中的活,去找喝茶的地方。1987年,英国遭飓风袭击,某乡镇的电线被刮断,无法使用电茶壶。当地一位女议员便用家里旅行用的煤油炉烧好一小桶开水,拎着到一家家去送开水泡茶,这使她在竞选中比发表火一般言论的某些议员得到了更多的选票。
在17世纪初期,英国人还同其他西方人一样只喝咖啡。1610年,荷兰人首次将中国茶运到欧洲。又过了70年,中国茶进入英国并“排挤”了咖啡。1839年,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开辟种茶场。后来,印度茶、泰国茶、印尼爪哇茶都纷纷进入英国。
20世纪初,丘吉尔任自由党政府商务大臣时,曾把准许职工享有工间饮茶的权利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这个传统一直沿袭至今。于是,各行各业的人每天上下午都享有法定的15分钟的饮茶休息时间。如今,在英国,任何一家公司都为员工准备有电壶、茶杯、茶叶和牛奶。各大机关、大企业必有饮茶室。没有饮茶室的,大多都有“烧茶妇”,专事烧开水、泡茶,用小推车将茶水送到每个人手中。
英国人爱喝掺牛奶的泡茶。伦敦高级食品商店有百余种茶叶出售。通常,英国人喝的是用几个品种茶叶冲泡成的混合型茶。在英国,品茶师如同法国的品酒师一样是收入颇丰的职业。
英国人也喜欢用瓷壶泡茶,殷实人家还用银制茶壶泡茶。他们认为,用软水泡出的茶味道最好。英国人喝茶时,是先往杯里倒入牛奶,然后再倒茶,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如果到英国人家作客,女主人将给你的茶放入方糖。如还要一杯,客人不应自己倒茶,而要请主人倒。若是一家人坐在饭桌旁喝茶,那么倒茶的“专利权”是母亲的。朋友在聚会喝茶时,大家总会提出一个问题:“谁来当‘妈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为旅游者服务的“绿色天使”
张金江
在墨西哥的高速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红灯闪烁的绿色小卡车在疾驶。那就是被誉为“绿色天使”的旅游救援服务车。
“绿色天使”是墨西哥旅游部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设立的,目前拥有车辆200多部,每部车配备两名服务人员,为在旅途中遇到困难的游客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汽车修理、旅游指南、无线电通讯、安全护卫等。一般来说,“绿色天使”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据墨西哥旅游部介绍,这种旅游服务项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天,我们驱车出墨西哥城采访,途中,汽车突然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值正午,烈日炎炎。突发的故障和高原的骄阳使我们焦躁不安,额头冒汗。过路的墨西哥朋友安慰我们不要着急,并帮我们把车推到墨西哥城城郊的高速公路收费口。
那里正好有一辆“绿色天使”旅游服务车。车旁两位身着绿制服的工作人员见状,立即走上前来查问。听完我们的解释,他们马上打开车盖仔细检查,然后,又用自备电线,将两辆车的蓄电池连起来,发动起小卡车,给我们的车充电。他们虽尽了最大的努力,却毫无效果。他们耸耸肩,说可能发动机出了毛病,得送修理厂检修,他们可以帮助把车推到城里的修理厂。他们让我们上了自己的车,一位绿衣“天使”为我们掌方向盘,另一位发动起他们的服务车在后面推。两辆车头尾相接,向首都方向缓缓驶去。
墨西哥城有300多万辆汽车,交通非常拥挤,汽车推汽车,横穿市区,难度非常大。绿色救援车上的红色信号灯不停闪动。为我们掌方向盘的绿衣“天使”不断将胳膊伸出窗外,打出各种手势,指挥后面的同伴。两个多小时后,“绿色天使”终于顺利地把我们的车推到了修理厂。他们只收了我们相当于拖车公司一半的费用。当我们向他们表示谢意时,他们笑笑说:“为您服务。”
在墨西哥,哪里有遇到困境的游客,哪里就有“绿色天使”的身影。他们为游客排忧解难,为游客带来欢愉。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变色树
在中美洲生长着一种名叫“吉利亚”的树,它的颜色会随季节变化。在5月底至6月初,树是红色的;到8月底至9月初,就变成白色的。这种树会变色是为了授粉的需要:树呈红色,能招引传播花粉者,例如蜂鸟。到了秋初,蜂鸟飞到其他地方去了,这种树就用白色来吸引新的传粉者——飞蛾。由于此树变色很有规律,简直可以当日历使用了。(李有观)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恐龙有8个心脏
据报道,纽约博物馆对它所收藏的15米长的恐龙骨架进行研究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这个庞然大物可能有8个心脏。
原来,恐龙的脖子比身腰长4倍。一些专家认为,恐龙像长颈鹿一样,不是与地面成水平状,而是成垂直状来支撑其特长的脖子。它靠长脖子摄取高树上的叶子。因此,它必须有个强有力的血液输送体系,以便把血液送到头部。专家们还认为,恐龙的心脏一个位于胸腔,一个在脖子根部,另外3对位于12米长的脖子上。
(罗时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会捕鱼的野猪
在太平洋中部的法考福岛上,生活着一种会捕鱼的野猪。科学家在观察了这些野猪后认为,这种猪是捕鱼能手,它们能将头沉入水中15厘米深将鱼捕住。目前,尚不知这些猪是如何来到该岛的。
(江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是俄罗斯联邦雅库特萨哈民族的传统节日——“送冬节”。这其间,当地人要举行各种欢庆活动,以示对春天的企盼。 王学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