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且说文人哭穷
  王开林
“天嫉多才”和“文能穷人”的说法是由来已久了,似乎造物主也会犯“红眼病”,看到有人才高八斗,就气不打一处来,硬要把诸多厄运强加在他们头上。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辞意酸楚的《送穷文》,此后,他又说过什么“文穷而后工”,就是有感而发了。
在古代,文人之所以穷,多半是因为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自命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即是一个显例。他客居长安时,真正尝够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滋味。到了晚年,他的政治理想彻底化为泡影,心底便不由发出“文章憎命达”的悲叹。从茅屋为秋风所破到饿死于漂泊的途中,杜甫的身世可谓悲凉之极。由此看来,古代文人哭穷,乃是一种大可悲的事情,令人为之掬泪。
现代文人中,郁达夫是哭穷的高手。他在《零余者》中唱道:“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若让同病相怜的人听见,眼眶一下就湿润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人哭穷,虽然哭得凄凄惶惶,落为文字,却多半是藏藏掖掖的。然而,到了当代,文人哭穷竟产生了“应者云集”的轰动效应。
有一段时间,许多报刊特别慷慨地给一些哭穷的文人腾出版面,慈软得就像见人落泪便递上手帕似的。甲文人闷闷不乐地说:现在物价飞涨,文章贬值,商品经济将文学逼入了死胡同。乙文人愤愤不平地说:商品社会抛弃文学,逼良为娼,我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丙文人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狼”烟四起,文学的“抗战时期”到了。
历年以来,因为作家队伍中混进了某些玩文学的,我们对这些哭穷的文人不能不有所甄别。一部分人乃是在文学还被人们看好时,跑来浑水摸鱼,谁知瞎摸一气,所获不多,文学的前景就已变得暗淡了。他们立刻改弦更张,谓之“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大有从此跟文学割袍断义的意思。这种人哭穷,只是为自己弃文经商的行为寻找遁辞。好像他们真是走投无路了,才忍痛割爱。这样的假文人一旦下海,赚了几个钱,其真面目就毕露无遗,你再去跟他谈文学,他肯定会嗤之以鼻,觉得你太不识趣。
文坛混混儿一哄而散,乃是文学的大幸。其实,他们不必挖空心思进行表演,只需拍拍屁股走人就可以了。
哭穷的另一部分文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只不过耐性稍差一些,看到周围人的躁动,再加上传媒方面的大肆鼓吹,他们便觉得下海捞一票乃是得风气之先。他们绝对没有一辈子在商海浮沉的打算,只是想借此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一类文人大半是有良知的,哭穷时,就不免“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会说:现在出书难,读者少,文学已经门庭冷落,若不以商养文,路子会越走越窄。他们的言行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文人哭穷偶尔也会感动孔方兄的“侠骨柔肠”,但并非屡试不爽。一些文人因为缺乏经商的天赋和才能,下海之后,很快就仓皇败北了。然而,心态一旦失衡,便已回头无岸。
好在这世界上仍有一些人以圣徒的精神来坚守自己的事业。让我们为其“穷且益坚”的精神而流泪吧,这可以表达生者崇高的敬意。
  (作者单位:湖南省作协)


第8版(副刊)
专栏: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梅花精神
  张永枚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我的家乡四川山中,有白梅、红梅,还有奇花绿梅、墨梅。
雪花飘落梅花上,梅枝微颤,但花瓣不落,花枝不折。雪花化了,梅花水亮亮的,更俊美,更英气。
我爱梅花。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头两行着意于一个“春”字。风雨也好,飞雪也好,都视为对春的“送”、“迎”。
春,开拓的季节,播种的季节,希望的季节,明媚的季节。仍有雨雪,仍有“百丈冰”。梅花开在冻冰的悬崖上!多么雄姿英发啊!
梅花,偏向雨雪冰崖开。
压倒风雨飞雪,压倒“悬崖百丈冰”,是铁的梅花,钢的梅花,顽强的硬骨头的梅花。
毛泽东《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梅花是英雄花!
梅花之“俏”,主要“俏”在此。
虽“俏”,决“不争春”。决不自号为花王,决无称霸之意。春,属于草木,属于群芳,属于大地。
梅花是谦虚花。
“不争春”,却有窥天测地的经略,那就是“只把春来报”。
以花影,以清香,以在风雨中的心灵的细语,告诉天地万物:
春来了!
梅花是报春花!
梅花历尽冰雪的苦寒,历尽悬崖的艰险,不索取春的施惠,全心全意奉献,只有一个宗旨:
“山花烂漫”。
梅花是奉献花。
和山花们心连心在一起,甘心俯首在山花丛中,多么欢喜,多么欣慰。
梅花是群众花。
梅花唯一的宗旨实现了!
梅花胜利的笑……
梅花是胜利花!
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咏的梅花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岁月的光辉
  ——喜读《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画册
  陈玉刚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西苑出版社隆重推出大型画册《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这部画册是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书名,李鹏、李瑞环、刘华清、薄一波同志分别题词,宋任穷同志作序。
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住进了中南海,直到1976年9月9日他依依告别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告别日夜悬挂在心的亿万同胞,与世长辞了。在这二十七年零三个月的光辉岁月里,毛泽东一直住在中南海,他是中南海里的普通居民。在这里,他留下了一批记录着他工作、学习、秉性、风范的遗物。这些遗物中,有毛泽东的中南海出入证;毛泽东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证、签到证;有就医用的诊疗证;有记录着他全家一天生活费仅三元的“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计划”;有他对自己子女的生活不能特殊化的深切教诲;有俭朴的办公用品;有批阅的书籍和文稿;有常用的衣物:破旧的衬衣、睡衣、拖鞋、带补丁的裤子、一补再补的毛巾被……等等。这些遗物仿佛具有灵性,在向人们讲述毛泽东生前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他是主席,又是中南海里的普通居民,随身带着出入证;他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又是严格教育子女的慈父;他是人民领袖,过着寻常百姓一样的俭朴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我们瞻仰到了毛泽东的伟大风范。
这部画册包括五部分:
《中南海里的普通居民》,反映了毛泽东始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以其超人的智慧领导中国走上了光明大道,为亿万人民谋得了解放和幸福,但却从未为自己想到过任何一点儿特殊。
《清廉如水的人民公仆》,反映了毛泽东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1949年初,中央机关在西柏坡准备进城之际,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他还深情地说,进城是“进京赶考”,“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历史事实证明,“进京赶考”的结果表明毛泽东不是李自成,毛泽东用自己的一生填写了一份令亿万人民为之动容、叹服和深思的答卷,上面写着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重情厚谊的伟大领袖》,反映了毛泽东对同志,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爱护同志、忠于友情的轶事流传久远。在长征路上,他把赖以活命的几块青稞饼让给饥饿的战士,在国家建设时期,他与党内外、国内外的朋友亲切交往,以诚相待。他能为亿万人民所拥戴、所永志不忘而成百代之师,珍重同志、朋友之间的革命情谊也是重要因素。
《以生为战的拚搏精神》,反映了毛泽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伟大一生。在中南海的日日夜夜,他始终都用超越人类生命极限的战斗精神顽强地进行着拚搏,经常是通宵达旦工作,几天不得休息。
《独特有趣的生活习惯》,反映了毛泽东喜欢运动、爱好文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他喜欢游泳,爱向大海的狂涛挑战,常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他愿意爬山,一生中不断征服险峻的高山,曾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显示一个人的修养、追求、品德、人格的生活习惯无不表现出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奋斗精神。毛泽东好学不倦,把读书当成人生大事。他毕生孜孜以求,勤学不辍,直到生命结束的前几个小时,还示意工作人员为他读书。
德高于人,人必敬之。毛泽东在中南海的遗物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这部画册是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加强廉政建设的时刻出版的,它对端正党风,兴廉反腐,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一部极好的教材。


第8版(副刊)
专栏:

  注入鲜活的气息
  英子
在台湾访问,结识了颜圣哲,也就结识了他的画。
颜圣哲从60年代起师从台湾当代文人画大师江兆申,一步步画出了自己广阔多彩、细致动人的创作风貌。
他是台湾台南县人,于是他立志就世居的亚热带台湾的景观、气象,乃至土质,进行深刻的研究,然后用其推陈出新的笔墨技法,为台湾的现代水墨画注入了又一股鲜活的气息。
同时,他也从多年的旅游中,投身于大自然,观察并撷录各种不同的景物,尝试以不同的构图表现于画纸。
他的作品,一方面以扎实的传统技法,承袭了中国文人画的坚实脉络;而在每幅构图上,又能兼收西画的透视原理,使其深远阔大,显示空间感。同时以敷着雅而不俗的淡彩,点缀浓而不艳的大色,使其作品即使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能达致和谐之美。
颜圣哲有一个心愿:不久的将来,能在北京举办他的个展。在他的新作中,日益展露出的是一种属于我们中国当代水墨文人画的新精神。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山(二首) 
  上官帅
一线天 
闪电
 将一座大山
 截然劈开
 从此
 凝固成
 美丽的风景
飞来石 
触目惊心!
 颤巍巍
  若即若离
 仿佛随时都可能
   栽进万丈峡谷
 又似乎欲
   腾空而去……


第8版(副刊)
专栏:

  平野天雪图(中国画)  颜圣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