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开罗会谈结束以方建议被巴拒绝
本报开罗12月29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持续两天多的巴以联络委员会会谈今天在开罗结束,双方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协议的分歧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昨天的巴以谈判直至深夜才结束。据透露,以色列方面提出的最新方案不能满足巴勒斯坦方面的最低要求。
今天清晨,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从苏丹首都喀土穆返回突尼斯途中在开罗机场作短暂停留。正在这里参加巴以联络委员会谈判的巴方代表团团长阿巴斯和阿拉法特的政治顾问奈比尔·沙阿斯等会晤了阿拉法特,以征询他的意见。另外,以方代表团也与拉宾总理进行了联系。以色列内阁今天上午还召开小型会议,讨论了以巴谈判情况。阿巴斯和佩雷斯一周内将再次举行会谈。
本报大马士革12月29日电记者吴文斌、王传宝报道:据巴解组织驻约旦代表阿布杜·拉黑姆今天上午在安曼向外界透露,正在开罗同巴勒斯坦进行谈判的以色列官员向刚刚抵达那里的阿拉法特总统提出了一份有关执行巴以协议的新建议,但遭到阿拉法特总统的拒绝。
拉黑姆说,以色列政府在这份新建议中提出,双方在杰里科和约旦之间的侯赛因大桥处建立两个边境出入口,一个是以色列人的边境出入口,另一个是巴勒斯坦人的边境出入口,但以色列拒绝将这一出入口交给杰里科自治行政机构管理。
拉黑姆评价说,实际上,以色列仍然全部控制了侯赛因大桥的边境通道。
拉黑姆最后说,尽管巴解希望打破巴以谈判僵局,埃及政府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以色列提出的这份新建议仍未能在最低限度满足巴勒斯坦人的要求,因而巴以之间的开罗谈判目前仍然踏步不前。


第6版(国际)
专栏:

  黎总统希望尽快解放黎南部
 以总理要求解除真主党武装
新华社贝鲁特12月28日电黎巴嫩总统赫拉维表示希望黎巴嫩南部能在1994年摆脱以色列的占领。
赫拉维在为常驻黎记者举行的新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黎巴嫩南部问题是“我们日夜关注的首要问题”,他说,“为了使黎南部得到解放,黎巴嫩参加了马德里和华盛顿的和平谈判”。
他强调说,黎“决不愿任何一寸领土被他人剥夺”,他还对黎以即将举行的和谈前景表示乐观。
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28日电据以色列电台今天广播,拉宾总理要求叙利亚和黎巴嫩在6个月内解除真主党的武装。
拉宾总理在视察了黎南部的“安全区”后对记者说,要想使和谈取得成功,那就必须解除真主党游击队的武装。
拉宾还说,真主党经常以南黎巴嫩的居民点为基地袭击以色列,这有悖于今年8月达成的关于在黎南部停火的协议。
另据报道,以色列战斗机今天三次空袭了黎南部真主党的一些基地,以军还炮击了一些真主党的目标。这是对1名以军士兵27日被地雷炸伤所采取的报复行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滩发现雷管忙煞法国警察
新华社巴黎12月28日电(记者张有浩)最近10多天来,法国大西洋海滩因相继发现了雷管等危险品而被全部关闭。
12月17日,法国菲尼斯泰尔省南部海滩首先发现了500多枚由瑞典诺贝尔公司制造的燃放焰火的雷管。随后,莫尔比昂省、大西洋卢瓦尔省、旺代省、夏朗德滨海省等也发现了被海浪冲到海滩上的雷管和装有丙酮的大铁罐。迄今共发现近5000枚这种可致人伤残的雷管。法国大西洋沿岸各省派出上千名警察和宪兵在海滩上进行“梳篦式”搜寻。
经查明,一艘挂有塞浦路斯国旗的货轮今年9月12日曾在波尔多附近的海面上失落一个装满雷管的集装箱,箱内共装有34490枚雷管。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外长强调发展朝中友谊
 朝中友协举行活动纪念毛泽东
本报平壤12月28日电记者周必忠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金永南今天在这里表示,在新的一年,在朝中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朝中友谊将不断得到发展。
金永南在中国驻朝鲜大使乔宗淮举行的迎新年宴会上讲话时说,错综复杂的形势要求朝中两国人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由两国领导人缔造的传统的朝中友谊。过去的一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纪念朝鲜人民的亲密朋友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朝鲜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他生前与金日成同志结下深厚的友情,为加强和发展朝中友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本报平壤12月29日电记者周必忠报道:朝中友协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今天在平壤千里马文化会馆举行了电影招待会。
中国驻朝鲜大使乔宗淮和大使馆工作人员应邀参加。宾主共同观看了中国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第6版(国际)
专栏:

  意总理说随时准备辞职
据新华社罗马12月28日电(记者黄昌瑞)意大利总理钱皮28日在这里举行的年终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的政府已经完成使命,从现在起,随时准备辞职。
他说,最近由于议员向议会提交了两份对政府不信任提案,政府本该立即提出辞职,但他认为,还是再听取一下于明年1月12日开始的众议院就此问题进行的议会辩论和各政党意见为好。他还说,决定大选的具体日期应由总统听取两院议长意见后作出。他的政府只是过渡政府,他不准备接受下届政府总理候选人的提名。


第6版(国际)
专栏:

  莫双方达成新协议
  政府与抵运争论暂告结束
新华社马普托12月29日电(记者刘大龙)莫桑比克和平协议监控委员会28日在马普托就莫双方军队集结点问题达成新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莫抵抗运动(反对派)将撤出萨瓦内地区。
经过莫政府、抵运和联合国3方的认真协商,监控委员会在萨瓦内、顿达和萨拉芒卡3个集结点问题上达成谅解,从而结束了莫政府和抵运长期来的政治争论。
莫政府一直认为,抵运在去年10月签署和平协议后非法占领了索法拉省的萨瓦内、顿达和马普托省的萨拉芒卡。
联合国驻莫特别代表阿杰罗对莫双方达成的协议表示满意。他说,莫和平进程正在稳步前进,尽管目前前进的步伐还不快,但是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
阿杰罗还对莫组建新的军队的工作表示乐观。他说,莫双方军队将在明年1月份达到遣散部队总人数5%的目标。与此同时,莫双方5000名新军队成员也将开始受训,为最终组建新军队作好准备工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久加诺夫表示
 俄共将同各议员团合作
据新华社莫斯科12月28日电(记者万成才)俄罗斯共产党中央执委会主席久加诺夫28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俄共议员团将在新议会开始工作后同所有议员团合作。
本月25日俄共举行中央全会,确定了俄共议员团在新议会中将采取的方针。
久加诺夫在回答俄共是否将与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自由民主党合作的问题时说,“在政治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不能预先确定谁是敌人”。他认为,“在自由民主党内有许多富有才干的人和高级专家”。
在谈到俄共同民主党的关系时,久加诺夫说,在当前形势下应成立左翼中间派联盟,除农业党外,也可能吸收民主党加入,俄共和民主党在一系列问题上观点相吻合。
久加诺夫透露,俄共议员团将在明年1月举行的新议会首次会议上提出一系列法案,其中有劳动集体法、经济改革基本方针法等。


第6版(国际)
专栏:

  保限令日里诺夫斯基离境
本报贝尔格莱德12月29日电记者胡锡进报道:据来自索非亚的消息,保加利亚内务部28日限令俄罗斯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在24小时内离开保加利亚,原因是日里诺夫斯基在保发表了“侮辱保加利亚国家元首的言论”,“构成了对保加利亚内政的不能容许的干涉”。
日里诺夫斯基是于本月25日到保加利亚进行私人访问的。其间,他向保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发表谈话,称保总统热列夫“只是一位过渡时期政治家”,认为“保加利亚的政治领导应当改变”,并建议由他本人的一名保加利亚籍经济顾问担任保总统。日里诺夫斯基还建议保加利亚将马其顿并入自己的版图。
保加利亚外交部在27日发表的一项声明中称,日里诺夫斯基针对保加利亚的言论“在国际法上是不能接受的,它让人想到过去时代的作法”。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否认有超级武器
本报莫斯科12月29日电记者丹林报道: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今天会见记者时,否认俄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关于俄有超级武器“埃里普顿”的说法。
据报道,日里诺夫斯基22日在奥地利宣布,俄罗斯有一种不是核武器但“能摧毁全世界”的新武器,他称之为“埃里普顿”。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主编比弗说,这可能是电子光束枪。
据报道,格拉乔夫还表示反对急剧裁减俄军队。他说,俄军队最佳的人数是210万人,本月初俄军人数为230万。前最高苏维埃曾决定军队人数应相当总人口的1%,即150万人。
他重申反对北约扩大成员的立场,并说,俄打算明年从德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撤出全部军队。他还赞成建立一个直属最高统帅的边防军司令部。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呼吁美影视界
 放弃渲染暴力
本报讯美国总统克林顿最近在洛杉矶的一次影视界聚会上呼吁影视界逐步减少并最终放弃渲染暴力。克林顿对来自好莱坞的影视明星和制片商发表讲话时指出,美国当前影视上过多的暴力已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武器、斗殴和毒品正日益成为危害美国青少年的三大毒瘤。(谢川)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降低导弹战备程度
据新华社基辅12月28日电(记者范伟国)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比然上将28日在基辅说,乌克兰已经降低了境内部分SS—24战略导弹的战斗准备程度,从而排除了莫斯科使用这些导弹的可能性。
目前乌克兰境内有原苏联遗留下来的46枚SS—24导弹和130枚SS—19导弹,以及1200多个核弹头,但由于发射这些核武器的按钮掌握在俄罗斯手中,所以,乌克兰对核武器只有行政上的管理权,而没有使用权。
比然在基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根据乌克兰早些时候主动作出的决定,两个装备SS—19液体燃料导弹的导弹团将在年底前被彻底解除战斗值勤。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久违了,马来西亚
本报记者组
阔别9年之后,本报记者组于本月初再次踏上马来西亚的土地。刚出机场,记忆中的吉隆坡风景线便被现代都市的色彩层层覆盖:几何形的摩天建筑,令人头晕目弦的立交公路,五颜六色的巨幅广告……真是数载不见,刮目相看。
马来西亚的经济经历了80年代中期为时两年的衰退之后,1987年走上持续增长之途。6年来平均增长率为7%,今年预计达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1800多美元升至目前的3280美元。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不太景气的背景下,马来西亚的成就及成功的要诀尤其引人瞩目。
在该国为期一周的访问中,我们通过同马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机构广泛交往,感到除了政局稳定这一重要前提之外,政府发展取向灵活、投资政策优惠、国际机遇有利,似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马原是以种植业和林业为主的农业国。80年代中期,政府总结经济衰退的教训,瞄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头,不失时机地推出工业为主、经济多元、面向出口的战略方针。制造业迅速发展,1988年其产值超过农业,成为国内最大产业部门,此后年平均增长率为13%左右,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30%强。制造业的崛起不仅使国家经济结构得以改善,而且使国民直接受益。在马来西亚的高速公路上,人们随时可以看到造型美观的“英雄”牌国产轿车,同丰田、奔驰、沃尔沃等进口车并驾齐驱。
外资和私人投资是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1986年经济甫出谷底,马政府及时颁布了鼓励投资法,规定对股额低于250万林吉特(1美元约合2.70林吉特)或不足75个全薪雇员的企业实行免税等。近6年来,私人投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0%,其中外资占一半以上。与此同时,政府利用优税制为杠杆,使投资对象从食品、饮料、香烟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领域向冶金、石油、电器、电子产品等新兴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领域转移,经济结构几年来已发生显著变化。陪同我们采访的《星洲日报》编辑吴彦华先生自豪地告诉我们,马来西亚已成为仅次于日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出口国。记者组访马期间,恰逢两年一度的世界航空展在马举行,马哈蒂尔总理亲临现场,乘上刚刚出厂的马澳合造的鹰式双座直升机升空,向参展各国显示了马来西亚走新兴工业之路的雄心。
近年来的国际环境为马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从80年代中期起世界油价疲软,马国内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因此大大受益。此期间马全国车辆平均年增8%,达到每3.2人拥有一辆汽车,成为东盟车辆最多的国家。此外,由于马国内劳力严重短缺,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移民大批涌入,为采矿业和种植业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工。低廉的油价和劳力使马90年代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仅为4%,政府因此在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持续增长方面,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加之马政府谨慎施政,避免赤字,适时调整利税两率,使通货膨胀这只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一直无法出笼。可以说,这种高增长、低通膨的发展模式,在各国经济中并不多见。
作为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谓出类拔萃。在纵贯马来半岛的南北大道上驱车,其视觉和感受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上驱车并无二致。拧开龙头喝一杯自来水,无须担心泻肚。无论在市中心或在乡野,均可用“大哥大”和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通话……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节奏中,马来西亚也面临着挑战。从国内来看,位于东马的沙捞越、沙巴地区工业起步较晚,赶上全国发展水准仍需时日。产业结构与分布尚待进一步完善。研究与发展目前未能与工业化进程同步。从国际上看,主要出口对象国和出口商品的多元化是马来西亚产业升级的必然步骤。另外,外资来源过于狭窄也容易导致外部因素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哈蒂尔总理提出的战略目标是,2020年跨入发达国家行列。机遇与挑战并存。马来西亚政府与人民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法政坛风波又起
本报记者张祝基
乌拉圭回合谈判甫告结束,人们为谈判取得的结果表示“满意”。但没想到,法国政坛忽又爆出了两件事,使本已纷扰不止的法国政坛更加云谲波诡。
一件事是修改“法鲁法”所引起的学校之争。法国的学校分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两种。私立学校是收费学校,公立学校则实行全民义务教育。1850年,法国法鲁伯爵主持制定法律,第一次将公立和私立学校分开,规定地方行政当局向私立学校提供修建校舍的不动产补贴最多不超过10%。“法鲁法”沿用至今,成为法国教育的基础立法。但今年12月14日,法国参议院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对法鲁法律的修正案,取消了10%的上限规定,结果引起社会上不同的反应。前总理法比尤斯代表社会党在议会上宣称,修改法鲁法律会危及共和国基础,可能引起一场学校战。因此社会党对现政府不能投信任票。17日,左翼教育工会组织公立学校的教师在巴黎和外省游行示威,并宣称将于明年1月进行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总统密特朗也表示对政府匆忙将法鲁法修正案付诸表决感到震惊。他表示将考虑行使宪法赋予总统要求议会重新审议的权力。而此前社会党已经就此向宪法委员会提出交涉。右翼多数派立即批评总统不是站在仲裁者的地位讲话,而是站在左翼反对派的立场上讲话。一时,法国朝野围绕修改“法鲁法”的辩论沸沸扬扬。
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矛盾自“法鲁法”颁布以来一直没有解决,表面上看,“法鲁法”之争的焦点在政府是否增加对私立学校的资助。但实际上,这场争论却有其政治背景。早在1984年社会党政府曾打算将国民教育实行统一和公有化,结果引起200万人上街游行。舆论认为,反对派自今年3月议会选举失败以后,现在欲借这个问题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右翼政府上台以来,密特朗同巴拉迪尔一直和平“共处”,现在却出现了第一道裂口,因而这一问题更引人注目。
如果说学校之争引起政府同反对派的冲突,下面一件事则暴露了右翼多数派内部的矛盾。15日关贸谈判达成协议后,巴拉迪尔威望升高。民主联盟的两名重要人物社会事务部长韦伊夫人和国防部长莱奥塔尔分别通过电视台表示,希望巴拉迪尔当下届总统候选人。这表明巴拉迪尔竞选总统符合一部分法国民主联盟人士的心愿,但这一举动也正式把巴拉迪尔同希拉克对立起来了。希拉克作为保卫共和联盟主席是当然的总统候选人。所以,保卫共和联盟对此反应十分迅速,该党总书记、外交部长朱佩以及联盟副总书记德波雷等表示对由此可能引起多数派的分裂而感到不安。同时巴拉迪尔自己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也表示,他不打算在总理职位上干5年。舆论认为,此番话颇耐寻味。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巴拉迪尔随后向政府成员重申他今年3月搭班子时所规定的纪律,在明年年底以前不得再谈论1995年总统选举的事。但不论谈与不谈,看来争夺爱丽舍宫宝座的角逐已经开始了。(本报巴黎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潘承烈被英评为国际名人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著名管理学教授潘承烈最近被选入英国国际传记研究中心编纂的《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一九九四年版),并被评为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度国际名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伤害德国总统的凶手被判刑
本月初用拳头击伤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的凶手霍斯特·冈特·罗尔施,二十八日被汉堡地方法院以“故意伤害身体罪”判处六个月监禁,缓期执行。
罗尔施今年四十八岁,一九七五年曾获全德超重量级举重冠军。十二月二日晚,当魏茨泽克总统正要进入汉堡塔丽亚剧院看戏之际,他冲上前去,用拳头将总统脸部击伤。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非政府将广泛宣传新宪法
南非政府二十八日宣布,从明年一月中旬起,它将开始一个更广泛的宣传南非历史上第一部非种族主义宪法的运动。政府将耗资一千三百万兰特(约合四百三十万美元),用约一个月的时间,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和散发小册子等形式向公众广泛宣传十二月二十二日经议会通过的新宪法。


第6版(国际)
专栏:

  杰克逊呼吁美古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杰西·杰克逊二十八日在结束对古巴的访问前再次呼吁美国和古巴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以改善两国关系。
在对古巴为期五天的访问期间,这位参加过总统竞选的美国民主党资深政治家多次发表讲话强调指出,美国需要采取一种建设性的外交政策,以便结束对古巴长达三十年的敌视状态,因为这样做对两国都是有利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议会接受议长辞呈
乌兹别克斯坦议会二十八日以三百九十一票赞成、三票反对、七票弃权接受议长尤尔达舍夫的辞呈。尤尔达舍夫是因健康原因于二十八日向议会提出辞职的。乌议会任命副议长哈利洛夫为代理议长。乌议会同一天还通过了国家议会选举法,决定于明年夏天本届议会任期届满时举行大选。


第6版(国际)
专栏:

  土库曼斯坦将公决总统任期
土库曼斯坦将于明年一月十五日就延长尼亚佐夫总统的任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这一决定是土库曼斯坦议会和人民委员会(最高代表权力机构)二十八日在联席会议上作出的。根据土库曼斯坦宪法,每届总统任期为五年,尼亚佐夫总统将于一九九七年六月任期届满。执政的民主党本月上旬提出了延长本届总统任期五至十年的建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土耳其延长多国部队驻扎期限
土耳其议会二十八日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将多国部队驻扎土耳其的时间再延长半年,以保护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自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土耳其东南部的因切尔利克空军基地部署了四十六架作战飞机和其它军用飞机,执行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上空的日常侦察和保护库尔德人的任务。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决定六月十六日为建军节
南斯拉夫军队总参谋长佩里希奇宣布,南斯拉夫军队将把六月十六日作为建军节庆祝。这一最新决定是南斯拉夫最高国防委员会在二十七日举行的会议上作出的。一八七六年六月十六日,塞尔维亚军队和黑山军队首次结成联合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军事同盟,从而使两个民族开始联合。(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战火纷飞母子情 12月28日,一位妇女在萨拉热窝挥泪和即将离去的儿子道别。因战火又燃,数百名萨拉热窝市民被疏散到难民中心去。
 美联社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12月28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左)在总统府会见前来参加巴以会谈的以色列外长佩雷斯。
新华社记者 王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