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
  就平抑物价能源战略等问题发言
本报北京12月29日讯记者苏宁报道: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今天上午举行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
章瑞英、张国祥委员在“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物价上涨”的联合发言中建议,进一步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采取各种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放开的重要商品价格的调控。适时利用价格调节基金和商品储备,平抑市场物价,切实把物价涨幅控制在职工群众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严格把握价格改革的力度,严格控制出台措施,着重稳定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价格。
黄毅诚委员在“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的发言中建议,近期除了要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外,应当着重抓好两方面的事情:采取重大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战略上抓好节能;发展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特别是水能、生物能、风能和太阳能。
朱光同志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保障妇女的各项合法权益”的发言中建议,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妇女参政比例。
秦仲达委员在“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使化肥工业尽快走出困境”的发言中建议,把化肥工业与农业同步规划,协调发展,并享受与农业相应的优惠政策。实行地区平衡,建立新的产销服务体系。
夏家骏委员在“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信访工作”的发言中建议,为信访部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适当扩大其工作权限,使之不仅有接访权、批复权、协调权和反映权,而且有相当程度的调查权、指令权、督办权和查处权。
杨振怀、张国祥、孙廷芳、佟志广委员还分别就“舆论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补充”、“公司法第十五条应当进一步修改;环保执法中的问题与建议”、“抓精神文明,促进全民的法制观念”、“建议尽快通过外贸法”等内容发言。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军队保卫部门对军内刑事案件
行使公安机关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职权的决定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公安机关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的决定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部门承担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同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性质是相同的,因此,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可以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安机关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免职名单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职名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免去邬福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免职名单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免职的名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批准免去赵虹的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


第4版(要闻)
专栏:

  布托总理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辛怀时)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今天在此间表示,她为期3天的中国之行是“极富成果和建设性的”,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互利合作增添了“新的动力”。
贝·布托在结束访华之际,今天上午在她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她说,“我的父亲曾是毛泽东主席接见的最后一位外国客人。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在中国人民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来北京访问。”
关于双边关系,贝·布托说,几十年来,巴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巴中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完全一致的看法”。她说巴中关系“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双边关系的“楷模”,并指出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源于“相互信任和共同的理念”。
她说,巴基斯坦相信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巴支持中国在人权等方面的立场。
贝·布托总理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协致函台海基会
 欢迎焦仁和秘书长访问北京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今天致函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欢迎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明年1月中旬访问北京。
海协曾于12月20日函复海基会,对海基会函邀海协负责人赴台“面商两会会务”一事表示同意。但海基会本月23日再次来函中却表示无法履行邀请,希望由海基会负责人赴京商谈。海协在今天的回函中表示,两会负责人依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举行的会谈,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两会合作,落实汪辜会谈成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无论在台北还是在北京举行,都是适宜的。鉴于海基会在履行邀请问题上有所不便,因此,海协愿一本初衷,欢迎焦仁和先生于明年1月15日以后双方商定的时间访问北京,面商汪道涵会长与辜振甫先生会面事宜及两会会务,并就双方各自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第4版(要闻)
专栏:子夜走笔

  都来关心普通话
竞若
一位广东女士排队,问队尾的一男士:“你是不是最美(尾)啦,你最美我爱(挨)你啦。”外地男士不由一愣。姜昆、李文华在相声中这样调侃广东方言,逗得人哈哈大笑。而当宁波旅客说“茶叶”,列车检查员听成“炸药”时,接下来恐怕只能是苦恼人的笑了。
方言恼人。带来的烦恼和不便,大约出门在外的人都有体会。发展经济,扩大交往,沟通信息,处处需要普通话的通达。今天,我们刊出宁波市的新风和陈先生的义举两篇报道,都是讲推广普通话的。
向以善经商著称的宁波人开始有意识地推广普通话了。不再独亲乡音,而以讲普通话为荣,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陈先生侨居海外50年,退休以后热心推广普通话,贯彻5年,初衷不减,其精神可敬可佩。从汉朝提倡“通语”,到明朝崇尚“洪武正韵”,千百年间,通话的倡导,对国家兴旺民族发展功不可没。今天,作为华语的标准语,普通话不仅仅在大陆和台湾人们普遍使用,也赢得其他海外中国人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目前开设中文课程教学普通话的国家已达70个。有专家预言,在未来10年中,汉语将逐渐成为世界上的政治和经贸语言。
与学习使用普通话的大潮流不协调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方言优越的观念有所流行,有些地方干部把闽粤话当作地方优势而不注重普通话,也有些本来说普通话并且说得很好的人,把闽粤方言挂在口边,以为时髦。
独亲乡音而看不到世界之大之变化,难免故步自封。“语同声”,利于地方的发展,国家的兴盛,惟愿各地政府官员能像宁波市领导那样重视推广普通话;也愿能有更多陈和景这样的社会贤达,亲力亲为,起个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


第4版(要闻)
专栏:

  宁波人也说普通话了
据新华社杭州电(记者林楠)依恋于乡音的宁波人开始以说普通话为荣了。这是近几年宁波大踏步实行对外开放带来的新风尚。
多少年来,宁波人对宁波话一往情深。海外游子中的“宁波邦”,不管走到哪里,就凭乡音认乡亲,一听乡音泪汪汪。可是,宁波话一讲给外地人听,就会有困难。由宁波话而造成的误会更是成为笑话流传:一位旅客指着包里的茶叶告诉车站检查员说“这是炸药”,造成一场虚惊,双方还为此纠缠不清。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人与外界打交道越来越多,语言造成的隔阂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宁波人终于从是否有利于开放的角度,用新的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了。“不学普通话就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各级领导带头,下决心非学好普通话不可。
今年宁波市召开的第十届一次人代会上,“学习推广普通话”第一次被列入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8月底,由市政府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教委联合举办的第一期县局领导干部普通话培训班正式开学。这些平时讲不好普通话的县长、书记、局长们,平均年龄已经40多岁,一个字一个词地跟着老师念,像小学生一样认真。
一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去对自己学普通话已经没有信心,前几年,给子女或者孙儿辈买了用普通话讲故事的磁带,让他们学,可自己跟孩子讲话还用宁波话。现在却也跟着孩子学起普通话来。


第4版(要闻)
专栏:

  首都迎春名人书画笔会举行
本报讯由人民日报社环球文萃报举办的“迎春名人书画笔会”12月29日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举行。著名书画家李铎、陈大章、阿老、贾浩义、金鸿均、李燕等出席笔会并当场挥毫作画,迎接1994年的到来。
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因身体不适,特地在医院为这次书画笔会题了词。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等出席了笔会。
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环球文萃报,在世界30多个国家有常驻特约记者,是一份以报道国际时事、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艺、体育等内容为主的综合性周末报纸。自1993年1月创刊以来,该报由于独家报道多,信息量大,有较强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现已成为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周末报纸。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成智杯”北京国际象棋赛开赛
本报北京12月29日讯“李成智杯”北京国际象棋公开赛今天进行首轮比赛。32名捉对厮杀的中外棋手中,有21名拥有国际称号,其中国际特级大师6名(2名女子)、国际大师12名(1名女子)、棋联大师3名(2名女子)。
国际等级分2565的英国名将迈尔斯后走以西西里防御的少见变化轻取我国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王频。我国无等级分的年轻棋手夏宇执黑以法兰西防御战平德国国际特级大师沃尔斯。中国的两名国际特级大师叶江川和叶荣光分别战胜了陈德和钱吉孚。17岁的女将诸寰和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彭肇勤分别战和了梁金荣和林卫国两名男子国际大师。
明天将进行第二轮比赛。(林峰)


第4版(要闻)
专栏:

  语同声兴中华
  ——访在香港推广普通话的印尼华侨陈和景
本报记者魏亚南
一位印尼华侨老人,经常赴港,竟日忙碌,他不做生意,而是写文章、会朋友,联络有关社团和各界人士,为在香港推广汉语普通话奔走呼号。五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近日,记者见到这位年已73岁的印尼知名企业家陈和景。
他住的地方,到处存放的都是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材料。5年来,陈先生已经为此花掉了100多万港元。显然,这是无利可图的投资。
陈先生在港推广普通话始于1989年。这一年,他的义举得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和中华总商会等机关团体和社会贤达、学者名流的支持与鼓励。陈和景则竭尽全力,一边发动成立推广普通话促进会,收集资料,撰写文章,四处游说,八方动员。他的行为感动了香港社会,先后有7家报刊,刊登了陈和景以及当地作家、名人的呼吁和文章,在香港刮起了一股“齐讲普通话”的旋风。
陈先生穿梭往返于新加坡、雅加达、香港等华人社会及福建等内地,执著地将余年、余热、余力、余钱倾注到他认定为有益的事业之中。他常说:“中华人间虽已车同轨、书同文,却还没有语同声。”推广普通话对于他是一种使命,一个职责,推不掉,辞不去,值得付出晚年的心血。
水有源,树有根。陈和景老骥伏枥,热心在香港推广普通话,并非一时偶然的冲动。陈先生祖籍福建省福清市,他从小就知道有“方言”和“官话”之分,而官话是代表国家的。17岁那年,陈和景远渡重洋,来到印尼帮父经商,成为较有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热心华侨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创办过10多个普通话免费补习班,和几位好友任义务教师。
陈和景说:“我50余年侨居海外,深感华人,华侨团结协力,才能事业有成。而中华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字,是华侨、华人亲和、凝聚的一个基因。所以,学习推广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意义重大,每个热爱祖国的人都应该积极而为之。”
陈和景立志在香港推广普通话,还与他在香港因语言隔膜受到的几次刺激分不开。他退休后到香港小住,却吃惊地发现,在这块中国的土地上,许多中国人竟不懂普通话。出租车司机欺他说的是普通话,知他人生地不熟,十分钟的路驶了一个多小时。香港500多间学校,只有两间是用普通话教学的。平时向学生问路,都把他当成了外星人似的望着,不得不用英语沟通。他感到在香港推广普通话是当务之急。
说着,他随手从一大沓材料中抽出一份自己写的《我为什么要在香港推广普通话》一文。文中写道:“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关系已日益密切,交流愈趋频繁,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人到香港的也与日俱增。普通话的逐步推广与应用,已是大势所趋。”陈先生特别指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与大陆的关系将更加紧密,香港同胞掌握普通话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他甚至想到了特区政府成立的第一次会议,应以什么为官方语言?他主张,香港人应当以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向世界发言。
有人说,老华侨陈和景推广普通话的精神和行为,可与武训办义学相媲美。当年,皇上奖赏武训黄马褂,这当然并非陈老所图。但是,如果有关部门能颁发老人一帧奖状,想必会是他的一大慰藉和鼓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