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
郑必坚 龚育之 逄先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了。这是一件大事,是值得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庆喜的大事。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一个广大范围的,认真研读原著、理论联系实际的,扎扎实实的学习热潮正在兴起。
怎样来认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呢?我们感到这是一个很需要认真领会的极关重大的问题。之所以说极关重大,是因为对这部著作的意义的认识,实质上关系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时至今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有四十四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已有十五年,我们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这个在拥有十一亿七千万人口的大国执政的共产党,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究竟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水平?
因此,加深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理解,将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的信心,大有助于我们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围绕这个问题,下面分五个部分,提出十五点认识,跟大家一起讨论。
一、教育人民、统一思想的最好教材和最有力武器
(一)一篇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
一个大会,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一部著作,现在出版的新一卷《邓小平文选》;
三件大事,连为一体,已经、正在并且必将对中国局势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加快步伐的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是以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的。大会拟定了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步伐的目标和纲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确立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作出了郑重的结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出了科学的评价,提出了用这个理论来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的战略任务。
这个战略任务提出来了,拿什么作教材呢?最好的教材当然是小平同志自己的著作。这样,尽快编辑和出版新一卷《邓小平文选》,成为全党强烈的呼声。
(二)《邓小平文选》已经出过两卷。至于十二大以后的著作,已经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月—7月)》这两本小册子,还有报纸上的有关报道和党内通报。这些小册子、报道和通报,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们同编定一部完整的文选,在整体规模上,在完备和准确程度上,在精益求精的整理加工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现在好了,我们有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把小平同志1982—1992年这十年间的著作,集于一书,在小平同志亲自指导下整理加工,并经他逐篇审定。全书思路连贯,一气呵成,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读来有如一部新的著作。
(三)关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有两段重要论述。
一段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我们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积极、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
再一段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刻理解和把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全新事业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创造的基本理论、形成的基本路线,一定会使我们全党同志更加充满信心,更好地完成90年代的任务,胜利地迈向二十一世纪。”
我们领会,这就是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于当前教育干部和人民正好用得着,同时它还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造成的危机和徘徊中走出来,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小平同志一直非常重视党的领导层和党的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问题。十三大以前他就提出了退休的愿望,十三大以后他一直期待着尽早完成新老交替,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三届五中全会,他准备并且实行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交班。这个交班,是职务的交班,更是路线的交班。在致中共中央政治局请求辞去职务的信中,小平同志说:“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在离开军委领导岗位时的讲话中说:“我虽然离开了军队,并且退休了,但是我还是关注我们党的事业,关注国家的事业,关注军队的前景。”作为这种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他编定的以这个谈话为终卷篇的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对“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全新事业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创造的基本理论、形成的基本路线”,作了系统的总结。可以说,小平同志是把这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郑重地献给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各级领导骨干,献给全党和全国人民,希望这部著作能够帮助党和人民更好地掌握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论发生什么风波,预计到的和没有预计到的、国际的和国内的、政治的和经济的风波,都不动摇,一百年不动摇,直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所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编定和出版,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这是历史性的嘱托,是面向现实、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性嘱托。
(四)如果着重就理论方面来说,这里还想再强调一点,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充分反映了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2年十二大以来,把握大局,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成果。
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连同以前出版的1975—1982年卷,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的代表作。
二、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十年历程
(五)《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所涵盖的十年,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概括。这里强调一个角度:这十年,是我们党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十年。
说我们是成功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先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这本书的开卷篇十二大开幕词,提出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为这十年中或者说整个十五年中小平同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而终卷篇南方谈话,则是这十几年中小平同志全部理论思考的总结、展开、发挥、深化,并且形成为一定的科学思想体系。南方谈话的基本观点,不仅与1989年以来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同志的六次谈话(《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总结经验,使用人才》)相连贯,而且在第三卷全书中都一以贯之。
小平同志很注意他的著作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正是理论思考形成为一定的科学思想体系的一种表现。从开卷到终卷,主题反复出现,内容不断展开,思想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和深刻了。
(六)说我们是成功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还要看这十年的全过程。这十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确实有大步的前进和重要的突破。
从十二大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前进了一大步。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前进了一大步。从十三大,经过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南方谈话,又前进了一大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开启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历史新阶段。
这十年进程中,我们事业的重要突破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新的改革进展。如果说前五年改革的重心是在农村,主要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后十年改革的重心就转到城市,或者说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它的任务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这个任务,到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这里的根本问题,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摆脱那种把某些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形式、手段、方法当作社会主义来固守,而把某些并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形式、手段、方法当作资本主义来固拒的传统观念,大胆放手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来发展社会主义。
二是新的对外开放的布局。首先是地区布局。如果说前五年主要只有沿海四个经济特区;那么后十年,先是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又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又抓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包括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面向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所有周边国家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其次是产业领域。在发展工业和贸易领域国际联系的基础上,其他产业的对外开放也加快了。更重要的还在于吸取国际经验和掌握发展信息方面,这一点是小平同志在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强调的。现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1/3,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同时意味着在吸收国际经验和掌握国际信息方面有了重大进展。
三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上了新的大台阶。在前五年发展的基础上,在这十年中,宣布了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目标已经实现,开始了向小康社会前进。我们的一系列重要产品,在总产量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粮食、棉花、煤炭、水泥的总产量居世界首位,钢产量居世界第四,电视机按人口计算的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实力的增长,使我们国家对于各种风险包括深化改革的风险的承受能力更为提高了。
与上述三方面的实践突破相交织,新的思想解放在十年中兴起并不断深化。如果说前五年中的拨乱反正,主要是从“两个凡是”、从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当中解放出来;那么后十年的全面改革,则要求我们进一步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国际的历史经验出发,从时代发展和世界科技经济进步的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进一步从传统观念中那些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七)十年中,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成功的,又是艰难的。这种艰难,不仅是指实践和认识过程经历了种种曲折,更重要的是指在十年中的若干重大关头面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非同寻常的严峻考验。
国内风波是关头。国际风波也是关头。我们大家亲历,惊心动魄。
面对一个一个关头,在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党清醒地把握住局势,一方面断然地排除那一定范围的、一时相当激化的阶级斗争的干扰,保持了国内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中心。特别是在国际局势剧变中,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就是发展我国的经济、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这一件事。
在国内风波中我们站住了。其所以能站住,一是由于处理那场风波时坚持社会主义,一点也不动摇;再一个是由于坚持改革开放,并且拿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归根到底是由于这十年我们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得到人民的拥护。
在国际风波中我们站住了。其所以能站住,也是由于这三条,由于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道路,依靠自己国家的人民群众,而不是跟着别人走,靠着别人站,坐在别人的车子上。
小平同志说得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如此坦率的语言,道出了朴实的真理。同样也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国际风波面前我们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岿然屹立。
经过风波,各种复杂矛盾充分暴露,使我们对大局的认识更加清醒,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考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是正确的。这就是小平同志说的: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没有错”。
经受住重大历史关头如此严峻的考验,我们的事业更加生机蓬勃,大步前进,这里必有其大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党正确地把握了大局,我们的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
三、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
(八)这十年中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突出地表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概念。
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关于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关于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争取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反对自我封闭和孤立;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关于“一国两制”;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制止动乱,防止和平演变;关于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关于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关于对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关于中国的问题关键是把共产党内部搞好;关于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还有其他许多重要观点。
由以上列举可以看出:
一是,都属于这十年中认识和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
三是,这些观点互相关连,构成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整体认识。
(九)那么在这十年中,小平同志是怎样把握大局,认识规律的呢?
决定性的一环,就是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一切从国情出发,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为着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先来简略地重温一下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怎样从国情的分析引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的。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名论文里,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一般战争的规律,有革命战争的规律,还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而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又主要是根据于中国是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根据于在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基本事实。这就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可能发展可能胜利和不可能很快发展很快胜利。毛泽东同志把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叫做“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还说,“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的规律发生出来的”。
这些教导,对今天我们理解小平同志关于从国情出发,关于尊重规律,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观点和政策,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小平同志用了很大精力来分析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里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用他的话来说,叫作“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概括起来,至少有这样几点是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
第一,我们经历了建国以后头八年的顺利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尔后经历了大约二十年“左”的错误,包括十年“文革”的大动乱和“文革”结束之后的两年徘徊,经济上出现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尔后才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发展。
第二,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国内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同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形势相比,整个说来我们经济文化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巩固的,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不稳定因素。
第三,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在一个长时间里打不起来,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于我有利的环境存在着;但是世界并不平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仍然存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垄断。我们既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又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
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比较中,坚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显现出来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就形成了,分三步走用七十年时间长期奋斗以实现现代化和“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战略就提出来了,适应向小康和向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以带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也就开拓出来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比较中,大胆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显现出来了,“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的观点就形成了,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稳定压倒一切,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的方针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说,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不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不得了,不实行改革开放不得了,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得了,没有政治稳定不得了,不搞“两手抓”、两手硬不得了!
这也就是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总而言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通向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大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15年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这样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十)在把握大局、认识规律的进程中,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我们党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的发展。概括起来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推进了三项重大理论突破。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破除了那种追求“纯而又纯”、“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强调我国社会还处在并将在相当时期内(直到下世纪中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破除了那种一说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三是在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上,破除了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扭曲的和错误的理解,确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相应地把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
这三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次的理论突破。
这样的理论突破,及其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和将会发生的威力,是一个重大的现象,值得在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大书一笔。
小平同志在1991年8月20日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要讲。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这里说的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要继承、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说的“两个搞清楚”,就是要发展,要在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发展,要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有科学根据的新话。所以,我们是既继承和坚持,又发展和创新。
把握大局,认识规律,继承前人,突破陈规,结果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四、共产党人从斗争中不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十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斗争中不断创造新局面,这是贯串《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思想路线。
这条思想路线,是从毛泽东同志那里继承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开创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革命的自己的道路,首先靠的就是这样一条同“本本主义”的保守路线相对立的“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走出一条新路,开创出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首先靠的也是这样一条思想路线。新时期的开端,就是以批评“两个凡是”,讨论真理标准,重新恢复和确立这样的思想路线为标志的。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就是开创新时期的宣言书。坚持这条思想路线,贯串于五年拨乱反正(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十年全面改革(从十二大到南方谈话)的全过程。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则是把新时期的历史发展推进到新阶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的宣言书。
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十五年的历程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推动我们的事业向着赶上时代的目标前进。小平同志就是这样。他如此高龄,思想上却一直保持着青春和活跃,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始终站在开创新局面的最前列。这样一种极其宝贵、极其难得的思想路线和精神状态,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表现得再鲜明不过了。
(十二)我们说“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我们说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合乎客观规律”,我们说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显示了它的威力,我们说这些决不是认为对规律的认识已经完成,决不是认为今后的探索不再艰难,也决不是认为不需要继续解放思想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在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问题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反映了真理,但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进一步认识规律、揭示真理的正确道路。
我们面前的问题还多。比如,我们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这是认识规律的很大前进,至于究竟怎么把新体制建立起来,还有许多复杂艰难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努力。最近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这种创造性努力的最新成果,同时决定还提出了在实践和理论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创造的艰巨任务。比如,我们确定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的方针,这也是认识规律的很大前进,至于究竟怎么按照小平同志所要求的,在讲究质量、提高效益、注重科技、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来实现加快发展,怎样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加快发展,还有许多复杂艰难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努力。比如,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在农村获得很大成功,但我国是个有八亿农村人口的大国,怎么样解决农业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历史上别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遇到过的复杂艰难的问题。数以亿计的显性和隐性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城镇已经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出路何在?这都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努力。又比如,我们确定了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针,至于究竟怎么使建设精神文明、惩治腐败、打击犯罪这一手真正硬起来,收到成效,还有许多复杂艰难的问题,特别是现在情况下,钱权交易非常严重,这又与市场经济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没有规范化有密切联系。这同样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努力。
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小平同志一方面肯定我们的改革是很大的成功,另一方面又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很大的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一方面肯定我们已经有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另一方面又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就提出了一定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去闯,去试验,去开拓,去创造的任务。
十五年来,我们就是这样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同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又同那种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拜倒在西方资产阶级面前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从而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能够保持清醒和正确,保持生动活跃和革命锋芒。
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十三)总之,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通过认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我们全党应该进一步确立对于我们事业的科学的信心。这就是:党的基本路线一定要坚持,也一定能够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一定要胜利,也一定能够胜利。
从十二大开幕词提出坚持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到南方谈话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小平同志反复论述了不能改变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提出不能改变,就是因为有可能发生改变。这有历史上八大一次会议路线很快改变的教训,这十年也一再发生人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会不会改变的担心。
1984年,针对国际上关于“邓某人不在了政策要变”的担心,小平同志在中顾委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
1986年末1987年初,针对当时形势下又起的议论,小平同志多次说: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会有任何改变”。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个‘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而且我相信,到本世纪末、到下世纪还要议论。我们要用事实证明这个‘不变’。”
1989年春夏之交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小平同志5月31日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国际国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风波刚刚平息,小平同志6月9日讲话又郑重地说:“以后我们怎么办?我说,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请大家认真考虑一下。”
1989年秋冬以后国际局势发生剧变,小平同志又多次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
1992年南方谈话,千叮咛,万嘱咐,关键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
由此可见,小平同志最关心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问题,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他认为,这要靠大家努力,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特别是要教育后代。
(十四)需要注意的是,小平同志在讲会不会改变、应不应改变、变不变得了的时候,总是强调指出:“变不变”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不对”。他说: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为什么这些方针政策不能变呢?因为实践证明,这一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还要注意的是,小平同志总是强调指出:“变不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是不是得到利益,人民是不是高兴,人民是不是满意,人民是不是拥护,人民是不是答应,人民是不是赞成。
这就是说,“变不变”,不单纯是一个主观意愿的问题,根本上要看实践证明它是不是“对”,而“对”又是有客观标准的,这就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归根到底就是生产力标准,就是合乎客观规律的标准,就是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标准。所以这是一个只能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从是否合乎客观规律来加以检验的问题。
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尊重实践,三者是一个整体,而这也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尊重规律”。这是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基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胆略、勇气和信心的基石。这个特点,在新一卷《邓小平文选》中表现得再鲜明不过了。
(十五)那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对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认为这也是我们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应该很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到本世纪末建国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扎扎实实地不含水分地完成翻两番的计划,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下世纪二十年代初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古代人类最辉煌的历史。近代产业革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走到前面去了,十九世纪成为中华民族衰落的世纪,到那个世纪末衰落达到谷底。中国人民是在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军占领自己的首都北京的耻辱中,迎来1900年的。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奋起战斗、走向振兴的世纪。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我们相继推翻了清王朝、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个世纪的后五十年,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经历了发展和曲折,又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以建立起小康社会,迎来2000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世纪。那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我们将建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后五十年将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这些小平同志都反复地论述过。他所说的针对大局就是包括这样的大局,他所讲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就是这样的一条发展路线。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一百年中如此大落大起,历经沧桑,百折不挠地去开拓,去迎接新世纪,这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这可是一件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了不起的大事情!
中国的振兴,对于同我们一样遭受过殖民帝国主义侵略的发展中国家,无疑会是极大的鼓舞。对于世界上相信和追求社会主义的人们,无疑也会是极大的鼓舞。当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动乱的时候,世界上不少人出来预言:二十世纪兴起的显示过辉煌的社会主义,将在二十世纪内灭亡。这个预言肯定要破产的。小平同志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当然我们不要吹,越发展越要谦虚。但是中国稳住了,而且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在南方谈话的最后也是全书的最后,小平同志还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这就是说:
中华民族将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
社会主义将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再造辉煌!
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是这样历史地连结在一起。
这也正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
大家都记得,在党的历史上,七大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在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这篇光辉讲话中,强调地提出了“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他还说,“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今天,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也就是“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的任务。现在我们又有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此时此刻,我们有着极好的条件来进一步确立起对于我们伟大事业的科学的信心。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把握大局,认识规律,坚定信念,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全新事业大有希望。


第1版(要闻)
专栏:

  皖东南后来居上
本报记者王启明
皖东南,即安徽的宣城地区。
安徽省有10个落后县,宣城地区就占3席。
它与江、浙接壤,经济发展水平却和江浙相差甚远。经过8年多的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贫困的宣城地区悄悄崛起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跃入全省先进行列。
拉直的“?”
1980年2月,原芜湖地区改为宣城地区,地区所在地也由芜湖市迁到宣州市。
这时,人们称宣城地区是安徽的“锅底”。地直机关几乎都挤在两幢4层的办公楼里,千余机关干部因分居而频繁地往返宣州与芜湖之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仅7.8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只有可怜的3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74元,绝大多数处于贫困线以下。
破船偏遇顶头风。刚刚搬迁、立足未稳的宣城地区,在1983、1984连续两年遭受山洪袭击。与此同时,毗邻的江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雪上加霜的皖东南还有希望么?
弹指一挥间,到1992年底,人们惊奇地发现,皖东南人民把这“?”拉直了,变成了令人称奇的“!”
8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近9倍,今年可达64亿元;农业总产值增长2.56倍,今年将实现2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12.6倍,今年有把握完成50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去年为652元,今年将超过800元。今年全区财政收入可突破3亿元,连续10年实现县县无赤字。荒山造林,全省率先达标;计划生育,列为全省先进。
皖东南已经苏醒并逐步崛起了。
“赶超战略”
1985年,宣城地区面临着灾后恢复时期。
当时,江浙的经济发展气势更加迅猛,全省各地、市也在大干快上,中共宣城地委的领导者们如坐针毡。他们决定边恢复边发展,实施全区性的“赶超战略”。
这一年,地委提出“三年一大步”的奋斗目标;1990年,地委又提出各县市、各部门要在全省争上游、争名次、争位置。
今年3月,地委再次提出“经济三年翻一番,力争提前达小康”。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地委注重选调一批年龄在三四十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县、市的主要领导岗位。各县、市也逐步实现乡镇干部年轻化;在村一级,则开展了“创星级党支部”活动,将经济、党建等指标量化,四星级党支部由县市考核、表彰,五星级党支部则由地委考核、表彰,并授予“红旗党支部”称号。
各级干部岗位责任制则严格检查、考核、兑现,使县市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很快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1988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实行三年大调整。宣城地委认真分析了本地的经济形势,认为脆弱的宣城经济刚刚起步,主要任务还是发展问题。
针对当时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他们最早提出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响亮口号,鼓舞全区干部、群众在治穷的大道上,想方设法,大步前进。1989—1991年,全区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20%以上。
“三箭齐发”
经济赶超先进地市的落脚点放在哪里?宣城地委和行署根据本地情况,并借鉴江浙等地的成功经验,确定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工业、乡镇企业和有特色的开发性农业。“三箭齐发”。
80年代初期,这里只有一些传统的“五小工业”,没有任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为了在市场的风浪中站住脚,并实现高速发展,宣城地区不是一味追求铺新摊子,而把重点放在集中有限资金,利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内涵改造。
近五年来,全区投入技改资金约20亿元,彻底改造了原有的“五小工业”。机电行业过去只是一些农机修配、小作坊式的小厂,去年,固定资产原值已增加到1.2亿元,产值达6.37亿元,实现利税3407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10.5倍、42.6倍和20.2倍。
从“七五”开始到1992年底,全区预算内工业企业完成技改项目591项,开发新产品693个,其中高科技产品150多个,投入产出比达到1∶3,经济效益比为1∶0.46。今年,计划投入技改资金12亿元,以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不懈地搞技改,使全区工业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上了规模,上了档次,并涌现出大中型企业17家,建立起机电、轻纺、医药、冶金、化工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工业门类。今年,工业经济将在过去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增长幅度仍达到49.4%。
乡镇企业现已成为宣城农村经济中“半壁河山”,这是全区农民经过近10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从1984年开始的五年间,宣城地委、行署按照“四轮驱动”(集体、个体、联户、联营)和“三为主”(以集体、工业、骨干企业为主)的方针,在全区农村普遍发动,大办乡镇企业,终于跨过了年产值超10亿元的起步阶段,涌现出一批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名旦”式乡镇企业。预计,今年乡镇企业的增长幅度将达到85.7%。
有特色的开发性农业,是农业本身的优势所在。
宣城地区开发性农业经历了三个阶段,也是农民逐步走向市场的三个阶段。80年代初期,他们利用房前屋后间隙地搞种植、养殖,发展“庭园经济”,以自我消费为主;80年代中后期,则利用低产田、地,荒岗荒地,种植“一花三叶”(即棉花,茶叶、桑叶、烟叶),受国家计划影响很大;近些年来,农民们把目光盯在市场上。他们从江、浙及沿海城市的消费需要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出发,大搞特种水产养殖和特种干果生产,效益倍增,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箭齐发”,兼顾其它,宣城地区的形象正在人们的心目中改变着。


第1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对南亚三国的正式友好访问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回京
胡锦涛等到人民大会堂迎接
本报北京12月12日讯记者吕岩松报道: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圆满结束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的正式友好访问,今天上午乘专机回到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等到人民大会堂迎接李瑞环主席,祝贺他对南亚三国的首次访问取得成功。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是于11月25日开始他的南亚之行的。访问期间,李瑞环主席同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三国政府和议会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会谈,并同他们就地区形势、双边关系、中国全国政协同三国议会和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此次访问达到了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友谊、扩大合作的目的。
陪同李瑞环主席出访的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房维中,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韩叙,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周文华,全国政协委员、副秘书长朱作霖,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全国政协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丁石孙,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郑万通,外交部大使唐龙彬等同机回到北京。
今天到人民大会堂迎接李瑞环主席一行的还有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齐怀远、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胡光宝、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范康及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驻华使节等。
李瑞环主席及其一行9日由巴基斯坦启程回国,途中在成都作短暂停留。(附图片)
李瑞环回到北京,胡锦涛到人民大会堂迎接。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圭亚那总统抵京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统契迪·贾根博士今天抵京,开始对中国为期6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他首次访华。
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中国政府陪同团长、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等到机场迎接。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后起之秀
 萧山开发区起步半年结硕果
56家三资企业落户,总投资达4.2亿美元
本报杭州12月12日电国家批准刚过半年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观念、新机制创造全新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海外投资者纷至沓来。目前批准进区的三资企业已达56家,总投资4.2亿美元,其中工业项目占90%,被众多投资者誉为“天堂里的宝地,投资者的乐园”。
浙江省萧山市以经济高速发展而闻名全国,连续6年名列全国“十大财神县(市)”,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并获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称号。全市把建设开发区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以超常规的效率建设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环境”,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显著特色。市里党政一把手兼任开发区管委会的一把手,确立了“精干、高效、便捷”的办事原则,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土地征用、工程建设等方面实行“一栋楼办公,一条龙服务”,使外商在这里兴办项目,最短仅用1天,最长不超1月即可完成审批手续。投资100亿港元的“钱江城”建设项目,从洽谈意向到正式签约,仅用了18天时间。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建设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区内区外相结合,大力改善“硬环境”。今年以来,萧山市已投入2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开发区的外部环境,开发区内的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迅速形成,1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向外商出售。
由于自身实力增强,开发区的各项建设大大加快,预计到今年底,区内各类企业的总产值可达2亿元,呈现了当年开发,当年见效的良好态势。
          (卫钧高海浩)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入基层抓“热点”“难点”问题
北京市领导机关兴调研之风
本报北京12月12日讯记者赵兴林报道:今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带头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西客站、东三环道路改造工地和基层商店、工厂、农村调查研究,积极探求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课题,带出了全市深入调查研究的好风气。
北京市兴起的调查研究之风,目的在于抓住主要矛盾,为正确决策服务。他们紧紧围绕加快首都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而确立的“新思路、大手笔”,提供第一手材料和富有成效地进行深层次理论探讨。
多年来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需求与现状、发展与资金两大矛盾。而今,市城建工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投资进行开发,逐步转变为由企业为主体的商业性开发。同时吸引外商投资。据介绍,北京金融一条街、东单银街、王府井、花市、北京站东街招商引资,成片进行危旧房改造及建设商业服务设施已见成效。
北京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一些部委和区县下苦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市城建工委上半年完成了96项专题调查,综合整治了72个行车路段,撤除一批未经批准的摊群市场及影响公共交通的1500多个摊点,并拆除违章建筑物199处。暑期李其炎市长买票乘车体察民情,支持市公交系统在215条公共电汽车线路实行单车承包,有效地调动起司售人员的积极性,行车秩序和服务态度开始好转。


第1版(要闻)
专栏:

  龙口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同步发展
十三个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本报讯山东省龙口市将乡镇企业连片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龙口市13个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市乡镇工业产值、利税和出口交货值已分别占全市的82%、79.3%和81.7%。
近年来,龙口市围绕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重新确立了农村改革的方向:以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龙口市注意引导乡镇企业适当地向乡镇驻地集中,在一些乡镇开辟“工业小区”,连片发展村镇企业。这个市的龙口镇,在方圆不到3平方公里的镇中心,已建起30多家规模较大的村镇企业,其产值占全镇企业总产值的85%以上。
将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既解决了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分散化带来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流通不畅等问题,又打破了城乡分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这个市的龙口、城关、诸由、北马4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6万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9%,农民人均收入达1625元,高出城市人均收入40元。
               (温于仲于广义)


第1版(要闻)
专栏:

  无锡县乡镇工业步入良性循环
新增效益四成来自科技进步
本报讯江苏省无锡县积极适应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已经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到注重质的提高。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上,不断提高企业的档次和产品的质量。今年1至10月,全县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6%,投入产出比为1∶4.5。新增效益的40%来自科技进步。
无锡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县委在认真分析发展趋向后,及时提出了实现四个转变:在工业发展路子上,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由主要发展第二产业转变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三业协调发展;在投资体制上,由单一的投资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在企业改革上,从原来的以完善配套为主转变为向深层次的改革推进。
为适应这一转变,无锡县各级领导首先从政府行为上转轨,从原来压指标、跑银行、借资金变为跑市场、抓信息、加强服务指导。企业从跑“官场”变为跑“科场”,紧紧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发新品。今年1至10月,全县开发新品254只,其中属国家级新产品31只,填补国内空白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16只。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倍以上。(陆兴鹤)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铁路提前完成年客运任务
全国铁路已提前二十二天完成全年旅客运输任务。到十二月九日,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九点八六亿人次,为年计划九点八五亿人次的百分之一百点一,比去年同期多运送旅客五千五百四十二万人次。预计全年发送旅客将达到十点四七亿人次。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三千三百零四亿人公里,为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二点三,已提前三十天完成全年任务。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江海港口提前完成年任务
截至十二月十日,我国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七点四三五○亿吨,提前二十一天实现全年七点四二四五亿吨的生产任务。预计全年完成量将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点八。          (李富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首条大桥钢缆生产线投产
虎门销烟旧址将崛起又一座大跨度悬索大桥。这座大桥所需钢缆由中外合资的江阴华澄钢缆有限公司提供。大桥钢缆依赖进口的历史将从此改写。这条大桥所用钢缆生产线十一日正式投产。此前,这家工厂生产的大桥用钢缆已通过鉴定,专家认为产品填补了国内悬索、斜拉桥用线材的一项空白。
(绿叶建中)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张家界机场建成试飞
“八五”期间国家在湖南建设的大型工程项目张家界机场近日建成试飞。该机场具有国际先进的通信、导航和全天候盲降设备,可起降波音七五七、七六七和MD—八二等客机。明年五月一日将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深圳等十多条航线,还将陆续开通国际航班。
 (阳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