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江苏开展推荐优秀青年人才活动
全省十万名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本报讯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开展的推荐优秀青年人才作生产和工作骨干活动,两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据初步统计,全省各级团组织共举荐各类青年人才10万名,其中2万人已走上重要的生产和工作岗位,成为江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排头兵。
为适应江苏改革、开放、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共青团无锡、苏州市委去年率先在全省进行“荐才”工作试点,全面展开“荐才”工作。今年7月,团省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推广了无锡等地“荐才”工作的经验,正式将“荐才”工作确定为全省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今年9月份,各市基本上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青年人才库。“荐才”活动由点到面推开,推荐对象由单纯的青年干部向生产一线的青年骨干、青年经营管理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各行各业扩展。
“荐才”工作的蓬勃开展,强化了共青团的育人功能,给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注入了活力,为江苏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该活动得到了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各地党委组织部门及时把“荐才”工作列入党建规划,搞好党团衔接,通过建立指导小组、工作联系点和提供政策措施保证,努力为“荐才”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牟国义)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有技术出技术有资金出资金
黑龙江大力兴办青年股份合作体
本报讯自共青团黑龙江省望奎县委去年首创青年股份合作体以来,广大农村团员青年反响强烈。目前,这一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已在黑龙江全省各地迅速兴起。
去年3月,望奎县通江镇白头村团支部书记叶军,在镇团委书记周俊举的帮助下,用自己在外当瓦工挣回的2万多元钱与有养鱼技术的青年周席伍,有养猪、养鸡技术的青年刘忠臣率先组成了第一个青年股份合作体。他们承包了废弃鱼塘270亩,养鱼、养猪、种大豆,当年就获纯收入5.7万元。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及时总结叶军股份合作体成功的经验,迅速在全省推广。
青年股份合作体的建立,开辟了一条能够充分调动农村青年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团的工作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途径。
                       (张学会)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梦想成真
——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蓝正国自述
崔景瑜
“科学这东西,不信不行”
1979年高考落榜后,我又回到养育了我19年的家乡——甘肃省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村。当我看到父亲日复一日地艰辛劳作,却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阴影时,我就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家乡几代人共同的梦想。
1982年,我在承包地里第一次种植了地膜覆盖西瓜。看着黄土地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乡亲们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我父亲也吓得直骂我是个冒失鬼。屋漏偏逢连阴雨,长到中间瓜秧就枯萎了。我赶忙从科技报上找到了治疗办法,一试,还真灵,没几天瓜秧就变了样。这一年,我的西瓜亩产过万斤,加之上市早,卖了个好价钱,收入4700多元。
初试成功,坚定了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信心。这年冬天,我引进了早花、密宝、红优等8个优良西瓜品种。经过多次试验,我还找到了一种点播西瓜的新式武器——西瓜打孔器,使西瓜的出苗率达到100%。如今我发明的西瓜打孔器不仅广泛应用于西瓜种植,而且经过改造还被应用到棉花等作物的种植上。大西北的7月,当别人的西瓜还在田间沐光孕育时,我的西瓜已经上市了,而且以个大、味甜震动了临泽及邻县高台。我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状元”。我父亲这位种瓜多年的老把式怎么也想不通,他说:“我种西瓜这么多年也没种出个名堂,你小子怎么才两年就成状元了?”我说:“科学这东西,不信不行。”
懂科学,还要有经济头脑
我种西瓜出了名,十里八乡的人纷纷上门求教,一时在临泽出现了种瓜热。我想,随着地膜覆盖西瓜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技术的推广,瓜价肯定要跌落,种瓜的经济效益就要下降。于是我积极捕捉各种信息,开发新的种植项目。
1987年,我先后从省果树研究所引进了3个优良桃种,从辽宁引进了锦丰梨苗200株,还试植了矮枝型苹果。由于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1989年收鲜桃1000公斤、梨1000公斤、苹果1500多公斤,当年给地区林科所及当地乡村提供接穗2000多枝。这在“桃三梨四果五年”的当地,可以说是园艺史上的一个创举。
科学技术使我尝到了甜头,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也使我越来越感到科技投入的重要。从1982年开始,我每年都要花二三百元购买科技书籍,还订阅了十多种科技报刊,11年来从没有间断;我还先后报名参加了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北方果树系、辽宁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经济部大专班的函授学习,如今这3个大专层次的文凭已拿到手。1990年临泽县政府和县科委首次给农民技术员评职称,我被评上了农民助理园艺师。1991年团中央又授予我“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
1992年3月,经县科委批准,我筹资3万元,建起了“临泽县果树研究所”。目前,研究所除承担良种的引进、试验,新技术的推广外,还承担地县科研项目,每年给河西地区提供良种苗10万株,接穗5万多枝。为了便于给农民释疑和开展技术服务,研究所花800元在街面租房两间,长期开门开展服务,并在所内设立了果树医院,购买了录像等设备进行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农民种植果树的难题。
当年的梦想已变成现实,但我并不满足。“立足河西,志在甘肃,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计划把果树研究所建成河西最大的果树品种库,每年为农户销售果品100万公斤,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附图片)
照片说明:蓝正国正在观察果树苗的生长情况。
林江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之旅

  与珠峰对话
——高原上聚集着这样一群青年
本报记者卢小飞
在“拥有最多阳光、最少氧气”的西藏,先后有近千名大学生带着建设边疆的美好愿望从内地来到这里,把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块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没能动摇他们的意志和追求。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记者卢小飞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0年,通过她的讲述,你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编者
珠穆朗玛,以其8848米的海拔高度雄居世界第一。曾有这样一幅照片:4个年轻的画家赤裸着身子,盘腿与珠峰相对。莽莽雪山,怀抱着几个肉色的小人儿——据说他们游方写生走到此地,圣洁的珠峰使得他们不由自主要这样做。其中的一位,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志愿进藏的李新建告诉我,他给这幅照片起了个名字:与珠峰对话。只有在西藏呆过的人,才会有这种独特的感受。他们或经历过磨难或经历过死亡,这以后,当他们在施展浪漫理想或抒发豪情诗意的同时,已经囫囵个地被重新塑造了一回。
1987年9月2日傍晚,画家裴庄欣骑着车急匆匆来找我,一脸的灰白色:“田文死了。”我难以相信,因为就在她上路采风前不久,我和朱晓明、还有她人大的同学李雅平,还应邀去吃她烙的牛肉饼,肉饼的味道好极了。那天,她说她有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但又犹豫是不是放弃出国留学。田文有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甜甜的娃娃脸,是个招人喜欢的女孩,爱穿红色的衣服,像一团跳跃的火焰。
我们赶到医院太平间,证实了一切:在经常发生塌方、泥石流的帕龙一带,一块飞来之石击中她的头部。当时,田文的遗体还没运回来,同事们以及同时代的大学生们都赶来了,黑压压挤在太平间的门外。天气很冷,所有的人都瑟缩着,像鱼一样沉默。因为,就在两年前的这个9月,与她同年进藏的另一位女才子龚巧明,就在同一纬度的同一公路上殉难。
今年10月17日,我们几个西藏的朋友在一起吃饭。身边的诗人兼散文作家马丽华,说起由她主创的系列电视在刚刚结束的成都国际电视节获奖的情况,就像说一件家常。我想起1988年夏天她和秦文玉在拉萨发起“太阳城诗会”的情形。那时,文学已经进入低谷,像那样严肃的学术性创作会议在国内已不多见。马丽华以诗言志:“听说在小小的地球之上/有一片大大的高原/是谁招呼了一声——人往高处走呵/这一群就这么来了/哦兄弟!我们这一群是中国最后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北大教授谢冕说:“在这片拥有最多阳光、又有最少氧气的地方,付出巨大代价的人才具备今天的富有,切近到人对生命的把握,对生死的彻悟,切近纯诗的、最高领域的追求。”
1989年的冬天,我认识了学农的张长海,他最初在江孜县当农业技术员,江孜如今成了西藏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县,其中浸透了他们几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汗水。认识他时,他已经当上白郎县的副县长,如果不是说汉语,真会以为面前是个藏族同胞。同样是与土疙瘩打交道,在西藏就没那么简单。比如植保灭虫,在许多地方依然被看做是“德钦巴”(杀生,有罪孽)。要让藏族老百姓信服科学,没有一套善于和群众“三同”的本事是做不到的。他们学农的虽然与搞艺术的有反差,但他们这一群,是在以自己的行为结构诗篇。
今年10月3日,《人民日报》驻藏记者站办公楼落成,不少朋友来庆贺。前前后后赴藏工作的大学生加起来总有上千人,天南海北,就因为是同时代的学生,便互称为同学。这一批走了,又有更年轻的志愿者跟上来。
我听到不少人说,这帮在西藏呆过的人浑身透着“傻气”。后来也听到他们中一腔冒着“傻气”的反讥:“如果人们都精得像猴子一样,说不定人类的屁股上还拖着尾巴呢。”不说别的,你想想,如果成天和猴儿精的人打交道,生活还能轻松、纯美么?
(附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上海青年积极投身“面向21世纪”学习活动
本报讯在日前召开的上海青年“参与行业纠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座谈会上,上海团市委再次提出,要通过开展“面向21世纪”学习活动,全面提高上海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他们以读书活动、兴趣小组、建立青年人才库、组织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等为依托,在全市青年中开展有地区特色、符合行业需要的多种活动。他们还通过“百里挑一金状元”、“实践成材奖”、“新长征突击手”、“五四奖章”等评选活动,激励青年岗位成材、自学成材。去年以来,团市委开展了上海青年科技行动,通过科技培训、科技发明、科技推广,培养、发现青年科技人才。据统计,至今上海全市已有100多万人次青年参与科技活动,300多项成果被全国评为优秀成果。
                      (季界平)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炒星族”与“追星族”
徐可
据报载,南方某城市最近评出“十大青春偶像”,竟有九个席位为港台明星所占据,只有最后一名是雷锋。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依我看,青少年充满幻想,有个崇拜的偶像并不奇怪。包括成年人喜欢这个歌星、那个影星,也是很自然的事。在港台歌星中不乏艺术上的佼佼者。本文不是来探讨港台明星的艺术成就是否达到该被崇拜的境界。这里的问题是,需要明白,究竟崇拜什么,为什么要崇拜?为何这些年来在少男少女中会有那么多人都把港台明星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且出现了一个所谓的“追星族”?是谁造就了“追星族”?当然,细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思想影响以及工作不力等因素,但也应该承认,在很大程度上,一些舆论媒介不恰当的宣传,客观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青少年中有个“追星族”的话,在新闻媒介中,也有个“炒星族”。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负责任地“炒”明星,并不认真考虑社会效益。青少年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哪里经得起这样“大剂量”地输入?
那么,雷锋为什么能与“星”们相抗衡,在青少年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当然源于他人格的力量。雷锋精神像常青树一样,是永远都不会枯萎的。从另一方面看,也应归功于我们的新闻媒介。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宣传雷锋,使雷锋精神家喻户晓,代代相传。雷锋作为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位先进人物,如果不是新闻媒介的长期宣传,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将无从了解他的高尚品德。在对雷锋的宣传上,我们的新闻媒介功不可没。
“青春偶像”这件事给我们以启迪。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舆论环境,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作,全社会都应重视,每一位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向您推荐

  《梦想与现实》
从学校到社会,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待业者。《梦想与现实——青年就业与择业指南》(雷飞志等编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交给了青年朋友一把成功开启就业与择业之门的钥匙。本书分析了当代青年的择业意向和就业机会,着重介绍了众多成功择业的诀窍和方法。作者认为,“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可以选择未来。”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信息,提高择业技能,就能更好地把握机遇,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生存得更真实一些,更辉煌一些。在一九九三年全国第四届优秀青年读物评选会上,本书获二等奖。
(川夫)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中国硅谷’人才严重流失
企业不欢迎频繁“跳槽”者
本报讯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前不久,四通公司透露出一则消息:公司原有的8名博士生,如今只剩下一位,其余的全部被外企公司以月薪1000美元高薪挖走。如果说中关村的民办企业领头人——四通公司的感觉都如此艰辛,那么中关村的另外一些公司感到的是元气大伤了。据有关方面保守的统计数字,外企公司每年从中关村各企业挖走人才200多名,被挖走的人才平均工资至少是原来的5倍。而这批人才,几乎全都是中关村各公司的业务骨干。
  本报讯 据《组织人事报》报道:从日前结束的杭州市’93人才交流会上传出信息,频繁“跳槽”者不受企业欢迎。据悉,这次进入人才市场的有120多家企业,所需人才很多。但一些企业对流动频繁的专业人才似乎普遍缺乏“热情”。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主管公开称,企业需要的是忠诚的员工,频繁“跳槽”,企业是搞不好的,这种人企业不欢迎。
  编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各种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这两条消息就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开始关注这样一些问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究竟需要和欢迎什么样的人才?怎样选择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为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些问题,使人才交流更趋合理,《当代青年》专版将举办以“人才交流与青年择业”为主题的讨论,欢迎社会各界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踊跃来稿发表意见。来稿以1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寄:人民日报《当代青年》专版,邮编:100733。请在信封上注明“人才交流与青年择业”讨论字样。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有六千余名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拒绝了外单位的高薪聘请,甘愿为国家重点铁路工程建设出力流汗。你看,奋战在南昆铁路线上的这群年轻人,看到又一个隧道被他们打通了,笑得多么开心! 张长明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