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两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
磋商实施巴以原则声明和从加沙杰里科撤军
本报开罗10月13日电 记者刘水明报道:巴以联络委员会和负责加沙—杰里科撤军安排的第二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今天分别在埃及的开罗和塔巴举行。
巴以联络委员会巴方代表团团长是巴解执委会委员阿巴斯,以方代表团团长是外长西蒙·佩雷斯。在塔巴开会的加沙—杰里科委员会巴方代表团团长是阿拉法特的政治顾问奈比拉·沙斯,以方代表团团长是以军副总参谋长阿姆鲁·沙哈克将军。
据透露,会议是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议开始前,巴解执委会成员阿巴斯说,巴以协议是朝着实现和平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巴方将为协议在各个方面实施作出努力。
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也对会议取得成果抱有希望。他说,为了以巴人民和整个中东地区的利益,以色列要将以巴协议变成真正的和平。
巴以联络委员会首轮会议预定举行一天。会议将就实施巴以原则声明和巴以自治协议的途径、关于释放6800名被押巴勒斯坦人、其他三个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以及下次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进行研究。加沙—杰里科委员会的会议预定举行两天,会议将就以色列军队全面撤出加沙和杰里科、上述地区政权的交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和以色列之间的经济关系、加沙—杰里科之间的安全通道以及杰里科地区范围的划分等问题进行研究。
根据巴以协议,以色列军队将于12月13日开始从加沙和杰里科撤军,并规定4个月内完成撤军。
阿巴斯和沙斯都是昨天从突尼斯抵达开罗的,佩雷斯则于今天抵达开罗。会议开始前,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总统府接见了以色列外长佩雷斯。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接见以副外长
本报突尼斯10月13日电 记者赵章云报道: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昨天晚上在突尼斯巴解总部他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正在这里参加中东多边和谈难民工作小组第4次会议的以色列外交部副部长贝林。
这是阿拉法特首次在巴解总部会晤以政府高级官员。
会晤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据在场的以色列官员说,会晤涉及了各种问题,但他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俄签署《东京宣言》和《经济宣言》
两国将在历史法律基础上解决领土问题
日向俄提供经验技术并在多种领域合作
本报东京10月13日电 记者张国成报道: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今天中午在结束了最后一轮正式会谈后,在此间签署了关于日俄关系的《东京宣言》和《经济宣言》。
《东京宣言》说,双方认为,世界冷战格局的终结为日俄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双方同意就择捉、国后、齿舞、色丹4岛的归属问题进行认真的谈判。根据历史事实,在法律和正义的基础上早日解决领土问题,进而签署日俄和平友好条约,使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双方确认前苏联签署的所有日苏条约的有效性。
此外,叶利钦还在此前会谈中表示,驻扎在北方4岛的俄军队已撤走了一半,剩下的部分也将撤走,届时将留下国境警备队执行任务。细川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宣言确认两国所共有的价值观,即自由、民主、尊重法律和人权。日本方面在宣言中代表西方七国表示继续支持叶利钦推行的民主改革和经济改革路线。双方同意在防止核扩散、核裁军、禁止化学武器以及亚太地区的安全问题上进行广泛的合作。
《经济宣言》首先确认了均衡地扩大两国各种关系的原则,日本保证向俄罗斯提供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经验、技术和方法。日本同意与俄罗斯在燃料、能源、冶金、金融、运输、通讯、核电站安全、军转民、和平利用宇宙空间、环保、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进行合作。日本将协助俄罗斯加入有关国际经济组织。
在今天的首脑会谈中,叶利钦邀请细川首相明年访俄。细川接受了邀请。
叶利钦已于今天下午结束对日本的正式访问,乘专机回国。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特使与艾迪德派谈判
本报华盛顿10月13日电 记者鲍世绍报道:据此间消息,美国总统特使奥克利12日在摩加迪沙与艾迪德派代表进行了谈判,争取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双方之间的军事对抗。
10日抵索马里的奥克利决定延长在摩加迪沙的逗留时间。奥克利强调:“目前,重要的是取得政治和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艾迪德无罪,因为调查委员会尚未成立,无法作出判断。”
据美国和联合国官员透露,正在筹建由索马里邻国著名律师组成的独立委员会,以便对6月5日袭击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事件进行调查。在调查期间,美国将停止追捕艾迪德,而艾迪德派武装也不攻击美军和联合国军及其设施。
另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正在筹备的将于10月20日举行的国际会议遭到索马里两大派的反对。艾迪德派认为这次会议事先未跟索马里人商议,拒绝参加;马赫迪派说,因艾派武装没有解除,该派不能参加。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美国调整对索马里政策
本报记者 鲍世绍
美国总统克林顿7日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对索马里大举增兵,接着,美国政府又表示愿与艾迪德进行和谈。这表明美国在索马里采取了加强军事压力和寻求政治解决的双管齐下的政策。
今年6月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与索马里联合大会主席艾迪德领导的武装势力的军事对抗不断加剧,美国当局不顾与意大利等西方盟国的分歧和国内舆论的压力,坚持主张用武力解除索各派武装,并将主要打击目标放在艾迪德一派上。但对艾迪德采取的几次军事行动表明,美国凭借军事优势捉拿艾迪德并不那么容易,相反美军却不断遭到重大挫折,同时在日益升级的军事冲突中又造成许多平民的伤亡,引起索马里人民的对立情绪,大有使美国在索马里越陷越深的势头。
10月3日,摩加迪沙长达15小时的激战使美军再次遭受重大伤亡,许多美国人惊呼索马里成了“第二个越南”,要求政府立即从索马里撤军。国会议员们也受到来自选民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克林顿政府对索马里政策的调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这项以军事和政治两手并举的策略与过去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
首先,改变逐渐从索马里撤军的计划,转而大量增兵,把现驻索美军数量增加了一倍,装备也大大充实,以此稳定军心。同时,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实行威慑,对付地方武装。
其次,为美军撤出索马里规定了最后期限,即明年3月31日。克林顿过去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辞,使得许多议员产生疑惧心理,而今不但有了具体期限,且规定了具体任务,对国内要求撤军的呼声做了交待。
最后,强调通过外交途径求得索马里问题的政治解决。克林顿派熟悉索国情的前美驻索大使奥克利出访东非,并开始设法与艾迪德派接触。艾迪德日前提出全面停火建议后,克林顿总统很快表示欢迎。
新政策得到国会两党的支持。此间舆论认为,克林顿采取了折衷的路线,既赞同撤军,又不立即照办,而是规定了撤军的期限,同时照顾了两种极端的主张。还有人认为,美国政府执行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克林顿宣布美军撤离索马里的期限,在西方盟国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国家意欲先于美国撤出军队,有的则对美国是否真的如期撤军表示怀疑。
总之,美国如何贯彻新的对索政策,结束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又不丢面子,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报华盛顿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爱沙尼亚领导人会见田曾佩
据新华社塔林10月12日电 (记者黄慧珠)爱沙尼亚总统连纳特·梅里12日在塔林指出,1991年9月爱沙尼亚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爱中两国关系发展的转折点,爱沙尼亚愿尽最大努力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梅里是在总统府会见来访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时说这番话的。
田曾佩副外长在会见时指出,爱沙尼亚获得独立后,开始了中爱两国关系的新阶段。他对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表示满意。
据新华社塔林10月12日电 (记者黄慧珠)爱沙尼亚总理马尔特·拉尔12日在塔林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双方就中爱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及其它问题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同意巴解在美设办事处
新华社华盛顿10月12日电 美国众议院12日以唱名表决方式批准了一项议案,同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华盛顿开设办事处。
根据这项议案,巴解组织将被允许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建立自己的代表机构,以促进其同美国政府和国会的沟通。但是议案限定这个代表机构到1994年1月1日停止运作。此间观察家认为,众议院的这一做法旨在保证巴解组织履行其承认以色列的和平与安全并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这项议案还同时取消了向巴解组织提供援助的限制。
美国政府已保证在未来两年中,向巴解组织提供2.5亿美元的援款,以推动加沙和杰里科巴勒斯坦人自治区的发展。美国参议院日前已经通过了类似议案。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地
  美舰撤回休整
右翼鸣枪庆贺
本报华盛顿10月13日电 记者鲍世绍报道:美国国防部12日下令赴海地的美军舰离开海地海域,撤回古巴关塔那摩的美海军基地休整,因为海地军方拒绝保证美军和其他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安全。
克林顿总统昨日在动身赴北卡州前对记者说,他决心推进海地的民主进程,并呼吁恢复对海地的经济制裁。
根据海地两派在联合国达成的协议,美国将派600名军事人员帮助海地培训警察和重建基础设施。撤回到关塔那摩基地的军舰是载有200余名美国和加拿大军人的登陆艇,另一艘载有400名美军人,正在基地待命。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太子港消息:海地右翼组织争取国家进步阵线的支持者12日走上首都太子港街头,庆祝他们11日阻止美国军舰靠岸成功。
这艘美舰是根据联合国的计划向海地运送美国军事人员的,但是海地争取国家进步阵线11日在太子港码头举行武装示威,不让美舰靠岸。由于得不到必要的安全保障,美国政府已决定暂停执行联合国的援助海地的计划,该艘军舰已驶离太子港。
海地右翼组织的示威游行使太子港陷于瘫痪,示威者朝天鸣枪,以示庆祝。他们还要求居民不要上街,家长不要送孩子上学。这一天太子港闹市区的商店关门,街上的车辆比平时明显减少。
争取国家进步阵线的活动得到海地军方和警察的支持。11日事件后又出现一个名叫“10月11日革命委员会”的组织,该委员会12日在太子港码头组织了庆祝美舰离去的游行。
目前海地军方对联合国可能恢复对海地的制裁一事保持沉默。海地武装部队司令塞德拉斯12日同美国驻海地大使馆临时代办赫德尔森进行会晤,但目前还不知道双方讨论的内容。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巴基斯坦大选初析
本报记者 吴迎春
巴基斯坦大选结果揭晓,在国民议会211个席位和省议会458个席位中,人民党分别获得86席和175席,成为第一大党,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获得72席和135席,名列第二,独立派人士获得15席和42席,位居第三。各党都表示接受大选结果,但反应不一,人民党声称它获得大选胜利,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说它并没有失败,伊斯兰阵线宣称,尽管它没有获得预想的结果,但伊斯兰阵线将会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这次大选是巴政治危机导致前总统伊沙克·汗和前总理谢里夫双双辞职后举行的,是3年中的第二次大选。在上次大选中败北的人民党能东山再起,一是吸取上次大选的经验教训,较好地处理了与执政当局等有关各方的关系,使自己的竞选地位大为改善;二是在信德省农村地区有较稳定的选民层,并成功地打入旁遮普省农村地区;三是上次大选中获胜并执政两年半的9党联盟——伊斯兰民主联盟瓦解,其中的穆斯林联盟今年4月又分裂成两派:以前总理谢里夫为首的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和与之对立的恰塔派。恰塔派后来和人民党结成竞选联盟,增强了人民党的竞选力量,分散了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的部分选票。但谢里夫派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它得到国民议会72席和省议会135席,特别是在人民党影响较大的信德省获得进展,取得数量较可观的席位,同时在旁遮普省保持了传统影响。这说明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仍然是巴的主要政党,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这次大选中,各宗教党派获得的席位和上次大选相比,大为减少,出现了“小党愈小,大党愈大”的现象。此间舆论认为,这表明越来越多的选民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经济等问题。“谁给我们电,投谁的票”、“谁给我们工作,投谁的票”,这是本次大选中常见的标语。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能成为第二大政治力量,据认为,这是选民对前总理谢里夫执政期间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的肯定。人民党能成为第一大党,因为它提出的保护农工不受剥削、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口号,对大批的农村选民具有吸引力。
此间舆论对此次大选顺利进行表示满意,并对大选结果表示关注。在国民议会选举中,无一党派获得简单多数。在全国4省议会中,除人民党在信德省获得100席中的56席,占简单多数外,其它3省,无一党派获简单多数,这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只能由大党同小党或独立派人士合作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两大政党的力量接近,无论谁组阁都将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党。此间舆论认为,未来的联合政府要解决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兑现竞选诺言,将受到反对党牵制。
(本报伊斯兰堡10月1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希腊新政府组成
据新华社雅典10月13日电 (记者刘兴昌)在10日大选中取胜的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经过两天紧张的内部磋商,于12日夜间公布了新内阁的名单。新内阁成员已于13日宣誓就职。
希腊新政府总理由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领袖安德烈亚斯·帕潘德里欧担任。在这次新内阁的45名成员中,担任部长职务、尤其是那些关键性部长职务的人都在前两届社会党政府中任过职。新内阁中有22人是首次进入内阁的各行各业的专家技术人员。
新内阁由乔治·耶尼马塔斯担任国民经济和财政部长,外交部长由卡·帕普利亚斯担任。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国女记者代表团访美
本报讯 记者木雅报道:应美国外国记者中心邀请,中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一行8人,从9月初起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华盛顿、纽约、旧金山等城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与访问活动,于近日回到北京。
这次活动主要是为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做报道方面的准备。代表团访问了包括非政府妇女组织、新闻媒介、金融界及联合国有关部门在内的近30个机构,就世界妇女与发展、传播媒介在妇女发展中的作用、中美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代表团受到各接待单位的重视与欢迎。代表团成员来自全国记协、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工商时报和中国妇女杂志。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政府本世纪内迁柏林
新华社波恩10月12日电 德国政府在12日的内阁会议上一致决定,政府将在2000年以前迁往柏林,从而使德国国内关于政府搬迁问题的争论暂告一段落。
按照这一决定,总理府和原计划迁往柏林的10个部将在本世纪内迁往柏林,留在波恩的8个部也将在柏林设代表处。
自从德国议会于1991年6月决定定都柏林后,由于经济形势恶化,搬迁费用高,加上地区利益的不同,何时搬迁一直是德国国内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拉那烈会见泰外长
本报曼谷10月12日电 记者成元生、吴日光报道:柬埔寨第一总理拉那烈在出席第48届联合国大会后回国途中今天在曼谷会晤了泰国外长巴颂。
拉那烈在与巴颂会晤时说,柬埔寨新政府预计将在两周内成立。
他说,民柬方面可能被邀请担任政府顾问。
拉那烈在谈到柬埔寨境内目前的冲突问题时说,柬境内的武装冲突并不像外界传闻的那么严重,柬埔寨正在朝着民族和解的方向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自治协议具体实施首次谈判十月十三日在开罗、塔巴同时举行。图为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前左)与巴解执委会成员阿巴斯(前右)前往设在开罗洲际饭店的谈判会场。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