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努力开创电视事业生气勃勃新局面
艾知生
中国电视从1958年开播以来,电视事业不断发展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今方兴未艾。目前全国电视台已达614座。特别是1985年使用卫星传送节目以来,发展更快。到1993年6月,卫星地面站已超过了4万个,比预计的超出了许多倍。电视覆盖率今年6月达到81.39%。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经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千人15台),我国已达千人拥有20台。电视事业的发展成绩是巨大的,是我国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现在的问题不是要再办多少个台、重复地覆盖,而首要任务仍然是扩大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要解决全国将近20%的人看不到电视的问题,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地形复杂地区的电视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这些年电视宣传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下,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十四大以后,全国电视顺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不断深化新闻改革。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经济信息联播》,从今年3月起,新闻节目每天增加到11次,滚动播出。各省同志都把办好《新闻联播》放在首要位置上,都非常愿意向中央电视台提供新闻。电视剧的发展也比较平稳,节目质量有很大提高。中央领导同志要求电视节目质量要有较大的改观。这里,我想就电视节目质量问题,结合自己学习中央领导指示精神谈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商讨。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把握好舆论导向,这是电视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首要任务。据新华社调查统计表明:北京市有63%的人是从电视上获知重大新闻的,人们习惯从《新闻联播》中获取新闻。我们处在这个位置上,应该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因此,电视首先要办好新闻。事实上,我们的节目收视率最高的是新闻节目,北京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在40%左右。所以新闻的舆论导向问题是首要问题。在电视新闻中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正确地引导好。新闻舆论导向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定要从全局出发,掌握好舆论的分寸,避免片面性、随意性,防止虚假的、失实的、片面的报道,不要刮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处理好加强宏观调控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反腐败斗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
国际问题也要很好地把握舆论导向。
在新闻节目中要注意释疑解惑,舒心理气,对群众进行引导,增进人民群众内部的团结,维护社会的安定。舆论监督不是为揭露而揭露,揭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要使人民群众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批评应有积极的结果,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类似热线电话、对话节目越来越多,这类节目要特别注意舆论导向。
  坚持多样化 高扬主旋律
电视节目特别是文艺、专题节目,要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不断提高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当然也要有娱乐性、趣味性,努力争取结合在一起,播出高质量的精品。在各类节目的创作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出精品,大力纠正一些文艺节目中的低级、庸俗的东西,要寓教于乐。每年大量观众来信对这方面的问题反映较多,对我们期望很大。前一个时期,文学、出版、电影、电视剧创作中低格调的东西较多,打“擦边球”现象比较突出。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进口节目播出更要从严掌握。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影视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影视节目对青少年有很大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一个时期港台流行音乐太多,这是不正常的。不久前二十世纪华人音乐作品经典评选出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大陆的作品。影视节目要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在社会上对广告意见比较多,主要是对豪华的、高消费的宣传很有意见。不要大肆宣传大款、大腕、影星、歌星。要表现各行业的先进人物,我们应该让那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多上屏幕。最近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CCTV多报道科技战线上先进人物,CCTV已开办了《中华学人》这个栏目,每周3分钟,希望各地大力支持。要多宣传中青年科技人才。各类专题节目,也要弘扬主旋律。同时主旋律和多样化统一起来,使节目有可视性,既健康文明,又丰富多彩。
  加强管理 严格把关
我们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旗帜鲜明,严格把关,建立、加强责任制。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的安定团结,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国家绝大多数有觉悟的观众是支持我们的。希望电台、电视台领导同志一定要在政治上旗帜鲜明,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认真把关。
要严格管理卫星地面站;
要办好有线电视台。办有线电视是为了补充覆盖,有线电视台要严格管理;
各地要重视转播中央台的节目;
要加强海外节目的播出管理;
电视剧的制作要认真执行许可证制度,制止草台班子;
广告也要加强管理。
禁止“有偿新闻” 树立良好形象
禁止“有偿新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这件事情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为此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丁关根同志召集在京新闻单位领导进行座谈。禁止“有偿新闻”的事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改变前一时期的状况,挽回影响,树立我们社会主义电视的良好形象,电视工作者的良好声誉。
希望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加强联系,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健康发展,努力开创我国电视事业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这是作者最近在全国省级电视台台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毛主席与《人民文学》
崔道怡
1949年7月下旬,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10月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成立,茅盾任主席;随即决定创办综合性创作月刊《人民文学》,茅盾任主编。
《人民文学》筹办期间,茅盾曾请毛泽东同志为杂志书写刊名并题词。当时,文联主席郭沫若在场。毛泽东表示:郭老是书法家,刊名应由他写,我就题一句话吧。
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号出版,刊名用的是郭沫若同志的字。杂志正文首页正面,刊登毛主席近照,背面发表了他给《人民文学》的题词:“希望有更多的好作品出世”。
1962年初,《人民文学》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十多首诗词。编辑部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校订这些诗词,同意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封信是由我送往中南海的,负责接待的同志热诚表示:一定及时呈达。给我开了一张收条。
个把月后,编辑部收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复信和他的词六首。《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发表了毛主席词六首,插页影印刊出了他给《人民文学》的信:“这六首词,是1929—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
此后《人民文学》不断请求毛泽东同志同意继续刊出他未曾发表过的诗词。1964年1月,《人民文学》和《人民日报》同时转载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未曾发表过的诗词十首。
《人民文学》创刊至“文革”期间被迫停刊,刊名基本上使用的是郭沫若的题字。1975年冬,《人民文学》筹备复刊,上书毛主席,请求他同意使用1962年他给《人民文学》信中所写的字为刊名。他在这份请示报告上用铅笔眉批“可以”。从1976年1月起至今,《人民文学》刊名一直用的就是毛泽东信中的字。
值此《人民文学》创刊44周年之际,为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回叙往事,不禁感慨:杂志社向领袖写信约稿,也是很容易因而很亲切的啊。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文学的包装
潘凯雄
“包装”——本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动词,现如今用起来却似乎格外时髦:不仅物质产品讲包装,就是精神产品以及从事精神劳动的人也开始讲起了包装,什么包装歌星、包装刊物……如此等等。这包装、那包装,当然不止于外观装潢,而是包括策划、公关、推销等多种营销方式用以争取赢得更大市场的一种商业手段。此法在商战中屡屡见效,于是便有人想将它移植到文学上来,关于文学也需要包装的呼吁一时盛起并很快化为行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类读物的火爆尽管各有原因,但共同的一点则是与它们包装的讲究不无联系。照此看来,讲究包装也不失为使今天不那么景气的文学走向市场的一种办法,不过,倘以此视包装为摆脱文学困境的唯一灵丹,则窃以为万万不妥。
我并非一概反对文学的包装,相反倒是觉得过去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实在不够,特别是在今天发行体制不顺、渠道不畅的条件下,更是应该在包装上下点功夫。但是,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因此,它的包装理应有自己独特的讲究而并非一味追求外观的华丽和花哨。
其实,作为文学包装的独特讲究说白了也不复杂,它并非以单纯的赢利和促进作品的销售作为自己唯一的出发点,还是应该遵循文学自身的基本规律和文学鉴赏的基本准则。是什么样的作品便包装到什么程度,既不应因作品本身具有某种先锋性众多读者一时难以接受而放弃对它的包装,更不该只顾自己挣钱而将二三流甚至根本不入流的文学加以精美的装潢来欺骗读者。事实上也只有那些与作品本身品位相匹配的包装才能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效应,它不仅能帮助作品更好地走向市场,同时对引导整个社会正确的文化消费不无裨益;相反,那种根本无视作品本身品位,特别是推销粗制滥造之作的所谓包装,则无异于制造精神产品的伪劣一族。
由于文学包装这种特殊性的存在,这就对从事文学包装的人提出了一个不太低却又是十分基本的要求——独具慧眼。那种不分作品良莠动辄冠以所谓“奇书”、“传世之作”、“大手笔”……之类的廉价包装固然可能一时达到欺骗读者撑起自己钱袋的目的,但同时又恰恰暴露出自己另一方面的贫穷——缺乏起码的文学鉴赏力。以此起家的“大款”其实也很可怜,他们终将为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和唾弃。而面对文学包装刚刚兴起时的行规不健全,读者也有必要提高自己识别伪劣精神产品的能力,善于从各种花哨的包装中剔除滥竽充数之作,不给伪劣作品经包装招摇过市者以市场。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包装可能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但这种职业应该与文学批评毫无关系。真正有作为的文学批评恰恰与文学包装背道而驰,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作为就在于剥去包装,展示其本来面目。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开发和培育新的文化市场
熊元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即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文化市场从来都是存在着的。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文艺的工作对象问题即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谈的文艺作品的文化市场的开发问题。毛泽东同志比较了两个文化市场,一个是抗战以后的国民党统治区,一个是陕甘宁边区,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一本书一版平常只有2000册,三版也才6000册;在根据地,即拿干部说,单是在延安能看书的就有一万多。可见,根据地的文化市场比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市场大多了。革命文艺忽视开发和发展根据地的文化市场是多么地不合算啊?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全国各地陆续有些地区已经或正在实现小康。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民,不再是过去“面向黄泥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而是正在成为亦工亦农亦文的新型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在整个生活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对文化的需求正在向较高层次发展。他们一是求乐,要求享受和参与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生活;二是求美,过去与农民无缘的书画摄影、花卉盆景、养鸟钓鱼、集邮藏书、服装设计、家庭装璜、庭院绿化、艺术创作等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许多农民的业余爱好和专长;三是求知,以知识武装头脑,增强在市场经济中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针对变化了的情况,率先提出建设小康文化这个文化战略目标,即在发展多种类多层次的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的文化,他们强烈要求文化生产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可见,以为阳春白雪的“曲高和寡”只亏不赚的人,只看到了由于文化消费的多样化而缩小的文化市场,没有看到由于文化生活的全面提高而不断扩大的文化市场。
过去,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忽视文化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因此,愈来愈不适应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如种农田,只知种不知养,更不知开发荒地培育良田,久而久之,农田就会由良田变劣田。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不是放弃已有的特色,改辙换道,而是进一步发展已有的文化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和培育新的文化市场,我们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改革文化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否则,文化体制的改革不但不可能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而且会成为艺术生产力的新的桎梏。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反腐除弊 一身正气
——读纪实文学《天网》、《法撼汾西》
杜元明
山西作家张平在其长篇纪实文学《天网》、《法撼汾西》中塑造了一位勇于反腐除弊、扶正祛邪的县委书记刘郁瑞形象,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纠正不正之风,颇有现实意义。
作品所写的汾西,是山西偏远的小穷县。刘郁瑞上任之初,那里积怨似海、积案如山,老百姓企盼着他能主持公道,平反冤案。刘郁瑞面对一张上下串通、官官相护的复杂人事网,为正党风反腐败,义无反顾地站到斗争前沿。一位70岁农民因揭发村支书贪赃枉法而被迫害得家破人亡,刘郁瑞冲破“关系网”为这位含冤而不屈的农民平反;一个兼职律师为一桩案子秉公执法而被冤屈,又是刘郁瑞出面使其冤情得到昭雪;在解决一桩流氓团伙案件中,群众对“严打”只打庶民、当官的可以践踏法纪的处理结果愤愤不平,还是刘郁瑞铁面无私、冲破阻力,将漏判的案犯一一依法治罪。
刘郁瑞形象的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凸现其无私无畏和大智大勇。刘郁瑞办案,无一案情不牵连着一个互相勾结的人事网,得罪某些权势者和熟人。勇往直前?刘郁瑞对此虽然不无疑虑和困惑,但他态度非常明确:“没有什么可怕的,要怕,我就不来汾西。”正是凭借共产党人清廉无私的凛然正气,刘郁瑞让一个个徇私枉法的“假共产党”无所遁形,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纷纷落网,从而使党和人民政府更加深得民心。
作品在刻画刘郁瑞形象的时候,将他放在群体之中,既写活了“这一个”,又写出了以他为代表的“那一群”,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群像。如刘郁瑞处理兼职律师案正苦无有力证人之际,是县委机关看门的吴老头挺身出来作证;在审议六个干部子弟一案的会议上,是县纪委书记杨炯对颠倒黑白的案情报告提出抗辩,才扭转了老子们此呼彼应造成的“一边倒”的不利局面;那个胆小怕事抹稀泥的县检察长,因有刘郁瑞的点拨和他的良知未泯,而能鼓起勇气,“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果敢办案;敢于仗义执言和为刘郁瑞出谋划策的,还有省报记者和县公安局副局长。在复查李荣才案中,面对顾专员的淫威,郭县长起而为刘郁瑞辩护,地委书记贺光在艰难时刻打电话对刘郁瑞给予肯定支持,而县信访办主任和县纪委书记尹远,则是刘郁瑞办案的左臂右膀,至于群众自发拦车、要顾专员分清是非的抗争行动,更是对刘郁瑞莫大的鼓舞。这些都说明,刘郁瑞并非孤身作战,有党组织的撑腰,有一批干部的协助和群众的声援,是他在反腐抗恶斗争中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刘郁瑞形象的又一感人之处,是他能将反腐正风同脱贫致富的时代改革紧密结合,两手并抓。它表明:抓了反腐败,就是清除改革前进的路障,就能振奋民心,抓脱贫致富,就能巩固反腐斗争的胜利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到光明和希望,增强信心和力量。至为感人的是,不少人写信给刘郁瑞要求到汾西工作,有的企业愿到汾西办厂,还有的会武功的退伍战士愿意给他当警卫……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为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钟起煌主编的《中国有个毛泽东》(青年版·少年版)。全书精心采撷了一百余个毛泽东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故事,充分展示了这位革命伟人的光辉历程。目前,江西已有二百七十多万青少年报名参加以本书为主题的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读书活动。 (余清楚)
△十月六日,文化艺术出版社、《作品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举办“反腐败与文学”研讨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出席会议,马文瑞作了书面发言。与会者联系当前创作实际,就文学创作在反映这一题材中如何把握歌颂与暴露、全局与局部、光明与阴暗的关系以及作家的责任与文学的使命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吴文)
△由《中国窗口》编辑部、《当代文学》丛刊、《当代诗人》编辑部主办的首届“艾青杯”全国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已向全国征稿。征稿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文学作品和书法、篆刻、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
△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将于明年初以辑刊方式复刊,该刊仍将保持原有的探索性、知识性、学术性和当代性的特点,追求高格调的新风貌。 (闻力)
△中国文学出版社最近增办了《中国文学》中文版月刊。此前,《中国文学》杂志有英、法两个文版,《中国文学》中文版月刊将保持高格调,精选各地报刊优秀中、短篇小说和其它体裁的佳作,同时发表有分量的评论文章。 (活)
△要力石的长篇纪实新作《生命与爱的咏叹——中国残疾人婚恋备忘》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反映残疾人生活较好的一部作品。(梁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