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安达杯文艺短论征文

  文学的风骨
马力
风骨一词引入文艺理论,首见于刘勰《文心雕龙》。千秋一瞬,未显陈旧。几天之前,应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邀请,我去参加长篇报告文学《中国1989西部大淘金》讨论会,不免令我将老调重弹。
该书的作者张广平回忆起采访经过,当讲到自己站在格尔木街头的风雪中把数千字的两院《通告》全文抄在笔记本上时,忽然哽咽,这位16岁就扛起大枪跨过鸭绿江的老战士,眼圈红了,几次想把话说下去,可是都没能够。在座的评论家默默地望着他,会场变得很静很静。
这是我头一回参加部队作家的作品讨论会,感受固然新,新在跟我以往接触有些作家和作品的体会有所不同。张广平这部作品的背景不是经济发达的南方沿海地区,而是苍茫的大西北,是荒滩漠野,这也就决定了作家亦须有更为艰辛的付出。张广平说:“每次写大型的作品,采访和深入生活我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拚上命,不怕死,和淘金的砂娃子一样能吃苦,就会有所成果。”他写得很苦,难怪回想起在高寒缺氧的可可西里无人冻土区艰难采访的往事时,他会忍不住泪水,会使颤抖的话音哽在嗓子里。我今年深秋去拉萨,曾站在那尊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下抄录过长长的碑文。眩目的阳光、冷峭的高原风,我独有领受,也能体验到张广平在格尔木的风雪街头抄录时的滋味儿。他双脚遍踏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昆仑腹地,笔下文字真是浸着血汗的。较之三两人对坐的沙龙式神侃、独居静斋以香茶取趣的默写,真是不同。雅似乎不够,距“玩”更其远,可昆仑山下的冰雪世界不是文学的真空区,它依然要出作品,出大气磅礴的史诗,也就要有作家去写,去迎着呼啸的风,闯进大漠深处。这样的作品,是以血汗乃至生命换取的,分量自会不同。它们不是书案上清雅的摆设,不是甜得发腻的梦歌,也不是东拼西凑的“大纪实”,它们是血肉的凝聚,是高扬的精神之旗;生命的根须扎在瀚海戈壁,如大漠中抗风的红柳,冰峰上凌寒的雪莲……
时代,依然呼唤并塑造着这样的作家和作品。
风骨即人。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报)


第8版(副刊)
专栏:

  边城没有忘记
张首映
湘西,亦称边城。边城不止湘西一家,但沈从文写出了湘西的神采,黄永玉描画着土家的风韵,贺龙由此地开拓波澜壮阔的事业;还有诡谲险怪的“乌龙山”,漂游胜地猛峒河,于是边城几近成为湘西的专名。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方奇异、神秘、人杰地灵的水土,也没有忘记这些富有建树的文士武将。
有一个边城土家人,曾声名显要,而今似乎已不在一些人的记忆里。这个人外圆内方,文章经济两方面都长袖善舞。为前清秀才,留日学生,我国化学工业的一个奠基人,做过海内外知晓的“永、久、黄”化学集团的一位总负责人;任天津工商联主席时,王光英先生是秘书长;在轻工系统做过十多年的部长,任过全国工商联、民建、国际贸促会等的要职,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的高度评价,1968年以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份溘然眠于九泉。他是位卓然有成的实业家;在那个不抬举实业家的年代里,消逝于实业界抑或非实业界的记忆库中。
干实业的人,不尚清名,似可理喻;一贯清廉,却十分难得了。他没有像《上海的早晨》中的徐义德那么妻妾成群,倒是在抗美援朝时,组织工商界捐飞机100架,资金1500亿元(旧币);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他把久大公司数目可观的分红款给了国家;1958年回湘西永顺县故乡时,在乡农耕的孙儿、孙媳穿草鞋行山地看他时,只给每人5块钱,剩余7000元送地方政府,作发展土家族文化用;存款和薪饷大部分送国家和需急用的身边工作人员和工人;留给子孙的,除了精神,别无长物。富而仁,仁而廉,廉得不须清名作护身符;披阅古今实业巨子中,难觅几位出其右者。
市场中人,没有市侩气,且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在国难之际,挺身而出,凛然行动。他1931年就支持长子李文采随贺龙闹革命;抗战时,在《大公报》撰文“欢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在当日之实业界,虽不为空中足音,却也是有独特意味的一声巨响;1959年批他的老乡彭德怀时,他直接找毛泽东呈陈异议;1958年作部长听汇报时,听有的地方人士说稻田埂上要行无轨电车,回家后对有20多年党龄的长子说:“怎么,你们共产党人也讲起假话来了?”他向毛主席多次提出入党申请,因主席劝他在党外可以为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而作罢;实可谓实业中的一介“儒将”。
这个人叫李烛尘;王光英先生用张籍诗句“良马不念殊,烈士不苟营”称谓他这个实业巨子、高级民主人士、工商界优秀的领导人;在今日满世界高歌实业家的舆论风潮中,他几乎被人淡忘了。
边城没有忘记。上述之事,为边城湘西人士提供。李烛尘的故乡,以一“老、少、边”之县之人力、财力,举办规模盛大的“纪念李烛尘先生诞生110周年”的活动,编写由万里同志题写书名的《李烛尘传》,在这个拍过《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的边城拍摄有关李烛尘先生传记的电视连续剧;其间虽不乏提高地方知名度的良苦用心,却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提醒人们:不要仅仅记得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不要仅仅宣传洋的、活着的实业家,而且还应该拾起近、现代实业史中的旧砖瓦,修筑起宣传德高功卓的实业家的城墙。现在我们有条件还类似的旧帐。边城没有忘记的这件事,慰死者,启来哲,引人深思。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南椰树小记
何建新
忆及海南,先是想到椰树。
海南不少地方仍是荒凉的沃土。我们是早春二月去的,清晨坐车从最北端的海口市出发,傍晚才到达最南的三亚市。一路上少见人影,房屋稀疏,偶尔,也看见有些橡胶林。因为不是割胶季节,树儿大都是光光的身子。
唯有椰树四季常青,充满活力。它那高高的树干,宽宽的树枝,满树青枝绿叶,像一把把绿色巨伞,随便在哪块黄土地或哪片茅草丛中出现,都能使人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
沿着浓密的椰林,我们去了兴隆华侨农场。接待我们的场负责人老杜,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如今领导着上万名职工。握着他厚茧叠厚茧的大手,看着花白的两鬓上布满了犁沟般的皱纹,可以想象他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
老杜说话常带微笑。他自我介绍说,20多年前从新加坡回到这里干,先后建了咖啡园、胡椒园、可可园、香蕉园等等,但是最喜欢的还是椰树。
看我好奇,老杜解释:椰树全身都是宝,树叶整张的可做蒲扇,撕成条又是很好的纤维;橄榄状的椰子里满是清凉的椰水,在这常年温热的地方也是一宝;就连椰子的外壳,也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海南风多雨多,椰树生命力却很强。经过20年左右的风雨,树干就是很好的木材。
我抱了抱拦腰粗的椰树,满是历经沧桑的粗糙树皮,全是呈螺旋形的树纹。一圈又一圈地盘上树梢,指向辽阔的天空。
回过身,看见老杜也在抚摸椰树。那眼光,真像一个慈爱的父亲打量着心爱的女儿。
霎那间,我似乎悟到了什么:风雨育材,或许是个规律?棵棵椰树,莫非是开拓者的象征?在20年的风雨中成材,其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
在椰林深处,我们还访问了一个名叫陡水河的苗族村寨,巧遇了一位江苏女老乡,她叫刘桂芬,老家就在苏州北寺塔下。看到家乡人,她满面笑容,一问多答:20多年前,随部队转业的爱人来这里定居;当时举目荒山,抬脚野草,没饭吃,没东西买;哭了不知多少次,后来挺过来了,只回家探过一次亲;在椰树下生儿育女。现在,女儿也找了个苗族对象,开了一爿小店,生意不错。
我们这才看到旁边椰树下有间小木屋。里面一对恋人正在货架中对着我们甜甜地微笑。女青年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妈妈的苏州话我能听懂,但是却不大会讲。我们问她教不教对象学苏州话?她咯咯咯地只顾笑着看母亲。
母亲矮个儿,粗腰身,大脚板,结实,麻利。艰辛岁月,狂风骤雨,给她留下的却是微笑和生活的本领,还有那一口纯正的吴侬软语。
哦,风雨育人!
入夜,风雨来了。时断时续。我久久地看着窗外沙沙作响的椰树,觉得它除了高大之外,还有坚韧、结实、力量、成熟。我还想到了如今下海南的十万志愿大军。经过风风雨雨,他们也会像椰树一样健康成长,终将在风雨中成为栋梁之材……(附图片)
(插图:刘崇)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秦牧“二戒”
范国华
秦牧同志曾向采访他的新闻记者说过,他“平生有‘二戒’,一是物质上戒贪婪,二是精神上戒自大”。并说,“这是由于吸取许多人的失败教训而总结出来的”。不消说,秦牧总结出来的这“二戒”是非常可贵的经验。
在物质享受上,一方面我们反对禁欲主义,另一方面也反对贪得无厌。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贪得无厌而身败名裂者,不胜枚举。有的人,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能兢兢业业,力求上进,一旦在物质上有所得后,就失去了控制,严重的走入邪道。祸起贪婪,不信你就看看你的周围。
自大与自信显然不同。干事业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是不行的。但自大往往与“盲目”相连,有点成绩就头脑发胀。眼睛长在额头上的人,甚至连一寸以内的事物也模糊不清。自大者往往自我陶醉。正如秦牧在《骄傲谷》里所说,“样子俊一点儿,年轻一点儿,或者老一点儿,都可以成为本钱。”自大者往往一叶障目,不求进取。
有志于改革者,贪婪与自大均在戒之列。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近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龚铁桥编剧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鲁西南战役》。该文学剧本再现了鲁西南战役于解放战争伟大历史转折的辉煌战史,讴歌了刘邓大军的显赫战功,并展示了晋冀鲁豫人民支援子弟兵的壮阔画卷。(文一)
王学仲艺术国际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法国、南斯拉夫、荷兰等国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讨论王学仲在书、画等方面的艺术成绩,认为王学仲诗、书、画结合的特点,拓展了文人画的内涵。(章印)
“热烈庆祝《大地》月刊一周年文艺晚会”日前在民族文化宫连续举行了三天,主演奚派京剧,受到北京观众和有关海外旅行团的欢迎;晚会歇息期间大地杂志社召开读者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大地》月刊创刊一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已受到广大读者的钟爱。(宁馨)
《俺的摇滚》音带将于近日同大家见面。该音带从策划、编辑、配器、演唱、录音等多方面以全新角度向人们阐释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摇滚音乐。听者从中既能体验到勃勃的山野豪情,又可感悟到暖暖的纯真柔情。这种形式和风格的音带在国内是首次推出。(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乡土情(书法)
丛丽卿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油画]
徐光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