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笔谈?

  新的革命新的理论
方玄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这就是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体制。新的革命需要新的理论。这个新的理论就是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我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所倡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生根在当代中国土地上的活生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与当前我国实际紧密结合和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它的国情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它所处的国际环境,因此也有它独特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教条的、僵死的社会主义绝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它不但不能战胜资本主义,弄得不好反而会葬送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不管你姓“社”还是姓“资”,只要阻碍了它的发展,就要受到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尽管优越,但如果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也一点不客气,照样冲击你。过去讲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说得更确切一些,应该是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14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在葆其青春。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是与世界市场相联系的市场经济。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仍像过去那样搞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吃大锅饭,不但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且会毁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毁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冠以社会主义?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唱主角的是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我们不能抽象地说是计划经济好还是市场经济好,这主要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看哪种经济体制能够适应和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生产力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在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后,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搞市场经济体制不行,不改革确实没有出路。过去我们研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要从所有制上去认识,而很少从体制上去研究。生产力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过去我们研究得很不够,往往把标志社会制度的社会形态和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混为一谈。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济形态来看,原始经济、自然经济不去谈它,仅拿市场经济来说,从小商品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有它萌芽、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不可逾越的。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市场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就要跃过市场经济直接搞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就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搞现代化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科学技术,一个是市场经济,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没有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就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现代文明,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现代化都离不开这两条。当然,市场经济也不是一切都好,也会伴生或者夹杂着一些消极的甚至丑恶的东西,特别是和私有制结合起来,更是如此。但首先我们要看到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生产力和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起的巨大的历史性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能够限制它消极的一面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只能走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兴利除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搞好宏观调控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决抵制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宣传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理论上的一个大突破,但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要研究解决。如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主角作用,还有转变观念、社会心理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如何搞好宏观调控等问题。但目标明确了,下决心走下去,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努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学会搞市场经济,我相信一定能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来。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理论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变封闭型研究为开放型研究,不搞从书本到书本的小循环,而要搞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面对实际,研究新问题。过去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但还很不够。马列主义本身是开放的,随着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吸收人类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刻舟求剑式地坚持,并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理论工作者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分析当前的实际,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才能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


第5版(理论)
专栏:

  延安双拥运动的兴起及启示
张勃兴
发祥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双拥运动,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延续和发展,我党我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这一优良传统,以其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50年后的今天,回顾双拥运动的形成过程,研讨其产生原因及历史作用,对于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双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双拥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可溯源于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初始时期。在南昌起义时,革命委员会印发的《八一革命宣传大纲》和以贺龙名义发布的《告官兵书》中,就要求起义部队“对民众尤其对于一般贫苦劳动大众,应加以保护”。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后,相继制定了“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9项条规中属于保护群众利益的就有7项,这表明我军自觉地以铁的纪律维护军民团结。我们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拥政的要求。各根据地政府积极组织群众,热情慰劳和大力支持红军,中央根据地还成立了有党团组织、民众团体、地方武装和红军政治部代表参加的拥护红军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军爱民”与“民拥军”活动互相促进,紧密结合,其内容和形式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双拥运动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轰轰烈烈的双拥运动兴起于我们党的政治成熟期——延安时期。在1942年党的整风运动中,深入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问题。同年9月,党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和地方“拥护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简称拥军优抗)活动。1943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了《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和《关于拥军运动月的指示》。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出《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关于拥政爱民月的工作指示》。一个规模空前的双拥运动率先在延安兴起。党中央对延安的双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1943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拥军运动和拥政爱民运动的经验》的社论,对陕甘宁边区的经验加以推广。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写的关于《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中,要求“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应准备于明年阴历正月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并规定了具体办法。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全国各个解放区和敌后根据地也掀起了双拥运动的热潮。
延安双拥运动的蓬勃兴起,使发源于红军时期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集中表现为:一是组织领导的层次更高,二是活动的规模更大,三是制度更加完备。这些特点,标志着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双拥工作已发展到系统而完备的成熟阶段。
双拥运动这一革命优良传统,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通过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可以为我们认识双拥运动的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第一,双拥工作只有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才能始终保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双拥工作必须以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促进军地双方同守立国之本,共走强国之路。只有以此为共同的政治基础,才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军政军民团结的纯洁性;才能在新形势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军政军民之间强大的凝聚力。当前,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推动下,又一个改革大潮在全国蓬勃兴起。这就要求军政军民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像革命战争年代生死相依、患难与共那样,在改革的进程中心心相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推动改革大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双拥工作只有紧扣时代的主题,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心任务顺利实现,才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延安时期,时代赋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就是通过人民革命战争,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当时双拥运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紧紧围绕党的这一中心任务进行的,一切为了巩固根据地,一切为了前方打胜仗,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双拥运动的这一基本特征,正是其历史价值的精髓所在。今天,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双拥工作只有紧扣时代主题,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双拥工作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延安双拥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今天,要把双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使双拥工作成为一项群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富有号召力和时代特征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各地兴起的创建双拥模范城、模范县的活动,为双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双拥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应当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要努力建立健全基层各种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服务组织,实现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内容系列化,服务工作制度化,促进双拥工作进一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第四,加强党对双拥工作的领导,坚持各级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是双拥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延安时期,正是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自倡导和精心培育下,使双拥运动蓬勃兴起和普遍开展,成为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明确要求“把双拥工作作为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双拥模范城”、“双拥模范县”牌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双拥热情。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总要求,为搞好新时期双拥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所有这些,是双拥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根本保证。
今后,我们要把进一步搞好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让延安时期的革命传统深入人心,世代相传。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短论淄博杯征文

  农村工作仍是“重头戏”
吴昭仁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突出强调改革、开放、发展中不能忘记农业这个基础。这话真是对极了。
今年以来,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鼓舞下,我国的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劲吹,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形势确实喜人。但仔细一看,活跃的是上项目,办开发区,热的是二、三产业。相比之下,农业却被冷落了。有人似乎认为,粮食够吃,市场农副产品供应充裕,农业就不会出纰漏了。殊不知历史上几次工业调整,都是由于工农业比例失调引发的,教训很深啊!
最近我到农村调查,听到农民反映强烈。农产品卖难突出,粮价下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扬,务农比较利益下降。大包干发祥地的滁县地区,今年抛荒粮田近50万亩,农民说:“种田种到头发白,未见粮价这样跌,亩产已经超千斤,连同稻草只200(元),一年辛劳挣多少?除了成本白对白,计算工钱还倒贴。”农民种田积极性显著下降,前景堪忧。
有人会说,农产品卖难是品种不对路,价格便宜是质量差,不应找市长,应该找市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你看广东农民不是富得很吗?这话不错。但是,由多年来的统购包销转为市场经济,对干部群众都有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内地偏远地区的农民,有的人连县城也很少去过,他所知道的市场就是门前的集市,方圆一二十公里而已,根本不知道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市场状况,叫他如何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方向。农村要深化改革,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发展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这无疑是对的。但这绝不是说政府的担子轻了。我国农民家底很薄,政府要帮助农民减轻转轨的阵痛。要多向农民宣传商品经济知识,多传送市场需求信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要建立必要的宏观调控体系,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要有最低保护价等措施。发达国家尚且如此,我国农民群体素质较低,政府尤应给予更多关注。总之,在加快改革、开放,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仍要把农村这一块作为重头戏。须知如果农业萎缩,二、三产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全国人民也就实现不了小康;“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社会的基本问题,千万忽视不得!(作者为安徽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工作人员)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短论淄博杯征文

  要研究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条件
高焕喜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展进程和发展速度的差异性,都与不同事物所处的条件有关。经济建设中有时出现的“跳跃式”发展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不讲条件,随意跳、盲目跳,那便是冒进、乱干。
我们说的“跳跃式”发展经济,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要有“跳”的环境和气候。这环境和气候又可区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气候和小气候。世界性的和平发展局面的出现,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局面的形成,即可称为大环境;局部发展区域的经济实力,交通通讯等条件,周边市场情况等则可称为小环境。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如何,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取向和导向如何,可称大气候;局部社会治安状况、经济形势如何,政策措施怎样,则可称为小气候。
从主观条件看,首先,要有“跳”的决心和信心,特别是要有善于“跳”的带头人,要有一个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其次,要选准起“跳”的点和路,即“跳跃式”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入口处和具体的发展途径、措施。第三,要有可借用起“跳”的撑竿。即要有可借鉴的经验教训,有可拿来的既先进又实用可行、并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第四,还要尽快积聚起“跳”的实力。这里主要是指人才的积聚,即要拥有一批掌握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技术的人。
(作者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农经系主任)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短论淄博杯征文

  搞农业同样能致富
叶新民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的观念,突破了“以粮为纲”的禁锢,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乡镇工业发展、壮大的事实,使人们对此已形成共识。但是不可否认,与此同时,人们也形成了务农不能致富,搞农业只是为了有“饭”吃,是“赔钱换稳定”的观念。那么搞农业究竟能不能致富呢?
应当肯定,如果我们仍延续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靠“老天爷”落个“五谷丰登”的自然农业,是难以致富的。而如果把农业纳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抓紧调整结构,增加投入,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三高一创”的农业,成为商品农业、科技农业的话,却是可以致富的。据报载,无锡郊区农民引进日本优良葡萄品种,今年亩产最多的可以收入上万元。再从世界上看,许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经验表明,作为商品经济的农业,是完全可以像办工业一样致富的。而且在先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地方,甚至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我们强调对外开放,过去多是指工业方面,而没有重视农业方面的对外开放,不重视从国外引起新品种,新技术,更不去想搞外向型农业,去占领世界农产品市场。当然,靠我们低层次的农业土特产品,是难以进军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这里同样有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不要老背着“正宗”土特产的包袱不放,那些“正宗”的土特产,只能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产,难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和进行标准化生产,它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能适应今天商品经济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搞的是现代化的农业,那就是具有“商品性、集约性,先进性”的农业。只要我们坚持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开发新品种,调整生产布局,发展深度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就能够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我们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经济的大好形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只要我们重视商品农业、科技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建设,农业就一定会在工业之外,给我们增加一条致富的道路。(作者为无锡日报工作人员)


第5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社科书讯
人民日报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股票市场》一书,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写、马洪同志作序的。该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对证券投资都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广大股票投资者、股市管理人员、股票及股市的教学、科研,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祝合良著《期货交易赢家策略》一书即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参照了台湾和国外期货交易发展轨迹和最新势态,着重论述了我国期货市场的投资环境、经纪业务的规律和魅力、期货交易的多种赢利策略,帮助人们进行具体的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操作以及期货市场预测。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社会病》,具体深刻地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病态,如凶杀、吸毒、嫖娼、卖淫、自杀、离婚、同性恋、种族歧视、高犯罪率等。 由刘福堂主编的《中国企业改革大典》,于近日在北京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编发邓小平论改革和企业改革;以市场经济改革为主线,系统阐述当代企业改革的新知识、新概念、新经验;详细论述承包、租赁、股份制产权转让和买卖以及私营经济的一些重要概念;客观真实地介绍数十家世界著名企业和首钢、大庆、一汽、深圳小汽车公司、上海二纺机股份公司等中国四十余家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系统阐述九十年代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企业技术进步、发展与应用的知识和概念;论述当代企业家素质的培养的一些重要内容和概念;全面收录企业行为规范、企业改革包括转换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等重要法规。它为企业走上市场经济之路提供了具体的知识、方法、途径和经验,是企业管理者和经济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
北京大学张翼星教授编著的《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一书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分正、附两篇。正篇共十章,分别论述了历年来围绕列宁主义而展开的重大争论的十个方面,涉及到列宁主义的思想实质、列宁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列宁的主要哲学著作、列宁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列宁与人和人道主义以及列宁与专政和民主等广泛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附篇是作者选择的七位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对列宁哲学思想的评论,供读者对照参考,自辨是非。此外,我国著名哲学家黄楠森教授特为该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就列宁主义遇到的挑战及如何看这些挑战,做了深入、精辟的论述。
勇敢的开拓创新与诚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作者全面捍卫了列宁思想并提出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但这一切既非说教也非臆想,而是把列宁主义思想作为科学对象加以分析与评价,“不但充分揭示列宁主义的时代性和国际意义,而且恰当肯定它的历史性和民族特色;不但高度评价列宁主义、列宁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而且实际分析它的某些历史局限和不足之处;不但严肃认真地批驳各种否定列宁主义和列宁哲学思想的错误观点,而且注意研究某些批评中包含的合理或可资借鉴的因素。”(张懋泽安启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