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来者与他的“趣墨”
李中贵
旅巴西画家来者于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趣墨”画展,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趣墨”是指在泼墨与破墨时,由于水分的原因和生宣的特性,偶然在泼墨主体的边缘上自然浸出的一种小图案和微妙的肌理,来者称之为“趣墨现象”。这种现象大凡作水墨画的人都遇到过,因其具有特殊的美感往往令画家激动不已,爱不释手。经过11年潜心钻研,来者终于从偶然产生的“趣墨现象”中摸索出了控制自如的“趣墨法”,为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据来者研究,“趣墨”所以会产生不同的造型和肌理,主要在于落墨的角度和给水的方向。这是“趣墨造型”的基本原理,并由此总结出了“趣墨造型”的六个步骤(落墨、沁水、催激、引墨、疏理、消痕),八种“沁法”(“内沁”、“外沁”、“外截沁”、“复沁”、“飞来沁”、“沥矾沁”、“沥粉沁”、“混同沁”)和七种不同的“趣墨”纹理(“芭蕉纹”、“鸟羽纹”、“鱼鳞纹”、“漏痕纹”、“淤积纹”、“火焰纹”、“混合纹”)。“趣墨”作品的主体不是靠笔,而是靠了水的推动,使墨迹慢慢沁润而成的,来者称为“纯趣墨”,但画面的形象却都是具象的。所画的山川、树木、花鸟、草虫形象逼真、质感细腻,这是“趣墨造型”的独到之处。
“趣墨”本是泼墨的产物,观来者的作品,几乎每幅都是泼墨大写意,总体效果十分强烈。尤其所作巨幅墨荷,新老残叶之重叠翻卷穿插,近中远景之层次对比,荷叶的俯仰向背,完全是大写意的气势。但与一般墨荷不同的是,不论是浓墨荷叶还是淡墨荷叶,都有十分微妙的叶脉网络,这是由“趣墨”纹理组成的,比工笔画还要细致入微。来者的山水画也完全用他的“趣墨”纹理来表现,全部用水沁润而成,却能体现传统的皴法,如披麻皴、荷叶皴等,既有大写意的粗放,又有工笔画的细腻,这是传统的泼墨写意画所无法得兼的。
来者在海外研创“趣墨法”的成功,引起了学者们对“趣墨现象”最早始于何时的探讨。有人考证它可能始自南宋的梁楷,我却以为,可能始自唐朝的王洽和张璪。据《唐朝名画录》记载,王洽(又名王墨、王默,约公元734年—805年)在绘画上以“泼墨取胜”,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张璪则善用“破墨”,荆浩在《笔法记》中说他“笔墨积微”,“不贵五彩”。这在水墨画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据此可以推测,“趣墨现象”在中国画界已存在了120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根基深厚。“趣墨法”所以在今天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的结果,是传统的水墨画技法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一种结合。为了使这种结合成功,多年来作者耗费纸墨无数,他自己在一幅画上题到:“天天临池夜夜熬,徘徊百里案前凹,展纸能铺地半转,十载弯腰得一毛。”这“一毛”就是“趣墨法”。其间走了多少弯路,付出了多少牺牲,只有作者自知。


第8版(副刊)
专栏:安达杯文艺短论征文

  “才有梅花便不同”
林正义
近一个时期,常听到不少作家朋友发出的喟叹:外面世界很精彩,案头写作很无奈。千百种声音在呼唤:赶快从格子中爬出来!还有人这样调侃:一等作家炒股票,二等作家拉广告,三等作家专往有钱企业靠。放眼文坛,确也变化不小。掷笔出洋者有之,罢笔搞实业者有之,投笔经商者亦有之。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际,似乎作家头上的辉光尽失,以往令人艳羡的艺术圣殿一下子被人冷落。尚未走出这块笔耕之地者,便难免有人悱恻彷徨,感慨系之了。
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许许多多人提供了谋生创业、一展身手、重新选择的机会。其实,工亦好,农亦好,商亦好,仕亦好,武亦好,文亦好,像金木水火土一样,原本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不同的要素。其本质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过由于在不同社会形态的不同阶段上,人们的观念有不同的偏重罢了。在市场经济的前景激活了人们的丰富想象之际,或为趋时,或因有志,从一行改为另一行,应视为正常甚至可喜之事。作家艺术家队伍和思想的变化便不足为怪了。
但是不应误解。并不是市场经济大发展,文学艺术必消沉。好像人们富裕了,便只顾吃喝玩乐,文学艺术便被弃之如敝屣了。如果同明天、后天比起来,可以把目前称作文艺创作的淡季的话,那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发展,正处于开拓的阶段,正是人们为促进经济而很忙、很累的时候。但即便如此,生活也决离不开文学与艺术。“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作家艺术家们不必惶惑,文学艺术与生活同在,与社会并进。文艺不是阳光、空气、粮食和水,但它是人类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从商品经济的角度来说,作家艺术家们的产品永远是社会需要的长线产品。
既然如此,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我们就应看到,我们有许多产品要面临市场的选择,应为亿万消费者所需要。消费者有不同层次,产品也应有不同档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搞残次品或假烟假酒假药之类的祸害人的东西。从根本意义上说,商品经济的大潮能够推动文艺的发展,但作家艺术家们培植的“梅花”,不能只栽在象牙之塔里、自家院子内或三五个人的沙龙中,而应异彩纷呈地开在千家万户的窗前。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文联)


第8版(副刊)
专栏:

  临川之笔
林川文抒
临川,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临川,古为临川郡,辖现在的抚州地区及庐陵、南昌、瓯闽的一部分。它,东连吴越,西通潇湘,南控闽粤,北襟江湖,横跨吴、越、楚三境,号称“西江大郡”。
临川文化是临川历代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承上启下、开来继往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的生成系由于地域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兴引,由于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之孕育,由于乡土文明与土著名士的崛盛,同时也由于文化吸收的结果。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就有“光照临川之笔”六个字。
自宋以后,以古临川为辐射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除文学家、诗人、词家外,还有地理学家乐史、思想家李觏、哲学家陆象山、医学巨匠陈自明、地图学家朱思本、军事家谭纶、书画家李瑞清和“临川四才子”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物理学家饶毓泰等。
文化之邦,常是各地文人聚会之地,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学士来过临川任职和宦游。东晋王羲之、南朝谢灵运、唐朝颜真卿、南宋陆游等,曾在这里任职为官;宋代诗人黄庭坚、梅尧臣、范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贽也都来到此地游览。《世说新语》和《诗品》的编著者刘义庆和钟嵘均袭封临川王。宜黄的曹山,为我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现存曹山第一代本寂和尚墓葬,日本现有曹洞宗信徒5000余万,每年都有不少人来此地瞻仰和考察;南城的麻姑山、从姑山,自古为秀出东南的洞天福地;曾巩读书处“读书岩”,汤显祖的故居“玉名堂”,是著名的文化遗迹。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这个地区文化古迹很多,有墓、楼、台、亭、桥、塔、院、街、石雕、寺庙以及明清古建筑。这个地域还有宜黄戏、旰河戏、采茶戏以及傩舞、灯彩、民间文艺等。
“临川文化”和庐陵文化、浔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分支汇成豫章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又建起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地址在汤显祖故里却家山,总面积为200亩,使临川文化更具吸引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雪缘
赵苏
我生在东北长白山区,每到冬季,家乡便成了冰雪世界。记得小时候,常有这种情况,一夜大雪,把门封住了,早晨起来,要先把风门(北方专门用来遮挡风雪的门)推开一条缝,人侧着身子挤出去,再用木锨把门口的积雪铲除,门才能打开。由于雪的缘故,家乡才有了“东北三大怪”之一怪的“窗户纸糊在外”,才有了奇特的“雪上飞”——爬犁,也才有了东北人引以为自豪的白山黑水。
雪对于北方人,可谓有养育之恩。“今冬好大雪,来年好收成”,这是家乡妇孺皆知的农谚。对于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来说,下一场雪,无异于下了一次粮食。每次下雪,孩子们总要高兴地喊:“下白面了!下白面了!”
因为雪有消灾灭病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安康,故雪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东北人心目中,雪简直成了天外圣物,人间瑰宝。
诚然,茫茫风雪夜,常有冻死骨。但是人们对于雪总是谅解的,宽容的。世道不济,又何必怨天?
雪和孩子们的性情最相投,纯洁而真实,淳朴而潇洒。在孩子们眼里,那飘飘荡荡、轻轻盈盈的雪花,多么像婀娜多姿的仙女下凡哪;那布局均匀、形状各异的六角形结晶体,多么像精美绝伦的玉质梅花呀;就连那单调的咯吱咯吱的踏雪声,也别有一种韵味,那是一曲悦耳的音乐呢。
北方漫长的冬季,孩子们是在雪窝里滚过来的。雪天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他们风一样在雪地里追打着,嬉戏着,雪把男孩变成了“野小子”,把女孩变成了“疯丫头”,在广阔洁白的雪野上,留下了孩子们一幅幅梦幻般的“雪泥鸿爪图”,也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洁白无瑕的雪啊,你滋润了人的灵性和真情,你撕掉了一切伪装和虚假;你洗浴了世界,也净化了灵魂;你使人变得冷峻,又使人生充满希望和乐趣;你造就了多少体魄强健、性格豪放的关东大汉哪!北国雪融入北方人的肌肤,注进北方人的魂魄,雪乡长大的孩子,能不对雪情痴意笃吗!
早晨醒来,我耳闻窗外有沙沙地响声,忙到阳台上去看,嘿!雨雪霏霏,下得正欢,地面、屋顶早已被打湿,只是看不到一点积雪,雪花落地前便在雨中融化了。不过这又有何妨?雨、雪、冰、霜本来就是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嘛!我这样自我安慰着。
谁知,下着下着,雨丝越来越稀,雪花则越来越密,渐渐地,地面的落叶上,草坪上,开始有了薄薄的积雪。当我再度把目光从案头移向窗外的时候,不知从何时起,天空中出现了雪花漫卷、遍地洁白的壮丽景象!我终于看到久违的北国风光。望着眼前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知怎的,口中便不由自主的喊出了《野猪林》中豹子头林冲那一声仰天长啸:“好——大——雪——”。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陆健的诗集《阳光与梦》和散文集《爱的自白》最近分别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作品集以抒情的笔触表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情与爱恋。(文一)
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筹拍了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天桥演义》。这是由蒋寒中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再现了旧北京老天桥的社会生活画面。仿造老天桥搭建的“天桥一条街”,以后将作为游览之地。
(王德颖)
由尹飞舟、汪建新等人著的《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一书最近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对沿袭了数千年的中国古代鬼神崇拜和蕴含在民间的鬼神迷信、习俗、观念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和解答,分鬼神文化现象、鬼神文化观念和鬼神文化要籍三部分,约四十四万字。
(清楚)
北国冰城的年轻画家于亨个人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于亨曾研修于北京画院,作品多次参加美展,并在国内、国际中国画大赛中获奖。(夏珺)
记述老将军谢良一生的传记故事《独脚虎将》,是部队作者赵勇田推出的新著,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兆耕)
黄秋实的散文集《人生风景线》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品表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卢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给播种者
于永田
来不及把丰收的喜悦
藏进心底
 又引犁深耕了
 这片黑色的土地。
 你要把心和种子一起
 播进这肥沃的土里,
 让嫩绿的幼苗笑迎冬季。
 渴望降下
 几场鹅毛大雪,
 让她们经受
 风雪的洗礼。
 因为——
 多一场飞雪
 就多一份丰收的希冀。
 你懂得:
 真正的爱
 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温暖,
 与冰拥抱
 顶凌吐绿
 幼苗才不会贻害自己!
 凝视着
 散发芳香的土地,
 种子还未播下,
 但,你的眼前
 却是铺天盖地的飞雪
 正化做万顷麦浪
 涌向天际……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年好(剪纸)星金标


第8版(副刊)
专栏:

墨荷(中国画) 来 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