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心目中的沙汀
——致官晋东
束沛德
收读11月7日来信,欣悉大著《跋涉与寻觅——沙汀评传》已发排,不久即可问世。这是你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占有丰富的资料,作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写出的一部专著,我为你在作家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沙汀同志是驰名我国现、当代文坛的一位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小说大家,是人品文品俱佳、素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敬重的文学老前辈之一。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沙汀坚持以“取材要严,开掘要深”(鲁迅语)为座右铭,运用现实主义的雕刻刀,刻画出一幅幅生动逼真、富有地方色彩的川西北乡镇的风俗画,雕塑出一个个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偏僻乡镇的众生相。他以其严谨、冷静、深沉、含蓄的创作风格,在我国现、当代作家群中独树一帜。为这样一位新文学的老战士立传,描述他漫长艰辛的人生道路,评析他卷帙浩繁的作品,论述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经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想,文学界的同行以至广大文学爱好者、读者将会怀着很大的热情和兴趣来阅读你写的这本评传,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沙汀,研究沙汀,学习沙汀。
我之所以渴望读到这本评传,还有一缕特殊的感情,那是因为5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沙汀麾下工作过一段时间,他是我跨进文学门槛后最早的一位领路人。“文革”之后,沙汀又是勉励并帮助我“归队”(由一所工科院校回到文学工作岗位)的热心人。正因为如此,尽管前些年我已先后读过黄曼君的《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吴福辉的《沙汀传》等论著,今天我仍然急切地希望通过你的这本评传来加深对沙汀生平和创作道路的了解。在同沙汀的长期交往中,无论是在为文还是为人方面,他都曾给我以亲切的教诲和启示,尤其是在下列几方面,留下特别清晰、深刻的印象:一是强调作家必须同生活、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把自己创作的根须深深扎在故乡的土地上,竭力摆脱行政组织工作的纠缠,争取一切机会投身到人民生活的海洋中去。他痛感“文山会海”淹没了许多有才华、有潜力的作家,一再大声疾呼:爱护作家,照顾作家,主要不是让他们当代表,当委员,或当这个“长”那个“长”,而是真正给他们提供深入生活、从事创作的条件。二是强调坚持创作题材的多样化,百花齐放。一定要让作家写他所熟悉的生活,老舍写北京,李?人写成都,扬长避短,无论如何不要强人所难。三是不吝心血和精力地扶持文学新人,关心、帮助他们成长。对石果,对《红岩》作者,对周克芹,莫不是如此。从50年代热情推荐石果的短篇《喜期》,到80年代为石果的长篇《沧桑三部曲》的出书奔走呼号,我是亲眼看到沙汀是如何竭尽全力的。四是须臾不离笔杆,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他曾不止一次地勉励我:“要随时记录下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见闻,养成写日记、散文、随笔的习惯”,“应当把写作当作日课,一天不动笔,就算缺勤”。每次我去探望他,在卧房兼工作间里,或在医院的病房里,总见他伏案写作,笔耕不辍。正是这种锲而不舍、辛勤劳作的精神,才使他年逾古稀之后,仍能推出《青枫坡》、《木鱼山》、《红石滩》三部中篇。五是他的为人质朴、热情、真诚、坦率。他是个爱激动,易兴奋,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人。对他所器重、喜爱的人,往往是击节称赏,拍案叫绝;对他所厌恶、蔑视的人,那是嫉恶如仇,毫不留情。在沙汀这样一个老同志、老作家身上,堪作楷模的品格作风,当然不止上面说到的这一些,我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一个轮廓罢了。
你在信中让我为大著作序,这实在不敢当。因为我对沙汀丰富的生活阅历只知道一鳞半仄,对他的内涵深厚的作品又没有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岂敢信口开河,说长道短。然而我热爱、敬重沙汀,又真诚地支持你做了为沙汀立传这件好事,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些不着边际的印象和感受,权当你主演的精彩纷呈的好戏前头的开场锣鼓吧。
翘首以待大著早日问世。
(官晋东著《跋涉与寻觅——沙汀评传》即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系该书的代序)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山含笑
张菡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心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折服!那是在湘洲公路段的山林中,只见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袖如素霓,凌空举起满枝繁花。那花和颐和园的白玉兰大小相仿,形状相似。不同的是,千万朵纯玉雕刻的花朵掩在碧叶丛中,喷放出含笑花独有的芳香。在弥天的清淑气息中,同行者告诉我: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她不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人儿,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们胸中笑出来的。这样巨大的身姿,江南小院是容不下的;就是移到玉澜堂,拍照留念的人,怕也要站到墙外去。此花落落华冠,必须仰视,远观,才能得其全貌。难怪她欣然置身于云海苍茫的罗霄山脉。环望四周,嘉木竖,美竹立,奇石显,杜鹃花依依膝下:倒成了她的乖妹妹。
在这条坎坷的、刚刚铺砌基石的公路上,车辙稀少。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沾满泥土的旅游鞋、沁出脑门儿的汗珠和鼻梁上架着的眼镜,使我猜测起他们的身份。同行者告诉我,这就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过完假期去村里上课。他们自己家并不在那个村子,工作地点的生活环境比自己父母住地的条件差一些。跟着两位老师,我们也进了村。看了他们简单的教室、宿舍。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有另外一株巨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我惊叹伟美挺拔的深山含笑,我更敬佩在边远山村默默无声播洒知识的年轻人!在寂静的山谷,在名苑宫禁的娇花们不屑涉足的地方,站立起来的,是多么壮美乐观的人生!野山的风霜,长途跋涉的汗雨,静的只有风和自己的脚步声。那是谁仰起了千万朵纯洁向上的笑脸,为祖国献上了一曲悠扬真挚的童声合唱?是老师,是千千万万边远山村的小学老师,他们牵来了祖国心灵深处最浓的春色。
深山远村的笑声那么悠远、博大、宽广、令人心旌摇动。这就是为什么深山含笑比一般的庭院含笑大好几倍、甚至可以和颐和园的白玉兰相媲美的原因吧?那悄掩秀色、沾满雨露的碧绿的叶子,更有那抚慰寻常百姓家的特殊的情义,足以令人供奉心中,以为圣洁!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的一年:石油文学随想
田耒
尽管改革开放的全面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为当代工业文学的繁荣与崛起,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依存条件;尽管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与时代动迁,从而大声疾呼:中国文学的重心应当由对古典农业文明的抒唱转向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歌咏。
中国作家的历史文化品格也应当由农业文明铸就的精神形态蜕变为工业文明催生的精神形态;然而,由于状写对象本身具有较大难度以及题材历史相对短暂等原因,迄今为止,当代工业文学的创作实绩与发展态势,依然不那么令人满意,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落后于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现象,始终未得到明显改观。
工业文学要振兴、要腾跃,自然最终有待于构成当代工业文学景观的各行业文学的奋力开拓与执著进取。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开拓与进取,不应当是建筑在狭隘的、封闭的题材观念基础之上的“齐头并进”;而应该是以尊重文学创作规律为前提的,对象选择上的“扬长避短”和“舍弊取利”。倘若以上说法并无悖谬,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尺度来确定振兴工业文学之切入点的话,那么,以石油工业人文视景为表现对象的石油题材的文学创作,无疑会首先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恰恰是这一生活和创作领域,一方面全然具备了现代大工业的种种特征与种种氛围;另一方面又充分包含了现代工业王国每每缺乏的、更有利于艺术生成的潜在审美条件。关于后一点,我们有必要略加展开。譬如,在一般的工业题材作品的创作中,作家所面对的除了人之外,占据重要位置的便是厂房、机器、工艺、工具等等。作家要塑造人物形象,便必须处理好人与机器、工艺等等的关系。而机器、工艺等等作为人的思维与功能的物化延伸,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折映人的性灵,相反还每每造成对人性的遮掩与挤压,显然,这是工业文学作品不易成功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石油题材的创作有所不同,它虽然也需要展示人与机械、技术等等的关系,但所有这些都裸露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必要中介和小小插曲;而人与自然的拥抱或撞击,从来就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可以写出永垂不朽的大作品。又如,由于现代大工业从总体上讲是与城市文化浑然一体的,所以,作为现代工业家族成员的大多数工业行业,在文化形态上,更多拥有“类”的共性,而比较缺乏“种”的个性,这使得全力表现这些行业生活的文学作品,因失去了“蓝本”的依托而很难写得风格独异。石油行业恰恰相反,它那远离都市,自成一隅的生存状态,那四方征战,逐油而迁的工作方式,那创造文明而又告别文明的悲剧精神,以及那充满阳刚之气的生活景观,相当自然地构成一种无所依傍,独具风采的文化形态;而这样的文化形态,正可孕育与之相应的颖异超拔的文学作品。还有,对于一般工业行业来说,无论生产过程抑或劳动成果,大都更多具有经济意义。它们对于文学作品通常只是一种背景,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条件,而不存在角色作用。石油行业迥然相异,它的生产和产品不仅体现着经济,而且连接着政治,在某种情况下,甚至牵动着国家的盛衰和环球的安危,因此,石油在文学作品中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焦点、一种契机;围绕石油理应写出举世瞩目的扛鼎之作。
应当看到,笔者对石油文学的推重与阐扬,既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更不是编织无稽之谈;事实上,由著名诗人李季、闻捷勇开先河,著名作家刘白羽、徐迟、魏巍、魏钢焰、李若冰、张天民、韶华等热情扶持并涉足其中的当代石油文学,经过40年的成长与发展,已经初步显示了令人称羡的竞技力和生命力。今天,在这片春意盎然的文学沃野里,既有关心石油生活的专业作家的昂扬激进,又有“油生油长”的业余作家的异军突起;既有老作家的执著耕耘,又有中青年作家的忘我劳作,至于汇聚了心力和智光的春华秋实,同样是有目共睹,其中仅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作品。最近,为了进一步繁荣石油文学,中国石油文联在1993年新年伊始创办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文艺丛刊《地火》。这一举措,使得当代文坛终于有了第一块集中发表石油文学作品的园地。可以预想,在不远的将来,《地火》将同广大石油作家和百万石油职工一起,创造出石油文学的新景观、新风范,从而为工业缪斯增添新机,为全社会读者提供充满“油”味的精神食粮!


第8版(副刊)
专栏:

  回响
吴黎
人们向往爱情,崇尚理想
同龄的朋友啊
你可知道我们
当代军人心中的回响
穿上军装,你就是刚强
肌肉与线条赋予你长城的
 荣光
穿上军装,你就是飒爽
青春在汗水中浇灌助长
饱尝军营甘苦的男子汉
有血有肉有渴望
与所有年轻人没什么两样
只是,我们更善于把柔情
 埋藏
是丈夫不能守在妻子产房
是恋人只能对着照片凝望
“父病危”的电报悄悄揣入
 口袋
为救灾义无反顾投入滚滚
 激浪
有时我真想用所有的骄傲
 换来一次短短的相聚
可是啊,军人就是军人
委托信笺装进全部儿女情长
我愿——
永远屹立于祖国的北疆
一把钢枪手中握
心中的钟声时刻为祖国敲响


第8版(副刊)
专栏:

秋林漫步[剪纸] 赵澄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