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满城县帮助农民推广“旱地龙”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尽管农业气象专家一再提醒:今冬明春有更严重的旱情,河北省满城县的农民心里却是踏实的。因为全县29万亩小麦和20多万亩蔬菜、果树都用上了一种最新的抗旱剂——“黄腐酸旱地龙”。
满城县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主要副食品供应基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等于把农民推向市场而撒手不管。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信息也不灵,应该正确引导。于是,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搜集信息,了解到“旱地龙”的抗旱增产作用后,县委积极引用该产品。8月初,县上组织起5套班子把推广“旱地龙”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头等大事来抓。全体机关干部分乡包村,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进行宣传、讲解、示范,手把手地教给农民使用方法。经过3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农民终于认识到了“旱地龙”的抗旱增产效果,开始自觉使用这种抗旱剂。
目前,一个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机制已在满城运转起来,不仅全县农作物基本用上了“旱地龙”,还转销给全省其它市县。一些农民高兴地说:“政府为咱农民想得真周到,找来这么好的新技术!”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人民日报社新闻函授部第六期招生
本报讯 为适应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需要,普及新闻教育,培养新闻人才,帮助新闻宣传部门的在职人员和广大通讯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人民日报社新闻函授部第六期从即日起开始招生。凡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省(自治区)、地、市、县和企业、部队各级报纸、广播电台(站)、电视台的编采人员、通讯员、热爱和有志于新闻写作的人员均可报名。
学习内容:新闻函授教材9门14本,其中基本教材9本:《新闻工作学习文件选编》、《新闻采访概论》、《公共关系总论》、《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概要》、《报纸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辅导教材5本。另有定期出版的辅导刊物《学员报》。
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按教学计划研读教材,并做作业。由人民日报有高级职称和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专业教授、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担任指导教师,批改、评点作业。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城市设辅导站,定期面授。
报名截止日期是1994年3月20日,4月1日开学。备有招生简章,函索即寄。(任召)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批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本报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的规定,在科学技术工作者中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即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最近,人事部分别会同林业部、地矿部制定了《林业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地质勘查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业经两部批准颁布,从1994年元月1日起试行。今后还将陆续颁布其它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
公布试行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的。
这些条件比较切合实际、易于操作。它们是由本专业的专家们,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讨论修改后并进行实际对照和测定后制定的。评审条件包括了明确的专业适用范围、具体的申报条件、量化的评审标准。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三峡工程报》创刊
本报讯 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工程,由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主办的《中国三峡工程报》已正式创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李鹏为该报题写了报名。
《中国三峡工程报》面向千里库区,辐射全国,系统地介绍三峡工程的规模、效益、勘探、设计、施工、管理、移民情况,全面反映各方面对三峡工程的建议和要求,及时报道三峡工程的动态和成就。
该报海外版(英汉对照)发行工作也在筹备之中。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国情大事典》出版
本报讯 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生一百周年的前夕,一部反映我国从炎黄时期到当代的大型国情纪事:《中国国情大事典》,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聘请杨成武、袁宝华、曹禺、姚雪垠为顾问。全书共设七篇,有四千余条、二百二十万字,内容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人口、国土、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政治、军事、外交、法制、民主、伦理、宗教、民俗、家庭与婚姻等各个层面。 (李启明)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公共关系丛书》出版
本报讯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需要,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培训中心编印的《公共关系丛书》,现已出版。这套丛书为学习公关知识的系列教材,计有《公共关系原理》、《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案例》、《公共关系写作》、《公关与营销》、《社交与礼仪》。丛书内容明晰、通俗、实用,受到读者的欢迎。(钟公培)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干部人事管理指标体系建成
本报讯 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等单位最近完成的《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是一套适合我国各部门和各行业使用的指标分类体系,符合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特点。
  (建科)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微型数控等离子切割机问世
据新华社电 (记者朱羽)一种微型数控等离子切割机日前在深圳利昌电子公司问世。
这一机电一体的高科技重大成果,是高级工程师曹爱国发明的。其重量仅四十公斤,用电脑编程,控制等离子切割炬,像一把灵巧的电子裁刀可移到任意施工现场裁剪钢板,是传统金属切割设备的更新换代产品。
据了解,国内需要使用等离子切割设备的企业包括汽车、机车制造,化工、冶金机构,航空航天、造船、建筑等诸多行业,潜在用户成千上万。我国目前每年需要花高额外汇大量进口。曹爱国工程师取得的这一成就,则有助于改变这一局面,而且也具备拓展海外市场的光明前景。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型构件采用高效节能养护窑技术
本报讯 由沈阳节能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GJ型养护窑高效节能技术”,首次在大庆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蒸养大型混凝土构件中应用获得成功,每年节煤、水、电,减少废品约合人民币一百一十三万多元。
混凝土养护是混凝土构件和水泥制品生产中占用时间最长、耗能最多的工序。养护窑是该工序的主要设备,它的技术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构件和水泥制品质量、能源消耗及经济效益。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的“GJ型养护窑高效节能技术”可节约能源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且使构件的蒸养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姜敏)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图片新闻

田间地头科普队
重庆市农村活跃着近千个科普小组,一万余名农村科技人员。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受到农民欢迎。
图为永川市来苏镇农民刘继雄(右)正在请科普小组老师为他讲解再生稻的管理方法。
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进厂能做工 回家能种田 从副能致富
专业人才把江苏经济托起来
本报讯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江苏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已有27个县(市)420个乡镇加入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行列,走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新路。
苏南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建设正在走上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外向型经济服务,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构成了这一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主旋律。昆山市以面向“三业”(第一、二、三产业),服务“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为主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来,江阴市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为全市乡镇企业培训了85%以上的管理干部和90%以上的技术工人,为该市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证。江苏第一家乡镇中外合资企业——江南模具塑化有限公司,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来抓,把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入,8年投入百余万元抓人才开发,实现人均年创利6万元。在全市15万服装生产大军中,有5万人接受过各类专业技术教育。张家港市、无锡县等地积极发展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高中,将高中阶段教育由过去的二元结构(普高、职高),发展为三元结构(普高、职高、综合高中),开辟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新路子。武进县农业职教中心注重亦工亦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进厂能做工,回家能种田,从副能致富”的适用人才。
地处苏中的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利用教育的人才、智力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形成优势产业,并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享誉海内外的泰兴、通州建筑业,是当地经济的传统产业,两地围绕发展建筑业办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教育优势,使地方建筑业发展如虎添翼。泰兴职业高级中学为“银杏之乡”普及银杏嫁接,授粉、施肥、病虫害防治知识,使村民的银杏收入提高了5倍左右。通州市观音山镇实施教育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镇83家企业,有20家建立职工技术学校,每年办班100多期,有1万人次得到培训。近几年,开发国优、省优、市优新产品43个,有90%是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发或参与开发的。
苏北地区以改造传统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为目标,重在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并提供系列化服务,使农民从传统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靠智慧生财,靠脑袋致富。铜山县50%以上的行政村建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该县棠张镇先后建立了农技、水产、养殖等8个技术服务体系及研究会,发展200多个科技示范户。以养殖鹌鹑为主的徐福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先后建成了4个实体,分别从雏鹑提供、饲料配给、蛋肉回收、防病治病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务,使鹌鹑年饲养量达120万只,日产蛋5吨,日获利2万多元。据统计,江苏省每年举办各类适用技术培训班达3000期,培训技术骨干11万人,有400多项适用技术得到推广,直接受益农户达8万户,社会经济效益可达1.5亿元。
(顾鼎竞 蒋新生 阮小玲)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莫忘教育为本
毕全忠
江苏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他地方去江苏考察经济,往往只想了解什么产品好销、怎样开拓市场、如何筹集资金、怎么管理企业,想从中找出些诀窍,绝少有人考察经济时也去认真考察一番江苏的教育事业。其实,要说江苏经济发展的“诀窍”,重视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倒可算是一个。本报今天关于江苏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报道,就让人看到,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的背后,教育事业是一根有力的支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仿佛是老话了,可是,有些人偏偏老是忘了这个“本”。为什么老“忘本”?大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这个“本”,要翻出钱财来,周期较长,且不易被直觉地看到,所谓“百年树人”,要通过“树”的人来发挥效益。这就要求人们有眼光,有见识,看得远。可是人们总是急功近利,总觉得有钱不如直接投入经济活动;二是教育这个“本”向来是国家出的,只要教育事业不停止,各地多少总有些这个“本钱”,至少小学毕业生总是有的,因为太平常了,有些地方竟不把它当“本”了。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竟刨根供柴、烧根煮粥——挪用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等等,这又是一种忘“本”。
人才的培养、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用其他来替代。我们都不要忘了教育这个“本”。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大推荐青年学术骨干上前台
有些系已形成强有力的青年科学家群体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杨宁)北大今年将一改往年举办学术讨论和文娱活动等形式,推出20余名青年学术骨干作为纪念“一二·九”的主题。
北大今年纪念“一二·九”的作法被认为是北大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向全体人员发出的一个红色信号,旨在唤起北大人对自己学校的危机感。
拥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北京大学,本世纪末将因大批老教授退休而面临学术断层的窘境。据介绍,北大现有2600多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一半多,学术带头人中的年轻人更少,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再加上近年来人才外流趋势有所增强,更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
“北大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几年能否解决好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问题。”北大党委副书记任彦申这样说。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北大组织了一项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的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通过提高工资待遇,解决住房困难,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破格提拔等项举措,使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至今已破格晋升教授50多名,副教授近百名。今年年底还将有一批新人走向科研、教学前沿。据悉,一些系已形成了强有力的青年科学家群体,如生物系的陈章良、顾红雅、朱玉贤等,化学系的赵新生、严纯华、来鲁华等,都已成为中坚力量。此外北大还从国内外其它单位吸引来一大批贤才。
据介绍,此次推出的20余名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是北大近年来潜心培养的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的代表。他们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具有相当的实力。
另据介绍,北大今后几年内将选择200名有一定学术成就和科研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进行重点扶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并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北大对这批新的学术带头人的要求是: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力争成为下个世纪北大教学、科研、管理的主力军,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今日蓝色宝藏 未来食品资源
——我国螺旋藻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兴起
温红彦
海水之所以蔚蓝,湖水之所以碧绿,除了光学的原因外,还因为在水中生息繁衍着形态各异的低等植物——藻类。
螺旋藻就是一种肉眼难辨的螺旋状蓝藻。它含有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其中含有一种独特的蓝色蛋白质——藻蓝蛋白,对增强人的免疫力有着其他植物不可替代的功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人类未来的优秀食品资源”。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螺旋藻就是乍得湖沿岸土著人的天然食物。自从世界上第一座螺旋藻工厂于1973年在墨西哥城建成以来,这种风靡全球的保健食品已在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售,产品已有几十种之多。
螺旋藻的生物技术和应用研究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螺旋藻生产基地已在湖北咸宁建成,它由著名藻类学家胡鸿钧教授任董事长,取名“武汉蓝宝微藻生物技术联营公司”,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年产50吨,其规模在国内藻产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家公司已研制出螺旋藻粉、胶囊、藻蓝蛋白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
在我国其他地区,螺旋藻的研制开发也如日东升。江苏省农科院与深圳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现已建成螺旋藻多糖生产中试车间,生产螺旋藻多糖和藻蓝素。另外,海南海文药物研究中心与国家体委及教委达成协议,将螺旋藻营养胶囊等产品用于人体营养和保健。
螺旋藻这一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蓝色宝藏,作为保健食品进入人们生活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活动
已查处三万余起 处理违法犯罪分子逾六万人
本报讯 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是我国政府的基本立场。近五年来,我国为保护野生动物陆续制定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重要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体系,使野生动物保护基本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制轨道。
为使各项法律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林业、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多次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据统计,一九八六年以来,全国林业公安机关共查处了破坏野生动物的案件三点五万起,依法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六点二五万人。在野生动物分布较多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组织开展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专项活动,依法查处了一批猎杀、倒卖、走私野生动物的案件。使乱捕乱猎、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犯罪活动得到遏制,有力地打击了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国家不断健全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国务院在林业部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并在广州、北京、天津、沈阳、南京、上海、成都、福州、深圳等地设立了办事处或检查站,管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进出口。林业部还进一步确定全国各级林业公安机关、林政管理机构和三点五万个基层林业工作站以及四千五百个木材检查站承担保护、管理野生动物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网络体系。(梁成喜)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世界最大遗鸥群安居鄂尔多斯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记者石圭平)数以千计的世界濒临灭绝的珍禽——遗鸥,生息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它们在这儿筑巢戏水,生儿育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群体。
遗鸥头部和颈部羽毛呈黑色,眼后有块马蹄形白色花纹,通身羽毛雪白丰满,看上去十分美丽、高雅、活泼、纯洁,形体似鸽子。
遗鸥是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种之一,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据科学家考察,遗鸥在世界上的繁殖群体只有3000对左右,而在鄂尔多斯沙漠地带的湖泊群中,已发现的繁殖数量约占自然界已知总数的30%至40%。
遗鸥在我国境内的生长情况以前没有文字记录。1987年,鸟类学家在鄂尔多斯高原考察时,发现位于库布其大沙漠和毛乌素大沙漠接壤处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的湖心岛上有一群稀有鸟类。于是他们就进行了3年的定点观察,每年的考察期为3月中旬到11月中旬,掌握了遗鸥经过和停息于鄂尔多斯高原的全过程。为了更全面的掌握情况,专家们共进行了7次考察,足迹遍及鄂尔多斯高原全境,考察了遍布于这个高原上的51个大小湖泊和湿地。1990年春夏之交,专家们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3个相连的湖心岛上发现581个巢。除遗鸥外,在岛上营巢的还有鸥嘴噪鸥、反嘴鹬和黑翅长脚鹬,这些鸟类的巢筑于遗鸥巢群的外缘和岛的延伸处。
鄂尔多斯全境有100多个湖泊,形成颇具特色的鄂尔多斯沙漠地带湖泊群。据专家们考察遗鸥在鄂尔多斯沙漠地带的湖泊群中,至少有3个较大的繁殖地,即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敖拜淖尔和奥肯淖尔,另有13个夏季分布点;已掌握的遗鸥鄂尔多斯种群情况为:1991年为1809只;1992年为3316只;1993年繁殖数量猛增,繁殖群体达1500多对。
国际鸟类专家组的一位专家说:“在自然界大量物种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能在自然界发现如此庞大的珍稀鸟类新种群,是令人振奋的,它说明宁静的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环境的改善适于鸟类生息。”
除遗鸥外,这里还发现了一些受到灭绝威胁的鸟类,如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环保世纪行”好新闻评选揭晓
本报北京12月7日讯 “中华环保世纪行”好新闻评选于今日揭晓。共有15家新闻单位获奖。有11篇作品获一等奖;17篇作品获二等奖;23篇作品获三等奖。本报记者何黄彪、孔晓宁、谢联辉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王丙乾、人大环保委主任委员曲格平和有关领导同志向获奖者颁了奖。
上述获奖作品是在记者们发表的大量新闻稿件中评出的。自10月份“中华环保世纪行”开始以来,共有近20家新闻单位的100多名记者分赴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实地采访,共发稿近300篇,这次评选的稿件就是从中挑选出来的,这些稿件分别反映了我国环保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尤其上述获奖新闻播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都发行所与40多家出版社合作
推出青少年教育优秀读物
本报北京12月7日讯 记者周庆今天从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获悉,为配合对青少年开展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该所与40多家出版社合作,推出一批优秀读物。
这批读物有革命历史文学精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骤雨》、《保卫延安》等,有抗日小英雄丛书如《小英雄雨来》、《小武工队员》等,有抗日战争文学丛书、娃娃爱祖国丛书、爱国英雄丛书等,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英雄模范的成长史。
今年以来,该所已与一批出版社共同发起开展了“希望在改革”、“寻伟人足迹、学雷锋精神”、“我们爱科学”的全国性青少年读书活动,发行近500万册图书。12月1日,是该所成立7周年纪念日,他们没有搞铺张的庆祝活动,而是又集中精力利用1994年重点图书工作会议推出了这批优秀读物。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流动儿童图书馆
新华社记者 田文喜
在安徽大别山区腹地的金寨县,经常可以看到带有特殊标志的两辆小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穿行。它们从这个乡镇驶向那个乡镇,把一箱箱图书送到偏僻山村儿童的手中。
被大山隔绝于世的金寨县,信息传播一直不灵,儿童读书更是难上加难。1990年春,在宋庆龄基金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无偿援助下,该县适应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特点,建立了儿童流动图书馆。三年来,义务送图书34000册,受益儿童达12万人,占全县少年儿童总数的60%。
初冬时节,在深山区一所中心小学里,记者看到两间图书室、4个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种图书,前来借阅图书的同学络绎不绝。同学们对流动图书很感兴趣,一到课余时间或读写课,都争先恐后地到图书室借阅图书。
他们最爱读的是《童话》、《十万个为什么》、《赖宁的故事》、《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