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求助信箱

  竹溪生姜盼外销
今年,我县生姜已获丰收,总产量达二百吨。由于当地无生姜加工厂家,致使大量的鲜姜积压,现有一百吨生姜亟待外销。
湖北竹溪县广播电台 王德文李从鑫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求助信箱

  请为椒农解忧愁
我县今年收获花椒三千吨。但前来收购者寥寥无几,大量花椒积压在椒农手中。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椒农排忧解难。
陕西韩城市 何恩旺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求助信箱

  黎平茶叶待出售
我县桂花台茶场有茶园四千多亩,年产干茶五百吨,现有特一级炒青茶四十吨,欢迎各地客商来人来函订购。
贵州黎平县农调队 唐学章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编者的话

  要把队伍建设好
防治碘缺乏病(IDD),需要专门机构,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知识、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专门人才。
在这方面,各个地方的情况如何呢?不大妙。
许多人还记得,五六十年代,中央先后成立的南方和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以及后来成立的全国统一的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都曾经卓有成效地领导过中国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根据后来情况,虽然1986年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撤消了,但当时中央的态度很明确,各地方的地方病防治机构保持不变,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然而,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地方病防治工作确实放松了,防治机构削弱了,防治队伍减少了,而恰恰是这几年,一些地方的碘缺乏病又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这正说明地方病防治机构和人员多么重要。
防治碘缺乏病关系到亿万人的身心健康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那种“看有牌子、干摆样子、查凭笔杆子”的“花架子”作风祸害无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防治碘缺乏病工作的领导,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防治机构。既然是要真抓消除碘缺乏病的工作,没有机构怎么抓?健全机构的目的,是要使防治机构有权威,有协调、指挥能力,不是说盲目增加几个人就算完事了。要在机构健全的基础上,注意教育防治部门端正服务方向。
二是稳定和充实防治队伍。“充实”,既有人数的补充,也有业务的指导。“稳定”,既要做防治人员的思想工作,又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要“空许愿,不兑现”。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重振防治机构威力
——内蒙古、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碘缺乏病调查汇报(之四)
本报记者王永安周朗戴岚闻佳平李晋鸿张建君
人要到达海洋的彼岸,必须要有一艘坚固的航船;同样,中国要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IDD)的目标,也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载体——这就是各地的地方病防治机构。
建国以来,我国从上至下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防治地方病领导机构,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放松了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这艘“航船”,可以说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几乎要被取消的机构
1986年,当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撤消后,各地相应的机构随即面临着散摊、保留的选择。虽然,多数省、市、自治区保住了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这个名;虽然有一位党委或政府的负责人任小组的组长,但工作状态远远不如从前了:遇到问题,到中央找不到对口的领导部门反映解决;常年难得开一次会,小组形同虚设;实际业务落在协调能力弱的卫生部门,解决问题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地区以下的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撤消的撤消,合并的合并,使地方病防治工作处于无人抓的状态。
温宿县是新疆IDD重病区。记者去采访时,正赶上该县综合改革工作结束。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与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卫生防疫站被“合三为一”,地方病办公室主任既兼爱委会主任、又兼防疫站站长,而手下仅有一个“兵”。新疆很多地方病防治机构面临着被撤并的危险。许多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对此表示十分不安,纷纷询问“上面”的态度。
就是保留了地病办,有的地方又把它划归防疫站管。到头来,真正搞这项业务的,也没有几个人。四川省地方病研究所已发文成立三年了,至今无所址,只能靠在省卫生防疫站内按一个科室对待。
有的防疫站为了经济效益,出现轻医现象。内蒙古准噶尔旗防疫站把精力用在开饭馆上,站长和卫生局长讲不出当地IDD情况,向记者介绍情况的是退了休的地病科科长。而且介绍的内容又都是前几年的,显然没有把防治IDD放在重要位置上。
几乎要被遗忘的人员
防治IDD,专业人员要上山下乡,要进行枯燥的监测工作;他们不仅待遇不高,还要饱尝领不到全额工资的滋味。防治人员的难处鲜为人知。在整个社会里,他们几乎成了被遗忘的人员。于是,负效应出来了。专业人员不愿搞地方病防治,纷纷调换科室或下海经商,新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愿到地病科工作。
新疆目前从事IDD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只有125人,占基层地方病防治工作人员的21%,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少,尤其是少数民族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这对民族地区的IDD防治工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在四川,一方面是全省碘缺乏病区县由原来的55个上升到目前的155个,另一方面是专业机构萎缩和防治人员的大量流失。80年代中期,宜宾地区、乐山市防疫站地病科均是站内力量最强的科室,当时宜宾地区防疫站地病科有14人,现在只剩下7人;乐山市防疫站地病科原10人现只剩下5人;万县地区防疫站地病科最高峰时期有16人,现只剩下3人;泸州市妇幼保健站目前仅1人从事地方病防治。流失的主要是中青年专业骨干。流失的原因是收入太低。
贵州3000多万人口(其中IDD病区人口1600万),有多种地方病,但全省从事地方病防治的专业人员只有65人。任务繁忙的省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才3个人,有的地区、州、市连地方病科都没有。西藏是世界公认的IDD高发地区,防治任务艰巨,但专业人员非常紧缺。日喀则地区卫生防疫站只有地病科长一人负责IDD防治工作。
这种状况再不改变,地方病防治队伍就会垮掉!
几乎不能开展科学的防治业务
调查病区环境和IDD发病情况离不开必要的仪器设备。但在多数病区,仪器设备老化、简陋以至短缺,使防治工作缺乏科学的依据。
新疆大部分县(市)都没有微碘实验室,甚至连碘盐监测和定量分析都无法开展;全疆至今还没有一台甲状腺B超机,诊断IDD还是眼看手摸。
在情况还比较好的四川,多数县防疫站无力承担尿碘检测。市级防疫站设备也严重短缺。广元市防疫站检验科的冰箱还是美国40年代的产品,用于检测尿碘的马弗炉是1963年生产的,污迹斑斑,老旧不堪,仍在服役。B超、神经功能测定仪等设备在这里只能是可想而不可即。
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在西藏很普遍。日喀则地区由于没有检测尿碘设备,一直未能开展尿碘检测工作。地区卫生局长朱国烈告诉记者,由于无法掌握病区群众体内碘含量的确切情况,只能对上门求医的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整个地区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记住他们,需要他们
面临IDD防治的如此困境,我们的防治人员为了解除病区群众的疾苦,尽职尽责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请记住他们吧:
一类是对情况了如指掌。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地病站郭建科,这位毕业几年的大学生,在众人面前不善言谈,凭他手中的资料就知道他如何工作了:全盟碘缺乏病的分布、历年病情监测结果、1988年以来病情月检季报资料等。内行人都知道,要搞好“月检季报”,工作量不知有多大!四川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邓佳云,足迹踏遍了四川的大部分病区,有时候在下边蹲点一呆就是几个月,记者采访时发现他对四川IDD的情况熟透了。这位在1975年参加工作的中国医科大的毕业生,现在每月收入仅有270余元。但他告诉记者,他太爱他的事业,也太同情病区群众。
一类是任劳任怨坚守岗位。四川万县市防疫站地病科副主任医师程克明,196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地方病防治工作。全家4口人,人均每月仅有60多元生活费。生活的困难并未影响他的工作积极性。几年来,他身边的同事们一个个调走,他依然深入边远贫困山区参加防治工作。西藏山南地区卫生局副局长白玛仁增,今年只有36岁,可他从事地方病防治工作已经有14个年头了。他骑上骡子,翻山越岭,把碘丸送到病区群众手中。新疆IDD的防治工作更是凝聚着一大批无名英雄的心血,每到一县,记者都看到了他们在病区奋斗的身影。阿克苏地区卫生处处长张居仁、新和县地病办主任杨建中、拜城县地病办负责人刘光伦,都是60年代从沈阳、上海、天津的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30多年了,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都献给了新疆。按照国家政策,他们都可以回到内地,但一想IDD还在折磨着民族弟兄,就放弃了离疆的念头。
还有一类是千方百计治病救人、搞科研的典型。内蒙古伊克昭盟地病站刘文明,一到病区就为群众检查身体(见图)。该盟准噶尔旗朝脑梁乡沈承梁村刘金喜,患克汀病,经刘文明精心医治,病人基本痊愈。当记者到病人家时,只见刘金喜全家围着刘文明问长问短。村里有个小伙子说:地病站、防疫站的人都是大好人,因为他们给我们治病。”西藏卫生厅防疫处处长尹波,进藏30多年来,苦苦钻研,他主持的“茶砖加碘”成果,近年已获国家专利。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以自己的高尚的品德、高明的医术,支撑着IDD防治事业的发展。
刻不容缓的事
防治IDD工作涉及卫生、盐业、商业、工商、税务等诸多部门,需要一个相对统一且有权威性的机构,以领导和协调防治工作。与此同时,各级必须健全防治专业机构,使IDD防治工作有人来抓,有人来干。
采取措施稳定防治队伍也已刻不容缓。对于地方病防治人员来说,强调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调奉献精神十分重要,但要真正留得住人、稳定这支队伍,并且使防治人员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必须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附图片)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探讨与研究

  公证机关应该参与监督
防止房地产业无序经营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已成为海内外开发商投资的“热点”,由于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诸多法律问题,除需要法律的帮助和保障外,公证机关也必须参与其中。为什么呢?下文的看法值得参考。
盖房子首先必需有土地。我国城镇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土地出让、转让仅指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转让都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公正、合理、有偿和有期的原则。有公证机关参与,可保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能依法有序公正合理地进行。我国自1987年9月,深圳市有偿出让第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来,许多地方在出让土地使用权过程中,引入公证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应。但仍有不少地方忽略了公证的作用,以“行政意志”左右各方,缺乏在公证部门监督下的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结果让一些不法开发商钻了空子,以低价获得土地后,转手以高价炒卖,从中谋取暴利,使国家应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白白流失。由此可见,要合理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完善我国土地市场模式与结构,必须充分发挥公证在土地出让、转让中的法律作用。
房产经营与消费,涉及房屋买卖、出租、抵押、典赎、委托以及维修、养护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它们直接关系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房地产市场流通领域的关键,焦点主要集中在房屋的价格、质量、产权产籍及维修管理等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中,因不履行合同,擅自提高房屋售价;使用不合格建材,导致房屋质量低劣;以及商品房售后无人管理维修,严重影响消费者利益的投诉就占总投诉量的70%以上。这些问题症结就在于:对房屋经营者缺乏法律约束,而对房屋购买者又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我认为,凡在房屋买卖、租赁、抵押等经济活动中签订的合同契约,都应由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公证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对合同条款内容逐项审核,使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都得到维护和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我国许多城市政府都在着手大规模对旧城进行改建。但在旧城改建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房屋拆迁补偿和安置问题。尽管199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并规定“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可以向公证机关办理公证,并送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备案。”“拆除依法代管的房屋,代管人是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补偿、安置协议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并办理证据保全。”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公证的作用并未被充分重视。因此,在旧城改建中,对房屋拆迁应通过公证机关,依法办理房屋拆迁协议公证,这对于预防房屋拆迁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加快城市改造步伐,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东城公证处张殿玺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凡人足迹

  藏汉一家亲
8月中旬,西藏民族学院工会组织藏族职工及其家属,赴陕西户县朱雀森林公园旅游。8月20日下午2时许,他们行至双龙潭瀑布时,忽然听到有人喊:“娃掉下去了!娃掉下去了!”院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处长格桑群培,将怀中3岁的孩子交给爱人,快步赶到双龙潭边,来不及脱衣服便纵身跳进两米多深的潭中。他一个猛子扎下去,未见人踪,探出水面,换了口气,又一个猛子扎下去,还是未找到人。冰凉透骨的潭水,使格桑群培周身打颤,可他没有退却,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水底。突然,他的一只脚挂住了溺水者的腰带。他喜出望外,手脚并用将落水者救上岸来。
落水者名叫杨涛,19岁,是陕西玻璃厂职工子弟,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已被西北大学物理系录取。杨涛被救出深潭后,由于溺水时间较长,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意识消失,无呼吸,脉搏微弱。随后赶来的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王存礼、向敬之,不顾杨涛口、鼻流出的粘液泡沫和污秽物,嘴对嘴地轮换着做人工呼吸。经过一个多小时抢救,生命垂危的杨涛终于转危为安。
陕西咸阳市 高彦明 曾凡英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答复反应

  江津市邮电局制止“坐堂”乱收费
你报9月18日第五版刊登题为《江津的一些乡邮局重复收费》的读者来信后,重庆市电信局、江津市邮电局和夹滩乡人民政府组成调查组,对夹滩乡邮政所和乡小交换点收费问题进行了调查。经查,来信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重庆市电信局、江津市邮电局和夹滩乡人民政府已责令夹滩乡邮政所和小交换点退出不按规定收取的延伸服务费。江津市邮电局建议夹滩乡人民政府对“坐堂”乱收费责任人予以辞退。
四川江津市邮电局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耳闻目睹

  邪门歪道
踩板计秋雨绵绵,河床被泥石淤积,公路被淹,公路养路部门无力恢复。路边村民敛钱有道,用木板搭桥,行人有怕鞋湿的,踩板而过交钱一角。山野村民也多了一点经济心眼,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左图)。
过桥计一群农民更换公路涵管,将两侧路面挖断,中间只能过一侧车轮,然后找几根木头作为活动桥,要过车者先交10元钱。过往司机说这近乎讹诈(右图)。
江西九江市林国光7月12日摄于武宁县礼溪乡公路地段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求助信箱

  怀远蒜油找销路
我县梅桥乡华圩盛产大蒜,加工生产的蒜油主要用作制药和香料,是出口创汇产品。目前尚有五吨左右蒜油销售不出去,欢迎外贸部门前来收购。
安徽怀远县农调队 崔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