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不堪“发烧”
马力
第一次从南方的朋友们口中听到他们称“追星族”中的一些人叫作“发烧友”,脑子里竟半天反应不过来,可把它放回脑子里再一细琢磨,却不觉恍然大悟:妙!
“追星”与“发烧”在当今趋崇明星的社会文化群体中,有相同之处又不尽相同。前者,是一种较为正常或者说可以让社会、家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淡然处之的文化行为。因为伴着“追星”群体心理的成熟,他们中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是全部都将发生集体性的精神偶像迁移。“发烧”则不同。它是一种病态。轻者,“昏头胀脑”地影响工作、学习,流于生活肤浅和放纵,虚度一刻千金的美好时光;重者,则如离家出走的少男少女,误入人生红灯区,任凭灵魂流浪于现代都市街头而永远寻不到可靠的家园。
在’93中国文艺舞台的港台歌星“北伐”中,无论够水准的还是不够水准的演唱会,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慷慨解囊:二三百元一张门票小菜一碟,五六百元的套购票宛如平常一首歌。某城市新闻媒体介绍,一个夏季该城市60%的青年人因这样的豪华消费花去500元至600元,而不久前的400元一张香港某歌星演唱会的特甲票,竟然还得费尽千辛万苦去整,黑市价高达1400元一张,可这个消费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至于由此带来的“公款消费”的隐形公害,更自不待言。
审视这群超前文化消费“贵族”的狂热,更堪忧的则是他们中间有些人那种“追星”时的心理变态和“发烧”所产生的社会“公害”。有的女青年,为博得明星一看一吻,竟在体育馆内当着万人之众置千金之面于不顾,“勇敢”地冲破警察的“防卫线”,抱住男明星偶像狂吻不已。有的歌星、影星们也因之“发烧”晕头转向,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来自哪府哪乡哪土多粗多细多长,生活中无限量的膨胀自己“大牌”、“大腕”、“天王”、“巨星”、“影帝”、“影后”的架势。住必总统套房;行必得保镖随从;言必高仓健式的无可奉告;即便是对那些崇拜他们如饥似渴的“发烧友”也带搭不理的,甚至以手脚“热处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追星族”和明星们“发烧”忘乎所以,文化经营管理包括接待部门则发烧得所以忘乎。低眉顺眼地给那些摆架拿谱儿的明星们当小侍儿不说,还常常干些赔本又违心的买卖,然后再把“难处”转移到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消费者身上去。某单位承办一次港台歌星演唱会后因略有赚头,承办者竟抱头痛哭,是悲是喜是痛快还是可怜,其复杂内涵恐怕“痛哭者”也未必说得清楚。
治愈“发烧”办法很简单:还一副平常心置于胸间。大明星也罢,小明星也罢,国内的也罢、国外的也罢,明星也是俗夫凡胎,都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职业不同罢了。不俯视也无需仰视,尊重自可尊重,欣赏的自管欣赏,该冷眼相看的就得冷眼相向。
总之,不能发烧。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社)


第8版(副刊)
专栏:

  十年感言
陈汉元
今年10月18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满10周岁。10年里,它制作了1000多部集电视剧,它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它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明星,它取得了摄制各种长短剧作的经验,它培养了一支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电视剧制作队伍。
10年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海内外获得113项奖励。诸如《红楼梦》、《西游记》、《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唐明皇》等大型历史剧,不仅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而且飘洋过海也让外边的人喜欢。又如《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铁人》、《家教》、《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女人不是月亮》、《一村之长》等现实题材的连续剧,也都在观众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
这里需要特别写一笔的是,多年来我们“中心”在为少年儿童服务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少年儿童题材的电视剧连年得奖,如《赖宁》、《墨海新蕾》等优秀儿童剧在亿万儿童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们的编导们准备保持这个势头,在这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同行们称“中心”为“老大”。但是,“老大”不等于就是全方位的第一。10年里,它在现代戏方面的创作未能做出惊人之举,而且越到后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
为适应这个百舸竞渡的时世,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早已开始调整生产比例,即在继续摄制《三国演义》等历史题材的同时,将大部分人财物投入到现代题材的生产。目前,正在后期加工(或待播)的长篇、中篇连续剧有《片儿警》、《都市言情录》、《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小墩子》、《神圣的军旗》等;正在拍摄中的有《西行漫记》、《都市女孩》、《山野》、《礼仪小姐出租公司》等等。
与美国芝加哥华语电视台共同投资、制作的25集连续剧《新大陆》正在拍摄中;与日本NHK联合摄制的《大地之子》也在筹备中。
不论是室内戏还是非室内戏,我们渴求它们都是真正称得上“有戏”的戏,起码要做到让多数“外行”和“内行”都有热闹可瞧,有门道可看。不论是什么戏,让多数人看了都有所得,乐是得,哭是得,思也是得,而不是生气。


第8版(副刊)
专栏:

  另一种完美
李勤
希腊弥罗的维纳斯,这个因断臂而著称的美神,用她宁静而坦荡的姿态,冲击着人类关于美的法则的论述。
残疾未必不美,残疾者未必不是美的创造者。
特殊艺术,非凡代价
这是一台不同寻常的演出,这是一朵浸透了血泪的娇美的花芽。
七彩斑斓的舞台,一群美丽的舞者,红裙长袖,伴着音乐的欢快节拍,翩翩旋飞,妖娆多姿。人美、舞美、音乐美,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然而你能否相信,这群美的天使,却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无论多美的音乐,她们都是听不到的。但她们却舞出了这音乐的美,这是个奇迹!
奇迹的谜底一旦揭出,品出的将不再是欢悦,而是艰辛,十倍、百倍于正常人所需付出的艰辛!
不分白昼黑夜,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了上千上万遍,舞鞋磨破了数十数百双,舞步节奏强记硬背,烂熟于心。摒万籁于耳外,汇全身精髓于一“舞”。这舞,怎能不纯粹,怎能不惊心动魄!
身体的残缺悄然退却了,心灵的光明托起了他们作为生活的主人的自信。
由6名广东肢残青年表演的轮椅舞“龙的传人”,一条雄健威武的巨龙被顶在6名表演者的头上,随着轮椅的进退、升降、回旋而腾飞俯冲,气势磅礴。一场表演下来,大汗淋漓。但他们想要表达的已经表达出来了,那就是:残疾青年同样要无愧于“龙的传人”的尊严和气概。
  特殊群体,一样奉献
也许正如哲人培根所说:“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厄运摧毁了软弱者的意志,却使真的猛士更奋勇而前行。
残疾没有使他们成为生活的旁观者,而是同样融入了火热的生活,同样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艺术世界,他们也显露出创造的热情和才能,使残疾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显示出它特殊的魅力。
手语京剧,用聋哑人的手势语言来替代京剧的道白,一目了然,使京剧减少了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外国人很感兴趣,称之为绝佳的创造。残疾并不总是劣势,只要你能自尊、自强、自信、自立。
盲人乐手毕寅生,从民间放牛娃的小泥哨子得到启示,经反反复复的制作试验,发明了中国一个新的民乐器“呜嘟”,在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他演奏自己创作的“呜嘟”独奏曲,获得了三等奖,并应邀参加了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呜嘟”已通过了国家鉴定,并取得了专利申请号,他希望不久能够联系到适合的生产厂家。
社会为残疾人,残疾人为社会。在这个双向服务中,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样在奉献着他们生命的价值。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先后出访维也纳、奥地利、挪威、韩国、泰国……深深震撼了所到国家人民的心灵,被世界上誉为艺术上的“一绝”。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邀请前往办辅导班;第六届远东暨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也将在中国举行。
这,无疑是中国残疾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骄傲。
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是对残疾人艺术才华和自强精神的检验,也是对所有献身于残疾人事业的美好心灵及他们的崇高劳动的展示和酬谢。
无疑,是他们帮助残疾人积极地生活,并共同创造着这“另一种完美”。


第8版(副刊)
专栏:

  情与感的洗礼
在通俗电视剧创作中屡有建树的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最近拍摄了8集言情片《过把瘾》。该片将于11月中旬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过把瘾》讲述一个爱情的故事,男主人公方言(王志文饰)与女主人公杜梅(江珊饰)从相识、相爱到结婚,感情发展一帆风顺,及至“过日子”后,却发生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最后直至离婚。离异后双方真正感悟到爱情、理解和宽容的可贵,却永远失去了再度结合的可能……此片由赵宝刚导演。(亚力)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场面壮阔 气势恢宏
井冈山斗争走上银幕
为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北影和江西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故事片《井冈山》,日前完成并在京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井冈山》是继潇湘厂拍摄的《秋收起义》之后,又一部反映红军创建的革命历史影片。该片透过1927年我党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进行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以壮阔的场面、恢宏的气势,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史绩,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等领袖人物及巾帼豪杰贺子珍的风采。
该片由李新执导,片中毛泽东、朱德、陈毅、贺子珍分别由王震、赵登峰、郭江喜、王之夏饰演。该片将于12月毛泽东100周年诞辰之际在全国上映。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