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纪念四国宣言发表五十周年
新华社联合国11月1日电(记者李健雄)第48届联合国大会今天举行会议,纪念由中国、苏联、美国、英国于1943年10月30日签署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发表50周年。
这份由苏、美、英外长和中国驻苏大使在莫斯科签署的文件期望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在主权平等的原则下,早日建立一个普遍的国际组织,以维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这个宣言对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0年后的今天,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都就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联合国讲坛上发表了讲话。
中国大使李肇星指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形势变化巨大。近年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尽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争取较长时期国际和平的可能性增加了,世界上冲突频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形势仍然动荡不安。
李大使说,在新形势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人民对联合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联合国如何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他希望这次纪念活动有助于改进和加强联合国的工作,使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为全人类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俄罗斯大使沃龙佐夫说,冷战结束后,具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以及重新划分世界之争造成了新的冲突。世界人民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所寄予的希望比任何时期都高。他呼吁国际社会成员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联合国的巨大潜力。
美国大使奥尔布赖特说,四国在50年前就预见到只有通过密切合作才能维持世界和平、全面促进世界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福利。
英国大使汉内说,联合国的工作受到冷战多年干扰。现在,联合国可以按其创始人的初衷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发挥作用。


第6版(国际)
专栏:

  第四次加沙—杰里科委员会会议结束
 巴方拒绝以色列撤军方案
新华社开罗11月1日电巴以加沙—杰里科委员会第4次会议今天在埃及边境城市塔巴结束。巴勒斯坦谈判代表拒绝了以色列方面提出的从被占领土加沙撤军的计划。
巴勒斯坦代表团发言人哈桑·阿斯福尔在向中东通讯社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以色列方面在会议上提出的从加沙撤军的方案只不过是重复它原先的立场而已。他说,这项计划以保护以色列移民为由,要求在巴勒斯坦自治区域内部署以色列军队。
关于从杰里科撤军问题,阿斯福尔说,巴勒斯坦方面要求以色列军队从杰里科地区撤出大约345平方公里,而以方则坚持从杰里科镇撤出25平方公里。
阿斯福尔强调,以色列必须从加沙和杰里科撤军,并尊重有关安全和定居问题的协议,不能阻止巴勒斯坦当局在以军撤出后的领土上行使其权力。
根据巴以双方9月13日在华盛顿签署的自治协议,以色列应从12月13日开始撤出其驻加沙和杰里科的大部分军队。


第6版(国际)
专栏:

  布政府官员仍在法使馆避难
军方反对外国军队介入
新华社金沙萨十一月一日电据扎伊尔之声电台今晚广播,自布隆迪上月二十一日发生军事政变后,布隆迪政府的大多数官员一直在法国驻布大使馆避难。
广播援引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自布总统恩达达耶在政变中被害后,包括总理基尼吉在内的四分之三政府官员以及恩达达耶总统的夫人和三个孩子一直在法国驻布隆迪大使馆避难。基尼吉总理在十月三十一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她的政府官员只有在外国军队抵达后才能离开法国大使馆。
广播说,最近,布隆迪对立的两派多次在首都布琼布拉大街上举行示威游行。一派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抵布,并为恩达达耶总统举行国葬,另一派表示反对向布隆迪派遣外国军队。
广播说,由恩达达耶总统被害引起的布隆迪部族间的残杀在继续。许多布隆迪人继续在逃往卢旺达、坦桑尼亚和扎伊尔等邻国避难。
据报道,卢旺达、坦桑尼亚和扎伊尔三国的总理和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上月二十八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讨论布隆迪的局势,认为有必要向布隆迪派遣外国军队,以恢复这个国家的秩序。
本报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开罗记者马为公报道:布隆迪军方一日表示,拒绝一些政府部长提出的在布隆迪部署外国军队的要求。
上月二十一日发生军事政变后躲入法国驻布隆迪使馆的一些布隆迪政府的部长近日表示,除非在布隆迪部署大约一千名外国军队士兵,否则,他们不会走出法国使馆。
布隆迪军方发言人一日说,在布隆迪部署外国军队违反布隆迪法律,军方不能接受。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向海地附近海域增派军舰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一艘载有650名海军陆战队的美国两栖舰艇1日驶进海地附近海域,以加强联合国对海地的制裁。
据外电报道,这艘美国攻击舰是昨天离开在古巴关塔那摩的海军基地前往海地的,舰上还载有一批直升机和装甲车等。美军方人士称,美再次向这一地区派遣军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海地的海上封锁和在必要时运回在海地的美国公民。目前大约有1000名美国人在海地生活或工作。
在此之前,美国已向海地附近地区派遣了6艘驱逐舰,以实施联合国对海地的海上封锁。
由于海地军人不履行和平计划,被推翻的宪制总统阿里斯蒂德未能在10月30日按期回国,联合国最近决定对海地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目前海地局势混乱,暗杀事件频频发生,至少已有20人被支持政变军人的右派分子杀害。一些政党建议,在90天内举行大选,结束总统职位长期空缺状况,从而解决海地政治危机。


第6版(国际)
专栏:

  莫斯科市政府决定
禁止纪念十月革命节
新华社莫斯科11月1日电(记者黄慧珠)莫斯科市政府决定禁止俄罗斯各政党和组织11月7日举行纪念十月革命76周年的游行集会活动。
莫斯科市国家法制局官员1日向新闻界宣布了市政府10月29日通过的这项决定。日前,俄罗斯基督教民主运动、“共产党人联盟”等近10个组织向市政府提出申请,11月7日在红场等地举行有1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性纪念活动。
莫斯科市政府的决定指出,在要求举行游行集会的组织中有被俄司法部勒令禁止活动的政党和社会团体。市政府禁止举行纪念活动的理由是:叶利钦总统曾发布命令,凡在红场等地举行群众活动需经总统批准。市政府国家法制局要求上述组织改变举行游行集会的时间、地点和路线,但双方未达成协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真理报》复刊
本报莫斯科11月2日电记者丹林报道:因莫斯科十月事件而被俄罗斯政府勒令停刊近一个月的《真理报》今日复刊。发表在头版头条位置的编者话《我们回来了》中说:让人人知道,我们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念。我们仍然忠于《真理报》的优良传统。我们忠于自己的名字。
《真理报》是10月4日被俄政府新闻部勒令暂停出版的。《真理报》在争取复刊的过程中,拒绝了新闻部提出的“更改报名”的要求,但按政府要求撤换了总编辑。
《真理报》创刊于1912年5月5日。它70多年来一直是苏共中央机关报,曾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
1991年8月苏共被禁止活动后,它成为编辑部同人的报纸。复刊后的总编辑为原副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林尼克。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伦奇案两岁幼儿遭劫杀凶手竟是十龄童
本报伦敦11月2日电记者李文政报道:英国利物浦发生的一桩奇案震动英国整个社会:两名年仅11岁的少年被控谋杀了一个年仅两岁的男孩,他们今年2月份作案时实足年龄只有10岁。据悉,类似案件为英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所仅见。
昨天,英国西部城市利物浦地方法院的陪审团听取了对这两个少年被告的审判。两被告于今年2月12日在利物浦的一家商场劫持了一名叫巴尔杰的两岁男孩。当时巴尔杰正随其母在商场购物,在其母到收款台交钱时,两被告乘机劫持了巴尔杰,并把他带到离商场有4公里远的一铁路旁,用砖头、石块将其打死,然后弃尸于轨道上,制造假现场。法庭还指控他们在劫持巴尔杰之前企图诱拐另一名儿童。
据报道,警察已获得充足证据证明谋杀系两被告所为,其中包括商场监视录像、从轨道附近所获带血石块和被告鞋上的血迹鉴定。
据报道,两被告是时时逃学的学生,他们在法庭上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此案审判将持续数月之久。
近年来,英国的少年犯罪和成人犯罪都有明显上升。昨天,英国监狱总监刘易斯宣布,英国监狱爆满,需要启动旧军营和水面船只为监禁之所,因为建造新监狱已来不及。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大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年度报告
新华社联合国11月1日电(记者高坚)第48届联合国大会1日以投票表决方式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年度报告。
由于该报告涉及有争议的朝鲜核问题,9个国家投了弃权票,朝鲜投了反对票。投弃权票的国家有安哥拉、中国、古巴、加纳、几内亚、伊拉克、塞内加尔、马里和越南。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年度报告在提及朝鲜核问题时,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没有履行其保障监督职责”(指不扩散核武器的有关条款)和“最近扩大违规范围”表示严重关注,它敦促朝鲜立即与该机构合作,检查其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
朝鲜代表团代表、朝鲜常驻联合国大使朴吉渊说,正当朝美就“核问题”进行谈判之时,联合国通过这个报告,只会使谈判势头受挫。
中国代表团代表吴成江在表决后的发言中阐述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他表示,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年度报告投弃权票并不影响中国对该机构的看法。一年来,该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在保障监督、和平利用核能、核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努力。我们对此表示满意。
谈到朝鲜核问题,吴成江指出,联大关于机构年度报告不应介入机构工作中所涉及的具体事务,特别是像朝鲜核问题这样有争议的问题。否则,只能使事情复杂化。
吴成江说,中国不赞成对谈判提出不合理的先决条件。他指出,鉴于事情已经发展成为朝鲜、美国、韩国和原子能机构4方间的问题,那么就应由它们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磋商和谈判来寻求公平、合理、全面的解决办法。


第6版(国际)
专栏:图片新闻

十一月二日早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郊外二十公里外发生一起两列客车迎面相撞的恶性交通事故,造成至少三十五人死亡,约二百人受伤。图为事故现场。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