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3-11-03

1993-11-03新闻联播 文字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3版(要闻)<br/>专栏:<br/><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r/>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br/>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br/> 1993年10月31日<br/> 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br/> 第一章总则<br/> 第一条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br/>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br/> 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r/>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br/>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br/> 第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br/>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br/>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规定,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br/> 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br/>     第二章权利和义务<br/> 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br/>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br/>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br/>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br/>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br/>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br/>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br/> 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br/>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br/>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br/>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br/>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br/>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br/>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br/> 第九条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br/>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br/>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br/>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br/>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br/>     第三章资格和任用<br/> 第十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br/>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br/> 第十一条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br/>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br/>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br/>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br/>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br/>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br/>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br/> 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br/> 第十二条本法实施前已经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未具备本法规定学历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资格过渡办法。<br/> 第十三条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br/> 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br/> 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br/> 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br/> 第十五条各级师范学校毕业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br/> 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br/> 第十六条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br/> 第十七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br/> 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br/>     第四章培养和培训<br/>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br/> 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br/> 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br/>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br/> 第二十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供方便,给予协助。<br/>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培训教师。<br/>      第五章考核<br/> 第二十二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br/>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br/> 第二十三条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br/> 第二十四条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br/>      第六章待遇<br/> 第二十五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br/> 第二十六条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br/> 第二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予以补贴。<br/>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br/>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br/> 第二十九条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br/> 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br/> 第三十条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br/>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br/>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br/> 第三十二条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br/>      第七章奖励<br/> 第三十三条教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br/>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br/> 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荣誉称号。<br/> 第三十四条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向依法成立的奖励教师的基金组织捐助资金,对教师进行奖励。<br/>     第八章法律责任<br/> 第三十五条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r/> 第三十六条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br/> 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br/> 第三十七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br/>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br/>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br/>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br/>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r/> 第三十八条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br/>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r/> 第三十九条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br/> 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br/>      第九章附则<br/> 第四十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br/> (一)各级各类学校,是指实施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br/> (二)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br/> (三)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br/> 第四十一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其他类型的学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br/> 军队所属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有关规定。<br/> 第四十二条外籍教师的聘任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br/>  第四十三条本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新华社发)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律保障——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诞生

第3版(要闻)<br/>专栏:社论<br/><br/>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律保障<br/> ——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诞生<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已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将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不仅是全国1000多万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大事。《教师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这对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都具有重要意义。<br/>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造就千百万四化建设人才的伟业中,教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四化人才的培养。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有高素质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个家长热切的期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宏大的教师队伍,关系到教育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盛,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教师法》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r/>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法》确立了有关教师的资格、聘任、培养、培训、考核等一整套法律制度,并对教师的工资水平、住房、医疗、退休金,以及民办教师的待遇等,作了原则规定;对侵害教师权益的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为教师管理工作的改革指明了方向。<br/> 宣传、贯彻、落实《教师法》,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是各级政府的事,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教师法》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把《教师法》的宣传、贯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教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把宣传《教师法》同当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法》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作的各项法律规定,还需要进一步提出具体措施予以落实。希望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制订具体办法,使《教师法》得到切实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3版(要闻)<br/>专栏:<br/><br/>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br/>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四号)<br/>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br/>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br/> 1993年10月31日<br/>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br/> 第一章总则<br/> 第一条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制定本法。<br/> 第二条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br/>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缴纳会费的,可以自愿参加红十字会。<br/> 第四条中国红十字会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br/> 第五条人民政府对红十字会给予支持和资助,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履行职责,并对其活动进行监督;红十字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有关的活动。<br/> 第六条中国红十字会根据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则,发展同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友好合作关系。<br/> 第七条中国红十字会使用白底红十字标志。<br/>      第二章组织<br/> 第八条县级以上按行政区域建立地方各级红十字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br/> 全国性行业根据需要可以建立行业红十字会。<br/> 全国建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br/> 第九条各级红十字会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民主选举产生会长和副会长。<br/> 各级红十字会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br/> 理事会向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br/> 上级红十字会指导下级红十字会工作。<br/> 第十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设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名誉会长和名誉副会长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理事会聘请。<br/> 第十一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地方各级红十字会、行业红十字会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br/>      第三章职责<br/> 第十二条红十字会履行下列职责:<br/> (一)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进行救助;<br/> (二)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br/> (三)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br/> (四)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br/> (五)宣传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br/> (六)依照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完成人民政府委托事宜;<br/> (七)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br/> 第十三条红十字会有权处分其接受的救助物资;在处分捐赠款物时,应当尊重捐赠者的意愿。<br/> 第十四条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执行救助任务并标有红十字标志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有优先通行的权利。<br/> 第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br/>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比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处罚。<br/>      第四章标志<br/> 第十六条红十字标志具有保护作用和标明作用。<br/> 红十字标志的保护使用,是标示在武装冲突中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人员和设备。其使用办法,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执行。<br/> 红十字标志的标明使用,是标示与红十字活动有关的人或者物。其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规定。<br/> 第十七条因宗教信仰使用红新月标志的,其使用办法适用红十字标志的使用规定。<br/> 第十八条军队使用红十字标志,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执行。<br/> 第十九条禁止滥用红十字标志。<br/> 对于滥用红十字标志的,红十字会有权要求其停止使用;拒绝停止使用的,红十字会可以提请人民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br/> 第五章经费与财产<br/> 第二十条红十字会经费的主要来源:<br/> (一)红十字会会员缴纳的会费;<br/> (二)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款物;<br/> (三)动产和不动产的收入;<br/> (四)人民政府的拨款。<br/> 第二十一条国家对红十字会兴办的与其宗旨相符的社会福利事业给予扶持。<br/> 第二十二条红十字会为开展救助工作,可以进行募捐活动。<br/> 第二十三条红十字会接受用于救助和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税、免税的优惠待遇。<br/> 第二十四条红十字会建立经费审查监督制度。<br/> 红十字会的经费使用应当与其宗旨相一致。<br/> 红十字会对接受的境外捐赠款物,应当建立专项审查监督制度。<br/> 红十字会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每年向红十字会理事会报告。<br/> 第二十五条红十字会的经费使用情况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人民政府的检查监督。<br/> 第二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红十字会的经费和财产。<br/>      第六章附则<br/> 第二十七条本法所称“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确立的基本原则”,是指一九八六年十月日内瓦国际红十字大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章程”中确立的人道性、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志愿服务、统一性和普遍性七项基本原则。<br/> 本法所称“日内瓦公约”,是指中国加入的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二日缔结的日内瓦四公约,即:《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和《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br/> 本法所称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是指中国加入的于一九七七年六月八日缔结的《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二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和《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二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br/> 第二十八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br/>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