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奥运会与电视转播
本届巴塞罗那奥运会,据说收看电视转播的人已达35亿!但谁曾知1932年,美国洛杉矶首次举办奥运会时,电视还未曾问世。
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奥运会,首次利用刚刚问世的电视,在柏林市向聚集在公共场所的市民作实况转播。
194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用电视转播了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当时,使用一种带有三镜旋转台,从而可变换焦距、且具有电子取景器的摄像机,令人们第一次可在摄像机后看到正在传送的真实图像。
录像技术是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才正式出现的,人们第一次做到了在播放录像磁带前先进行剪辑,并实现了精采镜头的即时重放。当然,那时的图像是黑白的,而且因为还未有同步卫星,录像磁带须用飞机运往世界各地。
到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已出现了彩色磁带录像机,而且日本广播协会(NHK)利用当时已发射成功的通信卫星,发明了一种“频宽压缩系统”传送彩色录像。虽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那届奥运会未能采用上这种发明,但它为后来的卫星彩色电视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那届奥运会中,具有慢镜头、定格等功能的录像机也问世了。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英国的Quantel公司研制出了一种电视装置,它可以把图像缩小到原画面的1/4,然后显示在电视机的任意部位。于是在开幕式上,这种技术首次被用于新闻报道。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可说是电子设备的大检阅了。除了有飞机悬吊的电视摄像机外,还有由100架大钢琴声控的激光车和大型喷泉,由通信卫星向全世界作电视实况转播……
奥运会的举办,是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的促进剂。难怪有人提议:将来奥运会可分散在几十个国家里举行,而公众将完全通过电视收看比赛实况。 (7月31日《羊城晚报》河边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重奖奥运功臣的企业家
7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一项对进军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取奖牌的我国运动员给予重奖的决定传出:获得一块金牌奖5万元,一块银牌奖3万元,一块铜牌奖1万元。
宣布这项决定的,是505神功元气袋系列产品的发明者、咸阳保健品厂厂长来辉武。
在此之前,我国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对在大赛中获奖的运动员发的奖金不多,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也只是:金牌1.8万元至2万元,银牌8000元至1.2万元,铜牌5000元至6000元。此项决定把奥运金银铜牌得主的奖金增大了1倍,自然令人惊叹。
在新闻发布会上,来辉武说:“眼下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体育事业”,“体育要上档次,不断提高水平,离不开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关心、对体育运动的支持。我们企业正是想就此尽一份微薄之力”。
有人估算,咸阳保健品厂此举要拿出百万元以上,这对一个创办不久的小企业来说实属不易。这个企业因在海内外获得33项金银铜牌奖而名闻遐迩,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重质量、讲效益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它的当家人来辉武颇具现代竞争眼光,以开展新闻和广告宣传,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来辉武这次又盯上了举世瞩目的巴塞罗那大赛,更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抱负。
 (1992年第14期《半月谈》 卞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邮票拯救了奥运会
“邮票拯救了奥运会”得从现代奥运会如何诞生说起。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奔走呼号,建议一八九六年在雅典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筹办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资金困难。尽管希腊富翁阿维罗夫捐款百万德拉马,重建竞技场,但这笔款子远远不够。这时希腊集邮协会负责人萨科拉费斯向国会建议:发行邮票为运动会集资。邮票发售后,共筹集了四十万德拉马。有了这笔资金,首届奥运会终于开成了。“邮票拯救了奥运会”,从此广为流传。
也许是体育与邮票这段姻缘吧,萨马兰奇这位当今叱咤体坛的风云人物亦是位体育邮票收藏家。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国际奥林匹克集邮联合会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七日成立。萨马兰奇不仅在瑞士洛桑举办了奥运邮票展览,同时还建立了体育邮票博物馆。奥运邮票五彩纷呈,数不胜数。
《集邮》杂志曾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九四八年伦敦奥运会的几件邮品。没想到此邮品被萨马兰奇发现,他决定付高额美金收购。这几件邮品是收藏者以五元钱从天津地摊上收来的,何以如此贵重呢?萨马兰奇道出了其中奥秘,原来邮品上有那届奥运全体执委的亲笔签名,奥运博物馆里至今也没有这样珍贵的资料!
(七月二十五日《中华工商时报》姚振亚文 卢瑞征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邓颖超用过的名字、笔名和化名
1904年2月4日,一位名叫杨振德的母亲在广西南宁生下一个独生女儿,乳名邓玉爱,她就是伟大的女性邓颖超。邓玉爱6岁来津,开始上小学,这时,邓玉爱改用学名邓文淑。后来,这一学名一直使用到她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包括在参加五四运动中的社会活动时。
还在女师上学时,因她聪明,教国文的白眉初老师给她改名“颖彬”,又叫“颖斌”,邓文淑不喜欢“斌”字,自己改为“颖超”。邓颖超名字的公开使用是1922年夏,从北京重返天津,在马千里任校长的达仁女校任教之后。
1919年9月16日,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成立。12月21日,该社举行会议,第7项决议是:“社员用抽签办法决定代表个人的号数,代替个人对外的姓名。”邓文淑抽到一号,用谐音称“逸豪”,还用“壹”字。如1920年1月出版的《觉悟》上就用署名“壹”发表了《为什么……》一文。周恩来从法国给邓颖超的信,称她“逸豪”。
1949年初,邓颖超与柳亚子从沧州同乘一列特别列车北上进京途中,柳亚子为邓颖超写了一首小诗,也称她为“小超”。1947年11月到1948年4月,邓颖超在阜平二区细沟村搞土改时还用过“肖超”的化名。
在民主革命时期,邓颖超大约发表了百余篇文章、诗作,除上面提到的署名外,还使用过“伍美”、“肖英”、“杨逸”等化名。大革命失败后,邓颖超任中央妇委书记。当时,机关中有蔡畅、邓颖超、杨之华等8人,按年龄蔡畅最大为大姐,邓颖超排列第5位为“五妹”,“伍妹”即“五妹”的谐音。这时,邓颖超发表的文章曾使用“伍美”的笔名。抗战初期,她在武汉还曾化名“肖英”与人通信。1937年5月至8月,邓颖超在北平西山福寿岭平民疗养院治病时化名“杨逸”。别人写文艺作品,又叫她“李太太”,大家叫她“李知凡太太”。
解放之后,邓颖超发表了大量的论述、序言、纪念文章、回忆录、书信等,用的都是本名,因为没有必要用笔名、化名了。
(7月17日《天津老年时报》董振修文严培龙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有70多年的历史。它开始于英国,完成在农业发达的美国,它是一门来自农业推广实践,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研究如何以先进的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与有关信息为内容,以试验、示范、培训、干预、沟通为手段,使农民自愿改变其行为的规律性及其相关性。
(2)研究影响农民行为改变的诸因素(如生理、心理、文化素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变化的规律性及其相关性。
(3)研究农业推广的方法论。我国农业推广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强调:(1)农业推广的内容具有多面性;(2)在推广手段上强调了试验、示范过程;(3)强调农民自愿的原则;⑷强调了教育的原则。
(1992年第3期《成人教育参考》常鸣春文 刘艺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鱼类的食疗功能
鲤鱼:利尿消肿,主治下水气、慢性肾炎、肝硬化、妇女月经不调、产后乳少不通、全身虚弱等症。
草鱼:暖胃和中,鱼肠益眼明目,胆汁加盐少量外涂可治水、火烫伤。
鲫鱼:和中补气,可治水肿、脾胃虚弱,也可用于催奶。
黄鳝:补中益气,可治虚痨咳嗽等病。
鳗鱼:可滋补、强壮身体,并有祛风杀虫之功,对肺结核、淋巴结核、妇女白带过多、痔瘘有疗效。
泥鳅: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利尿等功效。
黄鱼:是婴幼儿、手术后病人、结核病患者、慢性鼻炎及一切体弱者的营养品。鱼肚有养血、止血、补肾、润肺、健脾、补气、消炎等功效;耳石有消热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黄鱼还是消化道癌的康复佳品。
带鱼:治病后虚弱,有催奶作用,可改善肝炎症状,并能养肝抗癌。
比目鱼:有消炎解毒、补脾胃等功能。
马面鱼:可治疗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症。
鲨鱼:为抗癌佳品。可抗上皮组织癌肿,预防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乳癌。鲨鱼肝脏内的“角鲨稀”,有防止癌转移的特殊功能。
章鱼:养血益气,常用于产妇催乳、妇女体虚、白带等病。它不含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物,鱼肉具有抗病毒和癌肿作用,性甘咸寒,对有热象癌症病人十分合适。 (1992年第4期《食品与生活》周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方寸之地巧利用
30年前,香港人的名片是千篇一律的白纸黑字,无非是印上公司名称、姓名、电话和地址而已。而现在,名片设计越来越别出心裁,花样翻新。
名流名片:香港名流和富豪的名片往往不怎么金碧辉煌,而是最传统的式样。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借名片的花样来故作张扬。
艺人名片:香港艺人多数无名片。因为当红艺人知名度比名流和富豪还高,加上他们的歌迷影迷都要亲笔签名,所以无需名片。
商界名片:小公司的名片往往广告味很浓,方寸之间,罗列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所属机构。有的甚至印上地图,标出所在的地点。而大公司则讲究形象,往往采用简洁的设计突出公司的标志,广告味反而不浓。
政界名片:知名度越高的政界人士,名片上的头衔越少;而一些知名度较低的政界人士,头衔倒是塞得满满的。
大众名片:没有什么身份的人也往往自印名片。一位男学生说,印了私人名片,在娱乐场合潮流,又方便与他人联络。这倒是名片的一种新功能。
(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吴才边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盛夏冰景
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赐儿山西崖,以奇洞著称。其中的冰洞一年四季冰霜晶莹。与冰洞近在咫尺的水洞,却终年不竭不冻。
在河南省林县的韩家洼,有一片裸露在地表的岩层,人称冰冰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到夏天,冰冰背上寒气逼人,石上结冰,而且天气愈热结得冰愈厚。而到了冬天,却温暖如春,水汽蒸腾,致使附近的桃树提前开花,成为奇景。
在湖北省大神农架的冰洞山,山腰凹陷处的陡壁间有个冰洞,洞内宛若神话中的水晶宫。置身冰洞,只见洞顶挂满了冰柱、冰帘;再看洞壁,遍缀冰旒、冰烛,就连脚下,也是冰结气寒。而且,天气愈热时,洞内反而结冰愈剧。
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白溢寨,有冰穴数处,每逢盛夏,冰穴寒气袭人,俨如严冬。可是,到了天寒地冻的酷冬,穴内竟升起腾腾热气,穴口周围的小草亦生机盎然。慕名前来冰穴探奇的科学家无不为之惊讶。 (7月4日《新民晚报》周宏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花之最
最香的花世界上香气飘溢得最远的花,要数十里香,它是一种白色的野蔷薇。
最臭的花 名叫纳夫米亚的藤蔓植物,在开花时,会发出腐肉烂鱼一般的臭味,十分难闻。这种植物产在苏门答腊。
最大的花 印度尼西亚有种大王花,每朵重8—9公斤,直径超过1米。花瓣厚达20厘米,每朵由5层大片组成。
最小的花 观无花果的花时,必须用显微镜。
最长命的花 寿命最长的要数兰花,当你把开放的兰花移放室内,它可达两月以上不谢。
最短命的花 小麦花开放15—26分钟就谢,真是花世界中的薄命“红颜”。 (7月29日《今晚报》林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低氧环境与长寿
世界上几个著名的长寿之乡几乎都在山区。新近研究表明,高山上的低氧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认为,活性氧具有促进人体老化的作用。氧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从呼吸中摄入的氧有98%用于生产生命所必需的能量,余下的2%却转变为化学性质极其活跃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能攻击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产生促进衰老的过氧化物,并可侵犯体内的核酸、蛋白质和酶,引起一系列对细胞具有破坏性的连锁反应,这就是衰老的进程。
另外,人体对高山上的低氧环境,产生一系列生理适应过程,表现为心率加快、血液排出量增加、冠状动脉扩张、冠脉血流量增多、肺活量增加、肺扩散能力增大、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血液氧的运输能力增大,血氧扩散到组织中去的效能增强。在同样的氧耗下,可产生更多的化学能,从而增进人体健康,尤其对心、肺和造血功能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据认为,胎儿之所以能有效地防止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袭,与胎儿处在类似于海拔5000—5800米高度的低氧环境有关。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建立高山疗养院,有的还在地面上建立低氧气压室或通过特别面罩提供低氧空气,用于疾病防治和增强体质。
(7月9日《文汇报》朱大钧文朱贵军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乌龙卷风(七月二十六日《羊城晚报》华君武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