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调查归来

  实行民主评议监督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烟台市社会各界代表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查
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有效地遏制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山东省烟台市近年来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加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同时,总结推广了社会各界代表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实行民主评议监督的经验,使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有了很大收敛,党风和廉政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
烟台市的民主评议监督,最初是从乡镇人民代表民主评议“双管单位”,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七所八站”开始的,后来逐步扩展到民主评议县(市、区)政府直属部门,再到目前的民主评议市政府职能部门。经过两年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严密的办法和程序。评议的重点对象是那些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执法、监督、经济管理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以及驻乡镇的“双管单位”。评议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行业作风和廉政建设、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参加评议的代表,在市、县两级,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会会员和离退休老干部等组成;在乡镇为本地的各级人大代表。每年,县(市、区)集中评议一次,乡镇两次。
目前,民主评议监督活动已在市、县、乡三级全面推开,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进一步深化了党风和廉政建设,比较有效地遏制了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
这些年来,富裕起来的烟台市人民群众在衷心拥护和赞扬党的富民政策的同时,又对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人民群众主要是对政府职能部门,即那些“双管单位”的行业不正之风表示强烈不满。
行业部门的吃拿卡要、弄权勒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是群众意见很大、行业领导头痛的问题。实行民主评议监督后,这些问题大为收敛。有一个镇的税务所,以前有少数人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下去吃喝拿要,哪个单位不能满足其要求,就以种种理由加税或罚款。前年,在第一次民主评议中该所被评为倒数第三名。事后,所党支部组织全体干部揭矛盾、查原因,重新制定了就餐交费、定期检查等廉政制度,很快就刹住了吃喝风。在第二次评议中一跃为全镇第一名。
进一步增强了职业道德,使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实行民主评议监督,使行业部门看到了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为衡量尺度,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和作风。烟台市毓皇顶医院为了解决住院难问题,千方百计压缩、调整办公室和其它用房,增设了一个可容纳60个床位的新病区。蓬莱市粮食局针对群众提出的“早点摊位少”的问题,他们宁愿暂时做一些赔本的买卖,增设了7个早点服务部,受到居民的欢迎。
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了办事效率。
一是民主评议使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及时了解下情,促使他们尽快解决问题。有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部门,在民主评议中问题一暴露,就再也坐不住了,被“逼”着非解决不可。烟台市邮电局是连续多年的全国、全省先进单位,但在第一次民主评议中得了倒数第一。邮电局领导变压力为动力,提出整改意见。对装电话难、打长途电话难、改长话帐号难、电讯自费查询难、邮政投递短少和不准时、服务窗口生冷硬等问题,都采取了措施加以解决。在第二次民主评议中得了第3名。
二是能够较好地解决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问题。烟台市最大的海防营贸易市场,下水道严重堵塞,污水横流。但由于互相扯皮,三年没有解决。去年群众在民主评议中又提出这个问题。市建委领导主动与工商局协商,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进一步发挥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
实行民主评议监督,不仅充分调动了被监督对象的积极性,也激发了监督者的积极性。许多代表主动到党委、人大去索要学习材料,请教问题;主动去联系群众,征求意见。
(二)
烟台市群众代表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民主评议监督的实践,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一、民主评议监督是现阶段既不搞政治运动、又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有效形式。民主评议监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联合监督力量,它比以往的廉政措施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民主评议监督的“联动效应”,使办事制度和办事结果公开、政务公开、权力内部的制约、举报形式的运用等,成为其内在的要求;又由于评议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同职务升降挂钩,如果惩治腐败不力,就有可能“既丢脸又丢官”,这就使部门负责人产生了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所以,民主评议监督的实行以及和其它廉政措施的有机结合,使各种权力行为受到比较全面的监督和制约,就能有效地遏制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二、民主评议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关于中共能否跳出先盛后衰的历史周期率支配时,就明确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烟台市社会各界代表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实行民主评议监督,就是对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具体实践。通过这一途径,人民代表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负责地对政府职能部门“说长道短”,对实权单位“评头品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不仅反映在国家的根本制度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大大增强。以往存在的人民群众参政不知情、政府部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公仆与主人“错位”等倾向,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实行民主评议监督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它突出表现为下列三方面:一是民主监督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使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发挥,还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二是由于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处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下,一些矛盾的“激化点”就会在监督过程中化解,一些以往要上交党委的其它矛盾,也能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得到妥善解决。三是由于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畅通,党委就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重大决策建立在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础上。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加快改革开放要有新的思维模式
楼国华
邓小平同志在年初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思想要再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再大一点,经济发展速度要再快一点。要实现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必须首先实现思维模式上的重大转换。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重大的突破,仍然拘泥于某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法,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凝固性和封闭性,从而就不可能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解放新境界,也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发展更快一点的目的。我认为,为了实现思维模式的重大转换,在思维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思维过程的开放性。思维过程实质上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性的理性化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认识的不断深化,原来那种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定势正在逐步改变。但是,至今还有人总习惯于用原来那种既定的框框看待和思考问题,结果使自己的思维处在封闭的状态。显然,这种思维方法是不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必须加大思维过程的开放“度”。一是要能兼容,即在思维过程中能够容纳吸收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吸收消化这些先进的东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是要敢于否定,即不被现状和习惯所束缚,敢于否定那些长期以来形成但被实践和现实生活证明已经过时的概念和结论,勇于冲破那些阻碍思想解放的条条框框,继承其合理的部分。三是要善于发展,即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不停留在已有的结论上,对以往经过实践证明且有利于今天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在改革开放中的成功试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思维活动处在经常性的、全方位的发展之中。
第二,要坚持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工作的创造性来自于思维的创造性。所谓思维的创造性就是要善于把上级有关指示与本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思想上的再创造,形成与本地实际相吻合的理性认识,然后用来指导行动。但在人们通常的思维过程中,妨害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障碍并不少。首先是来自思维方法上的习惯性,这种思维方法类似心理上的成见,凭着自己的经验、印象和长期沿袭的老框框,不加任何的思考就随便作出判断。另一种是惰性。就是对上级的指示不加消化、照搬照抄,提不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要求。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思维过程的创造性。为此,首先要敢于“冒”、“闯”。敢于闯原来人们能够接受的包括被上级肯定的,但又阻碍经济发展的某些旧框框、旧规定,敢于探索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新路子。其次,要勤于思考,把上级指示精神和下基层调查研究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思考,作出既符合本地实际,又符合上级精神的决策。
第三,要提高思维过程的风险承受力。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涉及面很广,我们不可能对改革的全过程、每一项改革的措施进行定量分析,并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实施。因此,要改革就必然有风险。只有提高人们对改革开放风险的承受力,才能提高思维过程的创新力,实现改革开放步子更大一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一点的目的。要提高思维过程的风险承受力,首先要有可能会遭到社会非议的心理准备。因为任何一项有效的改革,都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的非议,甚至反对。所以,在形成改革决策的思维过程中必须有接受某些人的非议甚至反对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大改革的分量。同时,还要有改革的局部措施可能会失败的心理准备。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我们不能保证在改革过程中的每一项措施全部成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有做好了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才能克服怕这怕那,不敢大胆放手地进行改革的思维障碍,实现思想的更解放,进而实现改革开放步子的进一步加快。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周恩来领导艺术研讨会综述
为了纪念周恩来关于《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讲话发表49周年,学习周恩来的领导艺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和四川省、重庆市领导科学研究会于不久前在重庆市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周恩来领导艺术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赞赏和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的领导艺术。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有段话道出了领导艺术的真谛。毛泽东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2卷第494页)周恩来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中,概括了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特点。他说:“列宁、斯大林论领导艺术,不可跑得太前,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而应抓住中心一环,推向前进。”“毛泽东同志论领导艺术,要照顾全局,照顾多数,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32页)关于这些领导艺术,周恩来也是完全具备的。他始终善于处理国内外各方面的大事,也善于照顾党内全局和国家建设全局;他始终位高而不显,深入群众,站在人民群众之中,既不落在群众的后面,又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引导群众前进;他善于求同存异,博采众长,说服错误意见,与同事、朋友协商共进;在工作中,他善于抓住工作重心,促进中心工作带动一般工作,协调发展。
与会者认为,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有三大特点:一是坚定的公仆观和服务观,感人肺腑的干群关系。周恩来从来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使人心悦诚服,受人衷心爱戴。二是崇高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忘我无私的公私关系,从而达到了“德服天下”的人格境界。三是科学的领导观和系统观,形成了实事求是的主客关系,从而达到了“卓越超群”的智慧境界。在周恩来的领导生涯中,体现了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完美统一。他丹心尽瘁没有享受欲,高风亮节没有私利欲,光明磊落没有“领袖”欲,相忍为党没有个人得失欲。周恩来这些高尚品德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产生极好的影响。与会者认为,领导艺术的本质是一种领导智慧灵巧而完美的运用。周恩来的智慧是全面而系统的,他既有精于哲理长于历史的睿智,又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的才智;既有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机智,又有顾全大局团结多数的明智。他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又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人类社会中重大的问题。他正视环境,精于因事求实;分析矛盾,善于异中求同;常常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奇制胜,拨开迷雾,绕过暗礁,成功地到达彼岸,表现了极高的领导艺术水平。
会议认为,在当今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各级领导者要学习周恩来的领导艺术,特别要学习周恩来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任何形式主义;学习周恩来总揽全局整体运筹的协调艺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任何形式的片面性;克服任何形式的官僚主义。周恩来一再强调指出:必须“反对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如马虎主义,空谈家,妄自尊大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以及蜕化或腐化思想等等。”他要求人们“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我们要像周恩来那样,以德立人,以智导人,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把改革和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侯定和)


第5版(理论)
专栏: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到实处
中共浙江省诸暨市委书记 顾仁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为我们描绘的宏伟蓝图,它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向往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长期奋斗的目标。那么,应如何更好地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十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从三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物质基础看,改革开放后,我市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乡镇工业产值跃上了20亿元的台阶。其中,500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达37家,1000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达16家。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已逐步走上现代农业的轨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开发农业发展迅速,建成了一大批林、果、茶、水产基地;科教兴农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去年全市吨粮田面积达21.6万亩,被列为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仅去年一年,全市“三资”企业自营出口创汇达到1746万美元。全市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到去年底,全市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村已达837个。
从组织基础看,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干部队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广大干部到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去学会游泳。一手抓干部的思想作风教育,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一手抓干部的经济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培训教育和实践活动,干部队伍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并能逐步适应经济建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从思想基础看,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得到了加强,农村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办厂经商能人和“种养加”能人,他们不但是共同致富的“领头雁”,也是思想解放的先进分子。特别是连续几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集镇”活动和“刹、评、创”活动,使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上述这些有利因素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提出的9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并着重抓了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把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打实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根据我市实际,我们认为,重点骨干企业建设、亿元乡镇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可以说是新农村大厦的三大支柱,务必切实抓好。重点骨干企业不能满足于在市里称“老大”,要到省里、全国去争名次;要用自己严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厂风厂貌去影响全市城乡,带动一大批乡镇企业。要进一步拓宽亿元乡镇建设的发展思路,想办法上有一定档次、技术含量比较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和项目。要根据“分类指导,综合提高”的原则,在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那些村级集体经济已有相当基础,特别是村办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村来说,要树立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市场观念,不断更新产品,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争取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对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要注重利用自己的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全方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我市的情况看,要加强农业基础,就必须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抓好主体生产、工程建设、开发农业三个方面。
第二,不断深化改革,为建设新农村增添活力。农村的繁荣兴旺,靠的是改革。建设新农村,还是要依靠改革解决前进中的种种问题。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稳定基本政策和继续深化改革的关系。要明确稳定基本政策是大局,是发展的基础;深化改革是巩固完善已经形成的基本政策,使其更加符合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二是正确处理领导主动性和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关系,明确改革和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寻求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当前,我们重点抓两项改革的深化。首先,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的目标是根据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争取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以乡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在全市形成覆盖整个农村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率的服务网络。其次,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我们要像重视生产那样重视流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大商业、大市场的要求,加强行政协调和分类指导。国合商业、外贸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健全市场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和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发展。
第三,推进科技进步,为建设新农村插上腾飞的“金翅膀”。新农村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把经济建设的立足点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要紧紧扣住“进步”两个字,从量、质、转化三方面有新的突破。围绕这一点,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农教科结合。重点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更有效地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战略。二是合力攻关。请企业、农村出题目,科技做文章,重点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难点,并重奖攻关有功人员。三是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农村要有科教兴农计划,各经济部门和企业,包括乡镇企业,要结合行业特点,制订起点比较高的科技发展计划,保证科技投入和开发真正有章可循。
第四,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方针,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应从教育入手。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已经连续抓了几年,现在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民、职工、干部思想实际,分类指导,不断深化教育主题,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扩大教育成果,努力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