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人民解放军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
余秋里
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65年光辉历程。65年来,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推翻三座大山,铲除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创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和安宁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许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工程建设中,不避艰险,勇挑重担,发挥了突击作用和骨干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时隔三十多年,我对人民解放军在大庆最困难的会战岁月里,与会战职工同甘共苦,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发挥的重大作用,至今记忆犹新。
转业官兵是大庆石油会战的主力军
1960年2月,党中央批准了石油部党组《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于是,一场标志着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当时的大庆,人烟稀少,蒿草遍野,放眼望去,一片荒凉。开展石油会战,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人力不足。建国后,石油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旧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末,全国石油职工仅约1.1万人。1952年2月,毛主席发布命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近8000名官兵成建制地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后来,又有不少转业退伍官兵投身于我国石油工业建设,加上不断补充了一些职工,发展壮大了石油队伍,即使这样到1960年初,全国石油职工也只有17万多人。党中央批准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后,我们立即从全国石油系统抽调“精兵强将”,紧急开赴大庆,但仍满足不了需要。
我找到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请求解放军给予支援。军委领导同志表示同意。党中央于1960年2月22日作出决定:“从当年退伍兵中动员30000人到石油部参加开发大庆地区新油田的工作。”其中,沈阳军区15000人,南京军区10000人,济南军区5000人。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这三大军区立即进行了思想动员,陈锡联、许世友、杨得志等同志都提出要选拔那些思想素质好的战士支援大庆石油会战。
从1960年2月下旬开始,奉命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30000名退伍军人跨黄河,越长城,日夜兼程赶来大庆。以后,又有3000名转业军官奔赴大庆参加会战。33000名转业官兵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聚集到几乎毫无依托的大庆草原上,吃住成了大问题。当时,会战总指挥部都没有房子,就设在红色草原牧场的一间四面透风的牛棚里。数万名退伍官兵也只好分散住在周围的老乡家里,或是住在牛棚、临时搭起的帐篷和板房里。在艰难困苦面前,他们保持和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以苦为荣,以参加石油大会战为荣,放下背包就投入了搬运设备、修筑简易公路等艰苦劳动。
当时,石油会战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在荒原上站稳脚跟,度过第一个严冬。为此,我们把20000名退伍战士组成13个基建大队。他们向当地农民学习,土法上马,就地取材,用碱土和茅草建起了成千栋“干打垒”。与此同时,退伍官兵还修建了1000多公里公路,架设了1000多公里电话线,铺设了5000多公里集输管线以及完成了其它一些生产设施的建设任务。
会战中,刚刚脱下戎装的转业退伍官兵就像当年在战争中一样,充分表现了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钢铁装卸队”“十八勇士英雄排”等许多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在三探区有一支装卸小分队,成员绝大部分是刚退伍的战士,他们在初春的寒风暴雨中,跳进结着冰碴的大水坑里,寻找被泥水淹没的钻杆、管材,整整苦战了十几个小时,抢救出几百吨钻杆、管材等生产器材,被当地人民群众誉为“铁军”。三探区党委授予他们“钢铁装卸队”的光荣称号,成为会战中的一面红旗。
刚刚充实到油田勘探、钻井、采油等主要生产岗位上的转业退伍官兵,尽管工作生疏,不懂技术,但他们发扬边战斗边学习的光荣传统,把井场当战场,虚心求教,边干边学,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在实践中很快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胜任了本职工作。记得一个叫芦玺的转业军官,刚到试采五队当井长时,还不知道每天该干些什么。由于他顽强钻研,很短时间内就熟练地掌握了采油技术,并大胆提出了自动化量油的革新建议,促进了生产。
全国闻名的钻井标杆“青年钢铁钻井队”,是一个大部分由退伍军人组成的先进集体。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战士杨正培担任副井长后,和井组同志一起,首创了闻名全国的“四个一样”(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的作风。
我们作过一个统计,在当年参加石油会战的4万多名职工中,工人90%是退伍战士,领导干部中80%是转业军官。可以说,转业退伍军人是大会战的主力军。
解放军承担了大会战中最困难的任务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人、财、物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在冰天雪地的大荒原上打响的。每当会战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都及时派部队赶来大庆支援会战,承担起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
随着勘探的全面展开,1960年3月,大庆长垣北部又有三口探井相继完钻,喷出高产油流,显示出北部的地质条件优于南部地区。为尽快缓解国家缺油这个矛盾,我们果断调整部署,挥师北上,首先开发高产油区。1960年4月29日上午,会战工委在萨尔图站前的一片大草原上举行了万人誓师大会,动员参加会战的职工在艰苦的条件下,要抱定只准前进、不准后退的决心,夺取会战全胜。
我们决定把随之到来的5、6月份作为大会战的第一战役,这两个月对大会战能否取得全胜具有决定意义。第一战役的总任务有三项,其中之一就是立即进行基本建设,保证勘探和开发的进程。虽然会战队伍上得猛,但劳动力仍很紧张。当时,大庆仅有几条土路,雨季一到,寸步难行,急待修建的公路和管线、供水、供电等生产设施,需要大量的人力。正在我们为难的时候,沈阳军区雪里送炭,于5月6日派出9470部队3000多名官兵组成“八一”大队来支援会战,担负修筑公路和土方工程等最苦最累的施工任务。这是一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英雄部队。来到油田后,广大官兵响亮地提出:“要以当年淮海战场的英雄气概,夺取今日的大油田”,一投入施工就普遍开展了“比高速,比优质”竞赛。红旗中队副班长凌宗祥领导的突击小组,创造了平均每人每天挖油管沟土方30多立方米的高纪录。
会战初期,油田一条输水管线都没有。钻井缺水,就像人没有血液一样动弹不得。铁人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曾用脸盆端水保开钻。生活用水也很困难,广大职工喝的是苦涩的碱水。水成了关系会战全局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决定抢修一条长达近20公里、管沟深2米的大口径输水管线。这条输水管线要求10天完成挖沟任务,一个月完成焊接任务,以确保6月1日前投产使用。5月的松辽大地,地层刚刚开化,深层的冻土还像石头一样坚硬。特别是这一年的5月,大庆地区的雨量大,雨期长,大雨一下就是十几天不开晴。有时暴雨如注,雷电交加,草原上遍地积水,处处泥泞。当时油田根本没有挖沟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力,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我们把攻克输水管线土方的任务,交给了前来支援的“八一”大队。他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讲条件,接受任务后,当天就进入现场。管线走直线,穿越各种复杂地形,困难重重。在一处表面已积水两尺多深的沼泽地里,干部战士毫不犹豫地脱下鞋袜,跳进没膝深的水中,当时天气还冷,又下着雨,双脚站在冰凉的泥水中,一会儿双腿就麻木得不听使唤。但每个战士都把管线会战与开发大油田联系起来,战士们说:“今天我们多流汗,明天就能多产油。”他们垒土筑堤埂,用脸盆、水桶、铁锹等简易工具清除了积水和稀泥。接着,又以英勇顽强的精神向冻土开战!手磨破了,汗水把衣服浸透了,仍手抡大镐不停。经过一整天的苦战,终于在深夜穿过了沼泽地。施工中,二连还专门组织了“粘土突击队”,每人每天平均挖粘土20多立方米。就是凭着这种英勇顽强的精神,要求10天完成的任务,实际仅用5天就全线告捷。这条长距离大口径输水管线的提前建成通水,从根本上改变了油田生产和生活严重缺水的状况,对加速会战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支部队在支援油田会战中,还修筑了40多公里公路,挖掘29公里输油管沟等,累计完成劳动工日近17万个。为了表彰这支部队在会战中的模范作用和功绩,1960年6月6日,会战工委决定把这条管线命名为“八一输水线”,并号召油田广大职工向解放军学习,把职工队伍锻炼成为一支能经得起艰苦考验的坚强队伍。
转眼到了秋天。这时不少生产设施还没有冬防保温,不少管线沟还没来得及覆土。几千台设备在大草原上运转起来,连个修理设备的房子都没有,大部分职工还在露营。萨尔图草原位于北纬50度,夏短冬长,国庆节前后就下雪,气候酷寒,冬季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连当地农民都怕的大风雪,更是遮天蔽日,奇寒彻骨。在这种地方如果没有妥善的御寒手段,就会冻伤人,冻坏设备,就会使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会战的初步成果遭受损失。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到底是坚持下去,还是退下来?我们反复研究后认为,国家缺少石油是最大的困难。我们的困难虽然很大,但并不是不能克服的。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发动职工苦战60天,打一场“过冬突击战”,确保“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使会战队伍在冰天雪地里站住脚根,把会战坚持下去,尽快把油田拿下来。
在这困难的关头,我们又想到了解放军并向部队求援。1960年8月20日,沈阳军区派出9044部队和配属的9373部队共7000多人编成“军垦大队”,紧急开到大庆,承担管线挖沟、覆土和打土坯盖“干打垒”房子的任务。
8月末正是东北阴雨连绵的季节。为了争时间,抢进度,部队到达后,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日以继夜地投入了紧张施工。时值深秋,天气昼夜温差很大,部队官兵服装还没有换季,晚上冷风一吹,冻得战士们直发抖。一营官兵在挖管线沟时,冒着秋雨,光着膀子,穿着裤衩,战斗在泥水中。七连在脱坯时遇到暴雨,干部、战士脱下雨衣盖在土坯上,宁愿自己被雨淋也要保证土坯完好无损。
这支部队来油田40天,共埋设各种管道近百公里,挖土油池、注水池、沉沙池400多个,脱土坯600多万块,割草60多万公斤等,各项工程都达到了优良标准,为保证油田和石油工人战胜第一个严冬,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的岁月里,解放军不仅担负起了许多繁重艰难的施工任务,还给大庆带来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解放军指战员在施工中所表现出的忘我劳动精神和英勇顽强的作风,所涌现出的一件件感人的事迹,在大草原上不胫而走,互相传诵,强烈地感染和激励着会战队伍,成为会战职工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与“八一”大队并肩战斗的油建工程三大队300多名职工,以解放军为榜样,奋勇争先,日夜焊接输水管线,提前完成了任务。
人民解放军给大庆留下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在会战时期对振奋职工精神,凝聚人心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大庆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对大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军给予大庆无私的物力援助
在大庆石油会战的艰苦岁月里,解放军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而且给予慷慨无私的物资援助。1960年找焊条像找金条一样困难。哪儿也搞不到。我亲自向总参谋长罗瑞卿同志求援。罗总长说:“你到三总部和各军兵种去找,打开仓库,只要有你就拿。”我们从几个单位找到了五吨焊条,刘亚楼同志亲自决定,派飞机把焊条送到了哈尔滨,解决了燃眉之急。会战开始,大型装载拖运设备奇缺。我们只有几台小拖拉机和五部吊车。会战队伍只得靠人拉肩扛搬运设备。我向王震同志谈到这个情况,他一下子就给了我们10台大型拖拉机,解决了石油会战的一大难题。
1960年,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原因,会战职工也和全国人民一样,粮食定量很低,有时靠打草籽、挖野菜充饥,很多人因缺乏营养得了浮肿病。沈阳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听说后,立即支援油田一车皮黄豆。当黄豆运到时,会战职工欢呼跳跃。会战指挥部决定,发给每个浮肿病人半茶缸黄豆,其他同志分的更少,但是大家都高兴极了,东西虽然不多,但情谊很深,同志们把黄豆煮了,晚上饿急了的时候,一粒一粒地数着吃。
来油田支援会战的部队,听说我们劳动工具和车辆设备短缺,粮食紧张,便主动带来运输车辆、施工机械、生产工具以及粮食帐篷等全套的“粮草辎重”。我们十分感动,又没什么东西向部队同志表示谢意,只能偶尔到草原深处打点黄羊,送给战士们改善一下生活,略表寸心。
1960年,我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在大草原上站住了脚,基本探明了油田面积,而且开辟了生产试验区,当年生产97万吨原油,胜利度过了大会战最困难的初期。之后,又经过3年多的艰苦会战,终于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在1963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届四次会议上,周总理庄严地宣布了我国石油产品已经基本自给,结束了我国依赖“洋油”的时代。从此,我国彻底地甩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是党中央、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是周总理、邓小平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精心部署和果断决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当地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在大庆石油会战创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形势下依然保持着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如今的大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成为一座文明美丽、独具风采的现代化石油城。令人欣慰的是,新形势下大庆军民在会战时期形成的那种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亲密关系,依然保持着并不断发扬光大。30年来,先后有1336、3385、81413和基建工程兵00829部队等35支部队的10多万官兵在大庆驻防,他们既当保卫者又当建设者,做“穿军装的大庆人”,仍像会战时期那样,大力支援大庆建设。他们提出,大庆的奋斗目标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要油田建设需要,随叫随到。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大庆、发展大庆、建设大庆,继续做着巨大的贡献。在大庆油田连续实现16年稳产的辉煌业绩中,凝聚着人民解放军的心血和汗水。
走遍大庆每一项重点工程和重要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设工地,处处都闪动着解放军辛勤劳动的身影,处处都留下了解放军无私奉献的足迹。30多年来,解放军支援油田建设2000多万个劳动日,参加了乙烯、热电厂、引嫩工程、八三管线以及儿童公园、体育场、展览馆等300多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30多年来,每当大庆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火灾事故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时,解放军总是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哪里最危险,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解放军就出现在哪里,就舍生忘死奋战在哪里,与烈火搏斗,与井喷搏斗,与暴风雪和洪水搏斗,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保护大庆生产设施、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1987年8月,大庆地区连降暴雨,遇到了60年未见的特大洪水,2亿多立方米洪水直逼市区,严重威胁着油田和石化总厂的生产安全。对此,我非常挂念,打电话向大庆领导询问情况,大庆领导告诉我,人民解放军在这次抗洪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突击队作用。当时,某部队1200多名官兵刚刚从大兴安岭扑火救灾的第一线归来,便立即开往大庆抗洪救灾的前沿阵地。在十几昼夜里,这支部队哪里告急就奔向哪里,日夜奋战,先后参加了黑龙江省北部引嫩工程总干渠左堤抢险、王花泡西付坝阻击战、大庆三十万吨乙烯工程保卫战、红旗水库主坝护堤等多次战斗,抢修大小险段50多处,加固堤坝12000多延长米,为保卫油田和石油化工生产立下了大功,被中央防汛总指挥部命名为“抗洪先进集体”。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庆军民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的“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指示,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双拥活动,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更新,成果不断扩大,在新形势下形成更加紧密的军民关系。
驻军官兵把大庆当成“第二故乡”,积极与地方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驻军部队还先后对7万多名大中专学生进行了军训。某部队近8年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美化大庆,植树10万多株。他们在萨大路西侧种植的7公里长的树带,被誉为“军民共建林”。驻军部队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管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油田生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解放军对大庆的支援,大庆人民始终铭记在心。从会战时起,大庆就形成了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今天,大庆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珍惜军政军民团结,市、乡镇及企业单位都成立了拥军优属组织。
大庆在自身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大量财力、物力集中解决部队营区建设和训练基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88年我到大庆去,看到驻军部队新盖的楼房整齐、宽敞、漂亮。部队同志告诉我,大庆近几年为他们盖了几十栋营房。自1987年以来,大庆共为部队办实事550多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拥军的先进典型。
今年1月16日,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以民政部、总政治部的名义,授予大庆市“双拥模范城”的荣誉称号。听到这一消息,我由衷地高兴。30多年来,大庆每前进一步,为国家作出的每份贡献,都是与解放军的大力支援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大庆开发建设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