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呼唤爱心 畅达暖流
——故事影片《启明星》评介
金鹏
近年来银海巨片接踵,目不暇给。故事影片《启明星》另辟蹊径,爆出了个小小的冷门。女作家航鹰把笔触伸向弱智儿童们及其教师、家长们的生活领域,还是一方鲜为人知的边陲。
《启明星》剧情挺简单,未逃出“爱与死”之“永恒主题”,说的是鳏夫谢长庚知道自己患了癌症,担心自己去世后10岁的弱智儿子晨晨无法独自生存,于绝望中竟然想和儿子同归于尽。父爱的极限扭曲成毒杀。这一人性的悲剧冲突形成了全剧反反复复的悬念。社会上善良的人们为这对不幸的父子提供了种种帮助,他们中间有民政干部、工会主席、医生、启智学校教师和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会员们。晨晨在启明星学校认识了许多弱智小朋友,牛牛、笑笑、娇娇、小眼镜……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智力残障,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在从事特殊教育的园丁们培育下,晨晨努力学习,提高了智力。谢长庚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锻炼身体想活下去,但诀别的时刻还是到来了。晨晨送给爸爸一颗自己做的小启明星,爸爸放心了……晨晨在全片第一次出场时像个小囚犯被锁在铁窗内,剧终时则是他独自一人自信地走在闹市人流中了。这对于智力健全的人来说是寻常事,对于弱智孩子来说却是个飞跃。从封闭到开放的心理流程,又何止是在写残疾孩子呢?
这个故事并不新鲜,论戏剧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未超过举世闻名的“伊凡雷帝杀子”。与众不同的是,《启明星》起用了16名七岁到十四岁的弱智儿童出演。据查,影视史上迄今只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各有一部用弱智人演戏的先例,但都是只用了一位成年人。傻孩子们并不懂得什么是表演,著名导演谢晋和摄影师卢俊福想出种种特殊方法,诱导孩子们在镜头前真实地生活。可以说,若论表演的真实松弛,浑璞天然,任何演员也演不过这些真听真看真哭真笑的傻孩子,因为他们“演”的就是他们自己。谢晋导演本人有两个弱智儿子,对这方面生活的熟悉和满腔的父爱,使得这部影片成为“只有他,也只有他”才能够拍出的“这一个”独特的作品。编导人员们在挑选弱智小演员的艰苦工作中,注意到了“既要憨相又要天真可爱”的条件,银幕形象不失美感,不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心理障碍,相信观众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来看傻孩子们如何演戏。
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只有开放,进步,富裕的社会才会树立关心慈善事业的良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5164万残疾人,其中有1017万弱智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一条:“身心有残疾的儿童应能在确保尊严,促进其自立,有利于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条件下享有充实而适当的生活。”不仅《启明星》的剧情体现了这一精神,众多弱智儿童参与大型影视文化活动本身,就意味着社会环境的改善,富于深远的人道主义意义。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这个片子给予了热情支持,可以说,《启明星》是我国民政福利事业的缩影。
为了突出残疾儿童出演的特色,编导们独出心裁地在片头先一一介绍了弱智小演员们,配以旁白:“这是个人们不大注意的生活角落……请您把目光在这里作短暂的停留,它能使您发现自己有多么善良,多么富于爱心……”,这句“强加于人”的“发现自己”,观众会非常乐意地接受。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在人们的心田里埋有善良仁爱的种子,不同的只是强弱之分。文学艺术的本质,不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和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么!
《启明星》的宗旨远远不止于同情帮助残疾人。可以把“弱智孩子”看成一个符号,泛指所有的不幸者、失意者、自卑者、处于逆境中的人、需要救助的人……在人生旅途中人们都会有这些体验,因此都会在影片中有所感悟,有所共鸣。
《启明星》大概应归为“温情片”样式,全剧紧紧围绕着一个“情”字,以朴实无华的风格和动人的细节表现了父子情、母子情、师生情、师徒情、邻里情、干群情以及弱智孩子们之间纯真的感情。浓郁的人情味儿使观众不时涌出温馨的泪水,弱智孩子们憨态可掬的纯朴表演又取得不少意外的喜剧效果。剧中通过描写这些人之常情,高奏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的理想之歌。多年来,“左”的横行,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十年浩劫,给人们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阴影和灵魂扭曲,人们悲剧性地卷入了争斗、迫害、敌视、防范、整人等恶劣关系的旋涡中,人人自危,心有余悸,何谈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左”的流毒,尚未肃清,近年来涌现的商品经济,“金钱至上”,市场竞争,贫富差别等社会大潮,又为人际关系问题带来新的困扰。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达,“现代人综合症”、“城市综合病”严重侵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许多人一方面感到孤独无助,渴望温情;另一方面却又陷入自私、冷酷、欺诈、贪欲的怪圈。面临这些新的问题,文学艺术固有的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就有了更深更新的意义。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文艺作品应该满足广大观念对真情的渴求,引导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诚恳、宽厚的关系,帮助人们找到采用非对抗性、非排斥性的方式缓解矛盾的途径,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从这个角度去看,《启明星》的市井凡人故事却是涉及了一个大主题。
正是出于这种颇具现代意识的思考,作为工商业大城市的天津才把这样一个“小角度”列为重点题材。1990年春,天津市好几位领导人和作家航鹰共同策划了创作拍摄系列电视剧《暖流》的计划,《启明星》是其中一部戏。在拍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力量协调合作,把“干实事”的精神用在了抓创作上。意在沟通人际关系之间“暖流”的兴师动众的文艺“引滦工程”,在天津出现绝非偶然。多年来天津就讲究“把人心理顺”,“把群众情绪理顺”,“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美好,和谐,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关系。为了摸索这方面的门路,社区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志愿者协会”(VOLUNTEER),即《启明星》中的“沃伦替尔”发起的“帮助他人即是帮助自己”的活动,受到国内外关注。作家航鹰作了社区服务专题采访,深入六个市区的街道胡同、居委会、居民家庭、老年人公寓、启智学校、残疾儿童日托所、街办残疾人工厂等许多地方搜集素材,召开过40多个座谈会。《启明星》中的许多情节,都是取自生活原生态层面的珍贵矿石。祥和之城造就了仁爱之戏,这便是《启明星》的光源。
作品的名字,往往包孕着作家的立意。“启明星”,有着若干吉祥美丽的名字,含义非常丰富。启明星,天文学的正式名称叫金星,在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所以其亮度仅次于太阳和月亮,因此又得名“太白”“明星”。我国古代人把早晨出现于东方天空的金星叫“启明”,把黄昏出现于西方天空的金星叫“长庚”,古人不知道“长庚”和“启明”是同一颗金星。金星在西方国家则称之为维纳斯星座,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维纳斯掌管爱、美和欢乐。“金”,又代表了坚强、财富、发达、昌盛、锐不可挡,这正是海内外同胞对于祖国国力和国运的祝福企盼啊!剧名的多层次象征意味,为这个平凡的故事凭添了诗意和哲理。
启明、长庚,朝朝暮暮,斗转星移,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历史终将朝着文明进步发展。金星高照着富于爱心的善良的人们,迎接改革开放的新高潮,奔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相声现状的思考
吴文科
相声现状堪忧,这是一个大家都在议论的问题。这个令人关切的问题的焦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匮乏;二是表演粗糙。
这种创作及表演的贫乏与粗糙,表现在艺术实践中,则主要是对相声以“笑”为主要审美追求的艺术特质缺乏正确而深入的认识:或者只强调了“笑”的目的性而忽视了其作为艺术手段的独特价值;或者只注重“笑”的构成与组织,停留在“为笑而笑”的效果而淡漠了其作为艺术手段的审美指向性。从而要么使作品显得空疏肤浅而缺乏艺术力量,要么使节目流于油滑而破坏了主题的鲜明性与崇高性。简言之,对相声艺术审美规律的认识偏差,使得其由形式与内容,难以达到有机而完美的统一。
致使相声创演出现思想贫乏、“活”路不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其艺术生产的外部环境看,一是艺术生产出现了供不应求、求大于供的倾斜;二是相声创作队伍长期以来极端匮乏,人才不济;三是创作流程及创作环境的掣肘,使得正常的艺术创造无法开展;四是创演者相形之下,缺乏必要的发愤与求精态度,以及艺术工作者应有的神圣感与使命感。
节目的供不应求,难免使创演者迫于演出任务而疲于奔命,作品的出笼也大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嫌疑。将艺术运行的车轮拴在飞速变化着的社会万花筒上。表面上的红火热闹所带来的是深层特质的失却与冷落。因为到头来社会终归是以艺术的尺度评判相声的优劣高下。
相声作者在历史上主要是演员本人。至现代出现了专门的作家,但整个创作队伍的发展可谓不尽如人意。至今全国专业相声作家屈指可数,知名的业余作家总共也不过几十位。这与相声艺术的发展及社会对相声的需求极不相称并形成了巨大反差。
我们的相声创演者,一个时期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求精求新精神和神圣的艺术使命感,也是影响艺术创造出现“滑坡”且积重难返的不容避讳的事实。先辈们“一遍拆洗一遍新”的造艺态度,及侯宝林当年宁肯挨饿也要坚持说“文明相声”的艺术操守,在目前的相声创演者中,还不是十分盛行。所创演的节目,或者如熊瞎子掰苞谷,随“掰”随丢,雁过无声;或者语言粗俗、台风不正,效果较差。艺谚“人保活,活养人”。成功的艺术家都懂得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道理。绝不碍于演出任务或汲汲于眼下的经济收入,而将原本严肃神圣的艺术劳作,变成随心所欲的支差应付。向来成功的创演者,莫不是以其潜心创作的“名牌”或“拳头产品”而赢得认可的。何迟之于《买猴儿》,王存立、廉春明之于《风灾》,侯宝林之于《夜行记》,姜昆之于《如此照相》,牛群之于《领导冒号》,无不如是。如何在耐得住寂寞的前提下,老老实实地创作,认认真真地修改;不急功近利,不媚俗迎合,是相声界时下所最需要的基本心态。
从相声创演自身来看,远离生活,害怕讽刺、陈陈相因、媚俗迎合、粗制滥造、为笑而笑,是使其难于走出低谷的内在障碍。
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是相声艺术的优良传统。离开了对广大听众最关心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就等于放弃自身的艺术优势。不勇于针砭时弊或臧否人物,或者担心招惹麻烦,无形之中是在放弃相声艺术以讽刺为主要功能手段的独特追求。历来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是其“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只有在题材上将艺术的创造瞄准那些最重大、最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并在内容上使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典型化,方法的创新与艺术的升华才会有所凭借。“马大哈”、“假大空”、“坐地炮”、“领导冒号”等相声艺术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之确立与受到欢迎,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总结和借鉴。
同时,有了生活且敢于表现生活,还不能说就会创作出好节目。还要求创演者具备体验生活的深度与认识生活的高度。许多人认为目前的相声作品缺乏文学性,强调要提高相声的文学品位。文学品位的高下,不只表现在语言的纯洁与精炼,以及笑料与“包袱”的组织技巧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与立意主题的提炼与把握上。一段相声总要给听众提供许多信息,传达一定思想,引发某种思考。换言之,在娱乐之外,还要具备认识、教育、审美等多重功能。艺术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贵在通过形象的表现,去感染人,激发人,影响人。进而达到陶冶性情,宣泄爱憎甚而教育提高等效果。而目前的许多相声节目,或者罗列堆砌一些生活现象,或者只凑几个笑料,一味地去讨笑,从而让人听后感到不知所云。尊重听众、满足听众是艺术的天职,但媚俗迎合、迁就低下却又是艺术的大敌。作艺犹作人,没有自身追求的高格努力,而甘于成为平庸无奇的“大路货”,被人瞧不起而备受冷落甚或指摘,也便成为必然。严守自身的特质与品格,不为流俗所动,是防止相声堕入平庸、肤浅、油滑甚至粗俗的基本前提。
艺术的劳动说到底也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的劳动。提高相声创演队伍的素养,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演评论的及时观照,也是使相声提高艺术品位,进一步实现艺术自觉的重要一环。曲艺包括相声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理论积累比较贫弱。要使其成为成熟的艺术而自觉地发展,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及创演评论。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走向成熟的人生
——漫议农村改革题材小说
徐潜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就像城市青年热衷于出国一样,农村青年的进城热也此起彼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已经成为近年来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一个“热门话题”。走向城市,这绝不仅仅是一种人口的迁徙,在更深的层次上,这是一种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嬗替。当然,作为农村青年改革者的形象,在涌向城市的农村青年大军中,每个人的理想和目的是远不相同的。出力挣钱的、学几手新本事的、开开眼界的、撞撞运气的……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种人,他们走向城市,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物质渴望,不如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像浩然《苍生》中的田保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在这些艺术形象中蕴含着某种更深远的文化意味。
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贾平凹《浮躁》中的金狗等,都已显露出这种人生追求的意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形象自身还存在着致命的缺欠。高加林热爱生活,追求现代文明,憧憬多彩的人生。另一方面,他又缺少对自身人生价值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追求生活的勇气和毅力显得过于脆弱。高加林对农村、农民和“黄土人生”的鄙视多于理解,被盲目狭隘的热情驱使着冲进城市。所以,当他被抛出城市后,只能沉溺于强烈的失落感和绝望情绪中,他的悲剧具有社会历史、生活命运和自我性格等多重性。相比之下,金狗等一些形象,虽然不像高加林那样具有如此强烈的悲剧意蕴,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和人生追求的目标仍是模糊肤浅的,这些形象所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价值取向上的启迪,缺少的是自我反省的深刻性和在人生目标激励下全力以赴的崇高感。但是,无论如何,上述这些农村青年形象,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山乡尤其是偏僻地区一代新人的形成和生长。在这些艺术形象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现代观念与传统意识的撞击,人们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幼稚天真提出批评,为他们的前途和命运遗憾担忧,同时也一定会为他们青春的理想和追求的冲动给予理解和同情。
时代是新人的摇篮,历史的进程首先会在青年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近期产生广泛影响的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中,我们发现,当年高加林式的人物,已经蜕变成熟,成为一代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苍生》中的田保根。孙少平与高加林同出于路遥之手,乍一看,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气质:质朴、勤奋、富于幻想。但是,在精神内涵上,孙少平已不是当年的高加林,他更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自省意识,这使他对农村、农民和“黄土人生”有了种更冷静的亲切感。所以他走向城市并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追求生活上的风雅,而是从街头的揽工汉、钻煤窑的矿工这些最艰辛的生活中,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自强自立、敢于面对陌生世界的强者。正因为如此,孙少平无论是在难以忍受的超常体力的搏击中,或是在几百米地下,面对着死亡的威胁,总是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激情在鞭策自己,甚至为自己选择了这种独特的磨练方式而自豪和庆幸。孙少平坚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因此,从根本上说,孙少平所追求的并不是进城本身,或是在人前出头露面,而是脚踏实地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使自我的价值得到实现,使自己在任何人的面前都能扪心无愧。所以,这个曾经梦寐以求能进城的年青人,最终放弃了进城和有个更轻松更风光的工作的机会,拒绝了女大学生的爱情,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偏僻艰苦的矿区,为自己选择了更能实现自己追求的工作。或许,在这个最后的选择上,路遥对他笔下的孙少平倾注了更多的理想,但孙少平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追求使他的选择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它体现出当代青年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
另一个孙少平式的人物是《苍生》中的田保根了。他的人生经历远不及孙少平复杂,但作为同时代的农村新人,田保根更富于自立意识和反叛精神。保根进城表面上是出于精神上的压抑和不得志,在巨大的传统势力和复杂的关系网中,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他不得不假托考上了学校,名正言顺地走出黄土地。其实,他的魂始终系在那贫穷荒僻的小山村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出走是一种自我保护式的调节,他需要呼吸一下山外的空气,感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气息,以便强化自己的人生信念。所以,从根本上说,田保根的走,是为了有朝一日回来,重新向落后的生活宣战,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理想开花、结果的生活境界。为此,他义无反顾地拒绝了有条件的爱情,摈弃了物质利益的诱惑,宁可受委屈,也决不低头。这种鲜明的独立意识和执著的战斗精神转化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这个人物更富于生命活力和青春气息。相同的是,与孙少平一样,他的人生之路也多少染上些悲壮的气氛。
在新时期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中,从高加林到孙少平、田保根,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条农村新人成熟的轨迹:从鄙视农村、农民,盲目绝望地出走到清醒地认识农村、农民,从而在自我反省中找到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这些作品把落后与进步,传统与时代的冲突更鲜明地揭示出来,在强烈的反差中,渲染出改革的艰难和改革的光明前景,使读者能体悟到农村新人走向城市的深远意味。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骨似梅清诗如莲洁
——读《王莲芬诗词选》
周笃文王成纲
王莲芬先生,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她像是“一团火”。莲芬先生15岁时,像一粒火种被革命之火点燃,便投身于革命的烈火之中。40多年以来,她以火一样的热情对待工作,以火一样的热情对待朋友,以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诗词和书法创作。这热情一直燃烧,至今不减!
这部用热情和心血铸就的《王莲芬诗词选》起自1962年,止于1991年,共收诗词(含新诗)151首。对莲芬先生来说,偏爱格律甚严的词和近体诗的创作,这无异于“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语)。令人惊异的是,她居然舞得情声兼俱,气象万千!
请看这首《咏荷》:天然去饰溢清芬,醉艳明妆映碧浔。冷露沁香诗入梦,素波留影月无心。但存残盖听风雨,不竞铅华斗浅深。解珮赠珠人在否?霓裳一舞夜沉沉。
古来咏荷者多甚,最有名的当推宋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芬先生偏能不囿古人篱范,匠心独运,另觅机杼。首联出句化用李太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却不见榫接胶粘之痕;对句平心静气地描画荷花明艳照人的立水姿容。颔联以工稳灵妙的对仗,极写荷花的格调、神韵,为前人所不曾道。颈联同样精巧,再现荷花听命自然的心志和朴素自尊的风骨。尾联以问语景语作结,轻点荷花知音难觅,使诗趣带上了少许的怅惘。
莲芬先生感情的潮水诉诸声韵且最为酣畅的当推1969年秋写于隔离室的《秋夜心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头,作为一个刚强的女性,蒙冤受屈而哭诉无门,于是便“诗言志”,倾泻心中积郁的悲愤。这首古风凡四章,23韵。其中“雨”字22见,不仅绝无做作重复之嫌,反而极致哀怨缠绵。例如其末章:“秋夜风雨人,秋雨秋夜吟。心雨伴夜雨,夜气何萧森。夜雨伴心雨,夜沉心雨深。心雨深无涯,夜雨夜深沉。”读来令人酸鼻涌泪。
莲芬先生诗写得好,词写得更胜一筹,尤其小令,最为精到。例如,颇为王力教授称誉的《卜算子·咏雪莲兼致西北边防战士》:
岁岁伴高寒,终日听呼啸。雪窖冰天总自如,含笑迎风暴。风暴报军情,我站西天哨。世纪风云尽饱谙,一览寰球小。
这首“雪莲词”,荡尽了历代边塞文学千年的苍凉和悲壮,洗净了代代相因的怨愤和哀伤,而代之以属于祖国、属于时代、属于战士、也属于莲芬先生的壮丽、昂扬、坚贞和骄傲。在对雪莲饱浸深情的现实主义描画中,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华。莲芬先生披露的不仅是自己的情怀,而且是“雪莲”,即那些不畏艰苦严寒,矢忠报效祖国的战士的豪情。
当代大师对莲芬先生的书法诗词多有盛赞。萧劳先生云:“书重簪花格,诗惊咏絮才。”启功(元白)先生云:“诗才豪放韵纵横,李卫还输八法精。”刘海粟先生“骨似梅清,诗如莲洁”的评论,更括出了莲芬先生人品和艺品的精髓。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由山西省文联、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作家孟伟哉画展”不久前在山西省太原市展出。展出的绘画作品共一百零四幅,其中《当兵时的记忆》、《童年记忆》、《大西北印象》及《太行山印象》等作品和组画,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
(王闻)
△为了繁荣我国大众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使出版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由全国文联组建的大众文艺出版社近日在京成立。它出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通俗文艺理论研究著作和批评著作;出版以中、初级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的通俗文化读物和通俗文艺、通俗美术读物、民间文艺读物。目前,该社已出版了少儿文学名篇赏析丛书:《海滨的孩子》和《蟋蟀》,精选了建国四十年来不同时期的少儿获奖作品,并请专家作了点评。为了配合青少年的国情教育,近日又出版了抗日斗争故事集《京西烽火》。
(妙白)
△由中国版画家协会、山东省美协和烟台市总工会主办的《丛如日画展》近日在中央美院画廊举行。展出了山东画家丛如日的数十幅版画作品。
(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