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特写

巴西木的憧憬
本报记者 鲍世绍 李志明
6月5日,联合国环发大会进入第三天,恰逢世界环境日。这天上午,在会场外草坪上,大会主席、巴西总统科洛尔,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出席大会的五大洲代表以及地方官员等11人,在身穿白色衣裤的巴西儿童协助下,挥锹掘土,栽种了11棵巴西木树苗,以纪念世界环境日。
20年前的这一天,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认真对待生态环境问题。6月5日后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在环发大会期间纪念环境日,更具特殊意义。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巴西国名就取自当地一种树名,这就是巴西木。这种乔木可提取红染料。自葡萄牙人16世纪初来到巴西,直到化学染料问世的300年间,它一直是欧洲各国提取红色染料的主要原料。可以说,巴西木对人类文明发展作了自己的贡献。但经过多年砍伐,目前巴西木在巴西已经所剩无多,只在里约州还保有一片树林。
新栽的11株高不足1/3米的巴西木树苗,在骄阳照射下碧绿流翠,惹人喜爱。它们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它们象征着人类对养育了自己同时又被人类伤害的大自然的回报;另一方面它们又象征着环保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森林,保护森林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重要方面。巴西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愿人类能更加爱护森林,让绿色布满世界。 (本报里约热内卢6月6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原油供求形势国际能源机构在五日出版的石油市场月报中预计,世界原油平均日需求量今年将达六千七百万桶,比去年的六千六百四十万桶增加六十万桶。
●西欧股市下跌丹麦公民投票拒绝接受欧洲联盟条约后,由于投资者对欧洲一体化前途产生疑虑,西欧各国股市于三日普遍下跌。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在一天内下跌了百分之五点五;在与纽约和东京并列为世界三大股市的伦敦,《金融时报》一百种股票的指数下跌了二十五点。
●美国失业率升至百分之七点五据美国劳工部五日发表的数字,五月份美国失业率由四月份的百分之七点二上升到百分之七点五,为一九八四年八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援助根据埃塞俄比亚和美国五日在亚的斯亚贝巴签署的一项协议,美国将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九千四百万美元的援助,以资助该国的粮食和发展计划。
●科伦坡七万人因遭暴雨无家可归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日前遭到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袭击,低洼地带的居民住房大量进水,七万人无家可归。
(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

阮崇武在第七十九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强调
民主的目的是为人民带来切身利益
新华社日内瓦6月5日电 中国劳动部部长阮崇武今天在第79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言中强调,民主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带来切身利益。
他说,中国作为一个正处在改革中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民主。
阮崇武向与会156个国家的代表简要介绍了中国政府为解决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公民劳动权益所作出的努力。他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曾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人口大国来说,人民的温饱问题和生存权问题都已基本解决,这是中国在争取独立、民主和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他在谈到当前世界上民主化进展问题时强调,国际劳工组织在促进民主的过程中,应强调不能给成员国带来贫困和动乱,不能损害广大劳动者最基本的民主权益。
阮崇武说,如果考虑并照顾到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的国家对民主的观点,本着求同存异、增进了解的精神携手并进,那么就可能开创互尊、互谅、和谐、合作共同向民主迈进的国际新格局;相反,如果把某种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中形成的模式作为标准,去评判其它国家,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那么就很可能引起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之间的冲突,使世界面临风险甚至灾难。
他指出,中国现在进行的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三大制度改革,以及劳务市场的建立不仅对发展经济,而且对保障劳动者的民主权益都起了重要作用。
他也表示愿同国际劳工组织和各友好国家进一步加强交流,学习市场经济国家一切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好经验。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记事征文

在纳尔逊岛上
姜德鹏
小艇在宽阔的海面上行驶,两岸是高耸的冰山,寒气袭人。
刚到南极不久,便听老队员说,对面纳尔逊岛上新添了一座捷克斯洛伐克考察站,站上住着两名考察队员,已在岛上生活了一个冬天。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只在屋顶上竖了根长杆子。要是杆子倒了,便是在向对岸乔治王岛上的中国长城站发出求援的信号。不过整整一个冬天,杆子并没有倒过,一直笔挺地竖立着。
挑了一个好天,我们摄制组坐着橡皮艇去探访了我们的新邻居。
纳尔逊岛终年积雪,岛上没有水源,也没有绿洲,是一个连鸟儿也不愿停留的荒岛。当年我国首次在南极建站,曾把纳尔逊岛作为预选地址,后来因为条件实在太差而放弃了。
纳尔逊岛已近在眼前。在阳光下,厚厚的冰雪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我们之中,没有人去过纳尔逊岛,也没有人确知捷克斯洛伐克站的位置。小艇沿着小岛绕了好几圈,寻找着雪中的房屋。
“喂,看呀,那儿有人影。”有人眼尖,喊了起来。
我们放眼望去,果然,不远的海滩上站着两个人,在向我们招手。
船迅速靠了岸。捷克斯洛伐克朋友见了我们很高兴,一边问候着,一边把我们扶上雪坡,领着我们走向他们的考察站。
南极考察站其实只有两座简陋的小木屋,在这冰雪荒原上,很有点弱不禁风的样子。
我们进了屋。屋里很暗,也很冷。摆设简单,靠墙的地方有一张床,上面零乱地堆着些衣物;床的一角有一只黑乎乎的炉子,但却使人感觉不到一点暖意。一切都很简朴,和早期南极探险家的营地没有什么两样。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三个南极考察队。队长雅克斯拉夫·胡丝是捷克斯洛伐克有名的探险家,他第二次来南极。队员雅罗斯拉夫·罗沙克才20岁,来南极前他在军中服役,是一位报务员。虽说两人是由官方派出的考察队员,但实际上却是自筹经费来南极的,没有任何报酬。
尽管胡丝和罗沙克都不是科学家,但是在这被称为“天然实验室”的南极洲,他们也想做一次尝试,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证实人们能否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在南极正常工作和生活。
近年来,由于一些国家的南极考察活动过于庞大,南极的生态环境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降雪减少,动植物死亡,海水污染等等。
为了尽量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这两个捷克斯洛伐克人在南极的生活极其简朴。整个考察站没有电,也没有任何靠电来运转的东西。吃的也很简单,没有新鲜食物,主要是罐头和面食。往来于其它考察站之间的交通工具只有两副滑雪板和一条靠手划的小舢板。他们尽量少用燃料,晚上睡觉也不生炉子。夜间的气温总在零摄氏度以下,他们却能安然入睡。两人还特别注意岛上的卫生,不乱扔废物,所有的垃圾都密封装箱运回国内处理。
在一般人眼里,南极是个严酷、荒凉、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而在两位捷克斯洛伐克人看来,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圣洁、安宁,不受现代文明的侵扰。生活在这片冰原上,他们觉得很自在。
“我们这么做,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是和自己过不去,我们只是想提醒人们,人类在南极,乃至在全球开展的一切活动,都不应该以损害自然为代价,因为自然在其本质上是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另一种存在,人类只有与自然合一,才能与它共存和获益。”队长胡丝这样对我们说。
告别时,捷克斯洛伐克朋友拖出小舢板,坚持要送我们一程,因为纳尔逊岛和乔治王岛之间隔着海峡,风急浪高,他们很不放心。但我们坐的是机械艇,真要遇上风险,靠他们的小木船,也无济于事。在我们的再三劝说下,他们才放下船桨,但依然在海上目送了我们很久,很久。


第7版(国际)
专栏:环境与发展

环境恶化是对人类的挑战
郭天禄
地球的生态平衡正在遭受人类活动的破坏,日益恶化的环境冲击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威胁着人类文明。
挑战首先来自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从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37%增至43%。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本世纪末,城市人口的比例将达47%,世界大都市的行列中将会再出现25座9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城市化使人口高度集中,加剧了社会矛盾,在许多国家,成千上万失业者流落街头,成亿儿童无家可归。
挑战还来自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过量使用化肥,使得土壤板结。农业无节制用水,促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质盐碱度上升。
挑战也来自大片森林从地球上消失。由于过度砍伐,大片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全世界每年约有1800万公顷到20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其中尤以热带雨林受损最甚,每年减少1150万公顷。森林和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沙漠化进程,地球上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森林面积将下降到占陆地面积的1/6,到2020年降至1/7。这一趋势如继续发展下去,170年后全世界森林将消失殆尽,从而导致人类文明陷入巨大灾难。
挑战还来自温室效应的猛烈冲击。据统计,1988年各类矿物燃料燃烧时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高达207.2亿吨,如果加上热带森林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层排放281.2亿吨二氧化碳,如果不加控制,到本世纪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较之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前翻一番。科学家们认为,二氧化碳含量剧增导致地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辐射,但阻止它从地球消散到空间,形成所谓“温室效应”,从而使地球温度上升。在过去的1.8万年中,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到2摄氏度,如果不控制温室效应,那末70年后气温将会升高2摄氏度至5摄氏度。气温升高将导致灾难性后果,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河流和海洋水位上升,淹没一些沿海地区和岛屿。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人们看到了环境保护的希望。地球养育了人类,人类有责任也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居住地,建立人类新文明。这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是人类为保护地球环境而采取的共同行动。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美就半导体问题达成协议
新华社东京6月5日电 (记者夏立新)为期两天的日美半导体定期磋商今天在这里结束。双方就进一步扩大外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半导体质量等问题达成协议。
据1991年6月签订的日美半导体协定,1992年底外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应超过20%。但今年3月份以来,该占有率一直在15%左右徘徊。为此,美国民主党议员要求政府对日本采取制裁措施。美国贸易代表处代表休斯表示,将对日本半导体市场进行调查。她说,她并不排除对日本实行制裁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纠纷,在4日举行的日本电子机械工业会和美国半导体工业会的行业会谈中,日本方面表示愿意采取特别紧急措施,以扩大外国半导体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该措施的具体内容是:日本电气公司和东芝公司等10大半导体用户向美国等外国的半导体厂家提供今年下半年购买半导体(标有数量和种类)的清单,公开大厂家年内购买半导体的计划。对此,美国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半导体的质量管理,同时努力生产适合日本需要的半导体。


第7版(国际)
专栏:珍闻趣事

蛤蟆吞蛇 无奇不有
新华社仰光6月6日电 据此间《劳动工人日报》今天报道,在缅甸的曼德勒市,5月27日发生了一则蛤蟆吞蛇的奇闻。
这条蛇长约45厘米、粗约3厘米,它自路边罗望子果树上掉下,随即为一蛤蟆所攫取并慢慢吞噬。这引来许多孩子围观。该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还刊登了当时情景的照片。
无独有偶。去年11月该市就发生过蛤蟆吞蛇的趣事,但上次遭恶运的蛇粗不过拇指,较今远为弗如。


第7版(国际)
专栏:

图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研制成功的EV—30蓄电池汽车。这种车一次充电可行驶一百六十五公里,最高时速为四十三公里。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