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走向社会的健美活动
●健美正成为一种时尚●逐渐正规化并在国际露头角
刘睿 田振华
人人爱美,年轻的姑娘小伙尤其爱美。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健美运动正是迎合了年轻人的这种爱好,使它成了如今年轻人追求的一种时尚。据估计,上海每月有一二万人次走进各种各样的健身房,其中有教师、医生、外企雇员、银行职员、大学生等。北京各大体育馆开设的健身房里,也总是“客满”。来自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的爱好者们,放弃八小时之外不可多得的娱乐机会,甘愿与冰凉冷漠的“铁疙瘩”作伴,在挥洒汗水中求得快乐。
健美,作为群众性文化体育运动,在全国方兴未艾。
笔者日前在走访国家体委负责健美项目的古桥先生时得知,中国健美协会不久即将成立。今年6月在广东佛山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健美锦标赛”,还将产生8位“中国健美先生”和4位“中国健美小姐”,届时还将有众多人士获得“健美士”称号。中国的健美运动,将逐步走向正规化。
自德国体育家欧琴·山道于1901年9月14日在英国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剧院首次举办“世界健美比赛”至今,国际健美运动已有悠久历史。加拿大人本·韦特1946年正式创建“国际健美协会”后,使国际健美运动进一步发展。国际健协分别于1965年和1980年创办了一年一度的“奥林匹亚先生”和“奥林匹亚小姐”大赛,这是当今最高水平的比赛。目前国际健协已拥有130多个会员国,成为国际第6大体育组织。
我国的赵竹光先生于30年代初在上海创立我国最早的健美组织“沪江大学健美会”,1940年与曾维祺先生创办“上海健身院”,健美运动在我国发展亦不算晚,遗憾的是这项提倡健、力、美的运动,在50年代中期即被视为资产阶级体育而遭扼杀,直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体育文化的繁荣,停滞近30年的健美运动才得以勃然兴起。1983年上海举办了全国第一届“健美邀请赛”,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健美比赛从此开始,健美运动也从此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作为健美运动高级形式的中国竞技健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有所发展。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健美协会,成为第128个会员国,截止到1991年,共举办9届“全国健美比赛”,5届“全国健美冠军赛”。去年的锦标赛,参赛教练和选手已达406人,成为相当规模的全国性比赛。1988年,我国2名男子选手首次参加国际健美协会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但未进前15名。1990年起参加亚洲比赛,男子选手1991年曾在汉城获得亚洲第三,女子选手则在亚洲名列前茅,上海的张萍曾两次获亚洲冠军(52公斤级),辽宁的董革去年也获得了亚洲冠军(57公斤级)。
古桥先生是我国仅有的两位国际健美裁判之一,他对我国健美运动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也不无忧虑。短短的几年,健美运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出现“健美热潮”。这是好事,但由于体制不一,管理上有不尽完善之处,这有碍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竞技健美选手,即将成立的中国健美协会将解决这方面不足。我国选手参加的健美训练,基本上都是业余性质的,又受自身经济条件所限,要想加大训练剂量,有一定困难;目前缺乏系统的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训练方法,这也影响了竞技选手的水平;另外,选手自身的文化素质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欠佳,表演水平也不尽如人意。
古桥认为家庭健身将是中国健美运动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向,他本人正致力于设计一种多功能的家庭组合健身器材。


第8版(副刊)
专栏:

壮观的内蒙古赛马场
郝建军
五月细雨刷新塞外,杨柳吐翠,丁香馥郁。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北郊的内蒙古赛马场更加伟岸壮观。
赛马场1956年迁筑,几经修缮,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赛马场。晨曦里,乳白色的四层主楼和两尊活灵活现的古铜色奔马神驭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雄峙于主楼顶上的五座巨型蒙古包式建筑,尖顶筑宝珠状圆柱,蒙古包式的穹庐顶用浅蓝与白色勾画出纹云图案,颇具民族特色。绕过主楼,巨型蒙古包下,斜搭两层闪檐,便是可容纳3000宾客的主席台,南北环场是看台,据说可坐10万多人。台下便是目前世界赛马场的最长跑道,呈椭圆形,东西长850米,南北宽405米,周长共2100米。跑道面宽18米,可供6马并驰。外围为水泥柱、铁栏杆圈护,场内另设3个马球场和1个障碍比赛场,能同时进行比赛。金色的朝晖下,场西侧与主席台遥遥相望的是芳草滩上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与蓝天白云相连,碧波雪浪。
蒙古族是一个能骑善射的民族,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男儿三艺”。蒙古族的赛马分赛奔马和走马,走马即跑对侧步的马。赛奔马主要是比赛速度,赛走马主要是比赛毅力和稳健快速的对侧步伐。赛马既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也是畜牧业生产成就的大检阅。蒙古族群众性的赛马活动,不分老幼,均可自愿报名参加竞赛,年龄和人数不限。但是按照传统习惯,“那达慕”赛奔马的骑手多为10岁左右的儿童。他们体轻敏捷,骑乘不备鞍子的快马,数十匹马同时起路,赛程一般为30公里,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草原上的赛马活动,场面十分隆重。届时,骑手身穿各色华丽的服装,头缠鲜艳夺目的头巾,手牵千姿百态的扎尾骏马,伫立于场地。比赛开始,骑手们扬鞭跃马,争先恐后,各显技艺,有的体向前屈,如伏马上,有的左俯右仰,似燕展翅,欢呼声和马蹄声汇成一片,激荡草原。比赛结束时,取得名次的马匹和骑手排列在主席台前等候领奖。这时由祝颂者朗诵赞马诗,为取得第一名的骏马洒注鲜牛奶以示庆贺。
马术也是优美而又引人入胜的运动项目之一,传统的马术有马上技巧、乘马超越障碍、乘马斩劈、钻火圈、马球、叼羊等。有籍可考,蒙古马术运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内蒙古马术队自1951年成立,精湛绝技闻名全国。他们整理、改革和创造了140多个比赛和表演动作,常为旅游者进行精彩表演,还曾先后在《火烧圆明园》、《木棉袈裟》、《马可·波罗》等影片中扮演骑手角色。
赛马场现已成为自治区旅游热点和文化、体育、大型集会的重要场所。入夜,这里霓灯闪烁,歌喉美妙。人们或舞于舞厅,或憩于桦林、碧野、木屋,消解一天的辛劳。(附图片)
(下图为赛马场外景。 巴军摄)


第8版(副刊)
专栏:名人近影

今日李双江
沉石
五月十三日中央电视台播放《李双江歌唱艺术》专题片之二《士兵的情怀》时,一位战士正赶上站岗,直喊遗憾。指导员说,五月二十三日还要重播。那位战士满足了:“《红星照我去战斗》,我小时候就会唱,今天再听,感受就不一样。”
在这部专题片中既能听到独自一人深情的心灵倾吐,又能欣赏百人合唱、百人乐队的雄浑交响;既有歌曲内涵的情节化,又有烘托主题的舞伴歌。
李双江唱了三十二年的歌,仿佛还没唱够。培养新人,是他倾注多年的心血。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家里一部电话不够用,还想装两部,BP机像跳动的乐符,伴着他紧张的脚步。第五届电视歌手大奖赛他是裁判长。说起电视歌手大奖赛,他可算得上发起人之一。十年前,他就呼吁发现声乐人才,培养声乐人才迫在眉睫。他还真能琢磨,竟然和一帮人搞起了电视歌手大奖赛。组委会成员、评委、场外评论员历届都少不了他。干这种差事,累点没什么,常有莫名其妙的责备,可他自寻那份“安慰”。有届大奖赛刚完,一位歌手堵住了他质问为什么分打得那么低,李双江丝毫没生气,耐心指出歌手演唱的不足,还亲自进行指导,这位歌手很感动。两年后,这位歌手再次参赛一鸣惊人。
李双江是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他对母校有特殊感情。担任客席教授期间,只有学生深知他付出的甘苦。他教过的学生有多少,自己也记不清了。就连新加坡的声乐同行也来请他担任特约教授。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架起了中新两国声乐交流的桥梁。新加坡举办国际声乐比赛,他出任评委、主任委员。还担任新加坡华语歌剧《万事如意》的艺术总监。
瞧,够他忙的吧。五月十四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为祖国献石油》文艺晚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电报、电话飞向电视台,认为这台晚会代表了几十年来工人业余演出的最高水平。这台晚会的导演之一就是李双江。同时,他还为总政歌舞团大型歌舞《军魂》付出心血,提出许多建议。他常说,中国民族声乐有独特的韵味。他想和几位声乐专家一起筹办北京国际声乐比赛。他自信,能够实现。(附图片)
李双江在歌唱 杨绍明摄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出版的“质量意识”
江曾培
上海文艺出版社建社40周年了。实际上,它的历史还可追溯得更远些。1952年6月1日成立时,它并非“白手起家”,而是由当时上海好多家出版社合并而成的。其中像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叶以群主持的新群出版社,吴朗西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等等,都对我国文艺出版事业作出过贡献。上海文艺出版社继承、延续了它们的事业。
回顾过去,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更加清醒一点的话,那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质量是物质产品的生命,更是精神产品的生命。就图书出版来说,多出几本书并不难,难的是出高质量的优秀图书。当前,文艺图书的数量过多过滥,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书籍有了质量,就能重版,就不会在初版后即被淘汰,“短命而亡”。因此,高质量的图书往往是“长命书”。长命书,由于可以不断重印,既能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更能体现出版社特有的文化积累作用。从长远看,一个出版社的成就与贡献,就是看它能为读者提供多少不断重版的图书,能为祖国文化宝库提供多少“保留节目”。虽然,出版的图书不可能没有淘汰,但应该努力减少淘汰率。在文艺图书市场上,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中外文学名著,特富生命力。很多出版社都在竞相编选出版,这是对的。不过,除了中外文学名著外,需要倾注更多心力的,是抓出当代文学创作的高质量作品来。因为,中外文学名著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要充分继承利用这份宝贵的遗产,但不能只躺在老祖宗的怀里过日子。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如果抓不出一些高质量的当代创作来,抓不出一些有质量的“保留节目”,将拿什么留给后人呢?自然,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是否能出来,主要决定于作者的创作,编辑只是一个“助产士”,做促进工作。促进之道有一条,就是要压缩与卡住那些可出可不出的平庸之作,鼓励那些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精心之作。通过“奖优卡劣”,激扬作者的“精品意识”。


第8版(副刊)
专栏:名人近影

《皇城根儿》:冤怨缘
陈都生
拍完《渴望》之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手里有两部大戏的脚本,即《编辑部的故事》和《皇城根儿》。原先是准备拍后者的,后来为了在赚取观众的眼泪后再赢得观众的笑声,就先推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去年10月,“李冬宝”、“戈玲”刚撤出“中心”的摄影棚,《皇城根儿》的布景就搭起来了。过了不几天,葛存壮又带着一干人马浩浩荡荡地进了摄影棚。
由于剧本完成得早,所以有充分的加工和雕琢的时间。剧本虽在一年前就已完成,但它的背景却放在了1991年冬天到1992年春天,成了“昨天写的今天的故事”。《皇城根儿》的故事非常曲折,有很强悬念性:老中医金一趟握有包治百病的“再造金丹”;围绕着这价值连城的医学遗产,身份,年龄,职业不同的各色人等展开了一场争夺“金丹”的混战……用导演赵宝刚的话说:“我一点都不担心哪个记者在报刊上刊载这部戏的剧情,因为不看完全剧的话,谁都不可能把这个故事讲明白”。
剧本的作者是赵大年、陈建功和郑云鹭。后来又经过了李晓明、赵宝刚等人的修饰。原来这部戏名为“冤·怨·缘”,后来才改为现名。制片主任刘沙说:皇城根儿这个名字是开放性的,“紫禁城”、“天桥”、“天安门”,虽然也可代表北京,但都不如“皇城根儿”地道。参加《皇城根儿》的演员,大都是冲着拍出过《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的西山摄影棚去的。除了葛存壮、宋佳、孙谆以外,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的还有郑振瑶和李丁,以及当今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尤勇、许晴、王志文。此外还有颇有名气的肖雄、马精武、陈希光、马洪鹰、荆明华、李勤勤等人。《皇城根儿》预计在9月与观众见面。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阳光·大地·军旗”显示战士神采
在舞蹈、音乐方面一向享有盛名的战友歌舞团,近期推出一台大型歌舞“阳光·大地·军旗”,以完整的舞台形象,从几个角度,用歌舞形式表现战士的情怀,军营的生活。舞蹈《军中骄子》手法独特,构思巧妙,具体设计又别有情趣,把战士操练的形象活脱脱展示出来。大合唱《军旅剪影》分八个部分:穿越峡谷、边关军魂、营地篝火、月下抒怀、帷幄惊雷、壮行誓师、天涯寄语、铁甲雄师。音乐创作颇有气势,歌词凝炼有力,表演设计独到。(元也)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银海新苑”明星荟萃
一台名为“银海新苑”的大型文艺晚会,今晚在北京天地大厦国际剧院举行。这台旨在讴歌我国金融系统改革开放成果的晚会,由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区的3家城市信用社主办,融歌舞、小品、相声、京剧清唱于一炉。20多位知名艺术家将同台献艺。曾执导影片《开国大典》的李前宽为晚会总导演。 (向文)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周末

悄然间,在北京的中学生乐迷中产生了一股“组队热”,出现了一批乐队和演唱组,大受同学们乃至社会的关注。他们为什么要组队?如何发展?效果怎样?请看:北京有个“青春音乐族”
丁宁
火柴盒的感悟
1990年初夏的一个夜晚,一群中学生聚在一起开Party。他们理所当然地聊到了音乐,聊到了Beyond、UZ、达明一派、小虎队……诸多中学生们喜爱的乐队、演唱组,突然想到,何不组织一个中学生自己的乐队去搞一些自己的音乐呢?
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实践。就在这天晚上由这几个中学生组成的第一支中学生乐队诞生了,也许身处的这间火柴盒般的屋子引发了他们的灵感,乐队取名“火柴盒”。
由“火柴盒”点燃的这一星星之火,从此开始在京城中学生中悄悄旺盛起来。时至今日,北京中学生先后已拥有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自发组织的乐队、演唱组:story、蓝星、真空、Dayboy、金鱼藻……这些有着奇怪名字的“青春音乐族”,已崭露头角,并逐渐在京城谋得一席之地。
“校园的生活太平静,以后我们老了,想起少年时代的事,一片空白怎么行?于是我们组织乐队,要轰轰烈烈干一番。”“真空”乐队一位成员这样说。许多乐队、演唱组也正是在这种想法下组织起来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跨入社会的最好锻炼。
当然也有真把音乐当做毕生事业追求的,比如“铝合金”乐队,4个成员还为自己高三毕业后的去向做好了打算:两个考大学,两个工作,同时向专业乐手迈步。
走向社会前的锤炼
抛开学业的负担不说,大家面临的共同的头号困难,就是穷。一个演唱组要亮相,最需要的就是漂亮新奇的服装。可这些东西的价钱却不是大多数中学生所承受得起的。于是他们节衣缩食地攒钱,想方设法地省钱。“半透明”的谭慧,曾为一件罕见的红色“短仔”在服装摊前磨了一天,终于把老板侃晕了,以低得难以置信的价格买下了这件高档品。而乐队还有比服装大上百倍的开支:乐器。一个4人乐队,即使最差的设备,也要两三千元。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使他们绞尽脑汁:空可乐瓶成了“蓝星”的鼓槌;“真空”在演出时和“无花果”乐队搭帮使一个键盘,而自己只有两把木吉它和一支小号……
说到机会,每个小乐手都不满意。由于大陆流行乐起步晚,发展慢,再加上还没有完善的演出、出片体制,连成人歌手们都没有足够的机会,中学生的音乐组织更只能停留在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了。
关键是把握
1991年9月15日,在北京崇文区工人俱乐部举办的北京中学生赈灾义演上,精选出来的8支中学生乐队首次以集体姿态正式登台。演出自始至终气氛炽热,台下千余名中学生观众欢声雷动,台上小歌手们带着喜悦的骄傲更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也不愿离去,涌进化妆间、休息室请演员们签名。
自这些热爱音乐的少年拿起琴的那天起,如何处理好音乐与学业、与长辈们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练琴练声需要时间,就必然会用掉部分课外学习时间;搞音乐入迷就会分散精力。然而,事实证明:搞乐队、演唱组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因此在学习、品行上下降的,而且正是音乐使他们的艺术修养渐渐高起来,从而带动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向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向发展。“铝合金”一位成员曾说:“年轻人与其靠发牢骚、打架、闲扯去发泄丰富的热情,不如搞音乐!”的确,无论一个中学生如何在中学课程上用功,总得有休息,有娱乐,而流行音乐不正是很好的休息、娱乐吗?调节情绪,松弛感官,乃至精神享受,启迪心智,还学会了做曲做词演奏演唱。不管将来是否从事音乐,这对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都是有利的。至于是否妨碍学习,或者受低级趣味的感染,那关键是看对时间和境界的正确把握,还有学校、社会及有关的文化团体对他们能不能及时关怀和引导,与成立乐队、演唱组本身无关。
他们已有了自己的风格。“蓝星”是警校的一支乐队,凭着几把木吉它、一面军鼓,曾专为赈灾创作过一首《龙魂》。Story则是一支电声化的乐队,两名乐手从零开始,如今唱功、舞蹈已很为人称道。但是这些少年乐队的致命弱点,就是演奏技术的不够水平。
京城少年们的音乐之梦,现已在全国各地传开来,一支又一支稚嫩的音乐之花开放了,江苏、宁夏、湖北、吉林……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境遇如何,都和京城的“青春音乐族”们有着一样的心声:为年轻而歌唱。


第8版(副刊)
专栏:

卢燕大姐
于和
卢燕,认识她的人,都亲昵地叫她大姐。那一年她与黄宗英三进西藏拍摄了《小木屋》和西藏风土人情片。《小木屋》播出后,国内外反响不小。西藏风土人情片,则得了纽约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铜牌奖。虽然耗资37万美元,但她尽了一个海外赤子的心意。
大姐卢燕,已步入花甲之年,然而,依旧风姿绰约,面容明丽,精神气质不减当年。卢燕乐观、从不知愁且心底善良,爱心永驻。她与表哥黄锡琳结秦晋良缘,已届金婚,依旧互敬互谅,相好如初。按中国说法,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前年锡琳患了肝癌,可把卢燕急坏了。他们来北京四处求医,那些时候卢燕瘦了,也老了许多。然而奇迹出现了,经北京友谊医院及时治疗,锡琳的病好了。大家会问,癌症能好吗?能好。这与卢燕的细心照料,锡琳心情舒畅,夫妻和睦友爱,大有关系。
大姐卢燕,是国际著名影星,被美国前总统里根誉为好莱坞东方之星。她是奥斯卡大奖评委会中唯一的亚洲人。每年都出席评选投票。她常常说:中国的电影应该获奥斯卡大奖。卢燕已拍了200余部电影、电视。她在香港李翰祥执导的《倾国倾城》中名扬四海,在台湾著名导演黄以功执导的《游园惊梦》中更是名噪一时。她在大导演谢晋执导的《最后的贵族》中表演得出神入化,国人争相一睹为快。卢燕3获台湾最佳女主角金马奖,捧走过亚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她主演的《董夫人》轰动世界,由此被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象征。卢燕把这些辉煌的成就视为过去,从不以此炫耀自己,傲示别人。
大姐卢燕这几年创作热情很高,她把中国京戏《拾玉镯》、《武家坡》、《打渔杀家》、《汾河湾》等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行。美国电视系列片《草原小屋》和《米老鼠和唐老鸭》都是卢燕为中央电视台购进的。她翻译了反映美国老人晚年坎坷生活的《洋麻将》,北京人艺上演百余场,场场爆满。曾轰动北京艺坛的美国著名话剧《哗变》,也是卢燕一手操办起来的。今年5月上海人艺推出了美国当代著名喜剧《普莱飒大饭店》,卢燕是译者并在剧中饰演3个女主角,上演时坐无虚席。她激情飞扬地说:“我演出的《普莱飒大饭店》成功啦!”
卢燕还用她的知名度,奔走于大陆港台之间,录制了《侯宝林与相声》、《张君秋与京戏》等片,颇受欢迎。接下去她还准备拍摄《梅葆玖与梅大师》。
这就是大姐卢燕。(附图片)
(左图为卢燕)


第8版(副刊)
专栏:欣赏指南

《郝家村的故事》扣人心弦
这是作家孟冰、导演王群和洪涛的又一力作。创作、编排并演出的战友话剧团曾以《槐树庄》、《娲皇峪》等作品蜚声剧坛。《郝家村的故事》仍承继了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把触角伸向太行山革命老区,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熏陶出来的人民,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艰辛创造。作品塑造了以复员军人郝泉水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在开凿老爷岭,引水灌溉郝家村这一壮举的前后过程中,一桩桩感人肺腑的事情发生了,除了从中开掘出民族的精神底蕴外,还展示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导演调动了音乐、舞蹈等各种手段,强化了舞台效果,手法不同凡响,新意迭出。 (文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