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西欧乘车风情
英国人有这样的礼貌与习惯:在公共场合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干扰和影响他人;平时说话保持在能让对方听见的程度就行了,绝不大声喧哗。英国铁路列车上的广播为迎合人们的这一心理和习惯,只在列车启动时报告本次列车的运行情况和预告站名,此外不再使用广播。乘客上车后,多是阅读书报,说话者都是低声细语。
意大利的车站上和车厢内都没有广播,火车准时开动。平时很喜欢说话而且说起来又快又响的意大利人,在火车上却不大声喧哗。旅客们有的眺望车外,有的看书,有的闭目养神,车厢内相当安静。
德国铁路列车上的广播,只是通报列车运行情况,不播送音乐和新闻。乘客中除有少数人低声交谈外,更多的人是在看书看报。还可经常看到有人全神贯注地拿着计算机边算边写,这种有效利用时间的观念令人感叹。不过,列车上的广播方式确实也提供了方便。
(杜浙泉)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小城之旅
阚昱静
今年3月我来到德国最北部的小城——格赖夫斯瓦尔德。两个月很快过去了,留在心底的除了小城市过于单调的印象外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又生又涩的感觉。
小城原属东德,居民不足6万。小城的出名之处在于它有一所历史悠久(15世纪中叶建校)、院系齐全,并以医学院著名的大学: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大学。
到这儿的第二天,我便得知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学生要举行示威集会,起因是今年暑期将解雇1000名教职员工。理由是:资金匮乏。这个数字是现在职工人数的1/2。恐慌笼罩了全城。小城本来失业率17%,而这所大学的失业率将达50%。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员工曾是国家职员(在原东德的体制下),从未有被解雇的可能。现在他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但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从心理上准备一下。
我们的话题几乎离不开这次很快就将来临的解雇、离不开以仇视外国人为目标的新纳粹、离不开日益上涨的房价和物价。我曾对我所采访的每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东西德统一后,老百姓的日子究竟比以前好了呢?还是坏了呢?我得到的答复是:“比以前好。比如现在我们可以每天买到香蕉,从前只有在圣诞节前后才能买到。”“那么为什么你觉得不高兴呢?”一个学生告诉我,“我家的房子从前是属于一个西德人的,我们从国家得到了住这儿的权利,但东西德统一后,按规定这房子要物归原主。我们已接到了房子原主人的来信,将在年末处理这个问题。就是说到年末我们就得找到新房子或者付钱给原房主,我们怎么高兴呢?”我说:现在每一个东德人可以像西德人一样,不需要签证,在任何时候启程去欧共体国家旅游和工作,这比以前能说不自由吗?一个老师对我说:“这自由在眼下几乎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几乎没有那么多的钱去旅游,再说,得存一些钱,因为现在的工作是朝不保夕,万一没了工作总得有些钱活下去。”
我问,为什么东西德重新统一后,居然在东德出现了更多的新纳粹?为什么这些新纳粹年龄大都在15到20岁之间?一个母亲告诉我:“我们能做什么呢?作为父母,我们都无法为自己面临的问题找到答案,所以我们相对失去了指导孩子的能力。”
在图书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得知我从中国来,对我说,中国很幸运,有机会自己选择自己的路,有什么不好呢?然后我们谈了好久,而且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中国历史名人的著作,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很多很多。
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你会觉得十分亲切,所有对外国人服务的机构都不厌其烦地给你解释和说明一切。有一次我对一个在外事机构工作的女士说:“我很高兴,这里的人们是那么热情和友好。”“以前的人们比现在还要好得多,热情得多呢。”于是话题又回到这个东西德统一的问题上来了,我又感到了那股生涩味。
再有一个多月,我将启程回柏林去读书了。说实在的,我挺不愿离开这个小地方,它的自然环境很美,骑自行车从我住的地方到海边儿只要15分钟,小城人对外来人总是有一份格外的热情和友好。所以无论在柏林还是几年后回到中国,我都永远真诚地为这个小城的人们祝福。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艺苑

计算机艺术展览
佛罗里达国际学院举办了史无前例的计算机艺术展。你不必亲自到学院去,只需在家里守住一台同电话连在一起的计算机,就可以观赏作品。
所有的艺术品都贮存在学校的计算机里,这就是计算机艺术,是由艺术家们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利用电子手段制作的。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你的计算机就可以接收并复制下所有的书法和绘画。
罗博特·肖斯达克是这一新型的计算机艺术展的导演。他说,举办这次展览的原因在于,计算机艺术家们没有地方展示他们的成就。这些艺术家们只能利用电子手段录下自己的作品,有时送给别人在自己的电脑上欣赏,而有时则不得不忍痛把它们毁掉。当然他们也可以把作品绘在纸上,但这需要一台价值昂贵的激光照排设备。
罗博特先生说,这次艺术展基本上是为艺术院校和计算机专业学校的学生举办的。佛罗里达国际学院将为计算机艺术家们举办更为精彩的计算机艺术展,因为更多的人希望看到它。他说艺术家们一旦拥有观众,必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而成千上万名的美国私人电脑无形之中又为艺术展增添了大批的观众。(王若愚)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外剪影

英国孕妇的苦恼
英国很多孕妇现在最大的苦恼是,要孩子,还是要工作。伦敦“每日镜报”曾报道了一些孕妇的忧虑。
服装设计师珠尔·珂含今年30岁了,因怀孕,收到公司寄来的4000镑(约等于两三个月的工资)解雇费。公司以经济困难为由裁减了她。实际上公司又雇了一位男职员代替她的工作。
在苏格兰地方报纸广告栏任职的黎纳·德佛琳怀孕后,就意识到她会经历一个艰难时期。为了能保住工作,她总是兢兢业业,甚至去医院检查身体都是利用休息时间。但她还是收到公司的一封信,信里直截了当地说,“由于你怀孕被解雇了”。她无法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决定投诉实业裁判所。经过调查审理判决,老板仅支付她1000镑(约等于一个月工资)赔偿费。
珠尔和黎纳的遭遇,不是个别现象。据统计,每年50%的英国孕妇,失去了她们的工作。
机会均等委员会人员说,自去年初以来,因怀孕被解雇妇女的起诉书已增加50%。该委员会正为这类不平事件尽力奔忙,但未见成效。
 (仁宏兴)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埃以间谍案始末
徐平
5月5日晚上,埃及驱逐了4名以色列人,从而使双方拖了近3个月的“间谍案”画上了句号。
这起“间谍案”起于今年2月初。一天清晨,埃及保安部队的警车突然出现在大开罗东北部新埃及城新游览区的艾哈迈德·姆海梅尔大街,一些全副武装的保安人员下车后迅速包围了门牌5号的一座公寓楼,并将公寓楼的看门人带到二楼一套公寓房的门外,要其叫门。
这套公寓房租给了一位名叫法利斯·舒卜希·迈斯拉特的利比亚裔以色列人。此人常来开罗,由于埃及是文明古国,他为节约开支,又旅游方便,临时租一套公寓房也在情理之中。5号楼的居民都知晓他这次是带着女儿法伊格一起租住于此地的。不过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埃及的保安部门早已盯上了这父女俩。
保安人员的行动已经惊动了法利斯。他立即敲碎了一扇后窗玻璃,从二楼窗户跳了下去。保安人员砸开房门后,先逮捕了他的女儿法伊格,然后在楼下找到了已摔伤腿的法利斯。
几天后,法利斯的儿子马吉德在从利比亚进入埃及时,在塞卢姆边境检查站遭逮捕。2月12日,另一位以色列人戴维·乌菲茨在开罗被保安部门逮捕,据说他是持假护照、以实业家的公开身份参加旅行团进入埃及的,当他企图与法利斯取得联系时被抓获。
据开罗报刊援引埃及保安部门消息灵通人士介绍的情况说,埃及有关部门在法利斯租住的公寓套房里搜到了罪证,有间谍器材和工具。而法利斯本人在审讯中也承认他曾多次受摩萨德及以色列国内极端组织的派遣,以旅游者身份为掩护到埃及来搜集情报。
17岁的妙龄女郎法伊格长得楚楚动人。她在受审时承认了自己的间谍罪行,并招供说她的任务就是施展女性魅力,通过各种社交活动猎获有价值的男子,窃取情报。埃及保安部门还在2月13日通过此间舆论界公布说,经检查法伊格患有艾滋病,因此希望到过她公寓,或与她约会一起外出过的埃及男子尽快设法与医院联系,进行检查,以免感染病毒。
开罗一直声称,这4个以色列人组成了一个间谍网,而其中的乌菲茨更是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的军官。不过据以色列的消息称,当这4人被蒙上眼睛送上飞机回到以色列之后,5月6日法利斯和他的女儿法伊格都告诉前往采访的新闻记者,他们根本没有承认过是以色列的间谍。
这起事件历时近3个月,在此期间埃及舆论仅作了适度报道,而以色列方面态度也比较平和,显然双方都不愿此事影响到两国的双边关系。
这次埃及方面遣返这4名以色列人事先也没张扬,只是由外长穆萨将此事通知了以色列外长利维。不过埃及官方表示,将4人驱逐出境纯属履行法律程序,并没有幕后交易。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法国养狗成灾
1991年11月6日,法国埃松省58岁的货车司机让—皮埃尔—马尔丹整装待发时,一条大狗突然扑向他,随即7条德国牧羊犬蜂拥而上,发疯般地攻击他,将他咬得遍体鳞伤。一位邻居闻声持枪赶来,但为时已晚:马尔丹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6月18日,法国奥恩省3岁的波琳娜到爷爷奶奶家玩,当她走近拴在院子角落的德国牧羊犬时,这条狗突然扑向小姑娘,大人赶到时,可怜的波琳娜已奄奄一息。当晚,波琳娜因伤势过重告别父母。同月,仍是在奥恩省,7岁的法布里斯遭到德国牧羊犬的攻击,腿和头部被咬伤,他因此住院一个月,并接受多次头皮移植手术。
法国每年有几十万人遭狗咬。其中15万受害者需要治疗,他们中的一半人会留下明显伤痕,6万人因此住进医院。
据悉,孩子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50%以上的狗袭击人事件都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今天,法国已是欧洲养狗最多的国家。近30年间,其数量增长两倍半:60年代为400万条,而今天已达1000万条,养狗成灾成为当今法国的一大公害。有关专家认为狗袭击人事件的上升应归咎于主人的不负责任,他们买狗看家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但却忘记了这些动物的好斗本性,当狗袭击孩子或过往行人时,连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
在众多的狗中,德国牧羊犬最为普遍,其数量达60万条。有些人甚至购买美国军犬,这种狗本性极其凶残,是真正的“动物杀手”。
据有关资料表明,30%以上狗袭击人事件的祸首是德国牧羊犬。即便是一只英国长毛狗,如果不有意加以驯养,让其适应尖叫声和孩子的突然动作,同样也会伤人。当然,这类事件并不完全是狗的责任,主人的无忧无虑或过分宽容以及对狗的驯养和照看不够是主要原因。
法国政府及医疗保险部门对此大伤脑筋,他们强烈呼吁通过有关法律。但在这一领域的立法工作十分棘手,比如,一条狗在大街上咬了人,主人的疏忽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找到狗的主人,受害者可以在法庭上得到赔偿。否则,受害人必须证实主人的过失,预付诉讼费等。实际上,很少有类似案件诉诸公堂。 (袁粮钢)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回乡就业热
裴君
近两年来,由于尖端技术产业向地方扩展,地方工业日感人手不足。为了从大城市笼络人才,日本40个道府县政府在首都圈设立了“回乡工作咨询处”。已有许多人前往咨询,表示了转业地方的意图。劳动省还牵头举行首次联合面谈,这加速了脱离大城市的转业热潮。
由于东京房地产价格日趋昂贵,普通工人别说自置产业,连房租都觉得难以忍受;再加上“加班过多,无暇谈恋爱”,“在东京让人精神无法放松”,“挤车上下班使人感到厌倦”等等原因,致使不少人决心离开大城市,打道回老家就业。
北海道政府在东京设立了“回乡促进中心”,他们的宣传口号是“北海道幅员辽阔,土地广袤,购置房屋绝无困难”。已有一千多人办理了求职登记,其中不少是大电厂和银行等大企业的人员。长野县政府也于1989年在东京丸之内设立了“咨询处”,他们不仅欢迎当地出生的人回乡工作,也欢迎城市出生的人转入地方。在前往咨询的14000人当中,有25%的人是首都圈出生的。他们一想到孩子和上下班问题,对东京已毫不留恋,表示愿意“生活在信州(长野县的旧名)的大自然中。”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影星

创造真优美的未来
——访日本演员中野良子
于青
中野良子的家离我们的住处不到一箭之遥,路上常遇到。结识之前,一次擦肩而过,我冲着她的背影用中文喊了一声:“真由美!”她转过身来笑着挥挥手,也用中文喊了一声:“你好!”
结识之后我发现,虽然中野良子掌握的中文单词还不多,但中文的听力和发音极好。她说只在上海交通大学学过一个月中文,那以后的进步就靠耳濡目染,遇到中国人就请教。我也未能例外,她接受采访的条件是,留出部分时间帮她校正唱中国歌曲的发音。
电影和电视剧中,中野良子塑造了众多性格不同的艺术形象。我印象最深的是,1978年第一次日本电影节上映影片《追捕》中的真由美,1979年第二次日本电影节上映影片《吟公主》中的吟公主。一聊起来,你会感到,现实生活中的中野良子还是与电影《追捕》中的真由美相像,典型的O型血性格:开朗、大方、坦率。你还会发现,有关她爱好、工作和生活的话题,都能与中国连在一起。
“我喜欢大海。我是看着大海长大的。1950年5月6日出生在日本中部海边的爱知县常滑市,我也是“海边出生,海里成长”。所以,第一次听到《大海啊,我的故乡》,我就兴奋不已,好像那首歌就是为我写的,很快就学会了。”
“我喜欢唱歌。过去扮演许多角色,记得只在电影《吟公主》中唱过一小段,镜头前从未尽情地唱过。近年录制了录音带,其中还有用中文演唱的歌曲。4月10日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我把自己的录音带送给了来日本访问的江泽民总书记。”
“我喜欢打网球。但从不关心日本的、世界的网球明星是谁,我打网球是为了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愉快。听说北京市长陈希同也喜欢打网球,并积极为北京市民筹建网球场。我在上海打过网球,如果能有机会,希望能在北京与陈市长切磋一盘。”
“结婚5年了,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一年中仍有大部分时间是出差。排戏没有从前那么多了,主要是出席讲演会。日本人喜欢搞讲演会,各个阶层、各种题目,连年不断。我应邀出席的讲演会,题目大多是与中国有关。希望了解中国的日本人很多,我也成了传播媒介之一。”
“以前最不喜欢写文章,现在爬格子是常事。写演出经历、恋爱婚姻、友好交往、海外见闻。给报纸杂志写,受截稿时间所限,不敢怠慢。一年前,中国一家出版社答应翻译出版我的书,也许是没有截稿时间约束的缘故吧,迟迟未能交稿。今年无论如何一定交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到海外访问旅行。我也去过好多国家,次数最多的还是中国。有中国人邀请的,还有日本人邀请的,比如今年黄金周期间,一家计算机公司组织职员去中国旅游,请我随团前往,大概也是期待我的媒介作用吧。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年内我将实现第20次访问中国。”
“1986年访问中国时,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为我题词,写的是‘创造真优美的未来’。过去拍电影、电视剧,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思想。现在写文章和讲演,表达的都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希望自己的心声能有益于世界和平、人民友好,有益于创造真优美的未来。”(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图为墨西哥蒙特雷的高等研究理工学院一角。郭伟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