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陈毅过湖留诗篇
谷传光
陈毅作为一位著名的儒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于戎马倥偬中,常吟诗作词,有不少著名的诗篇盛传于世,如在梅岭被围时写下的《梅岭三章》。1943年陈毅过微山湖时,也曾留下两首很有名的诗,并在微山湖一带传为佳话。
1943年12月,这位饮马长江驰骋苏北威名远震的新四军军长,奉命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由于我党在微山湖上开辟了一条秘密交通线,沟通了华中、山东同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交通联系。为顺利到达延安,陈毅风尘仆仆,辗转300多公里,来到鲁南,在铁道游击队的护送下,越过津浦铁路封锁线,然后由微湖大队接应,乘小船进入微山湖。
那是一个残月西下的夜晚。月色惨淡,水如笼烟,枪声、狗吠声时断时续。陈毅伫立舟头,一身粗布便衣,宽阔的前额,一双透着睿智的眼睛徜徉于天水之间。湖水茫茫,山色朦胧,桨声咿呀。他时而遥望那嵯峨的峰影,时而凝视这粼粼波光,尔后将目光久久凝聚于那一钩残月。
残月将逝,扁舟悄近……
一首饱含乐观情怀的诗篇便从他那洒脱的胸臆中飞出: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这就是那首《过微山湖》。
夜很深了,陈毅被安排在湖中一个鸭墩上的芦苇棚里休息。吃饭的时候,地方负责同志特意搞来微山湖的特产——一条四鼻孔的鲤鱼。当鱼烧好端上时,陈毅风趣地说:“鱼头对着客人,不礼貌哟!你们这里是孔老夫子的家乡嘛。看来,你们这些八路,是‘土包子’哟!”一席话,引得大家忍不住笑起来。
翌日拂晓,陈毅已起身站立在鸭墩旁。他指着雾气迷茫中的微山岛问身旁的同志:“微山岛上有‘三贤’墓,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身旁的同志说不清楚。陈毅颇有兴致地讲起来。他说殷商微子,春秋宋目夷,西汉张良是历史上三位有名的贤臣。前两位,一个辅佐的是荒淫暴虐的纣王,一个辅佐的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宋襄公,生不逢时,有志难酬。张良跟随刘邦可谓施展了抱负,功成之后,不做万户侯,却来这里随刘邦起兵的留地当了个小小的留侯,贤而明智。讲到这里,陈毅提高了声音说:“三位贤臣死后同聚一岛,你们这里可是‘人杰地灵’哟!”
陈毅又指着湖西的沛县说:“刘邦是沛县人,在这一带当过亭长。他的大将樊哙、周勃都是沛县人。刘邦同项羽争夺天下——那个项羽比不得刘邦,个人英雄主义,脱离群众,最后就难免不落得乌江自刎喽!”
聚拢在陈毅身边的同志无不为军长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而感叹。
这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升起,微山岛的面目变得清晰起来,它如一头昂首欲奔的骆驼,横卧于茫茫碧波中,处在“驼”峰之巅的微子墓,显得庄重肃穆,深沉悠远。
陈毅深情地向那里眺望着,仿佛在追寻古先贤的足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竟遭日寇铁蹄蹂躏,而蒋介石……”讲到这里,他愤然了。继而眉头微锁,口中吟哦有声。警卫员见状,早已将笔墨宣纸捧上。
陈毅接过笔,凝神片刻,又挥毫写下《瞻微子墓》诗一首。
写罢朗声说道:“见先贤不吊有罪哟!”
陈毅过微山湖,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却迸发出闪耀的思想火花,给后人留下极其珍贵的东西。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风眠先生音容犹在
沈柔坚
林风眠先生8月12日在香港病逝的噩耗传来,我顿时心情沉重难言,太突然了。林先生虽已届92高龄,然而近几年每次在香港见面总觉得他步履稳健,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艺术上他还有许多新的想法,创造力不减当年。真没料到肺炎和心脏病并发竟夺走了一代宗师的生命!
世纪同龄人林风眠先生,1925年留法学画毕业回国,在蔡元培推荐下先后任国立北京美专及国立杭州艺专校长兼教授,1951年起定居上海潜心艺术创作。1977年去法国探亲并举行个人画展,嗣后定居香港。70余年的艺术生涯,无论在绘画创作,理论建树还是在美术教育诸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和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的林风眠,以其艺术上的独特创造和深度的表现力,使他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着独特的地位。林风眠融中西绘画为一体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新风格,开辟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新途径。他在漫长岁月中,通过艰辛的艺术劳动,获得巨大的成就。他在艺术上的勤快与真诚给人的印象尤深,吴大羽先生生前曾说过:“画家朋友中风眠是最勤奋的一个。”林先生自己也说过,他少时跟祖父(石工)打石头养成了勤快的习惯,后来学画也是靠勤快。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我曾听他说,他开始画仕女题材时,接连画了1000多幅都失败,后来才慢慢画好。在上海时期,他习惯于晚间创作,总是画到深夜,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经常是堆得厚厚的一叠。定居香港的10余年间深居简出,作画更多,艺术创造上又有新的开拓与超越。风眠先生艺术上是一位属于早熟而又不断随着时代攀越新高峰的大家。他早年的艺术起点便高瞻远瞩,使他始终能站在时代前面。八九十年代的画风显得更浓郁、更强烈和更泼辣,回过头看他50至70年代的作品也都是那么富有时代气息。
我所敬仰的风眠先生,又是一位全身心拥抱艺术而又始终虚怀若谷不满足于自己取得艺术成果的人。他从不宣扬自家,更不揭人所短,他不喜欢出头露面,与人无争,与同道和睦相处,常常说:“艺术家只能让自己的作品去说话。”并说“蔡先生(元培)以前也常同我这么说。”风眠先生虔诚谦逊,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大人物”,更没有任何“架子”。去冬我在香港举行个展时,有一次和风眠先生共餐,一位朋友问他现在画风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林先生笑笑道:“年纪大了,可能比以前画得成熟一些。”他就是这么真诚这么朴素。
风眠先生在生活上又是非常淡泊、简单的。在上海时期常见到他自己烧饭洗衣,住香港后虽条件不同,但生活上仍很简朴。
风眠先生早年写过许多美术论著,今天看来仍有很大学术价值和启示作用,后来多年忙于绘事,便少写了。1989年夏我访法回国过港时,有次和林先生会面,老人兴致勃勃地说,他考虑动笔写他过去的艺术经历,陆陆续续地写出来,也可以像是一部自传。我听后很高兴,心想,九旬老人每天上午要作画,还准备写这么浩繁的文字,可见风眠先生对自己的精力和记忆力的自信。风眠先生一生的艺术经历不啻是中国现代美术的一部缩影。
去冬见到风眠先生时,他消瘦了一些,但精神如旧。我为林先生健康有所恢复,为他继续发展艺术创作和活动而感到高兴,但没有想到这次的握别却成为诀别!我想到林先生当时那慈祥亲切的音容,更感茫然若失。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兄弟英模图
徐新 王雷
说来也巧,同胞两兄弟,双双获得天津市的劳动模范。二哥何东有现任大名鼎鼎的天津狗不理总店总经理,三弟何东起现任津东饭店总经理,他俩虽然是五十大几的人了,但在喜获嘉奖的日子里,首先便想起只身闯关外,一去几十载的长兄何东全,兄弟俩提起大哥的帮助和影响,也不禁潸然泪下。真是长兄如父啊!
去年“五一”节,二哥何东有收到现在鞍山市狗不理总店任总经理的大哥何东全的来信。雁书抵万金,东有立马就去找三弟。大哥真有大哥的意思,每次来信总要对两个弟弟鼓励一番。他们哥仨50年代迈进饮食业当学徒,当时很遭一些人的冷眼,视为低下、没出息。是大哥把他们带到饮食业,也是大哥鼓励他们顶住世俗偏见,立志在饮食业当“状元”。更使两位弟弟钦佩的是,1956年大哥毅然响应“支钢”的号召,主动请缨带队到鞍钢创建“狗不理”第二,一去几十载,屡获省里、市里嘉奖,多种荣誉冠于一身。何东有、何东起深受鼓舞,决心再铆一把劲,豁出老命干,使企业效益更上一层楼,争取当“劳模”,以此不负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哥的厚望。
功夫不负苦心人,何东有、何东起两兄弟,通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双双同时获得市级劳动模范的荣誉。他们把喜讯电告大哥,大哥回电中嘱道:“满招损、谦受益,望再接再厉。”
年近花甲的何东有,1988年主动走出机关,带职到基层,组建正在重建中的狗不理总店,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日夜操劳,短短40天完成了店堂内装修工程,使面貌一新的狗不理总店提前开业,他本人却掉了十几斤肉,嗓子哑了,眼也熬红了。开业后两年来,他狠抓企业科学化管理,推动企业上等级。一次,他因病住进了医院,腹部、腿部同时动了手术,腿肿得老高,刚能下地,就拄着拐杖来到单位继续工作,终于使一个百年老店,一跃成为国家二级企业。他们的狗不理包子、罗汉肚、水晶肉、素什锦四个品种在全国获奖。弟弟何东起在旅店业疲软的情况下,积极带领职工开辟新路、搞活经营、挖掘潜力、搞好服务。他亲自带领职工,手举牌子,到车站接客,终于使底子薄弱的津东饭店迅速崛起,客房使用率连续5年达到100%,成为市级先进企业。在双双获得劳模称号时,他们哥俩说:大哥是他们的榜样,他少小离家,时刻听从党召唤,在异地东北做出了大贡献,我们在本地更没有理由落在后面。大哥的精神不但我们要学,更要教育子女们也学。
原来,何氏三兄弟的子女,几乎都在饮食业工作,这大概是父辈熏陶、影响的结果。父辈们经常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以优质服务,来抵制社会上轻视服务工作的陈腐观念。使这个饮食世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河,您像什么
邓星雨
千百年来,对世界上几条伟大的河,人们一直在评说。说湄公河像流动的稻米,说尼罗河像神秘的甘泉,说亚马孙河像慈祥的祖母,说密西西比河像飘荡的神舟。那我们的黄河——像什么?
呼啸苍天的黄河,它呐喊着、歌唱着,在祖国的大地上执著地追求着。它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又具有惊人的破坏力。历史上多少志士仁人曾苦苦地思索:黄河,您像什么?
在黄河的发源地,在那一片琼楼玉宇的神圣领域,黄河之水像一片片溶化的玉,像一串串滚动的珠,从冰雪覆盖中显露出俊俏的风采。如果说黄河像娇娇女子,这比拟也许得不到世界人民的认同。而到了刘家峡一带,百川归拢、万水聚集,黄河一反宽容之态,显露出狰狞之相,似乎成了毒蛇猛兽的化身。其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裹着泥沙,汪洋恣肆,向大海扑去。这多像远征的千军万马,又多像一支极其悲壮的歌曲。但是,这些比拟,似乎都未触及问题的实质。诗人说,黄河像一条纤绳。我们的祖辈,背起这纤绳,拉着这古老的生命之舟,一步商周,一步秦汉,一步唐宋,一步元明清,“拉”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新中国。
黄河是博大的、浑厚的、深邃的、久远的。有人试图用一个形象来概括黄河,那会出现捉襟见肘的过错。黄河,就是黄河!五千年来,它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它铸造了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是民族的象征,它是民族的脊梁!当中华儿女艰难跋涉的时候,是那浩瀚的黄河,给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力量。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一声“保卫黄河”的呼唤,集结了亿万抗敌的精英。黄河是与中华民族维系在一起的,黄河是与民族的素质融为一体的。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它积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然,也沉淀着不少历史陈迹。有人问,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我们说,在黄河的神韵中。黄河,对炎黄子孙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人问,中华民族的“力”在哪里?我们说,在黄河的波涛里。是的,黄河多像把闪闪发光的利剑。在民族的大苦大难中,在血与火的映衬下,中华民族用整个身心铸造了它。与其说,黄河里荡漾着一个雄浑的灵魂,不如说,那是一个民族力量的化身。
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因为我们有黄河!炎黄子孙一定会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黄河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第8版(副刊)
专栏: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的毛泽东同志(古月饰)


第8版(副刊)
专栏:

望天都 张建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