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同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代表座谈强调
上下一心解决“三角债”问题 要求企业克服观望思想自觉清理拖欠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徐耀中)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在同出席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正在我国深入开展的清理“三角债”工作是有成效的。只要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决心,上下一心,经过两年到三年时间的努力,是可以把严重困扰我国经济正常发展的“三角债”问题解决的。
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在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下,8月31日到9月4日在北京举行。在今天的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汇报了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辽宁省副省长闻世震、天津市副市长李慧芬和湖北省副省长徐鹏航分别就清理“三角债”试点情况,以及压缩产成品资金占用与增加技术改造贷款等问题发了言。
李鹏总理听了汇报和发言以后说,这次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很重要,开得很好,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作了具体的部署。
他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切实抓出成效。
李鹏说,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工作依然存在着严峻的一面。特别是国营工业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困扰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三角债”问题。虽然去年清理“三角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却未能防止新的拖欠发生,“三角债”已成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严重障碍。从根本上解决“三角债”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国务院决定把清理“三角债”作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治理经济秩序的突破口来抓。
李鹏指出,清理“三角债”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各地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纳入议事日程,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完成这项任务。会议之后,各地政府要成立强有力的班子,集中时间和精力,按照会议的部署,制定具体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李鹏说,在清理“三角债”工作中,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存在着“等、靠、要”和怕吃亏的思想,认为谁先清,谁吃亏,有的还提出搞“等额清欠”。这种想法和作法是不正确的。经济工作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联系的。拖欠是一个债务链,相互牵制,必须严格纪律,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各地方、各企业都按照统一部署办才能使清理“三角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清理“三角债”不能只靠政府和部门提供资金投入,创造外部条件,也要靠企业的自身努力。李鹏要求各企业坚决纠正“欠债有理”、“欠债有利”,“欠债出效益”的错误思想,克服消极、等待、观望思想,自觉清理拖欠。
李鹏说,清理“三角债”要抓紧时间,不能拖拉,应当按照会议的要求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形成“三角债”有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看到它的复杂性。解决“三角债”要和深化改革联系起来,要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结合起来。他希望用三年的时间把这件事情办好。
李鹏说,目前,企业产成品积压严重,是形成“三角债”的一个重要源头。生产积压产品造成财力和资源的浪费对国家不利,对企业不利。为了鼓励各地压缩产成品库存,这次清欠中要实行“压贷挂钩”的办法,对于各地压缩库存积压收回的流动资金贷款,经过银行审查批准,原则上可以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应当看到,压缩产成品库存,特别是限制新的积压产品生产,情况复杂,难度很大,它不仅涉及产品结构调整,而且涉及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在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慎重地进行。李鹏指出,减少积压产品,一方面要限制积压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要促进产品的销售,重视销售工作。
李鹏特别强调在清理三角债中要防止新的拖欠。他说,为了防止新的拖欠,一是要堵住基本建设投资缺口。今后,从中央到地方,对基本建设项目一定要严格审查,不能盲目上马,也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还要防止以技术改造的名义上基建项目,上项目一定要量力而行。决定上的项目,资金则必须打足,要考虑到贷款的利息、物价指数和流动资金,不留缺口。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化企业各种亏损,防止新的亏损。
李鹏指出,清理“三角债”,要根据计划经济加市场调节的要求,更多地采取经济的方法,同时也要充分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维护法纪的严肃性,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也要相应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国务委员王丙乾、李贵鲜,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座谈会。


第1版(要闻)
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周年喜迎国庆 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

  变化就在你的身边
——从衣食住行看中国
本报记者 孟晓云
编者按: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正在向我们走近——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42周年就要到来了。年轻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诞生,是本世纪内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发展壮大、欣欣向荣,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确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伟大节日。
为迎接这个喜庆的日子,本报从今日起设“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专栏,陆续刊登通讯、消息、述评、图片等。开篇为《变化就在你的身边——从衣食住行看中国》。
人类的物质生活,林林总总,斑斓多彩,但大体上可用“衣食住行”四字来概括。《变化就在你的身边》一文,从当今中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状况这一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4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想来凡是对中国不抱偏见的人,对此都会有认同感吧!
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个被海外朋友称为“了不起的奇迹”,是怎么取得的?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靠的是中国亿万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当然,毋庸讳言,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发展很快,有些地区只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还有部分地区尚未脱贫。这是不难理解的。我们正在继续努力,脱贫致富;中国人民正在为创造小康生活辛勤劳动。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这是无疑的。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因此,人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身边衣食住行的变化,也许许多人并没有太留意,这变化是悄悄到来的,这变化又是令人瞩目的。
对建国4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衣食住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做全景式的描述是很困难的。本文选取一些典型材料,有的侧重于城市,有的侧重于农村,由点及面,反映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一、从服装看变化:色彩缤纷的世界
只要大家稍作回顾,少男少女身着牛仔裤招摇过市而引起行人侧目,大红大紫与蓝灰黑显得格格不入的记忆似乎并不遥远,如今,你走在大街上,西装、T恤、套裙、牛仔系列、超短裙、风衣,长短交叉,千姿百态,赤橙青绿黄蓝紫,色彩缤纷,活脱一个时装博览会……
曾经不可思议的变得司空见惯了:时装模特在电视里一展风采;纺织工业部服装研究中心举办一年一度的“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昔日的厚、重、硬的服装逐渐被轻、薄、软所取代;一衣多季变为一季多衣,西装热、羽绒服热、茄克热、裙裤热此起彼伏;追赶服装的时髦成为潮流,走向从南向北,从广东、福建流向上海、北京、西北;与此同时,上海的“飞达”、北京的“长城”、天津的“津达”高档名牌时装开始在村镇和山区落脚,乡村姑娘和小伙子工余穿着也讲究起来……
十年前,外电还评论中国“是一个时装方面的沙漠地带”。五年过后,当中国时装队出现在西德举行的“新丝绸之路”时装表演舞台上时,当地的报纸上登出“毛的女儿穿上了时装”的大字标题。1990年秋天,法国服装大王皮尔·卡丹在北京天华时装店推销标有卡丹商标的服装,他说:“真不敢相信,北京人是这么高兴,这么漂亮。”他和他的合伙人决定今后五年内在中国开办几十家妇女时装用品商店。
连中国人自己也惊异:那些从前羞羞答答地缝制新衣的人们,如今大大方方地亮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新款式;那些一向以坚固耐久、不招风惹眼为守则的人们也有滋有味地打扮起来:一个由中老年知识女性组成的时装模特队居然走进了中南海;80年代初招时装模特还须走街串巷动员,而今应征者数以千计……
这种变化反映的是人们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不满足于同一种模式的灰蓝绿,中山装和军便服,而对新面料、新款式、新工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句话,想穿出个性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和线条。
服装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在一个物质比较匮乏的社会里,人们也许安于单调和统一,随着生活的改善,成千上万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的需求,便出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簇拥在服装柜台前的中国人那种挡不住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纺织工业和服装业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由1978年的2.4公斤到1990年的4公斤,年递增4.3%,纺织工业的总产值1978年以后年递增为10.7%,全国现在已拥有3.2万个服装企业,服装产量由1978年的6.7亿件跃为1990年的31.5亿件,几年产量增加了3.7倍。130多家服装研究所如雨后春笋,年设计的服装花色品种达10万种。成衣化是一种社会进步,中国城乡平均成衣率1978年为15%,1990年为40%。京、津、沪大城市达到60%。
在经济发展人们富足的时期,衣服不仅仅是为了御寒遮体,更重要的是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的一种体现。或许,再没有什么比“衣”的变化能更生动地勾勒中国人这十几年间的变化了。
二、从餐桌看市场:丰富多样的选择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最近向记者披露了一些数字:罐头工业,1952年年产1.25万吨,1980年57万吨,1990年157万吨;啤酒工业:1952年年产4.5万吨,1980年68.8万吨,1990年692万吨;乳品业:1952年年产624吨,1980年6.3万吨,1990年31.37万吨。解放初期,罐头主要是出口,而今2/3内销。70年代末,北京人曾为买不到啤酒而牢骚满腹,父母为孩子订不上牛奶而奔走呼号,如今,随着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啤酒随买随有,牛奶不论小孩喝还是大人喝均能保证供应。
民以食为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身边许多细小的事情中体味出“吃”的变迁。
先看看早餐变奏曲:十几年前,或许你还是稀饭、馒头夹咸菜,条件好一点是豆浆加油条,近些年来牛奶、鸡蛋、面包已不鲜见。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高兴了,还可以和朋友家人去宾馆饭店喝“早茶”。
到副食店转转,用“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来形容毫不夸张。从方便角度选择,有速冻饺子、春卷、方便面、方便粥;从营养角度选择,有脱脂低糖奶制品、天然型饮料椰子汁、杏仁露、番茄汁;还有保健的、滋补的、长寿的……应有尽有。
再去菜市场走走,鸡叫、鱼跳、肉鲜、菜嫩,淡季不淡,旺季更火。价格上涨了,可能有牢骚,但物质丰富了,群众更多的是满意。改革开放这些年,大部分中国人手头宽裕了一些,冰箱里的东西一天天多起来。一位里弄居委会的老大妈总结得好:“涨归涨,嚷归嚷,买归买,吃归吃。都吵着东西贵了,可谁也没亏过嘴!”
过去,矿泉水在柜台里备受冷落,中国人的想法很简单,谁肯花钱去买那白水水?酒是度数越高越值钱,饮料是越甜越好。现在人们的消费意识变了,白酒向低度发展,饮料向天然、低糖、无糖发展,矿泉水居然受到青睐,以至于现在全国发展到200多个矿泉水生产厂家。
以往中国人生活辞典里的“粗粮”和“细粮”的含义正发生着意味深长的变化。一位中年女教师向记者诉说,十几年前她曾为粮店搭配的粗粮而犯愁,自己吃窝头,把白面和大米省下来给老人和孩子吃。现在,她常有意识地煮点棒子面粥,听说总吃细粮对牙齿不好。小摊贩也摸透了城里人的心思,他们出售的烤白薯、老玉米因此而身价倍增。
50年代,如果餐桌上有碗肥肉,叫“打牙祭”,一个月难得几回。现在,里脊、排骨被列入食谱,晶晶肠、火腿肠取代了粉肠和猪头肉,银耳、香菇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解决温饱问题以后,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出现了食品结构由度日型向营养型转化的趋向。
方便化、高档化和多样化已成为不少中国人在“食”上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更珍惜时间,有人宁愿花钱“买”时间,各种洋快餐和中式快餐在大街上流行,即使在家吃饭也想省时省力。市场需求又逼得企业开动脑筋,改变经营意识,开发新产品,于是,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应运而生,仅方便面生产线全国就引进了400多条。速溶咖啡、生日大蛋糕市场看好。饮料要喝原汁的,只要说对儿童有营养,对长寿有补益,多贵的食品也有人买。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食品工业的竞争导致食品的多样化,仅以啤酒为例,10年来相继出现了黄、干、白、黑、低度、果味、保健等不同类型的啤酒,一扫10年前单一和紧缺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寥寥几家面粉厂、罐头食品厂、糖厂和啤酒厂,而且大多是作坊式的手工操作。解放后的42年,食品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仅次于机械、纺织工业的我国第3大工业。
把人民的吃菜问题作为一个工程来建设,这是中国政府的创举。1987年由农业部推出“菜篮子工程”:农村建好菜园子,市场摆满菜摊子,居民装满 菜篮子。上海市区有700万人口、200万只菜篮子,供应一直是一大难题。上海市委、市府以“实事、实办、实效”的精神,狠抓了“菜篮子工程”,经过两年的努力,具有相当规模的菜园子、饲养场纷纷建立。这标志着猪、禽、蛋、菜的生产已进入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化的新阶段。从前买不到的,现在是样样有了。昔日副食供应紧张的哈尔滨,如今已建成各种蔬菜、奶、禽、蛋生产基地,实现了基本自给或大部分自给。过去塞外边城乌鲁木齐吃鲜鱼、活鱼是一种奢望,而短短几年内,当地产的罗非鱼、鲟鱼、鳜鱼……纷纷出现在一些寻常百姓的餐桌上。
三、千万间广厦的诉说
如果你是个旅行者,漫游在中国大中城市和广阔的农村,你最突出最鲜明的印象之一,就是千万座广厦拔地而起,各种居民小区自成格局,一座座小城镇各具特色,数不尽的新式小楼、砖房、窑洞,星罗棋布于绿色的田野和黄土高坡上。十几年间,广大城乡以它住宅的巨大变化,而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崭新面貌。许多“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几乎不能辨认自己的家乡。
60年代,首都人引为骄傲的只有人民大会堂、农展馆等10大建筑,而进入80年代,无数广厦崛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楼堂馆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主要是居民住宅。建设部有关部门向记者披露了如下数字:建国后从1950─1990年,全国用于城镇住宅建设的投资总额为3207亿元,城镇住宅竣工面积19.9亿平方米,而其中1981─1990年这10年中,城镇住宅建设投资是建国后前31年的4.6倍,住宅竣工面积是建国后前31年的1.8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水平1978年为3.6平方米,到1990年达到7.1平方米。这些数字表明了我国住宅建设的长足进步,对于一个有11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这绝不是轻而易举的。
安居才能乐业。改革11年来,政府加快了住宅建设的速度。北京市和天津市10年间几乎盖出了一个新北京和新天津。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告别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破旧窄小的住房,搬进了新居。几年前还是荒滩野郊的处所,如今已楼房林立,有名的陋街窄巷棚户区,如今变得道路宽阔,高楼叠起。由一幢幢塔楼、街心绿地、各种雕塑和商业网点组成一座座住宅小区,给城市增添了色彩和活力,诉说着国家发展的速度和人们生活变化的喜悦。
据统计,近10年中,全国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这种住宅小区就有2500多个,拆建危旧住宅1.2亿平方米。这一座座设备齐全的“新城”是共产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明证。
农村住宅的变化更大。1979─1990年,全国新建农村住宅68亿平方米,相当于前30年建设总量的两倍多,每年建房量达6亿多平方米。全国约有8600万户农民迁入新居,占全国总农户的40%左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建房的热潮方兴未艾。在辽阔的田野中,不少地方新房林立。一些富裕农村中,装修豪华的“小别墅”、“独院式住宅楼”,让人分不清这里是城市还是农村。有句民谣,50年代盖草房,60年代盖土房,70年代盖砖房,80年代盖楼房。农民的住房反映了一个时代农村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是富裕的标志,是一座座无字的丰碑。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城乡居住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对于住的要求比较低,有一间房能睡觉就行了,现在两样。在一些新建的住宅里,厨房里增加了碗柜、洗菜盆,卫生间里有了淋浴和澡盆,方厅里设了吊柜、洗手盆和镜子,厨房的排烟也提到了日程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装饰热正在升温。在广东,室内装饰已成为一种时尚,上海市居民去年人均投向装饰用品的货币比上一年增加近两倍。北京的不少居民现在一分到房,首先想到的是装修,特别是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于是,装饰行业大行其时,而大街小巷上冒出来众多生意红火的室内装璜商店和灯饰店就不足为奇了。
诚然,住房问题在城镇中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至今还有人住得很拥挤,也有房子漏雨的,也有几家人共用一个厕所和水龙头的。就是搬进楼房的,也有人嫌楼太高了,电梯不灵了,房间矮了,没有院子感到闷啦种种不适应。不过大家相信,这些都会变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为解决住房问题而努力寻找各种途径,总有一天我们将把住房的困难当做一页历史翻过去的。
四、一个新的挑战——速度快者得生存
曾几何时,自行车还和收音机、缝纫机一起被列为令人羡慕的“三大件”,现在已成了许多人不可少的代步工具。我国自行车的产量居世界首位,自行车的拥有量有3.9亿辆,平均每百人拥有量为34.2辆,成为世界自行车王国。在大城市上下班高峰,自行车如潮水一般涌动,牌子之多,样式之新,色彩之丰富,功能之多样,蔚为壮观。
私人摩托车大有增长之势。上海的私人摩托车已逾万辆,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镇,摩托车已经取代了自行车。
行,是生活的第四要素。自给自足的经济时代,行的需求似乎并不迫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横向联系的增多,时间观念的强化,行的需求必然成倍地增长。人们为各种目的而出门旅行,于是便汇集成巨大的客流量,从而造成了火车、汽车、飞机超员的居高不下。有材料表明,全国每年约有1亿旅客是靠列车超员运输完成的。公共汽车也因乘车之难唱起了“咏叹调”。为了适应新的变化,铁路、民航、公交等部门,做了极大的努力。铁路客车由过去的12节车厢增加到17节以至更多;民航班机增加了城市之间对开的航班;长途汽车由过去只到乡,发展到村;旅游客车从无到有;城市中的公共汽车业也大大发展了,绝大部分城市有了公共汽车;出租汽车遍及全国,“打的”这个名词开始出现在中国大中城市人的生活中。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民携妻带子出游,扬手招呼“出租”,以至上海几家出租汽车公司营运投入直线上升。私人汽车虽然还没有普及,但也不是稀罕物了,据统计,私人拥有车量已达70多万辆之多,其中农民个体户或联户购置用来营运的为数最多。据深圳市统计,1990年一季度,全市拥有私人轿车469辆。广州中汽南方贸易公司称,在近3年中,该公司卖出轿车1342辆,私人购车354辆,占26.4%,经济界一些专家分析,中国对轿车的需求已由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
有人担心,中国汽车多了,恐怕路不行。不必担心,有车必有路,事在人为。
42年前,全中国只有公路8万公里,多数还是砂石路,一二级公路极少见。42年间,我国公路里程已发展到108万公里,是1949年的12.6倍。
以首都北京为例,由于是内陆城市,公路显得尤为重要。市郊公路飞速发展,截至1990年底,郊区公路总里程达9541公里,乡乡通柏油路,许多路面翻修了,路口拓宽了,路段加长了,二环路、三环路、北四环路,承担着北京主要的车流量。短短几年,京郊公路出现了一级、超一级、全封闭的汽车专用线和高速公路,京密、京顺、京开、京昌、京良、京石、京津塘,条条道路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京城的立交桥千姿百态,仅二环路,就飞起10座立交桥,仅1988年一年,兴建的大型立交桥就有15座。从1974年建成第一座复兴门立交桥算起,北京已建成100多座大大小小的立交桥。
进入8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速度。
在沈阳到大连的公路上,一位准备投资办厂的外商因为堵车走走停停,走了一半,他堵气下车不走了。两年前,北京市长陈希同出广安门过六里桥扎入京周公路后,便陷入800辆的车阵中动弹不得。
90年代第一秋,沈阳─大连的沈大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开创了中国大陆高速公路的新时代。沪嘉、广佛、西临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京津塘、广深珠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正紧锣密鼓。总里程为500多公里的首批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在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出现,给中国人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
以沈大高速公路为例,沈阳到大连375公里过去行车要11个小时,当车速从30多公里提高到100公里时,只要4个小时就到了。人们由此感到了速度的魅力,感到了速度的非常意义。
高速公路否定的不仅是一种“行车”准则,同时也是对慢节奏、低效率为特征的旧观念、旧习惯的一次强烈冲击。现代化的公路呼唤着现代化的人,需要具有“高速意识”。
“落后就会挨打”。在未来的挑战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加快前进的步伐,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闭会
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和
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等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记者刘思扬、张宿堂)为期9天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以及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后,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结束。
万里委员长主持了今天下午的闭幕会。
将于1992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用法律手段对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这是继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残疾人保障法之后,我国通过的第三部保护特殊群体权益的法律。法律全文共七章、五十六条,近6000字。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个决定自公布之日施行。这两个决定将为正在进行的扫六害斗争进一步提供法律依据。在此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通过关于禁毒的决定和关于严惩走私、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分子的决定。
杨尚昆主席今天分别签署了第50号、第51号、第52号主席令,公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个决定。
闭幕会上,委员们还表决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罗马尼亚领事条约,控制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和有关任免事项。
彭冲、阿沛·阿旺晋美、严济慈、荣毅仁、叶飞、倪志福、陈慕华、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王汉斌副委员长出席了会议。
国务委员钱其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列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总书记会见根哥布总理
说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建立发展关系
本报北京9月4日讯 记者刘水明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说:“我们相信,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斗争是一定会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也遇到过曲折,但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
江泽民是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亲切会见纳米比亚总理哈格·根哥布时说这番话的。
根哥布总理向江总书记介绍了纳米比亚为巩固独立成果、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他说:“纳米比亚是个新生国家,去年才取得独立。”他对中国给予纳米比亚的支持和援助表示感谢,对此次访华并能会见江总书记感到十分荣幸。
江泽民说:“中国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对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我们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江总书记对纳米比亚独立一年多来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他祝愿纳米比亚人民在建设国家的事业中取得更大成就。
江总书记也向根哥布总理介绍了中国的国内情况,他欢迎纳米比亚贵宾到中国各地亲眼看看。根哥布总理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访问,借鉴中国在发展经济方面的经验。
会见中,根哥布总理向江总书记通报了南部非洲的形势以及南部非洲人民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近况。
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商业部长胡平等会见时在座。
晚上,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设宴款待根哥布总理一行。
(附图片)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会见纳米比亚总理哈格·根哥布。 
      新华社记者 刘少山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梅杰首相话别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 (记者辛怀时)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上午前往梅杰首相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同梅杰首相及夫人诺玛话别。
两位领导人见面后互致问候。李鹏总理说:“首相这次访问的成果是丰硕的,我认为它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同时使两国今后在香港和其他问题上的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李鹏说,今天早晨我看到了一些新闻报道,总的讲世界上对这次访问给予了较高的、积极的评价。
梅杰感谢中国方面为这次访问所作的周密安排,并感谢李鹏总理前来为他送行。他说,很高兴在过去两天里双方有机会交换意见,并认为双方进行的各项讨论是“很有价值的,它标志着两国在许多问题上需要合作”。
梅杰说,双方的讨论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包括香港问题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对我们将来进一步发展关系是有价值的,并指出,“特别有意义的是,通过两国外长我们可以建立起持续的关系,这在两国今后处理有关香港和其他问题时将会越来越重要。”
他说,今后几个月内有其他的英国部长将陆续访问中国,短期内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将访问中国。毫无疑问我们这两天的交谈将为这些访问打下基础。李鹏总理表示赞同梅杰首相关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还要加强磋商与合作的看法。
他说,问题是存在的,今后也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两国外长的定期会晤是必要的,同时双方也达成协议中国国务院港澳办负责人与港督加强会晤。
李鹏说,这些工作必将对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中英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和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天上午梅杰首相和夫人前往长城游览。下午,梅杰一行离开北京前往香港。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与梅杰首相会谈时提出
 建立国际新秩序三点主张
本报讯 国务院总理李鹏9月3日在同英国首相约翰·梅杰会谈时说,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中国政府认为这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中国方面有三点主张:
第一,国际事务应当由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使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具有类似内容的其他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合理基础;第三,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国际新秩序研讨会专家学者说
国际新秩序问题普遍关注 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磋商
本报北京9月4日讯 记者刘鋆报道:今天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参加北京国际新秩序研讨会的外国专家和学者,并同他们合影留念。李鹏指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既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就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进行磋商,以求扩大共识。
他对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说,这个研讨会很有意义,因为现在世界上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是个热门话题。就此,李鹏阐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在谈到国内形势时,李鹏总理说,改革开放1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但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鹏说,从今年抗洪救灾的胜利可以证明,我国人民有能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面临的一切困难。我国的改革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不论国际上出现什么变化,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不会动摇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决贯彻基本路线 增强改革开放意识
全军政治工作座谈会召开
新华社广州9月3日电 (解放军报记者季桂林、本社记者罗玉文)全军政治工作座谈会9月2日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部队经常性思想工作。
这次座谈会是总政治部根据年初的工作部署确定召开的。会前,全军各级政治机关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政治部起草了《军队经常性思想工作要则》草稿。2日上午,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主持会议。总政治部副主任于永波宣读了《要则》草稿并讲了话。会议将对《要则》草稿进行讨论修改,为正式颁发部队执行作准备。
会议期间,代表参观了广州市双拥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南华西街。会议还将组织代表参观特区,亲身感受特区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政治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这次会议确定在广州召开,就是为了让部队的同志有机会通过参观学习,更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做好新形势下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军部队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加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参加会议的有全军各大单位政治工作的负责同志和部分基层干部代表,会议预计开7天。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海外金融事业稳步发展
本报北京9月4日讯 记者李建兴从1991年中国银行海外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外公司总经理会议上获悉:近两年来,我国海外金融事业发展迅速,海外金融机构已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据统计,到1990年底,中国银行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在13个国家和地区设置了480多个分支机构,职工人数达16600多人。
近两年来,我国海外金融机构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改善服务,拓展业务领域。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银行海外行的资产总值已达835.1亿美元,比1989年同期增长50.8%;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71.9亿美元,比1989年同期增长51.6%;放款余额达180亿美元,比1989年同期增长31.4%。海外金融机构在海外拓展业务的同时,努力支持国内四化建设。港澳中银集团在“七五”期间对内地的项目贷款累计金额达320亿元港币。


第1版(要闻)
专栏:

  工资制度和工资计划管理体制重大改革
 9.5万户国营企业实行工效挂钩
据新华社长春9月4日电 (记者杜晓明)记者从在长春召开的全国企业工资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在一些企业实行的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会议认为,工效挂钩是企业工资制度和工资计划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打破了工资分配制度上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状况,在搞活企业方面日益发挥出重大作用。据了解,这项改革始于1985年,到目前我国已有95000多户国营企业实行工效挂钩,这些企业有职工3875万多人,占国营企业职工总数的53%以上。一些城镇集体企业结合实际也试行了这一改革。
工效挂钩与承包经营责任制密切配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据统计,1990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上缴税利下降12.7%,而工效挂钩企业上缴税利却上升3.4%。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长沙岳麓山科技园奠基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岳麓山科技园,日前在长沙市河西区奠基。岳麓山科技园将按高速、全优工程的要求,建成长一点五公里的科技一条街和以火炬为标志的高科技大厦、花园式的南冲高科技工业小区,以及高级科技公寓等配套设施。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咸阳机场至西安专用路通车
西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咸阳机场通往古城西安的汽车专用公路,日前正式通车。这条全长十九公里的汽车专用公路,经西(安)三(原)一级公路与西安连接。公路全立交、全封闭,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八十公里。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我建成第二代宇航棉生产线
我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第二代宇航棉生产线最近在无锡县宇航棉厂建成投产。它预示着我国传统御寒保温材料将出现重大变化。第二代宇航棉不仅可以制作各类鞋帽、被褥、睡袋、帐篷,还能用于室内装饰、管道隔热、反辐射遮光等领域,也是制作医疗、勘探、采矿等行业劳动保护服装的理想材料。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大型医用加速器立项生产
被列为国家医药管理局八五计划的大型医用加速器——18─20兆电子伏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日前在南京正式立项生产,该加速器的研制单位南京大学和南京第一医疗器械厂签订了合作生产合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现代化设备,我国研制成的这种大型医用加速器经专家严格测试鉴定,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刘伊)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山东城镇居民储蓄超二百亿
山东省工商银行近三年迈出三大步,储蓄存款余额翻了一番,到今年九月一日,储蓄存款突破了二百亿元大关,从而使本省城镇居民储蓄跃居全国第三位。
          (赵岩)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北京国际斜弱视研讨会召开
为期一周的“一九九一北京国际斜视弱视研讨会”九月二日隆重召开。来自日本、美国以及国内二十七个省市的近二百名中外眼科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将就弱视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国际动态、斜视与立体视的研究等方面展开研讨。该研讨会由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中华医学会弱视学组及顺义斜视弱视中心联合主办。  
                          (张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