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毕生战斗在第一线
——读《陈毅传》
徐怀中
在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亲切关怀下,《陈毅传》出版了。这是一部气势磅礴、内涵丰富的传记,如实地表现了陈毅元帅“殊勋盖世间,直声满天下”的伟大的一生。
读了《陈毅传》感受特别强烈的,是陈毅同志生平最大的特点:毕生战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斗争的第一线。主要斗争,就是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战场上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进行武装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消灭剥削制度、争取和平环境。第一线,就是在亲身的实践中主大局、挑重担、打先锋、开新面。
《陈毅传》这部书最大的优点,正在于把“主战场”、“第一线”的“陈老总”作为全书的主干,性格鲜明、情节生动地写出了许许多多人所未知的苦斗、深思和奇功。
我们听说过陈毅同志以非凡的坚定协助朱德同志把南昌起义军余部带上了井冈山,使井冈山红军的军力大大增强,从而奠定了建设中央红军的基础。读了《陈毅传》,我才清楚当时的道路是何等曲折艰辛,革命者是何等刚毅果敢。我们听说过陈毅同志曾两次被推选代替毛泽东同志担任红四军的前委书记。读了《陈毅传》,我们才明白在红军创建之初探索无产阶级建军路线是多么艰巨的实践,而陈毅从闽粤赣到上海、从上海回闽粤赣,经历了多么重大的思想飞跃。
看过电影《黄桥决战》的人,能体会陈毅把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结合的大智大勇。读了《陈毅传》,方知这场斗争比电影中表现的更加重要更为难得。在《陈毅传》中,就写了主战场第一线的主官的重重矛盾和坚定决心。
在外交斗争的战场中,陈毅卓有成效地执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组织训练了强大的外交队伍,创造了诚恳坦率的外交风格,广泛地结交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朋友,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声望。据说《陈毅传》外交部分的表述和描写,不仅经过编写者长年的辛勤劳动,而且得到中国外交史权威人士的具体校订和修改,是十分真实可靠的。
从创建红军直到“文化大革命”,《陈毅传》不仅一次次地写出了站在主战场第一线的陈毅,而且有两个可贵的长处:正、反面的矛盾统一和理论、路线的深层开掘。
《陈毅传》在主要斗争中,不但写陈毅的优点、正确、成就、胜利,也如实地写他的缺点、错误、挫折、失败。并写出正、反面之间的矛盾统一。毛泽东在1944年3月15日致华中局的电报中明确地说:“无论在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陈毅同志都是有功劳的,未犯路线错误的。”但陈毅还是经常检讨自己在“八月失败”和红四军“七大”时期的两次错误。陈毅从1943年起就受饶漱石的排挤、诬害;陈毅自己也有怨愤、猜测并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于这些长期影响陈毅心态的重大矛盾,《陈毅传》都作了中肯的表述。正因为有反面事物的存在,更显得正面事物的真实可信和来之不易。特别是在饶漱石的野心家、伪君子的真面目被彻底揭露以后,陈毅遭诬陷的真相大白,毛泽东说:“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这时的陈毅,却更加“谦逊以自束”,作自我批评,写《手莫伸》的诗。正、反面矛盾斗争的结果使正面人物更见高大。
《陈毅传》在主要斗争中,不但写陈毅的行为,更注意在理论、路线的深度开掘陈毅的思想。陈毅是个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人;他很早就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对于面临的斗争总是思虑很深远。早在1929年9月,他为中共中央起草《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信》(即“九月来信”)时,便写上了“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这是最早见于中共中央文件的包含有对中国革命起正确指导作用的“农村中心论”的观点。在抗日战争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时,他便写了“坚定勉吾侪,莫作陈独秀”的词句,自觉地坚持党的独立自主的路线,争取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解放战争中,他深刻地考虑战略问题:抓紧时机集中华中、山东两支野战军的兵力打大歼灭战;节约民力,维护生产,巩固战略后方。新中国建立后,“左”倾思潮逐渐抬头,他在1950年便有所觉察,在工作中加以抵制,并说:“我认为:只敢反右而不敢反‘左’,并不是一个好的共产党员!”他对于全国解放后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具有头等的重要性,也有战略性的考虑。他不但主持制订《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还曾透彻地说:“今天我们党需要科学技术,就像1927年我们党需要军队一样。”因而在1962年广州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开会时,他慨然为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行“脱帽”礼。而在“文化大革命”危及党和国家的命运时,他就成为“二月抗争”最激烈的“黑干将”之一。这些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的方面,《陈毅传》都有力地加以强调。
正因为《陈毅传》有主战场、第一线的主干,又有正反面相反相成和从理论、路线高度来开掘的两个长处,这本书所表述和描绘的陈毅元帅,是克服千难万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具有高度马克思主义水平的刚毅、豪爽、乐观、睿智的共产党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地启明星
彭见明 江涌涛
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平江县县城,有一个叫做“启明”的小地方。很多很多年以来,人们一俟谈起启明,便要肃然起敬。
启明地方,现在除几株老树外,并无奇趣建筑或珍禽异草,平凡至极。她的经久不衰的名望源于那一段不朽的历史——
1908年,平江留日学子凌容众、李樵松夫妇,满怀“教育拯救民族”的凌云壮志,回平江办学。其时凌氏夫妇尤以认识到妇女解放,应为唤醒国民之先驱。于是决心创办湖南省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他们将祖传房屋及田产千多石全部售出,投入所有家财和付出个人牺牲,大举办学。几十年间,培养女界人才达5000多名。办女校同时,还联合凌姓亲友,筹措资金,免费为农友办夜校办师范附小。一时轰轰烈烈,求学之风盛行于极其闭塞的山地。启明女校学生在反帝反封建时代所起的作用有多大?那是难以估量的。岁月逝去了许多,那时就读启明或有渊源的学子,现仍留海内外显要位置者,亦可数出许多。凌璧如所著《趣园往事话童年》中,便有许多关于他六叔公(凌容众)办学的动人描绘。最初的启明女校便是借居在凌璧如家的大屋里。那时他家为协助凌容众办学,不但腾出地方,还最终耗尽了家资,直到卖屋典当。启明女校搬到县城,那是以后的事。
清光绪30年(1904),凌容众考取官费留日。1905年秋,凌容众夫妇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与中山先生志趣相投,称兄道弟。同盟会所产生的革命作用,震撼了清廷,驻日清公使便勾结日本政府,下令驱逐仁人志士宋教仁、秋瑾等18人回国,凌容众是18豪杰之一。凌先生回湖南平江后,特制一巨大灯笼,灯笼上书“凌某奉旨驱逐回国”几个大字,在县城里的四街八巷遨游一番,傲然对抗腐败政府。行动上则全无消极,热忱投入教育事业,倡导妇女解放,剪发辫、拆裹脚、破神龛、封日货、铲除封建迷信……一所启明女校,俨似一颗闪亮的启明星划破这山地的千年万年黑暗,吸引了和感染了远不是本县本省的压在底层的无数劳苦大众。在启明学生的印象中,校长夫妇珍藏的容众先生和中山先生以及一些著名革命先驱的照片、李樵松女士和秋瑾女士的合影,还有那些动人的故事,是他们永世难忘的,因而也就铸造了一种精神,这精神诱发了夺目的启明之光。
启明女校当然致力推出新学,开辟算术、绘画、刺绣、缝纫、园艺、体育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目,且踊跃将其作业推向外界,民国十三年的西南五省教育成绩展览展示会上,平江启明竟大出风头。在冲破千年教育陈规,启迪国民心智方面,启明女校捷足先行,同样辉煌夺目。
1929年凌容众逝于长沙,生时嘱后人在他断气后放一挂爆竹即可,力破一切旧章。病中自撰的墓联是:
许国自同盟,以教育造共和,白首清贫贞素愿。盖棺有定论,于身世无渣滓,青山明月证灵魂。
凌容众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应该是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启明光辉曾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山地儿女,他们的后裔现在分布于海内外广阔的地域上。我们祖先创造的那段辉煌历史,我们义不容辞应当发扬、继承、光大。这当然也是炎黄子孙的义务和道德所在。


第8版(副刊)
专栏:

  善于到生活中吸取营养
蒯天
在我们的作家中,连续三篇作品获全国奖的为数不算太多,但周嘉俊却有这样的荣幸。除短篇小说《独特的旋律》外,另两篇是报告文学:《南通虎》和《步鑫生现象的反思》。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报告文学领域。迄今为止,他出版了10本集子,有小说、诗歌、散文,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报告文学。他用他那支饱蘸着深情的笔触,敲打着时代的大门,先后共描绘了几十位当代改革家令人瞩目的风采。他创作的诀窍,就是善于到沸腾的生活中去吸取养料。
70年代中期,东海之滨举世瞩目的宝山钢铁总厂正处积极筹备阶段,周嘉俊仿佛听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仿佛感受到了大工业沸腾生活的召唤,他和其他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起来到宝钢工地,人们发现他与别人不一样,他是背着行李来的。
周嘉俊的心与工程技术人员紧紧贴在了一起,与宝钢的建设事业紧紧贴在一起。他在宝钢一住就是四年半,连几个春节也是在工地上度过的,上至总指挥部,下至工人的工棚,哪里都有他的身影和足迹。四年来,在一些人的记忆里春华秋实,仅仅是时序更替,而对周嘉俊来说,那是多么刻骨难忘的1700多个日日夜夜呵!至今每每说起这些时,他还激情满怀,他的文学创作就在宝钢的几年中走上了新的道路。
宝钢的领导和工人说:“周嘉俊这样的作家的创作态度令我们感动。”周嘉俊说:“宝钢建设者们的奉献精神和雄伟气魄,给我的思想和创作都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于是写出了短篇小说《独特的旋律》。这篇小说的得奖以及后来被转载,改编成广播剧,翻译介绍到外国等等,虽出乎他意料之外,但这毕竟为他创作的航船扬起了新的风帆。
在宝钢生活的后期,为了能更迅速地记录时代的风云,生活的足音,他将创作重心逐步从小说转到了报告文学。当时,社会上一度对宝钢的前途产生种种异议时,他的报告文学《宝钢风云录》问世了,这是迄今为止少有的一篇表现宝钢建设事业的艰苦巨性、复杂性及指挥者献身精神的好作品。
他的报告文学集几乎篇篇写的都是四化事业的建设者。毫无疑问,他的感情是炽热的,对企业家既有讴歌颂扬,也有坦诚的议论,甚至批评;对于企业家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又充满了忧患焦虑,横陈在前的漫长而又荆棘丛生的改革之路,将由他们去跋涉。中国当代的企业家确是当前改革舞台的主角,他目睹他们在事业进程中的苦恼,欢乐,以及种种难以描述的艰难。然而,他们仍不畏艰难地肩负重任,为着企业的兴旺敢冒风险,呕心沥血。
确实,周嘉俊是一个勤于思考,又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人,一个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作家。


第8版(副刊)
专栏:

  谁是力量的源泉?
王映明
天公不作美,羊年不给我们羊的安详,而是降临一场遍及南北的洪涝水灾。然而,值此灾去人安之时,不少人却说:这场水灾值得感谢,它把我们党的好传统、干部的好作风又带回了!
在大灾面前,我们党员、干部,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各级干部,无不身先士卒奋战在洪水第一线,广大群众深切怀念的焦裕禄式的干部,处处可见。任何人只要来到灾区,都会听见灾民衷心感谢共产党。
但是,如果深想一步:难道党的好传统只有灾害才能带回吗?作为自然灾害的洪水,它与人类利益是水火不相容的,怎么会给共产党带来力量?此论显然不通。但是各级干部党员又确实在大灾面前展现了平日难见的高风亮节,其原由到底何在呢?
仔细回忆抗灾救灾中的情景,答案便渐渐水落石出。我记得,当水灾发生时,湖北许多地县领导,纷纷赶往灾情最重的地方,和灾民同吃同住同抗灾。是灾民们那艰苦的生活,唤起了他们艰苦奋斗的传统意识;是和百姓同吃同住之时灾民们七嘴八舌的建议,给了他们指挥抗灾的信心;是亲眼看到了群众英勇抗灾的动人场景,激发了他们身先士卒的勇气。一位地委书记说得好:是灾区的群众在教我们怎样领导抗灾。特大洪水冲走了多年来我们和群众的种种篱笆隔阂,使我们真正做到和群众亲密无间、打成一片。有了群众就有了力量。
这真是一语破的。我们要感谢洪灾的,只是它把我们干部、党员推到了群众身边。群众是真正的力量源泉。干部在群众当中,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产生战胜灾害的强大力量。
“依靠群众破难关”,本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好传统。可是,在胜利之后,丰收之时,有些干部往往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的力量来源于百姓群众,渐渐和群众疏远,终年居庙堂之高而不急百姓之事,偶尔下去也是“隔着玻璃看”,结果,办起事来总是和群众格格不入,自己也显得力气不足。这次特大洪水的考验,提醒我们的干部:只要永远依靠群众,共产党就永远无坚不摧!
如果大灾之后,我们各级干部像抗灾之时那样积极地下基层,和民众同甘共苦,那么,谁又还担心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会随着洪水一道退去呢?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阳大会战》开拍
由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片名、国家副主席王震题词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南阳大会战》,最近由河南南阳电视台开机拍摄。南阳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是中原的一大重镇。毛泽东同志曾写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新闻名篇。《南阳大会战》将真实地再现1948年前后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剧中刻画了毛泽东、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李先念、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
古月、孙飞虎、卢奇、刘锡田等出演该剧的主要角色。
       (汤生午 皮中敏)


第8版(副刊)
专栏:

忆江南[国画] 易洪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