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几点认识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布赫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今后十年要“加强市场体系和市场组织的建设,逐步建立在国家指导和管理下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我认为,这一深化改革的思路,对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的民族地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搞活经济要下力量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市场是商品经济活动的场所和舞台。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李鹏同志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按照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既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那末我们所要培育和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也必须实行必要的指导和安排。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立完全靠自发产生的观点是不对的。
事实正是这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抓了市场体制改革和建设:改变了国营商业单一的模式,建立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市场体制;坚持“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宗旨,建立和完善全区物资市场网络,出现了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生产行业的多种类型的联合体,搞活了物资流通;恢复了集市贸易,沟通了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流,方便了农牧民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道和蓄水池作用,使我区的市场建设迅速健康发展。现在,内蒙古商品粮已占粮食总产量的38%以上,畜产品的商品率占50%以上,1990年全区商品零售额达146.2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86倍。另外,在建立专业市场上,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5月间,我们在呼和浩特市组织了一次全国国产绵羊毛交易会,短短几天就成交了1.15万吨,缓解了绵羊毛的积压,促进了交流,支援了全国建设。
内蒙古在历史上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的产品经济,商业和市场兴起是很晚的。1947年自治区成立前,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0.7亿元。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社会主义市场建设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是较大的。1990年集贸市场成交额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3.1%,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23%;我区从集贸市场征集的税收为1.8亿元,而先进的省市为7—10亿元。当前,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激烈,哪个地区的市场开拓和建设抓得好,哪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有可能走在前面。我们必须抓住时机,迎头赶上。
市场的扩大和繁荣,是搞活经济、实现兴区富民的重要途径。“七五”期间,内蒙古来自商业环节的工商税收占税收总额的近1/3,是自治区财政的重要来源。我区农村牧区市场普遍薄弱,加快这方面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城镇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为一大批农牧民找到新的致富途径。特别是办农村牧区集贸市场,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称之为“无烟工厂”和“活动银行”。最近,我们利用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和草原旅游节,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仅10多天,资金引进和商品成交额即达22亿多元,对外贸易总额为1.6亿美元。
抓好市场体制改革与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比较突出的市场疲软、农村卖难买难、债务拖欠等严重问题,都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有关。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适应生产发展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形成的规划和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应当看到,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离开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产品的流通和交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就是一句空话。搞活大中型企业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必须同步进行。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真正难度和深层次问题,在于能否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品。马克思把商品在市场实现交换的过程,比作“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生产者。我们现在有不少厂家所以陷入困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厂家产品还跳不过市场这个关口。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必将对搞活大中型企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方向,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为此,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它的建立必须保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有利于协调国家、集体、个人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根本区别。国营商业、物资部门和供销社是社会主义市场运行的主要渠道,是国家在流通领域实施经济手段调控、稳定市场的组织力量。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一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以及行政上,确保其主渠道地位和蓄水池功能,使其充分发挥平抑物价、吞吐商品、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等作用。在这个前提下,针对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继续扶持和促进个体、私营商业从事各种形式的购销活动。要鼓励它们勤劳致富、守法致富,对其正当经营活动和合法收入,一定要给予保护;对违法经营行为必须严格查处,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流通主渠道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作用。
二是要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既不能回到过去集中过多、管得过死的老路上去,也不能只讲市场调节,忽视计划指导。一方面要以市场提供的各种经济参数为依据,制定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年度总量平衡计划,保证大的比例关系协调。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切实考虑市场信号的导向和企业利益机制的要求,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促进计划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在解决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把微观搞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地区市场与全国市场的关系。民族地区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必须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地区壁垒,任何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人为的关卡必须拆除。要参与全国大市场的分工和竞争,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和繁荣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首先建设好本地区市场,完善、壮大本地区市场,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民族地区的市场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其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通过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商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民族地区市场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参与全国大市场乃至于国际市场的运行、竞争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深化改革,抓好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贯彻“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进一步认识到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性,决心从现在起,像过去抓生产责任制那样,抓好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坚定不移地深化流通领域的改革。为了搞好流通领域的改革,要加强工业企业的推销工作,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购和推销网络,减少流通环节,实行产供销见面;要深化国营商业、物资部门和供销社的改革。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法》,继续完善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要打破条块分割,大力组建和发展各种企业集团,或产供销一体化的联合经销公司;要实行贸工农、贸工牧一体化,通过组建农牧民供销协会等形式,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农牧民进入流通领域。
其次,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市场体系的建设。民族地区市场建设既要积极又不能着急,要防止企望“一步到位”的急躁情绪。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市场网点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牧区的集市贸易、日用工业品等初级市场。特别是在广大牧区,尽快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苏木(指牧区的乡镇),组织力量,安排实施。在大中城市和农副产品集中的产地或集散地,抓住时机,组织一批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经过试点,稳步开拓生产资料、资金、信息、技术、劳务以及房地产等各种专业市场。
第三,加强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把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建设市场的资金,可通过贷款、集资、公私合营、发行股票等形式来筹集。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根据财力状况,拿出一些资金专门用于市场建设,并要逐步形成一定数量的市场建设基金。


第5版(理论)
专栏:探索与商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设备承包主体的最佳选择
物资部设备成套管理局局长 顾向东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的机电设备是形成生产能力、实现投资效益的物质基础,在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工程项目建设中机电设备分包主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承包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各有所长,但综合起来分析,由专职成套机构组织成套承包具有其他承包主体所难以相比的优势。
所谓成套机构成套承包,是指由国家专职成套机构联合设计、金融、生产等部门,依据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计划和工程设计文件,成套地开发生产、组织供应,提供成套技术服务。这是一种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基础上的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与其他承包主体的承包形式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有利于实现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设备成套工作的实质,一方面是国家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杠杆,调节机电设备的实物流通,引导机电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指导工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健康发育,实现有计划的国家调控;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招标投标、设备租赁、市场采购等行为,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把上述内容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设备成套活动的主要内容,而组织这个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在供方还是在需方,或是在兼有监督审查职能的工程设计一方,均难以脱开自身现实的经济利益的趋动而真正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唯有专职设备成套机构做为主体才有可能更超脱地不受局部利益的制约而发挥在设备生产供应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二、有利于确保工程设备系统的质量。设备成套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一般都参与工程设备设计及审查工作,能够及时掌握设计意图;加之对机电设备生产的行情及厂家技术状况、产品性能、价格、技术服务能力等信息了解得较为全面,能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选型选厂,做好工程设备订货的事前质量控制。在订货之后,可以方便地通过全国设备成套网及时了解生产进度,反馈安装过程中发现的设计缺欠,会同有关单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适时调整供应的进度,达到工程建设中的不间断质量控制。在工程总成后期,设备投入试运行和正式投产后,成套机构可以依托机电生产主管部门,组织生产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技术质量回访,及时解决成套设备运行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加强对工程建设的事后质量控制。
三、有利于缩短工期和控制工程设备的投资费用。由于设备成套机构参与设计,而且对重大建设项目大都派有现场服务组,可以根据建设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应用系统工程理论综合地把前期设计、设备安排订货、催交调度、运输安装、试车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统筹安排,合理地组织供应、生产、配套的最佳结合。在设计审查阶段能够结合国内生产技术能力,选择经济适用的机电设备,避免设计与生产技术和使用相脱节,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及设备系统“肠梗阻”的现象发生,实现工程前期对设备投资的有效控制。
在设备采购过程中,成套机构能够利用招标投标等手段,组织生产供应单位在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公平竞争,实现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成套部门能够依托物资部门综合平衡的作用,相对集中地组织设备资源,形成批量订货的价格优势,发挥全方位调剂设备以确保急需的功能,同时逐步推动工程建设现场向“无设备库存”的实时供应方向发展,以缩短建设工期和减少设备运杂保管费用及现场积压损耗;对于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物资部门已经在试行材料和设备联合承包,使建设所需“三材”与大型设备一次到位、分期供应,有效地优化配置和统筹利用材料、设备资源,使设备投资真正用到“刀刃”上。
四、有利于推动建设工程应用新的成熟技术,使我国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准上起步。设备成套机构的工作直接服务于设备生产和建设使用单位,了解工程建设的工艺技术要求,能及时向生产企业提供产品需求信息并将设备在使用中的情况反馈给生产厂,从而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成套部门熟悉国内机电设备主要生产企业的技术能力,又了解国际上新技术发展的状况,能够结合工程要求补充完善设计中的设备系统设计,并做好进口机电产品国内替代生产的安排,在全国范围内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选择最优秀的生产厂和最优良的产品组成最适用的成套设备装置,保证工程建设总体上的优化。


第5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征文

  发展经济的基础在于教育
中共浙江省东阳市委书记、市长 童德成
振兴教育,重视人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江泽民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竞争,而现代经济竞争本质上又是科技竞争、智力竞争,邓小平同志说过,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基础在教育。”
东阳重视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被誉为“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中国教授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通过回顾东阳教育及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无论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还是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因此,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始终把发展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切实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正由于如此,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教育与经济一直保持协调发展的趋势。近10年来,东阳市平均每年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超千人;现有职业中学11所,职高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43%;创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45所,累计受训22万人次;全市农村12至40周岁的少年壮年非文盲率达97.9%。
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为了抓好基础教育,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就基础教育抓基础教育,转到为提高全民素质抓基础教育;从单纯靠考试成绩与升学率评价学校与教师的“单一型”质量观,转到确立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的“多维型”质量观;从单纯为升学服务的“一条路”、“一座桥”式的教育结构,转到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政治建设,每年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分市、区、乡三级抓教师的政治学习,同时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其次是业务建设。几年来,举办中、小学校长及党支部书记培训班48期,受训达1500多人次;教学骨干培训班45期,累计受训2000多人次;同时还以函授、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全市的2700余名小学教师已人均轮训2.6次。二是抓教育网络建设。建立教研一条线,市、区、乡(校)均设有教研大组或教研组;成立了教科所,探讨教学的教改方向和难点、重点问题。三是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为了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刀口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以10万人口设一所高中,2万人口以下设一所初中的原则,撤并了高中4所、初中30所、小学250所。四是加强实验教学。为了改变农村中学学生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状况,于1981年创办了21个农村初中实验中心,并投资36万元添置仪器,每个实验中心负责4所乡初中的实验,结果只用一年半时间,就解决了原来需要36年才能解决的全市农村学校“做实验难”的问题。国家教委于1983年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现场会”,向全国推广东阳的经验。
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工业系统大力开展就业、岗位培训及文化基础教育培训,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农业系统开展农科教统筹,大力推广农业应用技术,使“燎原计划”、“丰收计划”与“星火计划”合理配套,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在建筑系统和乡镇企业中开展成人和职业教育。建筑业是我市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员近10万人,但1986年以前工程技术人员不到总人数的0.5‰,实为一支“体力型”、“经验型”的劳动大军。针对这种局面,我们狠抓了职工的素质提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建筑队伍已基本实行了从“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5年来,在全国各省、市创建优质工程千余项,1990年被列为国家建筑劳务基地,开拓了科威特、苏联、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国外建筑市场,已基本形成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态势。目前,我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但如何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这是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引导,采取相应的倾斜政策,以促使乡镇企业增加智力投资,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全面提高企业素质。通过几年的努力,许多乡镇企业已走上依靠科技教育发展生产的轨道。如,我市横店企业集团公司,对教育舍得花本钱,从1984年以来共计投入260余万元,用于培养人才,进行岗位培训。该企业由于注重教育,重视人才,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日、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该企业工业总产值近2亿元,跻身于全国乡镇企业先进行列。
要发展教育,就必须舍得投资。为了筹集教育资金,我们除了征收教育费附加、开辟地方性经费渠道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拨款确保“两个增长”。我们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用于教育、科研的事业费用逐年增加,1990年比1985年增长1.3倍,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增长90%的幅度,平均每年用于教育的费用达1600万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40%,并切实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同步增长。二是因势利导开展集资办学。近年来,市政府3次推迟办公楼的建设,市领导率先捐资助学,带动全市形成了群众性集资办学的热潮,从1984年至1990年,全社会捐(集)资助学3000多万元,相当于国拨经费的1/3。三是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近年来,每年勤工俭学收入中均有50万元用作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处理好兴教与兴业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花了钱,办了学,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抓好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此,我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同时要求各部门和各区镇乡都要努力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重视德育教育变成全市人民的共识。目前,全市建立了德育基地150多个,同时还建立了学校德育科研机构,逐步在全市形成了一个“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德育网络。


第5版(理论)
专栏:

  东北三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联席会议强调加强党的领导
在最近召开的第十一届东北三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与会者提出,社会科学是反“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当前必须加强社科领域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
这次会议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建党70周年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交流与探讨了东北三省社会科学院十年规划、“八五”计划的基本内容。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八五”期间是社会科学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重要时期,它既面临着国际、国内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机遇。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作为意识形态,处于反“和平演变”主战场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加强党对社会科学的领导,在学科设置、科研选题、职称评聘、成果评奖等问题上采取明确的政策措施,在人才素质的提高上和科研手段的改进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以适应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杨家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