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历史铭刻着他的名字
孙东民
飞机逐渐降低了高度,濑户内海水平如镜,濑户大桥东西飞架,宛若长虹。大桥伸向四国的一端就香川县。俯视机下的土地,不觉涌起一股思情。
香川人杰地灵。中国人看香川,常常想到两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古有留唐学问僧弘法大师空海,现今便是前首相大平正芳。大平先生虽然逝世10多年,但时光的流动并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怀念。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一部介绍大平的生平和思想的著作《大平正芳》刚刚在中国出版。在该书出版前夕我有幸应高松市长胁信男先生邀请去香川,参观大平纪念馆,并拜谒大平墓地。
大平纪念馆坐落在观音寺市,大平在观音寺市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从政以后这里成了他的选区。纪念馆是一座两层西式建筑,原是大平在家乡从事政治活动的据点和选举事务所。大平去世后,事务所成了展示大平遗物和有关资料的《大平正芳纪念馆》。纪念馆一层,陈列着大平生前用过的笔砚、文稿;一尊祝贺他当选的达摩像放在显眼的位置,他书写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吞舟之鱼,不流支流”的条幅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风范。大平酷爱读书,纪念馆收藏有1.2万多册图书。据说这里90%以上的图书大平都读过。收藏的图书中,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其中有关老庄、“论语”、“战国策”等中国古典书籍占很大数量,说明主人生前对中国文化有相当的素养。
纪念馆的二层,陈列着许多珍贵遗物,有不少是国际友人赠送的礼物。大平生前的休息室里,何香凝老人画的“梅花盛开图”挂在室内的“床之间”,按日本习俗,这里是室内最高的位置。梅花图是廖公在1979年时托邓大姐访日时送给大平的礼物;展览室里还有邓小平任副总理时访日与大平合影的照片。毛泽东主席赠给大平外相的“怀素自叙帖真迹”陈列在上了锁的玻璃橱内,这件1972年大平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访华时的礼物被视为至宝,珍藏在桐木匣中,大平亲笔注明“是毛主席赠送的礼物”。抚今追昔,不能不令人想到大平为邦交正常化作出的贡献。
关于1972年大平陪同田中首相访华的情况,在大平写的《风尘杂俎》一书中,有一篇“日中邦交正常化谈判归来”文章,谈到了他那次“把一切置之度外”的北京之行。大平把中日复交看作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外交业绩,也是他成长为政治领袖的飞跃性的事件。早在60年代,大平任池田内阁外相时期就关注中日关系的发展。进入70年代,他以政治家的远见洞察到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在一次以“改变时代潮流”的演说中,敦促日本政府本着日中友好的精神和原则,尽快开始同中国的外交接触,呼吁“与中国建交的时机已经到来”。田中内阁成立后大平担任外相,仅在两个月内就以“超速度”为田中访华铺平了道路,“发誓将作为外相,排除万难,干到底”。《大平正芳》一书披露:就在田中内阁为完成邦交正常化而努力的同时,反对势力也日见猖狂,大平的安全不断受到威胁,他曾对一位记者说,“不知什么时候,我会被反对势力杀掉。但愿老天助我一臂之力,令我谈判成功。”据说大平决定访华之后,曾留下一份为何要实现邦交正常化的遗书。周总理当年曾说:“大平诚实无欺,内秀而博学。他诚心诚意辅佐田中,有大平才有田中,有大平才有中日复交”,对大平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0年6月,大平先生猝然病逝在首相的岗位上。逝世后,葬在他故乡的滨丰町。大平的墓地建在一片青松围绕的高岗地上,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濑户内海。墓地周围种着修剪齐整的嫩绿色的黄杨木丛,墓前长年供着鲜花和香火。我怀着敬慕献上一束鲜花,按照当地的习俗,舀起一勺清水浇洗碑石,伫立墓前向这位中日友好的掘井人致敬。
大平先生的墓碑上,刻着他的挚友伊东正义先生的诗:“你永生在永恒之中,即使已在公职中去世;你不知疲倦地追求理想,甚至死后也不曾停止”。作为政治家的大平,其政绩自然由史家去评说,但他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早已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名字。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情系阿尔卑斯
张治平
在瑞士旅行,不论是坐火车,开汽车,搭轮船,还是乘飞机,那巍峨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好像一头尾大不掉的雄狮始终尾随着你,陪伴着你:火车穿过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座座隧道,汽车爬上阿尔卑斯山的盘山公路蜿蜒前行,轮船在卢塞恩湖和图恩湖里航行,可见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投向湖中的倒影,空中飞行,沿途所见,还是那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群峰……
阿尔卑斯山区约占瑞士国土面积的60%,如果加上瑞士高原和汝拉山区,可以说整个国家都是建筑在高山之上。瑞士人戏称:“上帝只赐给我们岩石、雪山和冰川。”700年来,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天换地,把公路和铁路铺到山间,让电线和水塔直插云端,人字顶的农舍盖在山坡上,阶梯式的牧场驱使牛群上山。即使是山区小镇,也好像经过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修饰得如花似锦。
阿尔卑斯山由西向东横贯瑞士全境。在它的南面,聚居着操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的少数民族;在它的北面栖息着讲德语和法语的瑞士人。阿尔卑斯山是一座天然的屏障,北面有从北冰洋吹过来的冷风,南面有从地中海飘移过来的温暖而潮湿的气流。阿尔卑斯山北坡的低气压与南麓的高温气流相遇,形成一股特有的“焚风”,它使南方普降大雨,北方气温骤增,高山积雪融化,山谷牧草返青,为瑞士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瑞士人说,没有阿尔卑斯山,便没有瑞士,此话不无道理。
瑞士今年隆重纪念建国700周年。
在卢塞恩湖畔,有一块律特里草地,那里有一座木屋。1291年夏天,“老三州”(乌里、施维茨和新瓦尔登)的代表们在此签订了永久结盟的盟约,从而奠定了今日瑞士联邦的雏型。瑞士联邦从“老三州”逐步扩大到今天的23州,其间经历了一部抵御外侮、内部纷争和平等联合的历史。1815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正式确认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欧洲列强发现,只有使拥有阿尔卑斯通道的瑞士永久保持中立,才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
1848年,伴随着欧洲的产业革命,经过25天的内战,主张改革的自由派战胜了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为起草一部新宪法打下了基础,从而使瑞士联邦跨入了经济起飞的新时代。
笔者在伯尔尼逗留期间,同各界人士广泛交谈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正在日益加速,一个统一的开放的欧洲商品、劳务、资金和技术市场业已形成。面对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作为中立国的瑞士是否加入欧共体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伯尔尼的政治家们不失时机地作出决断,而且也迫使每个瑞士公民在1992年的公民投票中作出抉择。
位于首都郊区的阿斯卡姆自动化服务公司副总裁西蒙在和我们交谈时说,“今年,本公司的产品有32%要销往欧共体;预计到2000年,在欧共体的销售额将增加到50%。因此,我们渴望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与此针锋相对的是瑞士农民,他们的农产品接受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如果加入欧共体,他们的收入就要减少一半。一些中小企业家纷纷表示,瑞士虽小,但管理得井井有条;如果加入欧共体,坚挺的瑞士法郎将不复存在,瑞士的主权独立也将受到损害。他们尤其担心的是,大批外国劳工涌入,将使瑞士人的生活水平降低。
有人预测,按照瑞士人的思维逻辑,即使到本世纪末也未必能够就此达成协议。一位外国观察家就此发表评论说,“欧洲一体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难道小小的瑞士还要等待10年?”
经过700年的苦心经营,瑞士联邦现在已经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且看瑞士人怎样运用他们善于妥协的技巧,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GMDSS将代替SOS
SOS用作国际呼救信号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国际海事机关决定从明年二月开始废除SOS信号,改用新的国际海事卫星电子通信设备,它的国际呼救系统设备功能先进,当你呼叫“GMDSS”时,地球上所有地方都可以听到并与之迅速进行通讯联络,进行紧急救援工作,即使是突然遇到事故,只要一按电钮,所有关于事故发生及位置数据将自动地通报救援机关。这比过去采用SOS一分钟显示八十个文字的莫尔斯电信设备要快速、准确、方便得多。    
  (傅秀宏)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舞吧!新加坡”
陈今
8月25日,新加坡的夜空被彩灯、烟火、激光照得通明,名为“舞吧!新加坡”国庆舞会在新加坡最繁华的乌节路千里长街上隆重举行。50万名群众怀着兴奋、欢跃的心情涌上街头,在悠扬的歌声中,尽情地唱,忘情地跳。那天,我们也来到乌节路,只见吴作栋总理登上舞会中心高台时,人群欢腾起来,像波涛般地舞动。接着,吴总理一按电钮,一大团细碎的银色纸箔从舞台背后直射天空。这时,许多新加坡歌星,身着节日盛装,在高高的可以自由升降伸缩的臂式舞台上,手握麦克风,放开了歌喉。此时此刻,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舞吧!新加坡”。那热烈壮观的场面,还有那井然的秩序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最小最大的猴子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上游的森林里,生活着目前世界上最小的猴子,它身长只有人的中指大小,毛呈黑色,密且长,样子像叭儿狗,属稀有动物。刚出生三天的小猴只三厘米高。饲养时,每天用针筒喂奶,内加维生素。由于饲养的费用不菲,一般都是由动物园或科学家饲养。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生长在非洲的狒狒是世界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五十九公斤,体长九十厘米以上。美国芝加哥的动物园里饲养的一只猴子,它体重二百二十二公斤,身高二米,每天的食量是一般猴子的五十倍,它才是世界上真正的猴王。                
    (宋秀兰)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特甜“糖草”
植物学家在墨西哥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糖草”,并利用这种草的叶子和花,成功地制成了含油的甜液体,经测定其甜味比普通蔗糖甜一千倍。由于这种“糖草”不含脂肪等物质,因此不会使人发胖和产生高热量,可以广泛运用,更适合糖尿病患者使用。           
       (李有观)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指南树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名为“烛台树”。这种树不论长在岛上什么地区,什么高度,树干上的一排排细针叶,总是指向南方。当地人用它来作指南针,故有“指南树”之称。          
 (冯屏)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这个法国老人与一对小猫小狗及一架手摇管风琴为伴,长年在巴黎马德兰教堂附近的街头卖艺为生。过往行人,或报以一笑,或摄影录像,或送给几个钱币。
鲁重美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悠悠水道(威尼斯) 李一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