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两位百岁老人的理想
毛书征
当代国画大师、百岁老人朱屺瞻,不久前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是党使我实现了理想,艺术上得到再生。白头唯有赤心在,我将追随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目前仍健在党龄最长的老党员之一谭天度,近日刚度百岁生辰。人生寿至百岁,被誉为“人瑞”。“人瑞”已难得,操守高洁,高风亮节,数十年如一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瑞”尤为可贵。1922年3月入党,经历过近70年的革命历程的谭天度,就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瑞”。他说:“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我对共产主义理想不改初衷。”
一个刚入党不久的百岁老人,同一个入党已近70年的百岁老人,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同样的看法,对共产主义理想都坚信不疑、矢志不渝。在动乱“精英”们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其实不难理解。两位百岁老人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美帝逞凶,民不聊生,都亲身经历过,什么酸甜苦辣的滋味都饱尝过,是我国近百年历史的见证人。两位老人的具体生活道路是不同的,但殊途而同归。他们对旧社会的共同感受和了解,使他们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这是真理。正如朱屺瞻老人所说的:“是我们伟大的党恢复了古老中国的蓬勃生机,给了我们民族复兴的勇气和信心,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这是历史的选择”。
不仅仅朱屺瞻老人百岁入党是历史的选择,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被国内外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的宋庆龄,九旬高龄时再次申请入党,逝世前不久被接受为中共正式党员,也是“历史的选择”;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沈雁冰,当他“自知病将不起”,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同样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如果说“老马识途”、“历史的选择”尚属“感性认识”,那么屺瞻老人通过不断读书学习、思考比较和天度老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和读书学习得来的“理性认识”,是他们对党矢志不渝、不改初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屺瞻老人曾对记者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使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鼓励他用画笔讴歌人间至情、世界至美。天度老人也曾向他祝寿的人们说过,一生虽经历那么多风风雨雨,对共产主义理想却坚信不疑。若用鲁迅的话说,他们“内心有理想的光。”这“理想的光”,正是每一个真正共产党人革命到底不动摇、两袖清风不改样的巨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与此相映成“趣”,报载:洛阳白马寺年仅24岁的印中和尚,因为“对国家前途感到渺茫”而遁入空门。
两位阅历精深、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百岁老人,矢志不渝地追随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保持晚节,不改初衷,因为他们认定这是“救”中国的唯一真理和出路,别无选择。而一个涉世不深的弱冠青年,却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遁入空门,这两老一少走过的不同道路,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当然,我国青年一代是奋发向上的。大多数青年会相信两位百岁老人(也包括宋庆龄、茅盾这些伟人)所走的道路是引向中国富强昌盛的唯一光明大道,因为他们的选择是“理性”加“历史”的,事实证明是千真万确的。试想如果不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些跨越三个朝代、具有高风亮节的老人和伟人对党对社会主义能够如此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吗?!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轶话

  汪汪无尽的泉源
——叶圣陶最早提出诗的泉源是生活
吴奔星
我国最早的诗刊是1921年9月由朱自清、叶绍钧(圣陶)和刘延凌在上海吴淞一所中学策划,并于1922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诗》月刊。他们三人都是第一代新诗人,为了有一个专门发表新诗的刊物,特组成“中国新诗社”,作为《诗》刊的“编辑兼发行者”。《诗》月刊因为主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出版,虽坚持一年多,却只出了七期,实际是不定期的《诗》刊。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诗》刊团结了当时的著名诗人60名左右,对新诗的成长与发展起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诗》刊主要发表创作,但也兼顾诗的理论。值得大笔特书的是叶圣陶写的诗论《诗的泉源》一文,最早指出“诗的泉源”是生活。这篇文章和鲁迅后来所强调的生活是小说的泉源,都表明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的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一节,的确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理论的概括与总结。
《诗》刊因出版太早,许多研究者见不到刊物,参阅极感困难。1985年上海书店计划影印,以广流传。当时叶老身体欠佳,特函请定居新加坡的刘延凌先生,以91岁的高龄写了一篇回忆录性质的序言,谈了《诗》月刊的筹备与出版经过。当时叶老的文章发在该刊第四号。这几期《诗》刊都是刘延凌负责编辑的。刘先生把诗与文的内容作了简明的回顾,表明生活是诗的泉源是我国新诗的优良传统。重温《诗的泉源》一文,更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叶老首先指出:诗人不要特殊化,“作诗”或“写诗”不是什么高人一等的事。“世间没有空虚无实,仅仅名为一个诗人的人。”他不屑空谈“关于诗是什么的问题”,只是着重指出诗的泉源是“生活”。他认为“假若没有所谓‘人类’,没有人类这么生活着,就没有诗这东西。……我们生而为人,怎能不说到生活呢?”他的解说,再明朗不过了。
叶老说生活有两种:“空虚”的生活和“充实”的生活。“空虚的生活是个干涸的泉源,也可说不成泉源,那里会流出诗的泉来?”“惟有充实的生活是汪汪无尽的泉源。说到泉源,就是泉水了,所以充实的生活就是诗”。“这不只是写在纸面,有字迹可见的诗呵!——当然的,写在纸面,就是有字迹的诗。写出与不写出,原没有什么什么紧要的关系,总之,这就是诗了”。叶老的话,实际是论述诗人的本质。只要是深入生活的人,都会有诗,区别在于写出与否而已。叶老正是从“人皆有诗”的根本观点出发,纠正当时有些诗人自视特殊,似乎高人一等。他说:“我尝这么妄想:一个耕田的农妇或是一个悲苦的矿工的生活,比较一个绅士先生的或者充实得多,因而诗的泉源也比较的丰富。我又想,这或者不是妄想吧?我们将以‘诗人’两个字加到那一类人的身上呢?若说,凡是生活充实的人便是诗人,似乎有点奇怪;或者专以称呼曾经写出些诗来的,又复觉得不安。……只将‘诗’人去称呼他们,对于同他们一样地具有充实的生活的其外的人,又将怎样呢?”叶老当时这些话,并非走极端,也非脱离创作实践,而是有感于自白话诗创建以后,有些生活空虚的人写的诗,只具诗之形而无诗之实。因此,他在指出诗有写出来的和没有写出来的两种之后,仍复归结到只有生活充实才能写出好诗来。他说:“因为生活充实,除非不写,写出来没有不真实,不恳切的。”
至于生活空虚的人,则与此相反。叶老当时是从二者尖锐对立之处发言。他指出:“生活空虚的人,也可以写诗,但只是诗的形罢了。……所以到我们眼睛里的诗,有满篇感慨,实际却浑无属寄的;有连呼爱美,实际却未尝直觉的。情感呢?没有;思虑呢?没有,仅仅具有诗的形而已,汲无源的泉水,未免徒劳;效西子的含颦,益显丑陋。”这正反两面的话,可算是一部“诗美学”的缩影,对近来那些脱离人民、疏远生活,专写所谓“内宇宙”,以歌唱“自我”为中心并自诩为著名的诗人以高视阔步者,难道没有一点儿启发作用吗?


第8版(副刊)
专栏:

  清浪滩神思
谭士珍
湖南有四水:湘、资、沅、澧。湘水最长,沅水最急。
沅水源于贵州,似一条张牙舞爪的凶龙,穿群山,越峡谷,由黔入湘,一路奔腾呼啸,注入洞庭湖。
有位诗人写道:如果说桂林的漓江是位温柔的妻子,那湖南的沅水是位凶暴的丈夫。诗人把这两条江水的性格加以形象地概括,使我们不能不敬佩他深邃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沅水经常发生祸事。有民谣唱道:沅水三大害,土匪、险滩、望乡台。沅水两岸,头上是千仞绝壁,脚下是咆哮江流,有的地方连猴子都难以攀登。那苦难的纤夫们,肩背长长竹缆,拖着沉甸甸的船只,肩膀磨成猴屁股,背心晒成乌龟壳,在急流险滩上爬行,在悬崖陡壁上攀登,榨干了汗水,累断了筋骨,稍有不慎,即摔断胳膊摔断腿甚至葬身鱼腹。为什么叫“望乡台”,意即逝者余恨难消,犹想登上河岸那高高的山峰,遥望故乡的妻室儿女吧!
沅水流入中段沅陵,北岸是武陵山脉,南岸是雪峰山脉,两大山脉把沅水挤得更窄了,更险了。有首民谣唱道:三垴九洞十八滩 滩滩都是鬼门关 早晨看到满河水 下午只见满河滩。
究其实,沅陵境内岂只十八滩,小滩不算,光有名有姓的险滩就有一百二十处。而十八名滩中,又以横石、九矶、清浪、瓮子洞最著,号称“四大滩王”。
清浪滩又是“王中之王”,从北岸大宴溪、小宴溪和南岸壶瓶山下的葡萄溪之间的潭口开始,至鸡窝洞,分上中下三滩,全长十五公里。中滩入口处名龙口,一河峋嶙乱石,有的位于两岸,有的突兀河中,有的隐藏水下。远看,只见岩石不见水,近看,才发现咆哮的河水在巨石中横冲直撞发脾气。
为求一线生存,船民便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汉朝一位名将马援(马援曾任伏波将军)南征,来到清浪滩,不幸遇难身亡,后人为了纪念马援,便在这里修了个伏波庙。离庙不远处有个地方叫烧纸铺,小街上专卖香烟、纸钱。当船至清浪滩前,人们就要到烧纸铺买上敬神的供品,然后低着头,虔诚地走进伏波庙祭奠神灵,祈求平安。船一启动,成群结队的乌鸦便在船上跟踪盘旋,这就是伏波将军的所谓三千乌鸦兵了。这些乌鸦长年累月吃惯了供品,养成了习性,当船民把早已准备好的饭粒抛入空中,“神兵们”准确无误地把饭粒叼住吞进肚里。那情景,也真够神秘而有趣的了。
从五十年代中期起,政府对沅水航道进行数次整治,改善了航行条件,但事故仍有发生。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决定在清浪滩下面兴建五强溪水电站,已列入“八五计划”重点工程,装机发电量达一百二十万千瓦。
前些日子,我来到五强溪电站工地采访,面对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战斗场景,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我伫立坝基上,确切地说,我是伫立在历史和未来的分界线上:未来是斩断千里沅江水,高峡出平湖,为“四化”建设发光发热;历史是波涛浪涌、险象丛生的清浪滩。一当大坝建成,沅陵境内所有险滩怪石将永远淹没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江水中。那带血的寡妇链,那揪心的望乡台,那斑斑点点用竹篙戳出来的蜂窝石,那一条条被苦难纤夫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将从大地上永远消失。


第8版(副刊)
专栏:

  爱山的人
鹿书信
他生在韶山
从小就爱山
他爱山的沉毅
一座座高昂着头
云雾奔涌如潮
凝聚着伟大的信念
他爱山的热情
万古不衰
任飞沙走石岁月老去
生命依然炽热如火
他生在韶山
从小就爱山
他是山的儿子
是被群山拥抱大的
他就是一座常青的高山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希望之光》是山东枣庄市电视台最近摄制完成的一部电视片。该片形象化、艺术化地反映了枣庄市作为科技兴农先进单位的突出事迹和成功经验,表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光辉侧面,展示出改革年代里新型农民的巨大创造力。              
           (鲁庄)
△《张果喜的龙年》是作家程关森的一本报告文学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全书热情歌颂了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组成了英气照人的人物画廊。
△北方青年诗人金克义的第一本诗集《抒情染色体》已由香港南洋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作者近年来的佳作一百零四首。
                         (文星)
 


第8版(副刊)
专栏:

  水边的怀念
——为一个累死在大坝上的村支书而歌
姜桦
怀抱鲜花的孩子和女人
不仅仅是你的
孩子和女人
他们像花环一样围绕着你
你舒展在水中的身体
轻松又疲惫
六天六夜,食物和睡眠
远离你 远远地
你扯着嗓子喊一声——
“共产党员跟我来!”
共产党员跟你来
不是党员的也来了
所有的心都塞在坝口上
风抽打着水浪
又合上你的眼睛
与你一起堵坝的人
擦完泪就牵牛走进了田野
孩子和女人在河坡上放羊、
牧猪、种庄稼
不仅仅是你的孩子和女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飞鱼追月(中国画) 于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