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英雄事迹感人肺腑 燕园师生心潮澎湃
抗洪救灾报告在北大反响强烈
本报讯 9月12日,“抗洪救灾报告团”安徽省代表团一行7人到北京大学为2000余名师生作了一场报告。灾区党政军民团结奋斗,抗洪救灾的无畏气概和英雄事迹震撼了北大师生的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统计,在2小时零5分钟的报告中,会场响起35次掌声。不少人眼里噙着泪花听完报告,有的甚至流下热泪。他们称赞报告“很精彩”,“语言朴实、生动,事迹实在、感人”。有的同学说:“报告说服力强,听后不仅受到一次教育,更获得一种信心,一股力量。”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纷纷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感到,抗洪救灾的动人事迹再次证明,我们党是伟大的,党和人民政府与全国人民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次抗洪救灾不仅战胜了百年不遇的大灾,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一位同学说:“在灾难和危急关头,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在大风大浪中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灾区群众的信赖,也提高了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图书馆系、无线电系和概率统计系的几位同学说,在抗洪救灾中,灾区的党员、干部、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关键时刻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冲锋在前,表现出很高的思想境界,的确令人钦佩。另一位同学说:“我过去议论得最多的是有些党员、干部的腐败作风。抗洪救灾中的大量事实告诉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灾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胸中有全局,心里装着群众,是过得硬的。”地质系一位同学指出:“这样大的水灾,要是发生在旧中国,肯定会酿成惨不忍睹的悲剧。这次有2亿人受灾,死亡不过千余人,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一位同学说:“以前,听到有个别人说社会主义不好,总觉得无力与之争辩。这次抗洪救灾斗争有力地表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的选择。”
听了报告,同学们还深深体会到,在特大洪灾面前,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升华。一方面是灾区人民团结互助,另一方面是所有炎黄子孙万众一心,情系灾区。这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共度难关的团结精神以及互助互谅的传统美德。一位同学说:“把抗洪救灾中所有的感人事迹汇集起来,可以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任何困难能压垮伟大的中华民族。”
                 (赵学文)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按 据新华社记者 郭玲春报道,52年前(1939年9月17日)晋察冀《抗敌报》刊登的《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致东根清一郎书》,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注意,认为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份备忘录”,是“一个民族与另一民族的对话”。值此“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特将本报图书馆收藏的《抗敌报》上所载的这封信全文刊载,标题和编者按语也照原样刊出,以飨中日两国读者。
诚如聂荣臻、舒同信中所言,“中日两大民族,屹然立于东亚,互助则共存共荣,相攻则两败俱伤。此乃中日国民所周知,而为日本军阀所不察”。“日本军阀法西斯蒂,不特中国国民之公敌,实亦日本国民之公敌也”。愿中日两国人民共记之,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使友谊世代相传。
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
  致东根清一郎书
日本军阀为中日两国国民之公敌
中国抗日非有仇于日本和平人民
《抗敌报》编者按:浦田好雄,是敌军的宣抚官,我们在一个战斗里面把他俘虏过来了。东根清一郎,是浦田的朋友,是敌军的宣抚班长。东根清一郎知道浦田被俘后仍在我军优待中,特致函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请释浦田好雄。下面是聂司令员、舒主任给东根清一郎的回信,随此信发出的尚有浦田好雄安慰其家庭,述说在我们优待中的生活状况的家信数封。现在浦田仍在我们的优待下,受着教育,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东根清一郎阁下:
书来,以释浦田好雄为请,并及中日战争因果,仆有不能已于言者,谨略陈其愚,幸以晓左右。
中日两大民族,屹然立于东亚,互助则共存共荣,相攻则两败俱伤,此乃中日国民所周知,而为日本军阀所不察。彼军阀法西斯蒂,好大喜功,贪得无厌,平日压榨大众之血汗,供其挥霍,战时牺牲国民之头颅,易取爵禄。既掠台湾朝鲜、澎湖琉球,复夺辽宁吉林、龙江热河,遂以中国之退让忍耐为可欺,日本之海陆空军为万能,妄欲兼并华夏,独霸亚洲。故继“九·一八”之炮火,而有芦沟桥之烽烟。中国迫于亡国灭种之惨,悚于奴隶牛马之苦,全国奋起,浴血抗战,戮力同心,以御暴敌,惟在驱逐穷兵黩武之日本军阀,非有仇于爱好和平之日本国民也。是非曲直,人所共见,阁下竟谓出于误会,岂非淆混黑白之语?
中国人民之生命财产,虽横遭日本军阀之蹂躏摧残,然为独立自由而战,为正义和平而战,其代价之重大,非物质所能衡量,故不惜牺牲一切,以与暴敌抗战到底。
日本国民既无夙仇于中国,未受任何之侵凌,强被征调,越海远征。其离也,委厂肆于城廓,弃田园于荒郊,父母痛而流涕,妻子悲而哀嚎,牵衣走送,且行且辍,虽属生离,实同死诀。其行也,车有过速之恨,船有太急之感,见异域之日迫,望故乡而弥远,梦幻穿插,生死交织,心逐海浪,不知何之。
及登中国之陆,立送炮火之场,军威重于山岳,士命贱于蚊虻,或粉身而碎骨,或折臂而断足,或暴尸于原野,或倒毙于山窟,所为何来?
其或幸而不死,经年调遣转移,炎夏冒暑而行,冽冬露营而宿。时防遭遇,日畏游击,征战连年,无所止期。军中传言,充耳伤亡之讯;家内来书,满纸饥寒之语。山非富士,不见秀丽之峰;树无樱花,莫睹鲜艳之枝。望复望兮扶桑,归莫归兮故乡。生愁苦于绝国,死葬身于异邦,能勿痛乎?
战争进行,瞬将两年。中国损失之重,破坏之惨,固勿论矣;日本死伤之多,消耗之大,又如之何?国家预算,增至一百一十万万,国民负担平均一百五十余元。日用必需,剥夺殆尽;军需原料,罗掘一空。长此继续,已是崩溃有余,设遭意外,其将何以应付?老成凋谢,竖子当国,轻举妄动,祸人害己。识此,日本军阀法西斯蒂,不特中国国民之公敌,实亦日本国民之公敌也。识者果一反其所为,东亚秩序,不难立定,世界和平,不难实现。
浦田好雄,在此安居无恙,所附家书,希以寄其父母。军中少暇,不尽欲言,聊布腹心,顺颂
安好。
                    聂荣臻
                    舒同
                     六月十三日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不忘“九·一八”立志振兴中华
辽宁南京等地开展纪念活动
本报北京九月十六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辽宁、南京、广东、北京等省市教育部门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表达学生们“不忘‘九·一八’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作为六十年前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事件的发生地,辽宁省教委在大连、抚顺、锦州等地举行了各种报告会、讲座,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青少年明历史,知荣耻,增爱国之心,立兴国之志。九月初,他们隆重推出了长达一百三十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勿忘“九·一八”》。沈阳市还在张学良旧居举办了纪念“九·一八”展览会,展出了大量实物和图片,曾经亲历“九·一八”沦陷之苦的老同志还进行了讲演,使参观的中小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南京市教育局从今年下半年起就开展了“勿忘‘九·一八’,牢记‘大屠杀’,立志振兴中华”的纪念活动,他们组织学生采访调查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感到“确实受到一次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从而更加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九·一八”前夕,南京市将继续组织学生进行这些调查,并播放新制作的《三十万的控诉》录像片。
据悉,广东省、北京市也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抗日运动史》出版
本报讯 《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抗日运动史》一书,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张爱萍题写了书名。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60周年,明年是“一·二八事变”60周年。关于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期的抗日运动,目前只有散见于书刊的简略零星的记述。曾经直接参加过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温济泽同志主持编写的这一史学专著,填补了我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段空白。
本书对于6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对于中国共产党在这两次事变中的抗日主张、斗争业绩及某些左倾错误,对于全国各阶层、各界人士(包括国民党在内的爱国将士)的抗日言行,都作了如实的全面的分析和评述。           
 (张清濂)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发布
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暂行规定
本报讯 记者魏玉凤报道:为建立和健全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国家教委最近发布了《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暂行规定》。
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中专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中等专业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中等专业教育形式。它是自学考试制度的一个重要层次,同时也是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中专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就业前的专业培训,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中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同时管理全国中专自学考试工作。中专自学考试主要是地方性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同时管理本地区中专自学考试工作。
《暂行规定》指出:中专自学考试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开考条件的实际可能设置考试专业。用人部门要求开考本系统所需专业的,可委托省考委组织办理。任何单位和部门不能自行组织中专自学考试;凡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或经过严格考核确认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的限制,均可参加中专自学考试。报考人员可自愿选择考试专业,但根据专业要求对报考对象作职业上必要限制的专业除外。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生不得报考。中专自学考试实行单科累计制度。课程考试合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次该部门课程的考试。
中专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获得者,在职人员可以当干部(技术人员),也可以当工人。可由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本着学用一致的原则,适当安排;非在职人员(包括农民),可在用人部门需要并有增人指标的情况下,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或聘用。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军侵华战争》出版
本报讯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真实地揭露日军侵华全过程的历史巨著《日军侵华战争》。该书从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写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止,共4卷8章,220万字,附图185幅。此书由新四军老战士、原沈阳军区空军某军参谋长王辅撰写。他查阅了大量中外文资料,结合自己对日作战的亲身经历,经过8年辛勤笔耕完成了此书,对揭露日军侵华,进行全民国防教育和军事研究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姜平 李义福)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公关学校招考第二期学员
本报讯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公关学校首届培训班日前在京圆满结束,现正招考第二期学员。这所学校旨在适应北京公关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公关人才。为此聘请了多位专家、学者授课,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办活。首届80名学员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有的单位也到该校挑选公关人员。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6届全国发明展览会10月在西安举行
本报西安电 记者景险峰报道:由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第6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将于10月下旬在西安陕西工业展览馆举行。这届展览会旨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调动广大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速技术发明成果的转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由陕西承办的这次展览会,实行发明展览与技术贸易相结合,技术贸易与金融扶持相结合,发明成果展览与新技术产品销售相结合,会前技术转让与会后落实相结合。通过“四个结合”,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做贡献。据悉,参加本届展览会的代表团,除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的50多个大型团队外,港、澳和台湾地区的民间人士也将赴会参展。同时,还邀请各国驻华使馆的科技参赞参加本届展览盛会。
本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与历届相比,将是参展发明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展出的高新适用技术发明成果在1200项以上,工业方面的发明成果比例明显增加。此外,还将展出500余项技术发明新产品和少量名、优、新、特产品。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杨武敏摄影画册《风流人物》出版 本报讯 新华社主任记者杨武敏的100多幅摄影作品最近由新华出版社结集出版。
这本题为《风流人物》的摄影画册,收入了作者近10年来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画家所拍摄的人物照片,其中有华罗庚、茅以升、贝时璋、黄及清、周培源、严济慈、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袁隆平、陈景润、蒋兆和、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恽寿平等,照片形神兼具,显现了这些科学家、画家们的风姿。
这本画册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毕全忠)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军首届药品不良反应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 记者赖仁琼报道:全军首届药品不良反应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160名来自各医学院校、医院的专家学者为保障人民健康献计献策。
随着医药品种的不断开发,各种新药纷纷问世。在带来医药繁荣的同时,因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困扰着医务人员。1988年,全军首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在解放军总医院建立。
研讨会上,这个医院的代表就几年来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作了全面总结,并展示了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研究的新成果。与会代表还就国内外药品不良反应监察现状及实施办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此次研讨会由解放军总医院发起并主办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科文简讯
△由清华大学主办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国际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会议9月1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到会代表来自美、英、德、瑞士等17个国家和地区共14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25篇。这些论文汇集了国际上机械CAD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金仁第)
△日本友人若林千惠子女士一行日前在京代表日本近千个家庭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了25台钢琴和11台电子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将把这批钢琴、电子琴转赠给北京、天津、唐山等地的儿童活动场所。 (秋芳)
△由当代企业家心理丛书编委岱岷、王乔等主编的《来自企业的报告》近日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应用心理问卷形式,描述了当代企业家工作、生活风貌,展示了企业家在改革创业中心理发展的轨迹,同时对企业和企业家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做了多层次的探讨。  
     (锡兵)
△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科学学科的工具书——《社会科学学科辞典》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阐释了社会科学领域众多学科的起源、发展沿革、流派、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  
 (马文莉)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第5届全国学术讨论会于9月17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召开,来自医学、动物和植物界的微生态学研究工作者160余人交流了近年在微生态学领域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  
  (严志农)
△解放军第272医院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开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新疗法,经临床资料验证,该法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高达100%。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肝囊肿,还可治疗肾、卵巢等各类囊肿性病变。 (吕国英)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镜高悬启后昆
——从一套丛书的出版看老一代人对后代的深情寄托
新华社记者 董践真
一面历史明镜——我国第一套大型《九·一八事变丛书》,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高高悬挂起来。
为这套丛书的出版,邓小平题写书名。江泽民、杨尚昆、邓颖超都分别题词。9月7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在百忙之中来到人民大会堂,与我国部分著名史学专家、出版专家、老将军,纵谈出版此书的意义所在。李瑞环指出: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内面临艰巨任务的特殊形势下,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近代史教育,使全国人民更加振奋、自强、团结,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显得十分迫切。
一套丛书的出版,牵动了这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引起社会各界如此众多人们的关注,这在新中国出版史上还是罕见的。
“不懂历史,就不懂建设”
昏暗的灯光下,一位79岁、一位76岁的白发老翁,正埋头伏案、字斟句酌地修改一篇稿子,写字的手有些颤抖。长长的两个多小时,稿纸的四边空白处补满了一行又一行蝇头小字。
这二位老人都是现任中顾委委员。76岁的是郭峰,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79岁的是宋黎,原省政协主席。他们正在合作修改参加《九·一八事变丛书》出版座谈会的发言稿。
“不懂得中国历史,就不懂得如何建设中国”,这是参加《九·一八事变丛书》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们的共识。去年夏秋时节,吕正操、郭峰、李荒、宋黎,应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邀请,担任了这套丛书的出版顾问。他们从这套丛书编委会的组成到书稿编写中注意的问题,都有过极为重要的指导意见。
郭峰经常叮嘱出版局的同志要不断加深对小平同志“10年失误,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理解。在我们同他交谈时,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己在读小学时唱过的歌:“日本小鬼真正完,夺我旅顺大连湾,12年(民国12年)3月26日,期满了他也不归还!”他深有感慨地说,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烙印最深。
宋黎是“九·一八”事变的目击者和东北群众抗日的组织者之一。他目前已没有精力参加别的活动,但关系青少年教育的活动则有请必到,每到必讲。他深情地说:“孩子们只有懂得了历史,才能看清西方反动势力的实质,才能懂得为什么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
年已86岁高龄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吕正操,对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深情地对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同志说:“经历过‘九·一八’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们老一辈人不讲,谁还知道?!把这段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用丛书的形式记载下来,教育后人,让子孙后代不忘国耻,是我们的责任。”为了出好这套书,从确定选题到丛书出版后的宣传,他都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
“教育后人,责任在肩”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辽宁。辽宁一些“老出版”深感有责任向国内外提供一部关于“九·一八”的权威性信史。
去年春,省新闻出版局提出这个出版计划之后,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确定把它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充闾和副省长林声出任了丛书的主编。他们主持编委会对丛书编辑工作提出4条原则:政治与学术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积累、鉴别、取舍;事实说话,信而有证;同时顾及国内国外读者;获取学术研究成果和宣传教育效果双丰收。在这4条原则指导下,出版局组织起了一支有较深造诣专家学者组成的作者队伍。
当书稿进入终审阶段,两位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审稿、改稿,或在出差的途中,或在深夜的灯下。一次,副省长林声审阅书稿已至深夜2点多钟,大脑的兴奋却仍未止息,于是即兴写下了一首诗:“一镜高悬启后昆,志图如铁铸昆仑。千秋钢鉴血书就,长城万里壮国魂。”
身居京城的出版家戴文葆,年近古稀,正担负着一项重要紧迫的编辑任务。听说《九·一八事变丛书》的事后,冒着酷暑天气义务审了几十万字的书稿,并详详细细地把自己的十几条修改意见写成了一份20页的书面材料。当辽宁的同志向他表示谢意时,他却认真地说:“应当得到感谢的是你们。你们干了一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事。”
辽宁省内外一些史学专家对《九·一八事变丛书》的关注,更是别有深情。辽宁大学教授陈崇桥负责通审丛书全部稿子,在史实、观点上把关。他夜以继日,一丝不苟,有的章节甚至审阅多遍,使书中每一字、每一句尽量达到事实准确无误。他说:“累点苦点算不了什么,为教育后人的事业尽一份责任,是我晚年的心愿。”
经过社会各界齐心努力,艰苦奋斗,仅一年时间,一部由6卷、近250万字组成的“九·一八”大型丛书问世了。我国一些著名史学专家和出版专家给予它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统一的一流水平。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一套丛书的出版凝聚了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对后代的深情寄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董铎教授身患癌症,仍坚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低温核供热堆”的指挥和组织攻关工作。现在,董铎教授(右)又在进行“八五”科技攻关项目——200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研究。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