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音乐史上的丰碑
——贺绿汀谈抗战救亡歌曲
戴鹏海
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60周年。60年前,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一起,开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十几年中,创作并演出了许许多多表现时代、反映人民心声的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巨大作用,鼓舞、激发了人民大众的抗日爱国情绪,而且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准,写下了中国音乐史极其辉煌的篇章,留下了不少精品,久唱不衰,至今传诵。
贺绿汀同志是我国当代老一辈杰出音乐家。30年代,他在投身救亡运动期间,创作了《心头恨》、《谁说我们年纪小》等救亡歌曲。后来,他又在演剧队、大后方和根据地从事创作和教学。著名的《游击队歌》、《干一场》、《保家乡》、《垦春泥》、《嘉陵江上》等抗战作品,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可以说,抗日救亡的岁月,是贺老创作生涯中最活跃、最具光彩的时期。
最近,我走访了已经89岁高龄的贺绿汀同志,请他就救亡运动和抗战期间的歌曲创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抗战救亡歌曲的发展历程时,贺老说:30年代的救亡运动和后来的战争,是一次包括音乐界在内的全民总动员。日本的侵略,极大地激发了音乐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他们的民族意识。甚至连《毛毛雨》、《桃花江》的作者黎锦晖,也改弦易辙,创作了很有气势的救亡歌曲。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贺老说:“九·一八”事变那年,他正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经常和同学、群众参加救亡集会,但大家都苦于没有合适的歌曲唱。当时在基督教青年会的刘良模只好把一首外国曲调填上“救救救中国,一齐向前走”的词,指挥大家高唱。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黄自为首的“音专”师生,突击创作了一批救亡歌曲。其中黄自作词谱曲的《抗日歌》(后改名为《抗敌歌》),曾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从1933年起,聂耳的救亡歌曲陆续问世。他的《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等名作,把当时的救亡歌曲创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并且借助进步影片的媒介,迅速传播开来。这些作品使救亡歌曲在更大的范围内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聂耳不愧是“开路先锋”。到了1935年前后,随着救亡运动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并向全国辐射开去的救亡歌咏运动也应运而生,并且在“一二·九”学生运动时达到了高潮。救亡歌咏运动的出现,好似荒山烈火,顷刻之间成为燎原之势。当时上海的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是吕骥和刘良模。他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冼星海是救亡歌咏运动的主将,写下许多有影响的救亡歌曲。这个运动还造就了一批作曲人才,如周巍峙、孙慎、麦新、孟波等。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吕骥的《中华民族不会亡》、任光的《打回老家去》、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张寒晖的《松花江上》、阎述诗的《五月的鲜花》等,都是当时街头巷尾随处可闻的。人们正是在这些或昂扬、或悲壮的战歌声中,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
贺老对八年抗战期间的歌曲创作评价极高,认为是我国歌曲创作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全面抗战催发了音乐工作者的积极性。数以百计的作曲家自觉地投入现实斗争,谱写了成千上万首歌曲。其中的优秀之作,不仅体裁形式丰富多样,而且兼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比较完美的结合。一些抗战名曲,如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夏之秋的《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刘雪庵的《长城谣》、陆华柏的《故乡》、张曙的《保卫国土》、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和《黄河大合唱》、吕骥的《开荒》、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后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延安颂》、马可的《南泥湾》、安波的《拥军花鼓》、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流传面极广,有的甚至今天还在传唱。
在谈到抗战救亡歌曲的影响和作用时,贺老说:整个抗战期间,到处都是抗日歌声汇成的海洋。这些歌曲有如空气、阳光、雨露,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部分,激起了整个民族抗战的情绪,动员了无数同胞直接或间接参加抗战工作。正如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的:当年许多热血青年,就是背着背包,高唱抗日救亡歌曲,踏上征途,奔赴延安的。
贺老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现在回过头再看看抗战救亡歌曲是怎样产生发展的,仍可以从中得到诸多启示。(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古调新声入京华
——看琼剧《青梅记》有感
  裘之倬
在金风送爽的季节,海南省琼剧院一团应邀来京演出大型历史传奇喜剧《青梅记》。他们精湛的艺术和良好的台风得到首都观众的称赞。
琼剧是地处祖国边远疆域海南经济特区省的主要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有三百多年历史。琼剧与潮剧、闽剧渊源甚深,是同属闽南语系的方言剧种。琼剧对东南亚诸国的琼籍华侨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乡土情韵是联结海内外赤子的纽带。建国后,琼剧曾数度出访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等地,并三次晋京演出。这次海南琼剧院一团第四次晋京,是海南建省办经济大特区三年多来的第一次。
《青梅记》是李放和周斗光共同创作的。他们取材于《琼州府志》和流传在琼山、海口一带的民间传说。故事描写元朝文宗皇帝图帖睦尔青年时代被贬谪海南,邂逅琼州宣抚司都元帅陈谦亨府内歌姬李青梅,因慕其美貌聪慧而苦苦追求。当图帖睦尔得到朝廷赦免,即将返京登基之际,他更加渴望封李青梅为王妃。但李青梅与帅府教书秀才顾慎言早已以心相许,不羡慕富贵而拒绝王子的苦恋强求。王子只好题诗自叹,怅然北返。
琼剧《青梅记》从敲响开头锣到曲终幕落,其神韵情趣,缭绕萦回,久久不能消散,给观众感受很深,从编导的意图到演员的演技发挥,其效果都体现着一个“奇”字与一个“梅”字,不但情节曲折,构思奇巧,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形象突出,尤其主角李青梅从性情气质,品德风度到姿色都称得上是天涯奇女。且看图帖睦尔王子“欲扶国色登瑶台”,李青梅却“孤芳不俗”与顾慎言同唱“月魄冰魂贵知音”共斥“王孙多情空断魂”,在皇权及富贵的诱惑逼迫下,李青梅洁身自好,宁愿以死拒妃,一心一意许身于贫而有志的教书郎。李青梅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脱窠臼,风韵可人,从剧情到人情都赋予浓烈的乡土味和时代感,发人深省。
《青梅记》共七场,始终围绕一个“梅”字,通过“慕梅”、“探梅”、“迷梅”、“争梅”、“醉梅”、“访梅”、“颂梅”等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层层拓展,步步深化,直到末场剧情一下子推向高峰,少王“改封”为“赐妃”青梅与顾慎言“拜堂”作结,出奇制胜,这既不是传统的皆大欢喜,又非故意造出的悲剧,让观众留下莫大遗憾。此际间,观众看到图帖睦尔少王只好挥笔赋诗喟叹:“自笑当年志气豪,手攀红杏弄金桃;溟南地偏无佳果,问着青梅价也高”,再配上一幅《梅花图》作为收场,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全剧的深刻意蕴和情愫,真可以说是一出诗化了的新编历史剧。
善于扮演小旦、闺门旦的王荷花是一位脱颖而出的琼剧新秀。她注重人物深层心理的挖掘,把李青梅不爱图帖睦尔王子的形象意态,演得惟妙惟肖。在“醉梅”那场戏里,王子上了青梅的小艇,满以为偷香摘蕊已成定局,李青梅却给王子来个半酸半辣,内苦外甜,强颜欢笑,最后略施诸葛计,让王子“春风得意泛舟来,满艇空载明月归”。王荷花演得轻巧活泼,透过身段动作和富于变化的脸型眼神,把角色演活了。饰演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图帖睦尔王子的胡俊杰,是一位在琼剧舞台上倾倒不少观众的中年演员,他把迁尊降贵痴情追求出身卑微的歌姬李青梅不就的苦恋百态,表现得淋漓酣畅,别具神韵。他的表演注重气质,节律准确,唱腔甜畅,是琼剧界一位有才华的文武生。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理性与抒情的融合
——读《寻找格林先生》
  郭风
罗强烈的散文,把理性概括融化在对于外部世界,即社会、自然、人的行为等等方面的个人艺术感受的描绘和抒情之中;这些理性概括其实又带有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的强烈色彩。在《寻找格林先生》一书中,第一辑《经历:两个时间》,第二辑《想象!逃向绘画》中有不少篇章都是理性概括与艺术描绘和抒情相融合而出现的特殊的思想境界的佳作。而在这类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两种空间》、《逃向绘画》、《高原神话》、《我们的高原》等。其中《我们的高原》,是一首对于中华土地和儿女的赞歌。像中华儿女那么崇高,又有些像土地那么沉郁。顺便说一句,像这种感情激昂而思想境界崇高的、具有赞歌以至政论性质的散文,是很值得人们严重注目的。
罗强烈同志的散文作品,有些是属于社会评论性质的,这些作品主要收在第三辑中,它们短小,笔锋犀利,见解新颖。而另外有一些作品,如《山中的路》、《妈妈与孩子》以及《祖母的两棵树》等,也非常令人喜欢。它们大致描绘作家的亲人和个人儿童乃至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但显然作家的艺术构思已使作品远远超脱于这类题材的一般意义之外。譬如《山中的路》固然写母子之情(很感人的!),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经历孕育出意象,意象使经历闪光”,读罗强烈的作品,不可不注意作家的这类自白。作为书名的《寻找格林先生》是一篇很独特的力作。对于此文,作家在序言中也有很精彩的自白,本文便不多说了。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第二届农林科教电影汇映和农林科教影片“丰收奖”评选活动在全国展开。
汇映期间,将放映200多部有关农、林、牧、副、渔等业方面的科教影片,还将开展有农民代表、农技推广部门、农村放映单位参加的“丰收奖”优秀农林科教影片评选活动。             
 (刘庆增)
△大型工具书《儿童文学辞典》,最近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选有辞条1730多条,计95万字。      (文)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奇迹
  张惠芳
莫非他患了夜游症?
竹林村党支部书记赵明恩一连几夜在山中转悠。山路崎岖,他的思路也坎坎坷坷。竹林村,花泉沟,光秃秃的沟岭哪有竹影,何见花泉?
他曾领着人打井,在石头上凿呀凿,凿了八个月,妻子临产,他还在井里;妻子难产、病危,等翻山越岭送进医院,人已断气了。他抱住妻子恸哭,给妻子坟头添上一捧土,牙一咬,又去打井。打了几年,只在大山上凿了几个干窟窿。可他不认这个“命”。
寻水必先寻财。要旺泉必先旺财。旺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集体富了,腰杆才壮,才有力量战胜大自然的挑战。怎个富法?过去这六沟六岭十三村,五百多户,只靠人均零点七亩“望天收”的薄地糊口。在改革的春风中,他的思路像惊蛰的龙翻腾起来,发现了大山的宝库——就是那满山石头!
经过了七天七夜的辩论,竹林的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决心跟着赵明恩大干一场。赵明恩心里压着竹林的今天和明天,思虑过甚,本来浓黑的头发大绺大绺顺着指缝往下掉,四十多岁过早谢了顶,他硬撑着,指挥学校拆破庙建新楼,指挥工厂建窑,煤矿建井……
一九八八年元宵节,十七个企业的十七辆彩车在锣鼓鞭炮声中浩浩荡荡开出竹林工业区,但赵明恩眉心未展。竹林农家依山就势盖起了一幢幢连城里人都眼馋的“别墅”小楼,可美中不足的是缺水。竹林一年要花十万元从山下买水。
“要不惜一切代价找水!”这时的赵明恩财大气粗。他从省里请来了水利专家。第一座钻塔耸立起来,可水量不大,竹林白扔了三十万元。
紧接着,第二支打井队开进了北山洼。一九八九年柿子开花时节,藏在一百四十四米深处的一股水终于给捕捉住了。剪彩那天,十八面大鼓十八面镲和着万头火鞭把嵩山北麓震得颤巍巍的。清凌凌的水掺着多少人的泪花“哗哗”喷出,赵明恩庄严宣告:“竹林吃水贵如油的时代结束了!”
有了全国劳动模范赵明恩这个好带头人,竹林村的奖牌在不断增加:“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单位”、全省“双文明村”……一九九○年比一九八○年,社会总产值增长近四十倍。
竹林出了名。明恩再大跨一步时,省里给他肩头又压上一副担子,带上兰考县东坝头乡。乡党委书记焦跃进拜明恩为师,明恩认真“传艺”。他带着跃进“过五关斩六将”上了两个企业。焦跃进带着全乡干部参观竹林,又一次悟到这个真理:“关键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明恩心事未减。随着工业发展用水量加大,第二口井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今年仲夏,北京地质队来到竹林,第三口井又要开钻了。
山腰一泓碧波,是竹林前年修的养鱼池,一万尾黄河鲤鱼和草鱼上了竹林山,这不能说不是个奇迹。明镜映出蓝天白云,也映出明恩的性格,这是在向大自然挑战,是一种庄严宣示。最近他谢顶多年的额头萌生了一层黑发,他压根儿没用“魔水”,也算得上一“奇”。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歌舞团近日推出一部大型乐舞《华夏古韵》,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用乐舞的形式,展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风貌及璀璨的艺术文化。图为演出剧照。叶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