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周年喜迎国庆 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曲壮歌
  ——关于首钢二高炉的报告
本报记者 江世杰
本来,企业对某一主体设备大修改造,是一件例行的、平常的事情。然而,首都钢铁公司新二高炉的竣工投产,却产生了轰动效应:从5月18日剪彩以来的近4个月内,先后有4000多位国内外人士专程前往考察、参观。他们中间有高层领导人,有各地各部门领导,有学者专家,也有外国元首、冶金行家和各国驻北京商社代表……
首钢二高炉大修改造,是拆除原有30层楼高、1.3万吨重的高炉,只保留地下基础,其余全部重建,安装总量达2.5万吨,相当于5000辆5吨卡车的载重量。按冶金部定额匡算,工期至少需要100天。然而,首钢从3月21日停风,到5月15日送风,仅用55天时间,原来1327立方米的老二高炉,就被1726立方米的新二高炉所取代!
1979年底建成投产的老二高炉,就采用了当时国内外先进技术37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次二高炉大修改造,又在原有基础上采用了国内外23项具有90年代水平的新技术。
例如,采用首钢独创的矮胖炉型,使高炉在没有增加高度的情况下扩大了有效容积,日产生铁由原来的3000吨增加到5000吨;在已经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1000多个监测点,使冶炼中所有的检测项目都可以在首钢制造的麦康计算机监视器上显示出来;采用当代最新软水冷却新工艺和高性能耐火材料,使高炉寿命在强化冶炼条件下大大延长;我国第一个装备环行吊车的圆形出铁场的建成和干法除尘新技术的采用,不仅使高炉压差发电能力提高30%,节约用水20%,而且使炉前作业环境大为改善……
参观人流中的许多冶金专家,对二高炉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北京科技大学教务长、炼铁专家黄务迪说:我搞了一辈子炼铁,今天终于在自己国家看到了圆形出铁场!日本新日铁公司驻京首席代表说:我们公司也有圆形出铁场,但却没有环行吊车!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海默先生说:首钢二高炉的技术,在世界上是绝对先进的!
衡量高炉生产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是高炉利用系数,它表示高炉一立方米有效容积一昼夜产铁的吨数。1990年我国除首钢之外的其他九大钢铁公司,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为1.777,一些发达国家高炉利用系数,大多在2.0—2.3之间徘徊。首钢新二高炉是以矮胖炉型为中心,以利用系数达到3.0为目标进行设计的,计划投产后15天系数达到2.0,25天系数达到2.5,下半年达到系数3.0。结果呢,据炼铁老专家李马可介绍,在高炉利用系数较高的日本,高炉大修后系数达到2.0的最短时间是一个月。8月28日利用系数已经达到2.885,实现系数3.0的时间可以大大提前。
“兵马未动,设计先行”。首钢设计院30多个专业的设计人员,从1990年8月25日接受任务后,只用了97个日夜,就完成了按常规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量——16个系统大大小小近万张图纸。有的同志为搜集设计资料,短短十几天中北上唐钢、宣钢,南下武钢,白天听专家讲课,晚上就凑在一起研究、消化到手的资料,甚至坐火车赶路也在议论设计方案。有的同志为了准确求得设计数据,忘却了白天黑夜的概念,有的竟然因为见阳光太少而得了“空调病”——手上、脸上长了一块块红斑。
——“设计”与“设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由图纸变成实物却颇费心血和力气。二高炉新制造的设备和钢结构总量为1.18万吨,其中近5000吨非标准设备全由首钢三大机械公司承担。首钢重型机械公司所属的设备结构厂,背回了高炉围板、压力容器、环形吊车梁三块难啃的“骨头”。为了按时完成这些任务,许多职工几天几夜不回家。有一部分任务需要两个焊工挤在不足一平方米的空间同时操作,焊接烟雾在箱形梁中又难以排除,致使先后有几十名焊工在工作岗位上晕倒。
在这里,常常是车间领导把工人从箱形梁中强拉出来,不一会儿他们又操起焊枪钻了进去。
——3月21日,服役12年的二高炉停止送风,大修改造工程正式开始。在这方圆100米的地盘上,7000多人展开了多层立体交叉作业。所有参战人员,从大修改造总指挥部的正副指挥,到16个系统的数百名作业队长,到各个班组的普通工人,个个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人人都明白肩负的责任,“确保55天竣工”成了大家的共同意愿,“做天下主人,创世界第一”成为人们的共同誓言。在这55天时间里,多少人废寝忘食,多少人带病上阵,多少儿女顾不上孝敬双亲,多少年轻母亲含泪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阿姨,多少人为克服新冒出来的难题而绞尽脑汁,多少人为加快工程进度而呕心沥血……正如首钢领导人讲的:可以说参加二高炉会战的每一位职工,都有一段可赞可颂的动人故事!
新建的2号高炉矗立在那里,它向参观者述说着首钢人的事迹,又展示着更深刻的道理。首钢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具体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的样子。
(附图片)
大修改造后的首钢二高炉全景。 杨国东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型语言教学设备受到欢迎
北京亚光电教设备厂生产、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LLS—1000型微机控制语言教学设备自问世以来,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今年一至七月,产品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
    (伊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湖南省教师奖励基金会成立
湖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九月十日正式成立。这个基金会在两年的筹备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各级干部带头捐款,到目前为止,共募集基金五百二十七万元。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国产七十一厘米大彩电面市
由广东康惠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CONIC(康力)七十一厘米大屏幕彩电,最近在北京、上海等市场推出。这一产品填补了国内七十一厘米大屏幕彩电生产的空白,并通过了美国UL标准。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宁夏举办穆斯林食品博览会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宁夏穆斯林食品博览会”,九月十一日在宁夏商业大厦开幕。十多类四百多种穆斯林清真食品参加博览和展销。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茂名万吨级油品码头已建成
专为我国南方石油工业基地——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服务的万吨级油品码头日前建成。坐落在广东电白县水东港的这个码头,是茂名石油工业公司为加快石油产品外运,扩大油品出口动工兴建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近12年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
 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3.8%
货币工资由年人均668元提高到2140元工资外收入福利性收入增长更快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傅刚)据劳动部提供的材料,从1979年到1990年,我国职工的货币工资已由年人均668元提高到2140元,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工资年均增长3.8%,相当于1952年到1978年间年均增长0.38%的10倍。
据劳动部工资司司长闪淳昌介绍,过去的1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年来城镇职工个人收入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奖金、津贴的增长超过了标准工资的增长。从1978年到1989年,全国职工标准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重由85.7%降至54.8%。二是工资外收入(职工从工资总额以外得到的现金和实物)增加较快。“七五”期间,全国职工工资外收入大约增加568亿,年均递增30%,明显快于工资总额年均递增16.4%的比例。三是福利性收入增长快。1990年,职工从单位和国家间接享受的各种福利和补贴约892亿,相当于工资总额的37.8%。


第1版(要闻)
专栏:

  学习抗洪救灾英模精神 增强全国人民凝聚力
首都举行抗洪救灾报告会
江泽民李鹏万里李瑞环等亲切会见报告团全体成员
江总书记强调当前最紧迫的是安排好灾民生活,搞好生产自救
据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孙本尧、赵鹏)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在会见抗洪救灾报告团成员时,高度赞扬他们在抗洪救灾中的英雄模范事迹,希望通过他们的报告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
江泽民说,中国人民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大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在这次抗洪救灾中,灾区的党政干部、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广大群众万众一心,取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
他强调说,洪水消退之后,摆在灾区领导和群众面前的任务很重。当前最紧迫的是灾民的生活问题,要安排好灾民的生活。冬季快到了,我们要进一步兴修水利,搞好生产自救。
江泽民对报告团寄予很大希望,他预祝报告成功。
报告前,江泽民、李鹏、万里、李瑞环、田纪云、李铁映、丁关根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
抗洪救灾报告会是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由中宣部举办的。这次来京给首都人民做报告的,有安徽省的14位同志,江苏省的13位同志,南京军区和武警的6位同志。
上午9时,抗洪救灾报告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安徽省阜南县委书记邓成标首先报告了濛洼蓄洪区两次蓄洪,濛洼人民为保淮河大堤甘愿作出牺牲的事迹和精神。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姜永荣介绍了组织百万灾民安全转移的壮举。常州市公安局团委副书记张翔介绍了市公安干警和武警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抢运即将爆炸的电石的经过。
在报告会上,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缪国亮介绍了全军十多万官兵全力以赴抗洪抢险的事迹。在1个多月的抗洪斗争中,这个军区的官兵转移灾区群众几十万人,救出遇险群众4.7万多人,在安徽、江苏抗洪救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报告会的主席台上,坐着一位来自安徽农村的妇女。她叫朱彦清,是长丰县仇咀村共产党员。在大水袭来时,她抢救并精心照料五位五保老人,自己病重的儿子却因来不及照料失去了生命。当报告人介绍完她的事迹时,全场听众向她致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安徽省凤阳县亮岗乡农民张作海也登台介绍了他驾驶小船救起800多名遇险群众的事迹。人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中国农民患难相助的美德。六位报告人讲叙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报告摘要见三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王忍之在大会上讲话。他代表中宣部,代表听报告的党政军机关干部和工人、市民、学生、战士,向报告团的全体同志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在抗洪救灾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并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灾区军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讲话见三版)
中央和国家机关8个部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及北京市的干部职工和高校学生6000人听取了今天的报告。
(附图片)
9月11日上午,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抗洪救灾报告会。会前,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总书记会见黄金辉总统
说各国都应和睦相处中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 记者刘鋆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下午在钓鱼台芳菲苑会见了新加坡总统黄金辉。江总书记指出,虽然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有许多不稳定因素,但国家之间关系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各国都应和睦相处。
会见时,江总书记首先对黄金辉总统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对中新两国友好关系顺利发展表示满意。他说,早在1980年,他就访问过新加坡,新加坡城市建设、社会秩序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新加坡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江总书记介绍了我国积极发展同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情况。他指出,中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把经济搞上去。应客人的要求,他还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并说中国将继续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黄金辉总统说,尽管这是他第一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过去未见过江总书记,但从报道和书刊上对江总书记已有了解。他对中国领导人在繁忙的活动中抽时间同他见面感到非常高兴。
黄金辉总统表示,希望两国加强经济合作,分享技术和经验,以建立更密切的经济关系。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故友重逢 分外高兴
 江泽民李鹏分别会见撒切尔夫人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 记者刘鋆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会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故友重逢,分外高兴。”江泽民同撒切尔夫人就国际形势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广泛、友好、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江总书记说,1988年在伦敦曾和撒切尔夫人相见,并有过一次很好的谈话。他在谈到当前国际形势时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于国内形势,江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
会见前,江总书记与撒切尔夫人合影留念。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刘述卿参加了会见。
会见结束后,江总书记在养源斋设晚宴款待撒切尔夫人。
今天中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会见并宴请了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是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邀请于10日抵达北京的。12日,她将启程前往香港。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 记者刘水明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双方就如何进一步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和政权的顺利交接,以及苏联的变化对世界格局所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在回顾几年来英中关系的发展历程时,撒切尔夫人说:“英中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邓小平先生为此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撒切尔夫人请李鹏总理转达她对邓小平的亲切问候。李鹏对此表示感谢。
李鹏对撒切尔夫人说:“邓小平同志身体很健康。我将尽快转达你对他的问候。”
会见中,撒切尔夫人对中国今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表示慰问,并赞扬中国政府卓有成效地应付了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撒切尔夫人说,她本人支持保持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她认为这样做不仅对中美双方有利,而且对香港也很有利。
李鹏曾于1986年访问过英国,在与撒切尔夫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会见中,宾主还愉快地回忆了在伦敦见面时的难忘情景。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齐怀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刘述卿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会见越南外长
李鹏说:中越关系正常化已提上日程
阮孟琴说: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愿望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 记者刘水明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越南外长阮孟琴时指出,中越两国应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越关系的正常化,将不影响两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友好关系。
李鹏对阮孟琴外长访华表示欢迎,对两国外长举行会谈取得圆满成功表示高兴。李鹏说,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他说:“由于国际社会的努力,特别是柬埔寨四方的努力,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已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柬埔寨问题政治解决的进展,中越关系正常化已提上日程。”
会见中,李鹏还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阮孟琴外长感谢李鹏总理在百忙中抽时间会见他本人及其一行。他赞成越中两国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他说,越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符合越中两国人民的愿望,同时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阮孟琴表示同意中国对国际形势的看法,赞成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阮孟琴说,他的代表团亲眼看到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等会见时在座。
(附图片)
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北京中南海会见越南外长阮孟琴。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爱联合公报
新华社莫斯科9月11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爱沙尼亚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爱沙尼亚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爱沙尼亚共和国政府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决定两国自1991年9月1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两国政府同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爱沙尼亚共和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沙尼亚共和国政府承诺不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正式的、官方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支持爱沙尼亚共和国政府为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所做的努力。
两国政府同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惯例,互相为对方在其外交代表履行职务方面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完全支持爱沙尼亚共和国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沙尼亚共和国
     政府代表                政府代表
   田曾佩(签字)             因·利密茨(签字)
              1991年9月11日于塔林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和爱沙尼亚建交
新华社莫斯科9月11日电 9月10日至11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在爱沙尼亚共和国首都塔林同该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因·利密茨就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了谈判。双方于11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爱沙尼亚共和国建交联合公报。
爱沙尼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阿·吕特尔10日会见了田曾佩副外长。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就进一步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问题交换了意见。爱沙尼亚共和国经济部副部长马·奥尔曼也会见了田曾佩副外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