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搞活流通 促进经济顺畅运转
  孙希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流通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与流通的框架在逐步形成,流通渠道增多,市场竞争活跃,国家对流通的宏观调控已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当前流通领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通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社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逐步缓和,市场商品供应比较充裕,通货膨胀受到抑制,市场管理日趋完善,流通秩序逐步好转,居民储蓄持续增长,金融形势比较稳定。
但是,流通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一是市场销售疲软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销售,搞活流通,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将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国合商业和粮食部门经济效益下降,亏损严重。三是商业发展后劲不足,国营商业企业的网点少,设施陈旧落后,不少商业企业由于亏损完不成承包任务。四是国合商业缺乏宏观调控手段。一方面,国合商业担负着稳定市场、平抑物价的职能,另一方面企业负担过重,加之国合商业之间以及各自内部不够协调,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上述情况表明,进一步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已经刻不容缓。
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把流通领域的改革推向前进
搞活流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我们要坚决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认真总结经验,加大流通改革的份量。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流通领域中的矛盾,理顺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进一步放开搞活,使国合商业主渠道的作用和市场调剂余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当前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管好批发,放宽零售。总的原则是在保证城乡市场基本稳定,保持商品渠道畅通的前提下,把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批发业务牢牢掌握在国合商业手里,把零售和一般商品的批发放开搞活。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流通主管部门要按照以上原则会同有关综合部门,对各种商品进行分类清理,从实际出发,划定哪些品种的批发业务应全部由主渠道经营,哪些品种的批发应由主渠道控制一定的比例,其他允许多渠道经营,并列出商品目录,明确经营责任,严格按计划、按合同进行生产和收购。要打破旧的观念,对过去列入重要商品范围而在现实中与生产、生活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商品应适当放开,鼓励多渠道流通。要继续清理整顿各类批发,对那些冲击国家计划、人为增加经营环节、倒买倒卖的企业,必须坚决取缔其批发经营资格。国合商业部门自身要强化批发管理,巩固和发展批发阵地,发挥整体优势,担负起主渠道应有的责任。在管好批发的同时,要对零售进一步采取放开搞活的改革措施。除国家规定的计划物资和专营商品外,对其他商品,有关部门要在经营管理和价格管理等方面给零售企业放宽政策,允许零售企业扩大商品经营范围,在规定的权限内自定零售价格。
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各级政府和商业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上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切实抓好第二轮承包经营。要区别不同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上一轮承包经营情况比较正常的企业继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合理调整承包基数,抓紧完成两轮承包合同的续订和衔接工作;对上一轮承包中那些确实不具备承包经营条件的企业,经批准也可实行其他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无论实行哪种经营责任制形式,都要进一步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确保国有资产增值,财政增收,企业后劲增强和职工生活改善,为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研究在国营商业建立风险基金和削价准备金制度,以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应付市场各种变化因素,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健全经营责任审计制度。对实行“改、转、租”的小型国营商业企业,要认真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三是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联合体,迈出组建企业集团的步子。要按照自愿互利,优化组合,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横向经济联合,提高联合的层次和水平。要继续搞好联购分销、分购联销、合作、联营、代销等方式的联合。有条件的地方,要以大中型国合商业企业为龙头,组建多种形式的实体性或松散型的企业联合体。与此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紧密型商商、商工、商农、商贸联合的企业集团。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组建企业集团的试点工作,同时,对本地、本部门的企业组建或参加企业集团,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商业企业集团要同工业企业集团一样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
转变经营作风,狠抓优质服务,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近几年来,我省流通部门在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服务质量虽有很大的改进,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那种“依靠行政手段抓购销,依靠计划分配搞经营,依靠坐店等客做生意”的状况依然存在,这也是一些行业、一些企业市场销售下降,市场辐射面缩小,经济效益滑坡的重要原因。对此,各级流通管理部门和所有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把转变经营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开拓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抓出成效来。转变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核心是要树立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意识,克服“等、靠、要”等消极保守思想。要切实提高职工队伍的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态度,开拓服务领域,搞好售前、售后服务。
开拓市场要在保持城市市场趋旺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农村。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按照农村的需要组织好生产和供应。要把质量优良、价格适宜的商品优先满足农村,切忌把农村当作推销呆滞商品的市场。国营商业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充分利用自己点多、线长、面广的优势,在组织好城市供应的同时,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下乡,扩大销售。供销社要切实抓好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发展委托代购、代销、联营与联销等业务,拓宽经营范围,充分发挥综合经营的优势,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国合商业要自觉打破“势力范围”,克服行政干预,防止人为地分割和封锁市场,加强联合,相互协作,维护工业品向农村的正常流通,更好地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启动农村市场要切实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他们的购买力水平。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帮助他们学会做生意,以商补农,增加收入。
国合商业、外贸、物资等部门要积极清仓利库,对重要商品没有达到合理库存水平的,要及时补充库存。同时,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那些呆滞、质次价高、超储积压的一般性消费品和物资,搞好一次性削价处理工作,以改善商品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更好地促进销售,活跃和丰富市场的商品供应。
在发挥国合商业、粮食、外贸、物资等部门开拓市场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个体、私营企业的作用。除国家明文规定必须由国合商业、粮食、外贸、物资等部门经营的品种外,所有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要允许个体、私营商业经营。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教育,使他们成为开拓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继续发展各类集贸市场,因地制宜地兴办工业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主产地、传统集散地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扩大商品流通渠道。
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要把立足点放在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上。亏损严重,不仅影响财政增收和企业本身的发展后劲,甚至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下决心抓好扭亏增盈,使经济效益有一个明显的好转。
从全局出发,进一步理顺工商关系
搞好工商关系,商业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生产观点,工业部门也要树立正确的流通观点。工商双方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从促进生产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出发,建立友好合作、互利互惠的关系。要强调计划的严肃性。对计划收购的商品,商业、外贸、物资等部门应与工业部门加强衔接,签订合同。无论是紧俏商品还是滞销商品,生产部门要按计划合同交货,保证质量;商业、外贸、物资等部门要按计划合同收购,及时付款。对非计划收购商品要在尊重价值规律、实行商品同质同价,在购得进销得出的前提下,按照商业、外贸、物资等企业优先采购本省产品的原则搞好产销衔接,尽量扩大收购和销售,不得强迫商业企业收购那些质次价高、滞销积压的商品。要密切双方的利益关系,大力提高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营联销方式。要顾全整体利益,无论在省内还是省外,工商企业都必须做到步调一致,共同开拓市场。
目前,生产和流通都有许多困难,工商双方更应该加强合作,协商办事。要特别强调,商业部门必须把支持生产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市场的变化积极引导和配合工业部门调整产品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要增强全局观念,加强领导,尽可能的多收购一些适销对路产品,积极开拓市场,以促进经济顺畅地运转。
(本文作者为江西省副省长)


第5版(理论)
专栏:探索与商榷

  有差异结合论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方式的探讨
  胡乃武 吴晓求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怎样结合的问题,可以从总体范围和实际操作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从总体上看,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市场是受国家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总体计划与总体市场的结合是一种有机结合,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然而,仅仅停留在这种认识上,显然是不够的,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经济活动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来具体地考察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范围和作用力度。
1、从国家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看,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确定,产业发展关系和重大比例关系的安排,产业政策和地区布局政策的制定等,都是属于计划调节的范围,并且国家要事先做出安排;而上述计划目标的实现,则必须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
2、从计划管理的具体形式看,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受国家计划指导的市场调节(狭义的市场)等三种形式。一般地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拨分配的部分,其生产和流通应实行指令性计划;而对大量的一般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则应实行指导性计划或市场调节。
指令性计划虽然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计划,但也必须自觉地遵循价值规律,并应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因此,指令性计划是一种强计划、弱市场的结合方式。
应当指出,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指令性计划,不同于原有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指令性计划。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而后者则是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为了使指令性计划能够与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相适应,应当逐步地调整指令性计划产品的价格,使其大体符合产品的价值和市场供求状况,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合理的盈利。否则,指令性计划也难以实现。由于指令性计划属于直接的计划调节,在其产品价格水平尚未调整合理之前,往往与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相矛盾,因此,应当把指令性计划限制在最必要的范围之内。
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则不同。一方面,它通过计划指标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社会需要的信息,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它的实现又必须依靠市场调节的作用。由于指导性计划是与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相适应的,它理所当然地就成为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计划管理的基本形式。
我们这里说的市场调节,是指计划管理的另一种具体形式。它不同于那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发的市场调节,而要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但它毕竟是一种弱计划、强市场的结合方式。
3、从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情况看,大体上可以把整个市场分为市场失灵区、市场机制扭曲区、受国家宏观控制的市场调节区和市场灵敏调节区这四大类型。所谓市场失灵区,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短期内难以盈利的产业部门,以及非竞争性的高技术产业部门等。市场机制扭曲区,是指那些价格过分低于或高于其价值的产品和产业。受国家宏观控制的市场调节区,是指那些由国家通过价格和利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的产品和产业。市场灵敏调节区,是指那些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定价的产品和产业。
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区域,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和作用力度是不尽相同的。在市场失灵区,主要是由计划调节的;在市场机制扭曲区,其价格过分低于价值的产品或产业,基本上是一种强计划、弱市场的结合状况,而价格过分高于价值的产品或产业,则基本上是一种强市场、弱计划的结合状况;在受国家宏观控制的市场调节区,是计划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在市场灵敏调节区,主要是由市场调节的。
4、从资源的稀缺性、可替代性和价格弹性的角度看,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范围和作用力度对不同的资源来说,也各不相同。一般地说,对于稀缺程度较高、可替代性较弱、价格弹性(指价格的供给弹性,下同)较小的资源和以此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动,计划调节的范围要宽些,作用的力度要强些,呈现出一种强计划、弱市场的结合方式;而对于稀缺程度较低、可替代性较强、价格弹性较大的资源和以此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动,市场调节的范围就要宽些,作用的力度就要强些,呈现出一种强市场、弱计划的方式。
5、从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的不同情况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方式、范围和作用力度也有明显的差别。
在宏观经济领域,如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总量控制,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应发挥计划调节的作用;而在微观经济领域,如企业大量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性的技术改造和小型建设,主要应由市场调节。作为微观经济领域的另一种主体的家庭,其经济行为(购买行为、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基本上是由市场调节的。
上述分析说明,由于国民经济这个被调节的客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由于计划与市场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所以,在经济活动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范围和作用力度,是有较大差异的。我们把这些多种形式的结合,称之为“有差异结合”。计划和市场的这种“有差异结合”,不仅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是如此,而且即使在新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其基本格局也大体如此。
建国40年来,我们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一刀切”。看来,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克服“一刀切”的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毛病,而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应当指出,检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得好不好的标准不应当是抽象原则和模式,而应当看它对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能否起促进作用及其促进作用的大小。因此,上述种种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调整。


第5版(理论)
专栏:报刊文摘

  《洛阳日报》坚持向群众普及社会主义理论
《洛阳日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对读者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其中,理论版是洛阳市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五年多来,《洛阳日报》理论版结合本地实际,坚持文章以短小为主,注重政策性、实践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结合,努力向群众普及社会主义理论,收到了很好效果。
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普及社会主义理论。一是宏观上的理论引导,这是理论版的组稿重心。主要约请市委领导同志、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市委党校、各县区和部(省)属企业领导同志撰稿,结合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正面理论阐述。今年以来,陆续发表了《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十分必要》、《坚定信仰,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让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三比》 等有份量的文章, 进行正面理论宣传和疏导,澄清了理论上的一些糊涂认识。去年至今,理论版还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学哲学、用哲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征文活动,各级干部和职工来稿十分踊跃。
二是根据洛阳工业发达、产业工人众多、典型模范人物辈出的特点,多发表结合洛阳本地区的实际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供广大基层干部学习。如《试论赵春娥精神形成的基础》、《试论洛阳精神的基础》、《社会主义企业应进行科学民主管理》、《企业中中心与核心的辩证统一》、《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对青年的马列主义教育应坚持灌输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符合我国国情》等,读者反映都很好。另外,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也经常论证探讨,并开设了“来自基层的报告”、“来论摘登”、“理论动态”、“学习动态”等实践性很强的栏目,深受基层干部和工农读者的欢迎。理论版也因此团结了一大批基层撰稿人。
三是吸引职工参与普及社会主义理论。今年,随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入发展,群众理论水平的提高,报纸与有关部门合作,结合职工基本路线、基本国情的教育,开辟了“职工学习园地”,刊登职工的学习心得、体会,读者对这种自我教育的栏目很欢迎。为了配合职工学习理论,还开辟了“问题解答”、“名词解释”等栏目,既为干部组织职工学习提供了资料,也为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基层读者学习提供了方便。
由于坚持了正确的办报方向,洛阳日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上级党委经常给予肯定。 (孙代仁
 吴伟超)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企业集团实务》评介
  田苗
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集团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体制研究室编写的《企业集团实务》一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该书共分为理论探讨与实务、发展企业集团的有关文件、案例分析、国外企业集团介绍、企业集团章程实例等五大部分。综观全书,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理论性。在理论探讨与实务这部分中,作者围绕着如何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组建与发展企业集团这一主题,对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实践中所遇到的一百多个问题作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在案例分析和国外企业集团介绍这两部分中,作者除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典型案例的实际情况外,还对它们所取得的经验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和分析。该书对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与发展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实用性。作者在对国内外部分企业集团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在理论探讨与实务、案例分析、国外企业集团介绍这三部分中都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该书还辑录了国外许多企业集团的章程,以及我国的有关组建与发展企业集团的文件和法规。由于实用性强的特点,使得该书成为一本有关企业集团的重要工具书。
——现实性。作者在撰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囿于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而是从我国企业集团组建与发展的现实出发,亲身考察了国内外的许多企业集团,从现实中掌握资料、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
——通俗性。该书作者尽可能地使用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去作有关企业集团的理论分析和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从而使得该书能适应各方面读者群的需要,具有更广的适用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