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建设抵御和平演变的坚强文化防线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姜春云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讲话号召“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文化艺术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变与反演变、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的重要前哨阵地。如何进一步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充分调动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抵御和平演变的坚强文化防线,是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几年,山东各级党委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建设坚强的文化防线,首要的是加强党的领导,真正把文化艺术当作“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一批文艺新人脱颖而出,一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采,别具特色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文化艺术事业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前几年,由于我们实际工作存在“一手硬、一手软”,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受到削弱,以至西方腐朽的文化思潮乘虚而入。格调不高,情趣低俗甚至黄色的精神垃圾一度涌上文化市场,污染了社会,使不少青少年受到毒害,造成了严重后果。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平息之后,我们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统一认识,采取措施,克服“一手硬、一手软”,逐步加强了党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领导,整个文化艺术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实践告诉我们,文化艺术战线,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不仅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必须担负起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御和平演变的历史责任。必须从占领社会主义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高度,从反渗透、反颠覆、反演变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文化工作。为此,我们强调,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各级党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阵地意识、政治观点,给予高度重视,牢牢掌握文艺工作的领导权。据此,去年以来省委就把文化部门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实、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文化设施建设、纪念建党70周年的文艺活动等涉及文化工作政治方向、发展规划、班子和队伍建设的问题,列入了议程。要求文艺战线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致力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发挥文艺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稳定中的独特作用。
加强党对文艺战线的领导,必须按照文化艺术工作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文化艺术工作的具体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认为主要是抓三个方面的导向。一是政治导向。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作为文艺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并着重处理好“二为”与“双百”的关系,使文艺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多搞一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进行曲”;正确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防止和制止偏离方向、格调不高的作品出台。二是舆论导向。注意文艺评论工作,利用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为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作品保驾护航。为此,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省直文艺评论工作例会制度。1989年以来,先后就“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文艺领域的影响”等10多个专题,在文艺界讨论,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三是政策导向。党对文艺的导向,还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利于文艺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给予文艺工作者必要的关心、照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文化事业是群众的事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扎扎实实地抓好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于奠定文化防线的基础,从根本上消除和平演变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文化的热潮。各种形式的街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各类丰富多采、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窗口文化不断兴起,群众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有组织、有领导、有标准、有具体要求地全面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工作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硬指标,有力地促进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艺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政治立场、艺术素养、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前途,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建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这就必须加强文艺队伍自身的建设,提高他们识别和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使之成为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坚强战士。在这方面,要抓文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一是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文化工作者头脑这块阵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省委结合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组织了全省文艺工作者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先后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邓小平论文艺〉的通知》,拟定了马克思主义论文艺的学习书目,结合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全省文化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理论学习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做了统一部署。一年多来,先后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题学习讨论会、中短期干部读书班、重点文艺骨干培训班等上千次。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文艺工作者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和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自觉性。
二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江泽民同志提出,“各级党委要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和组织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里汲取营养、施展才华,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实践证明,所有有作为、有成就的文艺家,其共同的成功经验,就是长期地、无条件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积极引导作家艺术家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同党的事业、同社会主义的命运、同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到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丰富的营养。1989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新时期文化斗争形势和文化队伍的成长的要求出发,提出文艺家深入生活制度化、普及化、长期化。为此,省里制定了《关于文艺家深入生活的若干意见》等4个配套的文件政策,在全省16个市地建立了深入生活基地72个、个人深入生活联系点200多个。这项活动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推行和平演变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文艺领域反演变、反渗透的斗争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继续贯彻落实“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把反对和平演变斗争开展下去,努力促进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为在思想文化战线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坚固防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史料价值与审美意义的统
  一——读张爱萍《神剑之歌》的启示
  孟伟哉
《神剑之歌——张爱萍诗词、书法、摄影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是一部新颖别致、十分难得的书。作者将诗词、书法、摄影三类作品综合编排,使这本书同时具有多方面欣赏价值。这本书选录了作者65年来的诗词260篇,数十年的摄影书法作品几十件。这些作品大多同我国革命历史紧密相连,是艺术,同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张爱萍将军把他的诗词叫做“记事篇”,说自己是战士,不是诗人,写的诗,只不过是遇事遇物有感而发,即兴抒怀,“常写记事篇,只为自家看”。但正因为他是革命战士、人民将领,置身革命风暴和时代大潮的最前方,他所经的事和他所记的事,就绝不仅仅具有他个人的意义,而恰恰最富典型的时代的特征。他抒发的是阶级之情、人民之情、时代之情,但这些情又是通过他个人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即使是较为偏重个人情事的作品,也是一个革命战士的高尚的情操,绝不是那种自私琐细的个人主义心绪。因此,他说的“只为自家看”,偏偏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普遍的审美意义。这正是通过个性反映共性、通过特殊而表现一般。
读张爱萍将军的《神剑之歌》,这是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张爱萍将军的诗词、摄影和书法作品,是他心灵的激荡史,是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可抑止的感情的奔泻史。他的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众多的文艺作品,使我们领悟到一个辩证法奥秘,即:深刻激越的情感可以突破和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正因为他忠诚于革命事业,他才最深沉最强烈地感受着这一事业的艰辛、豪迈和伟大;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感受、体验和感情而又有文采、喜文艺,不把这些情感体验、人世沧桑发为诗歌、凝为照片、挥洒成书帖,他便会引为憾事而心灵不安,正所谓“不吐不快”是也。这样,时间的短缺和空间的狭小简陋(创作环境的艰难),对他便不再是不能克服的障碍。
高度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以自己的全身心和全生命而文武兼驰,这是张将军的《神剑之歌》给我们的又一宝贵启示。
时代造就英才,英才能否随时代前进呢?轰轰烈烈的战争年代已成为过去,现在我们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展商品经济,带来多少新的成就、新的生机,同时又是多么严峻的新的考验。张将军信念不移、紧跟时代而又头脑清醒,这是我读《神剑之歌》时获得的第三点启示。这一启示,在他1988年写的《人格岂能商品化》一诗中,特别明显。他写道:“商品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望富裕,可喜!人格也论商品价,等价交换看行市。可耻!阿谀逢迎仰鼻息,看风使舵背真理,可鄙!为人不求品德高,追逐名利鸟虫噪。可笑!……”这是为少先队夏令营写的祝词,是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希冀,也是将军对当前生活中某一种世俗人情的鞭挞,更是他自己人生价值观念的吼喊。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斗争中,读到这样的格言式诗篇,听到这样铿锵有力的呐喊,不能不对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张将军由衷钦敬。
1970年,“文革”浩劫未了。张爱萍同志处囚室而不得自由,写下过这样的《莫停步》:“问君此生曾虚度?十五走上革命路。风云变幻漫妖雾,冲天怒,梦怀青萍天涯逐。铁牢狱火锻钢筋,枪林弹雨无反顾,建设祖国不停步。无媚骨,自揣年华未虚度。”这真是九死不悔、矢志不移的自信而又自豪的自白,直抒胸臆,坦荡荡,是他人生价值观念的艺术写照。
他可以这样自白、自慰、自豪,他是无愧的。
我这里不再评述张爱萍同志的摄影和书法,仅从他的诗词足可证明:他是一位泣血饮泪、叱咤风云的英勇战士、著名将领,又是一位激情似火、敏感勤奋的革命的歌手。他以文武两手为革命贡献着力量。他的数百篇诗词(包括歌词)实在是他于风餐露宿之中,对自己生命“压榨”的结果。如许多老一代革命家一样,他从未想成为诗人,但他当之无愧地是一名诗人。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行,这又是一个辩证法真理。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改革的激流中走向未来
  ——谈毕四海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
  谢明清
几年前,曾经出版过商业题材长篇小说《东方商人》(三部曲)的山东作家毕四海,近年来把目光转向农村。他新近出版两部中短篇小说选中,大部分是写农村生活的,并在如何写好当前农村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
毕四海农村题材的小说,把目光投向急剧变革中的各种人物。他反映农村生活,写农村改革,主要是写人,写各种各样的人在改革激流的冲击下,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难以想象的变化,以及随着这些变化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们性格上的差异。毕四海笔下的人物是农民,但又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农民,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齐鲁大地孟家庄的亚圣子孙。他们有孟氏家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因此,在他们身上有着封建思想、陈腐观念的残余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但是改革的激流冲击着也滋润着这块土地,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亚圣后裔,也必然带上时代的烙印。作家的可贵之处是没有写作家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和对比中,去揭示孟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枷锁对其子孙们的束缚和影响。《古月·今人》中的尚书爷八代子孙孟庆祯,在办耐火材料厂发家致富以后,因袭“树大招风,适可而止”的先圣遗训和家族内部倾轧鲸吞,最后竟重复了祖先们衰败没落的命运。“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一古一今的悲剧命运,令人颤抖警醒。《蛙鸣》中的德香爷、《家雀子楼春秋》中的槐爷等组成的“亚圣子孙人物系列”无不浸泡着伦理文化和精神负重。作家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传统观念与当代意识的撞击中去揭示这些人物的命运和心态,使作品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现实的鲜活感。
告别历史,走向未来,必须同陈腐的观念决裂。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是毕四海在《石乡》中对新一代农民颇具特色的描写。土子从一个细皮嫩肉的书生,倍受熬煎,拜师学艺,变成一个强悍、坚韧的石料场的场长,并立志改变贫困落后的山村之后,一辈子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父亲害怕了。他看着老人驼成90度的背,心里好生悲凉:“爹爹今生今世是直不起腰来了。他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呀!”面对沉重的压力和威胁,土子不低头,不弯腰,走了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路:“要和别人争一争,比比高低”;“试试看吧,人活着就要敢试试看。”作者通过土子的形象,揭示了新一代农民与传统的守旧心理决裂的过程。他们一旦摆脱陈腐观念的羁绊和束缚,必将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时代的主人。土子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农村新人的成长,预示着农村改革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毕四海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农民传统心理变与不变的同时,还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改革进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人际关系。《驴庙》写的是“一桩怪案”:法律制服不了一位私设公堂、残害百姓的女支书。“她是一个精神网,牵连着那么多的权力,那么多的人物。”这位女支书是“蜂箱里的王蜂”,用金钱买到了人情和荣誉。善于权衡利弊、掂量轻重的县委上官书记,对这桩“怪案”做了不左不右的处理:原告晋升,被告官复原职。但这位“霸王性子”的女支书不领这个情,一回到村,就用“高音广播喇叭大骂了一个小时。”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上官书记这个“圆形人物,圆形领导”的艺术形象,批判了中庸之道、折衷主义、关系网、人情帐等处世哲学和不正之风对改革事业的干扰和危害,读者从中领悟到现实生活要比人们预料的复杂得多、严峻得多,改革的进程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除《蛙鸣》和《家雀子楼春秋》等作品,毕四海其他新作也比较好地把握了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写得相当精练含蓄,没有说教和枝蔓,只通过一些场景和细节的状写和揭示,就烘托出农村生活的真实氛围,表现了普通农民的心底和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艺品格。齐鲁大地决不会亏待作家的执著追求,辛勤劳作。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谈《中国新文学大系》
  江曾培
最近,我国出版界完成了一项重点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三辑(1937—1949),计10卷20集,1300余万字。至此,在30年代由编辑家赵家璧发起并组织的、以出版大型选集的形式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按历史分期分辑进行整理、编选、评述、总结的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作家、编辑、学者的努力,已告胜利完成。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1917—1927),于1935至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收有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优秀成果,分理论、小说、散文、诗、戏剧等类,计10集,约50万字。鲁迅、茅盾、郁达夫、胡适等人参加编选并作导言。蔡元培作总序。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最早的大型选集,出版后影响很大,蔡元培、茅盾等都殷切期望续编下去。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续编工作一直未能进行。70年代末,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优良传统,全面展示新文学的历史面貌,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新的繁荣,影印出版了“大系”的第一辑(1917—1927),并着手组织力量编纂第二辑(1927—1937)。第二辑的容量增加一倍,达20集,于80年代中期陆续问世,它集中体现了“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业绩,较之第一辑多了杂文集、报告文学集和电影集。随即又开始第三辑(1937—1949)的编纂,历时四五年,除《史料·索引》一集将于今年年底出版外,其余19集于2月底一次推出,在文学界、读书界引起极大关注。
“大系”第三辑,选收了新文学“第三个十年”(实际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12年)在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香港、台湾等地区发表的各类文学名家名作。以革命的、进步的作品为主导,同时兼收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编选者为了编选得当,几乎翻阅了此期所有的有关书籍与报刊。拿长篇小说来说,最后选定《骆驼祥子》、《腐蚀》、《呼兰河传》、《寒夜》、《围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6部,是在搜寻与重读了150多部长篇以后遴选出来的。这6部长篇,从不同的历史场面和生活角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流变,大致反映了那个时代长篇小说领域丰富多姿的思想追求与艺术追求。中篇小说集所收的20部作品,则是从近200部中篇小说中选出来的。它尽量顾及了不同地区、不同题材、不同生活领域的作品。风格与流派也是多样化的。有巴金的《憩园》、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徐訏的《鬼恋》这样新浪漫主义作品,有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这样七月小说派作品,也有张爱玲的《金锁记》这样类似意识流分析的作品,等等。杂文集收374篇作品,既注意了夏衍、唐弢、廖沫沙等世所公认的杂文大家的作品,也注意了不以杂文名世而在杂文创作方面卓有成效的作家作品。其他的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戏剧集、电影集,也都是这样选出的,因而使这部“大系”所选的作品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可以说,一册“大系”在手,这一时期的文学面貌尽收眼底。
为了显示史料价值,“大系”第三辑与第一、二辑一样,入选作品坚持用初版本。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选用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最初的发表稿。
“大系”第三辑各卷的“序”,如同第一、二辑一样,分别由当时有影响的前辈名家撰写。他们是:王瑶、康濯、沙汀、荒煤、洁泯、柯灵、廖沫沙、刘白羽、臧克家、陈白尘、张骏祥。各“序”的用力虽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说,“大系”所收的作品,因系当年初版本,保持着当年的“原汁”,那么,“大系”的序,因体现着最新的文艺成果,又充溢着今天新鲜的“新汁”。这些序大多也将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篇章留传后人。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简讯
△时代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共产党员自白诗》,这部诗选收录建党七十年来近百位共产党员抒情言志类诗作二百多首,是一部共产党员的志气歌、风貌颂、正气篇。
近百位作者中,有不同时期党的领袖,有铁骨铮铮的老革命家,大义凛然的先烈,身经百战的元帅,孤胆歼敌的将军,把炸弹和诗一起投向敌人的游击队长,为明志而剖腹自杀的志士,先后坐过敌人和自己大狱的诗人,经历坎坷而终于走进党的队列的赤子……
这些诗作,可阅读、可朗诵,是当前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形象化教材;是宣传四个坚持,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艺武器。诗选角度新颖,内容丰实,艺术色彩鲜明。所选诗作在不同时期都有过强烈的社会反响。诗选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诗作精选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