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1-08-25

1991-08-25新闻联播 文字版

二郎山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二郎山<br/> 黎正光<br/> 当强劲的翅膀穿过云雾,目光与苍鹰凌空驻足,此刻,我便带着儿时的梦幻与成年的思索俯瞰你——这拔地千仞的山势便是你么?<br/> 春寒微茫中,你的险峻与巍峨横绝青空。<br/> 那跌宕起伏的嶙峋怪石,那纵横交错的崖涧,那飞流直下的瀑泉,组成了属于你的气势磅礴的立体画卷。<br/> 在你威严的气魄中,杜鹃花的梦靥开得如火如荼。<br/> 崖畔,有艳丽的芳姿;灌木丛,有轻灵的秀色;飞泉边,有献给春天无尽的歌……<br/> 乱云飞渡,冷杉幽幽,残雪消融……<br/> 是当年的热血仍在激荡,还是时代的召唤又在呼啸?不然,这巍巍峰峦中,怎卷涌那么多震颤不已的心潮?<br/> 回望云天,仿佛岁月用她千古绝笔,抒写下你的雄姿与精湛;历史用她的胸怀,让你在华夏的版图留下西进的险关。<br/> 二郎山,你是激励我们探索不已的荣耀之山!

绿色雕塑群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绿色雕塑群<br/> 常敬竹<br/> 在天灾的泛滥里<br/> 一些绿色的草地、庄稼和树木<br/> 突然从视野中消失<br/> 而另一些绿色的士兵<br/> 却从雪山草地走来<br/> 从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中走来<br/> 从大兴安岭的火海里走来<br/> 在这里扎下繁茂的根须<br/> 含泪的眼睛<br/> 再也找不到一丝干燥的阳光<br/> 只有几缕惨淡的炊烟<br/> 在一望无际的长堤上<br/> 延续着村庄微弱的呼吸<br/> 绿色的士兵群<br/> 在这里上演战神之舞<br/> 宽厚的脊背<br/> 于瞬间耸立成一座座岛屿<br/> 年轻的手臂<br/> 于瞬间生长成无边的白桦林<br/> 高擎起洪水冲不走的希望<br/> 白发苍苍的老人<br/> 含泪叫一声儿子<br/> 许多忘却的身影<br/> 在这时被一一记起<br/> 以根须对土地的眷恋<br/> 以儿子对母亲的赤诚<br/> 雕塑绿色生命<br/> 那一幅幅悲壮的造型<br/> 无论变换怎样的视角<br/> 看上去都美得无法比拟*

老区旗帜上没有阴霾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老区旗帜上没有阴霾<br/> 陈有才<br/> 还记得锁在淮源井里的<br/>  那古老的神话吗<br/> 大禹为治理淮河泛滥<br/> 除去了他外甥这一大祸害<br/> 亲自给无支邦下道命令<br/> 铁树开花才放他出来<br/> 才有了那支流传至今的民歌<br/> 《淮河两岸鲜花开》<br/> 还记得横亘在淮河上的<br/>  那美丽的传说吗<br/> 党中央、毛主席一封电报<br/> 刘邓大军所向披靡风驰电掣<br/> 大军一到淮河岸边<br/> 满河流水唰地一声断开<br/> 也不知是传奇铺成的浮桥<br/> 还是那流花组装的彩带<br/> 才有了那支流传至今的民歌<br/> 《刘邓大军进山来》<br/> 我们是大禹的子孙<br/> 我们有刘邓大军的风采<br/> 抗大洪<br/>   抢大险<br/>     救大灾<br/> 要保住淮河大堤吗<br/> 我们是钉在大堤上的钢板铁块<br/> 不脱几层皮不掉几斤肉那是假的<br/> 老区人民的旗帜上没有阴霾<br/> 明天还会有支新民歌流传<br/> 《不战胜魔鬼不痛快》

壁画雕塑共生辉——访朝散记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壁画雕塑共生辉<br/> ——访朝散记<br/> 罗源文<br/> 朝鲜首都平壤的纪念碑式建筑物以及地铁各站台上的墙壁,都有色彩华丽的壁画,其中有些气魄恢宏,使整个城市显得十分明快爽朗,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这些壁画把对建筑的装饰作用与绘画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丰富的内容把建筑物装饰得很华丽,既反映独立的主题,又突出了雄伟壮观的建筑物特点,并给这些建筑物增添浓厚的朝鲜民族色彩。<br/> 平壤大剧场的壁画《血海》和《卖花姑娘》取材于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革命抒情杰作。壁画充分表现了镶嵌艺术的特点,其色彩浓淡适宜,人物形象和大小与建筑物很谐调,深刻的政治思想内容同高度的艺术性相结合,为整个城市增色生辉,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励人们追求光明的未来。<br/> 平壤地铁,按照客流量最多的方向分成互相交叉的两条路线。各站台上墙壁的壁画、雕刻和浮雕作品,都以反映朝鲜人民光辉的斗争历程的题材为主。我们从复兴站开始参观,进入站台后即踏在回环电梯上,电梯把我们送进纵深120多米处。我们轻快地上了刚进站的列车,未几便到了下一个站——荣光站。荣光站台西面墙壁的壁画映入眼帘,其画宽3米,长80米,全是用特殊染色材料的小石块嵌成的。工精细密,令人叹为观止。它表现朝鲜江山如诗如画,繁花千种,鲜艳夺目。光复站的几幅壁画,是描绘朝鲜革命圣地的千古密林,再现抗日革命战士曾在那里风餐露宿,展示出历时20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赢得胜利的动人场景。各站还辅以照明装置,各显其美。<br/> 反映时代特征的雕塑在平壤和诸如元山、开城、咸兴等城市到处可见。平壤可谓是个雕塑之城。万寿台岗上有以两幅红旗为中心的大型群像雕塑,在七星门大街入口处巍然屹立着雄伟的凯旋门的群像浮雕,在奔腾不息的大同江对岸耸立着三人像雕塑和辅助群像石雕,它们都象征着朝鲜光荣的时代。<br/> 人们十分熟悉的耸立在万寿台岗上的高大的千里马铜像,出色地刻画了以千里马之势飞奔的雄姿;如此高空展翅飞奔的千里马和它后面的塔身,逼真地反映了勇往直前的朝鲜人民的英雄气概。<br/> 在千里马大街一侧广场一端的优雅的群舞雕塑,底座为喷水池,这群雕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造型艺术性,生动地描绘了汹涌澎湃的时代风貌而吸引过往行人驻足观赏。更值得一提的是万寿台喷水公园内的28尊群像雕塑《飘飘雪花》,艺术家用美丽动人的舞姿刻画了朝鲜人民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的纯洁的红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br/> 总之,形式多样的平壤壁画和雕塑,把美丽的街区、道路以及地下铁道的适当空间装饰得五彩缤纷,使整座城市生机勃勃,热情奔放。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艺文短波<br/> △作家吴泰昌的《艺文轶话》最近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载了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巴金、冰心等几十位著名文学家的鲜为人知的趣闻轶话,其中不少篇章是作者亲自采访得来的。(珂)<br/> △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田世光、梁树年、高冠华、黄均、黄润华、姚有多等人编写的“中国画教材”已陆续由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出版。这部教材分人物、山水和花鸟共九本,每本都附有范图,还附有参考书目、复习思考题、作业练习等内容。

值得一读的“奇书”

第8版(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值得一读的“奇书”<br/> 黄秋耘<br/> 最近读到瑞士著名汉学家胜雅律教授所著的《智谋》(中译本刘晓东、朱圣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奇书”。<br/> 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国历代相传的著名谋略“三十六计”的(其实它只讲了前十八计,后十八计还没有来得及细讲)。难能可贵的是,对每一计,它都引用大量有关资料,说明了它的出处,历史上使用过这一计的战例、史实供读者参考,而且引用的大都是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资料,只有少数是出自外国书籍的资料,也有一部分是现代的中外战例。说起来很惭愧,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我当然懂得“三十六计”是什么。关于第一计“瞒天过海”,它的本意我大体上也明白,指的是利用示之于众的假象来掩盖真正的目的,寓密谋于不受人怀疑的公开行动之中。但是关于“瞒天过海”这个典故的出处,我向来是不求甚解的,根本不知道它的来源竟是出自唐太宗统率30万大军,御驾亲征的战史。至于“瞒天过海”中的那个“天”字,我一向把它理解为指的是“上天”。胜雅律教授却考证到,原来“天”字指的是“皇上”,也就是唐太宗本人。胜雅律教授深有所感地慨叹道:“看来,不潜心钻研中国的历史,第一计是得不到正确的理解。”<br/> 这话不假。为了搞清楚这“三十六计”的来历,作者真是费尽了移山心力。一个外国学者为了考证一个“天”字的涵义,就用了如许功夫,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钦佩了。<br/> 中国人本来是富于智谋的,至少不逊于其他民族,但不少中国人却偏偏讳言“智谋”二字,好像“智谋”就是“阴谋诡计”的同义词,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其实“智谋”本身并没有善恶邪正的属性,主要看你怎样使用它们,使用它们来达到什么目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智谋大师,他同时又是个突出的反面人物;但在同一本书中最突出的正面人物诸葛亮,又何尝不是一个智谋大师!?<br/> 《智谋》不光是一部使人增长知识的书,由于它列举了大量实例对各个计谋进行了生动的说明,因此,它也能教会人们怎样使用这些智谋。说到底,智谋毕竟只是手段,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你可以使用它来做好事,也可以使用它来做坏事。《智谋》只是一部教人变得聪明一点的书。军事家应该读,政治家应该读,商人和企业家应该读,运动员和棋手也应该读……因为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甚至在贸易竞争和体育比赛中,处处都需要使用智谋。假如你是个好人,读了只有好处,能够帮助你取得成功和胜利,只要你没有害人之心,它就决不会有什么副作用。<br/> 我是在1987年5月访问瑞士时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胜雅律教授的。当我在瑞士居留期间,他热情款待,还不遗余力地帮了我不少忙。瑞士最流行的语言是德语,而我一句也不懂。当我在苏黎世大学参加座谈会时,讲英语有时也感到辞不达意,他就自告奋勇给我当翻译。为了这一类琐事,浪费了他不少时间。但他从不耽误向我学习汉语的机会,有一次,我用英语谈到瑞士是一个既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又有“不虞匮乏的自由”的国家,他对“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这两句短语特别欣赏,一定要我用汉语写出来,逐个字念给他听,当然他很快就学会了。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这样乐于助人而又学而不厌的学者。在这方面,他一点儿也不像个什么智谋大师,倒像个文质彬彬的恂恂儒者。<br/>                      1991年仲夏*

腰杆子与真功夫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腰杆子与真功夫<br/> 戚忠顺<br/> 记得前些日在报上就见到过这样的一例:四川省的一个闹市区的商店前,曾赫然竖起一个广告牌,上写道:“扩印彩照,若用国产乐凯纸,欢迎举报,有一张愿赔1000元”云云。这种人“生于斯,长于斯”,却“不知有汉”,硬是不顾我们“乐凯”的“性能指标及实拍效果早已相当于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一味地拜倒于洋人脚下,这腰杆子真也软得可以。<br/> 这自然是典型的。但若推想起来,此类事却也不少。比如,国家明明批准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有的同胞却偏不让替代,硬要漂洋过海弄洋的;本是已经出口的产品,一换上洋商标,又被我们眉开眼笑地“进口”过来的情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什么洋烟热、洋家电热、洋消费热等等,更不必说。凡此种种,我觉得都属于软腰骨之列,是该帮助他们长长志气,尽快挺起腰来的。<br/> 但话也不能只说一面。其实,腰杆子能否真地挺直,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还有要紧的另一面:实力。如果不立足于脚踏实地的工作,以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显示出自己的实力,总满足于老水平、过得去,甚至企图在假冒伪劣上下功夫,那我们的腰杆子也无法真地直立起来。世界上的事,不承认差别是不行的。我们既应看到我们优于任何资本主义的先进处,以及自己的巨大变化,无须自卑;也应看到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如人家的落后处,无须排外。鲁迅先生曾经有过此类感慨,他说:“这类是非,都凭事实,并非单用口舌可以争得的。”便是很好的说明。<br/> 现在,我们也真有不少同胞,从愿望上看也颇好,但一边喊着保护国货,一边却并不苦心于自己的真功夫。整天在那里像和尚念经般地重复着“抓管理上等级、抓质量上水平”,今天赶上这里,明天超过那里,但就是少见脚踏实地的真功,以致年复一年,管理依旧,品种既不多,质量仍不强。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大问题。<br/> 所以,我觉得,要使我们的同胞都真正地挺起腰杆来,非得下番真功夫不可。爱国,不能光挂在嘴上。只要我们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并拿出自己的水平来,有过硬的东西摆着,我们同胞哪还会有几个腰杆子不挺得更直、更硬?!<br/>     (转自5月19日《中国机电报》,本报有删改)

夏天的歌(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夏天的歌 宋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