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运用唯物辩证法探索发展农业的思路
许行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研究我国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理清工作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在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下,应把农业、农
村、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便科学确立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的根本问题。分析我们的国情,一个基本的事实是,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离开农业和农民。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稳定是第一位的任务。所谓稳定,就是要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人心。这三个稳定,无一能离开“农”。离开农业的稳定,何谈经济的稳定;离开农村的稳定,何有社会的稳定;离开农民的稳定,何来人心的稳定。因此,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再认识、再提高,不能只是根据粮食的增减来看农业的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能否吃饱饭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心和大局的稳定,关系到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的问题。可以说,不抓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谈不上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探索今后浙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必须从农业、农村内部的诸因素以及和外部诸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它们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指导思想,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避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浙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它自身的特殊情况:(1)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优势,浙江农业素有多种经营的传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粮、棉、油、麻、茶、丝、鱼、果历来颇负盛名。加上浙江农民有外出从事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贩运经商的本领。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高,1990年的年平均纯收入已达1099元。(2)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展迅猛,已成为浙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经占农村总产值的7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的40%来自乡镇企业。(3)由于受到人多地少的制约,浙江省人均只有耕地0.62亩,粮食耕地更少,只有0.52亩,因此,精耕细作,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然成为农民追求的目标。“七五”期末,浙江省的粮食亩产已经达到750公斤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很大。(4)农村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农产品卖难、买难的矛盾交替出现,日益尖锐,在城市郊区和一部分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兴趣在减弱。同时,沿海和内地、山区和平原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人民收入和生活的差距,也日益显露。(5)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牢固,有些地方重乡镇企业,轻农业生产,一度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增产的后劲不足,综合生产力水平下降,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脆弱。
根据上述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在浙江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牢牢把握好三个要点。
第一,要牢固树立大农业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观念。既要把粮、棉、油作为重点,又要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不仅农业要发展,整个农村经济包括乡镇工业也要全面发展,为劳动力适度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第二,要注重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1)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稳定现有耕地的同时,改良土壤,培育地力。(2)增加化肥、农药、农膜、能源等物质投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新成果的转化率。(4)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5)从文化、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与综合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还有一个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问题。过去我们经常讲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现在看,这种认识不够全面。浙江的人均耕地水平确实低,但浙江有大面积的山林和水面,开发潜力很大,加之浙江人聪明、勤劳、会管理、善经营,把人才优势开发起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指导思想上注重这一点,我们的思路会更广,信心会更足。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要从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单学科的开发向多学科的联合攻关转变,从单纯生产型向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型转变。
二、要以系统的观点,把握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若干相互联
系的问题
从哲学的范畴看,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整体。人们要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客观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就农业、农村和农民来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存在着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关系。我们只有从总体上把握和处理好这些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系统前进。总结这几年的经验,大体上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正确处理。
第一,处理好“统”、“分”的关系,把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紧密结合起来。家庭承包作为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是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层次,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要继续稳定、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一家一户农民想办而又难以办到的事将会不断增加,因而做好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集体经济发挥为家庭经营服务的功能。而发展村级经济,就可以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服务。两个层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集体经济就可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把生产和流通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考虑。生产保证流通,流通促进生产。如果只抓生产,不抓流通,农业就缺一条腿。要把生产和流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抓。搞活流通,一定要尊重价值规律,逐步理顺农产品的价格;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处理好多渠道与主渠道的关系。没有主渠道不稳,没有多渠道不活。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畅通的、可调控的流通体制。在农村,要把供销社办成综合服务中心。
第三,处理好科技兴农与科技育人的关系。农业增产要转到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来。要注重品种改良和资源的综合开发,这是今后农业科技转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抓科技兴农,首先要抓科技育人,这实质上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要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切实抓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技术培训。不提高劳动者吸收转化科技的本领和素质,再好的技术,农民也难以接受,不能自觉地按操作规程去办。
第四,处理好抓当前生产与打基础的关系。当年生产要抓,打基础的工作更要重视。鉴于农业增产的后劲不足和抗灾能力比较脆弱,今后抓农业的重点应该放在打基础上。重点是三个:一是水利建设,包括对主要流域的综合治理,骨干工程、中小型配套工程、沿海和大江的重要堤塘都要有统一的规划,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浙江抗御洪、涝、旱、风灾害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二是土壤肥力的培植,优化土壤团粒结构和氮磷钾含量。三是绿化山林。浙江70%是山区。山区不建设好,荒山不绿化,农业也上不去。从大农业观点来看,林业也是一个基础建设。
第五,处理好提高产量与增加效益的关系。今后浙江发展粮食生产,要走“稳定面积,主攻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路子。农业要增加效益,只有靠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我们这几年抓“吨粮田”工程建设,凡是措施落实的地方,都出现了产量提高、成本下降的好现象。这是增加效益的正确途径。
第六,处理好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改革开放十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后十年,乡镇企业既要进一步发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积累的灵活机制,依靠市场调节,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更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同城市工业联合,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城乡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乡镇企业要把着重点放到加强内部管理上,依靠科技进步,挖潜改造,更新设备,调整结构,走“小而专”、“小而精”、“大批量”的路子,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既要发挥它的积极的补充作用,又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第七,处理好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和老区开发,不仅是几个贫困县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现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平均数掩盖了困难户,从一个县、一个区来看人均收入、口粮水平并不低,但其中却还有非常困难的乡村和农户。要对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排队调查,采取措施,帮助这些地方发展经济,尽快缩短差距。
第八,处理好抓生产技术与抓经营管理的关系。这几年,我们对生产技术比较重视,措施比较得力,但抓经营管理重视不够,薄弱环节较多。要确立科学管理是生产力的观念。现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超额分配带动超前消费。有些乡镇企业分配时只强调增加收入,消费基金失控,工资、奖金的增长率普遍超过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率。分配过多必然带来超前消费。二是企业后劲不足。对乡镇企业的分配缺乏监督和审计,比如大修理基金、折旧费、新技术开发基金等没有按政策提留,全省每年少提留五、六亿元,造成企业后劲不足。三是村级经济单薄,这也是放松对集体提留、上交承包款等村级经济管理造成的。该收的没有认真去收,收上来的又没有很好管理。四是没有认真研究如何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问题,造成一部分地区农业高产量、高成本、低效益。总之,要把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九,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则之一,它既是我们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农村,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经常教育和一定时间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三年来,我们利用农村冬季的空隙,派出大批干部深入乡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农民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提高了爱国家、爱集体的觉悟,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这应该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第十,处理好抓经济建设与抓组织建设的关系。农村工作和农村经济是不能分割的、综合性的系统,仅靠一个部门来抓,是搞不好的。在基层要以党支部为核心,把村民委员会、村合作经济组织(也称村经济合作社)协调、统一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农村实行改革后,有些地方,一度对基层组织建设注意不够,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民自己会经营、会管理,用不到我们多管。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承包到户后,更需要我们做好服务工作,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做好教育、组织工作。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往往来自领导班子的“短期思想”。没有坚强的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我们的工作就无法落实,最终将一事无成。
根据“七五”时期的经验和十年规划、“八五”计划的要求,应该着重抓好农村改革和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当前,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加大改革的分量。只要我们从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出发,紧紧抓住农村改革与发展这个主题,正确处理好以上十个方面的关系,农业和农村工作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常务副省长)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怀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引导青年农民确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
李志广
世纪之交,时代对中国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甚至将决定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纪之行。
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念的导向问题。这些年来的事实说明,一旦人们(包括农村青年)受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资本主义,不愿搞社会主义。近十余年意识形态领域所发生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对我国农村青年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加强对青年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当前在农村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今日的青年农民伴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社会身份、经营方式、收入结构和消费心理发生相应变化的同时,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就农村青年的整体而言,广大青年农民一方面为集体分忧,互助、互利、互爱,团结协作,共奔富路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增强,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农民以为“土地分到户,各走各的路”,“责任到了家,自家顾自家”,政治热情下降、理想淡漠,自私自利、散漫保守、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一方面崇尚科技文化知识,求富、求知、求乐、求美,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一些青年农民却信奉鬼神迷信,受制于陈规陋习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代青年农民价值观念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
这种价值观念的交织与反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一度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教育,导致价值观念领域里错误思潮几度泛滥,使一些人从否定雷锋精神到鼓吹一切向钱看,从否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到直接鼓吹极端个人主义。
从这种现状出发,探索并建立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青年农民确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不负中国世纪之行的重托,这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河南省南阳地区近几年在广大农村中普遍开展的争创“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建设“文明村”的“三户一村”活动,在帮助青年农民确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三户一村”活动所贯彻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为青年农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目标。实践证明,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而且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不仅是每个青年农民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而且又是他们评价一定言行的是非善恶的基本准则。“三户一村”活动正是紧扣这一点,以农户两个文明建设为立足点,以提高青年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目的,把倡导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自觉奉献、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列为此项活动的重要标准,并渗透到各项教育之中,使之具体化、规范化。利用青年农民的上进心理,采取“一人评大家,大家评一人”的方法,逐步强化农民的荣辱意识,从而达到引导青年农民确立正确价值观念的目的。
其次,“三户一村”活动使农村青年的人生价值追求形成了不断升华的阶梯。评“三户”事实上是评四户,即:“落评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四类户型形成了四个台阶。它比较明确地把社会和家庭的伦理道德分成四个层次。由于四个层次是呈动态状的,因此它能够运用内在的激励机制,激励青年农民沿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阶梯不断向上攀登,使青年农民的价值需求一次次升华,向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再次,“三户一村”活动为青年农民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创造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南阳地区在活动中,一是利用档次分明的“三户”本身代表的不同荣誉级别,区别了先进和后进,在评选方法上又充分利用青年农民的进取心理来激励其奋发向上的荣辱意识。二是融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为一体,并把党的方针、政策、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具体工作要求具体化、条款化,成为青年农民可实际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样不仅为农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价值尺度,又可在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增强他们的善恶评价能力,形成一种人心所向的趋势。三是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户户参评、人人参与,依靠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来自律自治,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唤起青年农民的政治热情和建设热情,使广大青年农民在活动中做到了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并举,从而形成了一个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抑止各种歪风陋习的强大舆论氛围,不断引导青年农民在创建活动中由感受到外部约束而被动参与,到逐步认识到这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在经历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巩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南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39岁)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探索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丛书》
现在距离二十一世纪只剩下十年的时间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决定中华民族以怎样的姿态跨入二十一世纪。因此,探索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努力发展经济,真正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神圣历史使命。正是为了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为经济建设服务,陕西人民出版社邀请我国十几位著名经济学家担任编委,同时邀请一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较深研究的专家学者担任特邀作者,最近推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丛书》。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基本上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具雏形。但是,完善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丛书》的编著者们,把注意的重点集中在体制问题上,研究和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心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问题。第一批推出专著共四本,即魏杰著《经济自由与经济约束的和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陈文通著《相互兼容中的新形态——公有制商品经济体制》、林岗著《并存与竞争中的协调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文魁著《新格局与新秩序中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四本研究专著,分别专门论述和研究了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体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体制,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四个重大理论问题。
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丛书》推出的第一批的四本研究专著来看,基本上体现出《丛书》编者的意图,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我国十余年改革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实施方案,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据悉,《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丛书》每年出版一至二批,将陆续推出详细研究既能使经济充满活力,又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企业体制、市场体制、宏观调控体制,以及价格、财政、金融、农业、外贸等方面体制的研究专著。     
         (黄十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