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鲁迅的目光
成志伟
每次去上海,我都要到鲁迅墓前伫立,向这位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致敬,深切怀念他为祖国的复兴建立的丰功伟绩。
在灿烂的阳光下,鲁迅仍然坐在那把旧藤椅里,身着长衫,脚蹬便鞋,手握书本。他在思考、在求索,寻找治国富民的道路。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一副剑眉下炯炯发光的眼睛,这深沉冷峻的目光直视前方,要刺透一切阴云浓雾,追踪真理的太阳。
当时,大雾弥天,满街狼犬,光明在哪里?希望在何方?鲁迅追求、寻觅、比较、辨别,当他宝贵的生命即将终止时,终于找到了、找到了: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加入这战线,那理由就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
这就是鲁迅!他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终生为之奋斗的是中国的复兴,这复兴的希望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在真理面前,他真心诚意地拥护,无条件地服从。鲁迅的目光,多么清澈明亮。
在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鲁迅先生之墓”的巨大墓碑前,高大茁壮的玉兰树枝叶繁茂、蓊郁苍翠。今年开花的时节已经过去,我无缘再睹玉兰竞放时的美景。我在北京中南海红墙外的花圃里,多次看过玉兰绽开的盛况。百花尚未吐蕊,绿叶也没发芽,那玉兰树上雪白圣洁的花朵,却迎着早春的甘露煦阳,顶着料峭的寒气,次第怒放。现在,我站在鲁迅墓前的玉兰树下,仿佛看到满树圣花已重新开放,这位先贤与英杰的一生,不正像白玉兰那样晶莹高洁、纯净无瑕吗?
“他在黑暗和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边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伟大的中国人的敏锐目光。他深深懂得,对于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懈,而且注重实力。旧的力量,根深柢固,而且善于变换花样,练就了一套诱使革命势力妥协的好办法,而它自己是绝不妥协的。他痛切感到,旧势力用“软刀子”杀人是最危险最毒辣的,“软刀子”割头似无痛苦,舒舒服服地就把命送了去,何等惊心动魄。他明确提出,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落水狗似乎“可怜”,还会讲“道义”,但必须坚决打下去,否则上了岸照样咬人;那些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而要揭穿他们的真嘴脸……这就是鲁迅的目光,一个革命者和战士的目光。
鲁迅已长眠于地下,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目光,一个中国人民英雄和哲人学者的目光,仍是那样深沉澄澈,洞察人生真谛,给亿万民众以长久而铭心的启示,使人们警觉、清醒,不忘自己的使命。也让恶势力、落水狗、叭儿们惊恐、胆颤和齿寒,企图以别样手法来进行新的较量。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他的一切、一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当他的遗体下葬时,覆盖在灵柩上的不正是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大旗么。
鲁迅还活着,他的思想、精神、品格还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他的目光,始终直视前方,像望远镜,似显微镜,透视着真与伪、是与非、善与恶。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就是他那战士的目光。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黄帝泉边
董云
涿鹿,在今日中国地图上也许算不上声名烜赫的所在,但在我们华夏民族先祖的开创历史上,却具有不可隐没镌垂史册的业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可见,人称涿鹿为“中国古代文明之源头”,决非仅仅是传说,至今在涿鹿地面上仍有不少黄帝大战蚩尤的遗址。其中蚩尤三寨位于矾山镇南三里的黄土崖上。三寨分南、北、中,静动互恃,此彼相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布局也够科学的。还有传说黄帝战败蚩尤之后,即建城于今矾山镇西,城为正方形,筑于土丘上。史称为“轩辕之丘”。城墙乃夯土所筑,残存最高处约两丈,厚两丈余,南北长八百三十多米,《史记》称黄帝“而邑于涿鹿之阿”,当合于此地。
而在这些遗址中,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位于黄帝城东一里处的“黄帝泉”。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故又称“濯龙池”。此泉为地下一千七百米至五千米的深层水,清澈透明,直视深奥。冬季,周围冰天雪地而此泉独温,仍如春天小世界;夏日,似加进天然防腐剂,洁冽爽口;即使在大旱时节,这里水位依旧,泉下汩汩涌动,持续不断,去故而生新。俯视这神奇的湖面,不禁使人过喜而嗟讶:人影、树影皆倒映于水中,甚至连人脸上的笑纹,树枝上的鸟翅,也清晰可见,真是一块天赐的可溶的碧玉!
到这时,我已不再醉心于考据那些遗址的真确程度,而完全为眼前这未经人工矫饰的自然景致所折服。我国民间常常喜欢将最美好的胜迹与他们所崇敬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像这样的好去处自然应属于轩辕黄帝这样的人物才最相配。至于当日黄帝是否在这里洗浴过,都无关紧要;可以肯定的是此泉的“资历”很深,我们的先祖在这里劳动生息,以至角逐斗争,都离不开水源,而这个不冻不腐不竭的“神泉”正是理想的生命带。那么,作为先民中的杰出人物代表轩辕黄帝选择此地驻扎,当然是合乎情理的了。
如此说来,“黄帝泉”当是生命之泉,繁衍之泉,华夏民族生发之泉。人因泉而图存,泉因人而增辉。人必杰才,泉必佳泉,都有真真确确的货色而非冒牌虚号,方能相得益彰,流传久远。
但我也稍生遗憾:这么上好的泉,绝不比通都大邑附近、旅游胜地之域的赫赫名泉水质差些,却只因它身居山乡僻地,竟鲜为人知,也未受到旅游开发者的赏识,则多少有点不公;再者,眼瞅着那么好的“矿泉水”像平常的水一样流走,仅充任浇地的职能,也不免感到可惜!
这里的东道主引我们到泉边的“地震观测站”稍事歇息,这个观测站仅有两间近似农舍的砖房,其中的一间是仪器室。仅有的工作人员,是一位身材中等,面容纯朴中透着聪慧的后生,别看这站小人少,却在唐山大地震前夕就已测出了一些征候;近几年又预测出若干小震,为上级地震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根据。
这个小小的地震观测站和它身边的泉一样默默寡闻,也一样做着尽己所能的贡献。
当我们离开这里时,在外间的地下室,看到了从外面“黄帝泉”取来的水样,观测员就是利用这水样才能测知“地老鼠”的骚动对于水质的影响,从而获取地震的情报。
难道说,我们民族的先祖轩辕黄帝还在关心着他的后世子孙的安危忧乐?
我说是泉,泉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源,在地震观测站之侧我又一次感受到泉的灵性。


第8版(副刊)
专栏:

  回忆录(外一首)
孙映
战争和枪声
已走进历史博物馆
可将军们在回忆录里
还在继续长征
铁锤和镰刀的旗帜
锻打出的工农联盟
已成为共和国大厦的支撑
当年英雄倒下的地方
一座现代化工厂正在诞生
弹洞和沼泽
都深陷在回忆录的情节里
只有雪山草地、草根树皮
还在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
流血、饥饿和牺牲
当年红军写下的标语
至今还张贴在
将军们繁体字的记忆里
解开绷带,从伤口里
流出了一个血红色的黎明
不愿忘记过去
和已经忘记过去的人
都来阅读将军们的回忆录吧
在这片子弹播种的土地上
挖掘和平的根
    军人和纪念碑
纪念碑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在清明雨的浇灌下
生长着茂密的怀念
在所有瞻仰的人群中
我发现:军人离纪念碑最近
中间只隔着一场战争
我相信
一旦战争爆发
军人会率先走进纪念碑
成为人们仰望的高度*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山东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诗人苗得雨的第二十五部集子《苗得雨诗选》,书中收了作者自1944年至1989年各个时期有代表性、有特色之作326首。(珊闻)


第8版(副刊)
专栏:

  跳板
陈肃
常州北郊,离城6公里处,正在兴建城北工业新村。我在春雨纷飘中来到工地,见青翠水绿的麦苗田野里,正在建筑两幢大跨度工业大厦,周身纷披闪闪电光的脚手架竹帘,像气度恢宏的团城。
这儿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我爬上顶楼,南可以平望城区工业雄姿,可以谛听机车隐隐的鸣声;向北远眺,凭借一望平畴绿野,可以极目江边村镇,那儿就是正要辟建的圩塘港吧。向东俯望,常澄线穿村而过,未来的沪宁高速公路将在这儿交会。这儿公认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外商提供良好投资环境的宝地。
我来到工地,首先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战斗气息。雨正急下,两辆满载预制构件的卡车刚一停下,一群胡子拉碴的小伙,奋勇而上,冒雨搭跳卸货。我看着沉重的预制构件,沿着斜坡的钢跳板卸下地面,不知怎么,思绪也腾起幻想的彩翼,引起了萦回的思索。是啊,这座范围为54公顷的现代化工业新村,不也是常州工业伸向江边的跳板吗?大江里的巨轮开不进常州城,有了这块跳板,外商投资的设备,可由远洋轮直接引进常州,工业新村里生产的技术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产品,也可直接运载海外。
我意识到常州依铁路、运河而建的工业布局,正在作战略性的北移,向江边靠拢。当我采访了焊花四溅的建筑工地,我对这块“常州的跳板”的理解,似乎又深了一层。是啊,跳板,搭向滚滚江流的跳板,伸向时代潮流的跳板,自然也是使常州经济再度弹跳腾飞的跳板,向时代竞争高度的跳板!怪不得有人把它比作南国的深圳,上海的浦东。
我们且不说多少外商蜂拥前来,作实地考察投资,尔后在合同上划约签字,满意而归。也不说国内一些志士能人,紧视这块土地,应聘中标,准备起程跃跃欲试。我们且来看看这块“跳板”上首先腾飞弹跳的情景:
这102、203两项首期工程,按照国家标准工期为605天,可是市政府根据整个工业村投产期限,要他们缩短为440天。两个工程队分别来自市内两个较强的建筑公司,于是一场试比高低的腾跃,便在“城北跳板”上展开。
在那些日子里,两个工程队的混凝土浇筑工的手都裂口了,硬是戴着橡皮手套操作。常常是振动器在手里振动一夜,第二天早端饭碗都不灵便了。
一天深夜,203队的电焊条用完,眼看就要停工,他们向老大哥求援。102队队长徐亚东慷慨解囊:“我们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目标一个,你们要一包,我支援一箱。”就是这个徐亚东,自开工以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吃过一顿定心饭。春节期间,家属到工地上来看望他,他面对家属就在椅子上睡着了。
4月7号那天,203队的英雄们看到102号的主体工程结顶,更是心急火燎,他们又以连夜一战,终于保质保量胜利结顶。一位在这儿投资4万美元的香港财团总经理,激动地说:“当年深圳建造同类工程为九天一层楼,你们的速度已大大超过了深圳!”
是啊,深圳是南国的跳板,它在80年代起跳,威震全国。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的跳板,不应有新的高度吗?
今年入春以来,江南阴雨绵绵,这两幢巍然大厦,犹如春笋,正是在风中雨中雪中节节升起!望着这些在工地上龙腾虎跃、龙虎相争的健儿,我油然而生敬意!我由此感受到这块跳板的弹跳力,我赞美这“超深圳”的弹跳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赶”下基层
范宁生
最近,文化界的友人告诉我一条新闻:某市召开文艺界人士参加的“繁荣文艺,共商大计”座谈会,市委书记到会提出要把专业创作人员“赶”下基层,组织部长当场宣布:专业创作人员,每年必须无条件下基层工作半年以上,把在基层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提拔、考核、入党、晋级和立功的主要依据。此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据讲,如今有些专业创作人员一味顾恋自己的小家,不愿意下基层,特别不愿到远离城市的农村去体验,喜欢整天浸泡在自己安逸的小圈子里饱食终日,混时磨光。有的几年都写不出一部作品,成了“几年不生一只蛋的公鸡”。即便有指令性的硬任务下基层,不是“头疼发热”,就是“蜻蜒点水”。
江泽民同志在文艺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上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讴歌党的历程和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文艺工作者应当响应党的号召,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体味人生的真谛和生存的价值。
按说,专创人员下基层,自觉深入生活,本应是自觉的行动,现在却需要“赶”,确实值得反思。


第8版(副刊)
专栏:

由著名美术家韩美林创作的巨型雕塑《群虎》,不久前在大连市老虎滩公园落成。这座由六只老虎组成的圆雕,高9米、长36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动物雕塑。
六只姿态各异的斑斓猛虎,在树木苍翠的山峰映衬下,显得更加富有生气。它们迎风长啸,具有强烈的律动感。在艺术表现上,作者借鉴了我国传统石狮子的造型手法,又从古代青铜器的纹样装饰中汲取营养,大胆创新,从而使整个雕塑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