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贵客”安迪
管彦忠
星期日,风和日丽。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里,棕榈叶在微风中摇曳,绿树青草间,串红吐艳。池塘里,喷泉哗哗,水鸟嬉戏。入口处内外,人群熙攘,小观众们更是活跃。原来,两天前,这里新来了一位“贵客”:中国小熊猫安迪。消息传出,当地人蜂拥而来,先睹为快。
安迪出生在中国动物园,刚满3岁。它体重5.8公斤,身长60厘米,40厘米长的尾巴上有九道深棕色的圆圈,活泼可爱,在青竹间、木头柱上来回不停地走动。安迪临时的家是“山猫馆”。据管理人员说,安迪除了吃竹子,还吃青苹果、香蕉,以及特别为它配制的饮食。它的永久“住所”正在加紧修建,新家将安装空调设备。由于刚展出两天,面对这么多观众,安迪可能还有点儿“紧张”呢。
观众见到这从未见过的稀有动物,都十分高兴。一位中年女士说:“太好看了,这小家伙真可爱!”小朋友们则向父母指指点点,觉得非常新鲜、好奇。负责维持秩序的青年指着说明牌说,这是目前整个南美洲唯一的一只小熊猫。说话间,露出自豪的神情。
安迪是经过长途跋涉,才来到阿根廷落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花了25万美元把它从美国买来。它从美国的辛辛那提动物园,乘30个小时有空调的汽车到了纽约,从那里,又“飞”了15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安迪在这儿的动物园里受到特别关照。有6名兽医、6名生物学家和一些建筑师、管理人员为它“服务”。根据小熊猫的饮食习惯,动物园里已栽了300多棵竹子。不久之后,另一只雌性小熊猫将来此与它作伴,阿根廷将成为小熊猫繁殖地之一。
安迪的到来,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增添了新的吸引力,为生物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列支敦士登漫笔
章云
由于边境没有关卡的拦阻,路旁也没有特殊的标记,我怎么也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欧洲最小的袖珍国之一的列支敦士登公国了。
锯齿形耸立的阿尔卑斯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列支敦士登同奥地利截然分开,而奔腾流淌的莱茵河上游又使它同瑞士隔岸相望。湍急的河水冲积出这片丰饶的沃土,滋养着这个景物独特,生活富足,社会安宁,几乎有点与世隔绝的国度。这个夹在两个中立国之间的欧洲君主国,人不满3万,地不过200平方公里,但它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据世界银行早几年的统计,它的人均收入已达两万多美元,居欧美国家之首。
白雪皑皑、巍峨屹立的三姐妹山,簇拥着这个“迷你”国的首都瓦杜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踞山腰的那座古朴的王子古堡。它居高临下,俯视全城,真个有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的气势。它不仅是历代大公的府邸,也是一座富甲天下的艺术博物馆。这里收藏的文物大多是稀世奇珍,是列支敦士登家族花了400多年心血积累而成的。数量之丰,据说只有英国女王的收藏能与之媲美。将如此珍贵的宝贝存放在如此险峻的山腰处,似有“藏之名山,传于永久”之意。
列支敦士登素有“邮票王国”之称。其邮票之所以出名,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设计新颖,制作精美;二是印数不多,套数有限;三是面值不大,所费亦少;四是君主小国,风物迷人。因此,该国邮票一问世,即令各国集邮者倾倒。瓦杜兹邮票博物馆展出的万国邮票,五光十色,洋洋大观,一个钟头的观赏足以使人眼花缭乱。参观后,几乎人人都要买几套留作纪念。我也买了几枚,放在手中一看,果然不同一般。
瓦杜兹不过是个几千人的小镇,古老而宁静,质朴又典雅。小巧的市区,道路整洁,楼宇清新。一溜长街贯穿南北,商业店铺麇集两旁。不太宽的街上游人如织,车辆如梭,但人车各行其道,秩序井然,绝无欧洲一些城市中那种喧嚣嘈杂的景象。离市区只须几步,就能看到周围迷人的乡野风光。这里水木清华,曲径通幽,枝头小鸟啼唱,桥下溪水轻流,陌中牛铃作响,径上游人漫步,端的是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中世界。
游罢归来,经过沿街法国式露天咖啡座。这里是当地人和游客喜欢光顾的场所。顾客大多悠然自得。面对远处的青山翠谷和近处的车水人流,他们一杯在手,心旷神怡,似乎都在最大限度地享受这个山国桃源的媚人风韵。我也买得咖啡一杯,欣然入座。偶与一位法国人交谈,遽然得知在座的一些翩翩人士并非都是富有悠闲之辈,而是在巴黎、伦敦、苏黎世这样的大城市里“打了败仗”后退下来的“不幸之人”。他们或是资本亏空,银行倒闭;或是公司倾轧,人财两损;有仕途潦倒,官场失意的;也有婚姻突变,家庭分裂的。如此等等。为逃避现实,他们躲进这个“世外桃源”。别看他们表面上欢笑自若,实际上是有苦难言,有家难回。法国人的话使我幡然醒悟:这个社会原来就是这样的离奇古怪,繁荣和富有的背后隐藏着争夺和欺诈,平静和悠闲之中包含着凄惨和辛酸。列支敦士登纵然是天外仙山,世外桃源,也无法弥补落魄者在现实中失去的一切,更不能掩盖这个社会极其矛盾的一面。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出国方知游子苦
翟默
登上离开北京的飞机,将要开始流浪生活的念头油然而生。到了香港,换上澳航飞机,那种出国的惊喜无影无踪了。看着身边陌生的一切,伴随着自己的是一种孤独、离乡背井的感觉,以及对将要开始的一切的恐惧和不安。
踏上异国他乡的第一步,是那么的不踏实,那么的胆怯,似乎前途充满了不测。最初的几天,对每个中国留学生,都像一次残酷的测验。找房子、购物、做饭,当你安顿好了之后,便是找活干,然后上课。每个人境况不同。也许你找不到活干,也许需要搬家。你的大脑一刻都不得停歇,你不得不为你明天的午餐想办法,你不得不忍受过低的工资。
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中国人,随着飞机远离国土,“祖国”这两个字的份量变得愈来愈重。曾经,我们发过牢骚。曾经,我们摇头叹气。曾经……为了这个“曾经”,我们走出了祖国的怀抱。在国外,我们为自己国家的每一点为人称道的地方而倍感自豪。我们自豪,我们拥有长城;我们自豪,我们有广袤的国土;我们自豪,我们有悠久的文化。但有的时候,我们也沉默低头。上课时讲到什么国家进口什么,什么国家出口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愿意在这一刻离开教室。我们历数过我们的不足,但当外国人说的时候,每一个人几乎都像装着同一根发条,可以和他们争吵、辩论、甚至打架。我们从未有过地感到,对于我们,祖国的荣誉是那么重要,那么息息相关。
正是基于此,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将自己在国外的情况,那种种目睹的、听说的,做一个形象、系统的报告。有些年富力强的中国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在这里干着洗碗、清洁、种地、搬运等工作,实际上浪费着自己的才干。在我国教育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对国家的前途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
我不必避讳地说,在国内,许多学生都希望出国。我认为,国外反馈回去的言喜不言忧的信息,无疑加强了这股出国风。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将这里的实情告诉国内,使人们意识到:出来,将面临的是什么。我们有责任用我们的经验告诉国人:要重树信心。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悉尼歌剧院建设轶事
司徒一凡 文并图
蜚声于世的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澳大利亚著名港口城市悉尼三面环海的贝尼朗岬角上。它由一个大基座和三组拱顶组成,占地逾一点八万平方米。远远望去,既像一簇洁白的贝壳,又像一队扬帆的航船。
说起悉尼歌剧院的建造,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
一九五六年,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凯希尔应担任乐团总指挥的好友古申斯的请求,决定由政府出资在贝尼朗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歌剧院。歌剧院的设计方案向全世界公开征集,很快就有三十个国家的建筑师送来了二百二十三个方案,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等人组成的评委会负责评选。评选初期,沙里宁因故未能及时参加,到方案初评结果出来时,他才赶到。沙里宁对初评出来的十个方案都不满意,便又仔细地审阅了被淘汰的二百一十三个方案,从中挑选出三十八岁的丹麦建筑师耶尔恩·乌特松设计的方案,而当时它只不过是一个示意性的草图。独具慧眼的沙里宁认为,这个设计方案如能实现,必将成为非凡的建筑。他最终说服其他评委采纳了这个方案,使之免遭“胎死腹中”的厄运。
当乌特松的方案于一九五九年开始付诸实施时,又遇到了拱顶壳面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方面的困难。经过修改设计后,才使壳面得以继续施工。但当工程进行到第九年时,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凯希尔总理去世了,新上台的自由党人以造价超过原估算为由,拒付所欠设计费,企图迫使工程停止。而此时歌剧院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形成骑虎难下、欲罢不能之势。最后经过多方协商,由政府的三人小组取代乌特松负责工程继续建设。经历了十五个艰难的春秋之后,悉尼歌剧院终于在一九七三年竣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程前往悉尼,参加了十月二十日举行的盛大落成典礼。
尽管人们曾对悉尼歌剧院的建筑有不同看法,它的建造费用也一增再增,大大超过了原先估计的数目,但悉尼歌剧院仍是本世纪最生动、最激动人心的建筑艺术形象之一。它为澳大利亚增添了新的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收藏坦克
有人喜欢收集小巧的邮票,有人却爱好收藏笨重的坦克,美国退役军人迈克·马托斯就属后者。
年逾花甲的马托斯,现居加利福尼亚州。他拥有一辆重型坦克和29辆轻型坦克及装甲车,这些战车停放在他的寓所周围,供人观赏。尽管马托斯早年参过军,但没有驾驶过坦克。只是在10年前买了一辆改装的坦克后,方心血来潮,产生了收藏的爱好。他最得意的藏品,是一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过的高速坦克,已有48年车龄。(肖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日本人重色彩
唐若水
日本人愈来愈注重色彩了。单说那些遍布全国城乡的“色彩专科学校”,就令人顿生新奇感。这些年来,此类日本独有的学费昂贵的学校年年学生如潮。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学习如何调出数千种不同的颜色以及如何配色。
东京的“色彩研究所”是日本最大的研究色彩的机构,已有24年历史。该所的业务包括向企业、商场提供五花八门的有关色彩的“最新情报”,并为3000多家固定客户设计新产品的“最佳色彩”。研究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可谓形形色色,如:海鲜餐馆的墙漆成什么色最吸引食客?新鲜牛肉呈什么颜色最吸引家庭主妇的目光?生产或设计汽车、服饰、家具、电器乃至机床、发电站、桥梁的企业也纷纷登门求教,要求设计“最受人欢迎的色彩”。
大阪的“色彩诊所”更是别具一格。“色彩治疗专家”利用“不同色彩能微妙影响人的心理”的原理,专门治疗诸如忧郁症、沮丧、失眠等神经类、心理类疾病。据说效果甚佳,求医者接踵而至。
日本人还有追求怪异色彩的倾向。虽然世界上诸多民族视黑色为“不吉”、“死亡”和“恐怖”,但当代日本人却偏为黑色唱颂歌。最近风靡日本的“黑色食品”便是一例。其中最畅销的首推“黑色面条”,听说在深夜或殡葬期吃,可与当时的“环境”与“情绪”更为“合拍”。
日本也是推出光怪陆离的“变色商品”最多的国家,相继问世的有变色服装、变色日用品以及变色住宅、变色冷饮、变色汽车、变色游艇和变色公路等。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以“非洲影都”闻名的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集中了非洲电影业的一些主要组织机构和技术设施,十几家电影院大量上映非洲影片。图为代表瓦加杜古特征的“非洲电影节纪念碑”。
新华社记者 杨永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