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搞好党的作风建设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体会
陈作霖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努力提高全党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学习了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搞好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搞好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些年来,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学习和教育,以及对以权谋私、官僚主义这一类不正之风问题的揭露、批评和纠正,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群众观点大大增强。去年,党中央做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后,大批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但是,党内仍然存在着种种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一些党员和干部还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首先必须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领导者的思想、意见、办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在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时候,从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干部,不在群众之上,而在群众之中,他们应当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模范。可是近几年来,群众观点在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上淡薄了,党内出现的不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问题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已使党有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一些同志虽然口口声声也谈群众观点,但是在行动上却往往又是一样。可见,当前重提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只要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党就兴旺发达,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还必须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艰苦磨炼。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一个世界观问题,阶级立场问题。只有参加到亿万人民火热的革命和建设中去,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坚定的斗志和信念以及巨大的力量,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真谛,从而自觉地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始终不渝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在这些方面不断作出努力,就有可能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切实认识到共产党“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206页)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搞好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就把党的群众路线与党的作风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作风都与党的群众路线密切相关:“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实际,理论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斗争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自然是群众路线的最直接反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有人说,党风建设难。难是难,但是,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为着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那么党风建设就会步步取得成果。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党执政后,“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同上,第202页)这是因为,我们有了权后,有些党员干部觉得靠权力和行政命令照样可以进行工作,对脱离群众问题没有危急感。少数党员干部俨然以“救世主”自居,逐渐由迷信权力、忽视群众意志和愿望而导致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恶性发展。这些同志不懂得,党的优势根本上不在权力而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在于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如果忘了这一条,以为有了权力便可以离开群众,为所欲为,其结果必然失去优势,最终也要失去权力。
当前在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方面,固然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极少数干部不深入群众,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不调查研究,在经济建设中瞎指挥,轻率决策,造成损失。
二是下基层流于形式。有的干部为应付上级的指示,下基层蜻蜓点水,听喜不听忧,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的领导干部,难以摆脱“陪同圈”、“招待圈”的束缚,接触不到群众,了解不了实际,谈不上真正搞调查研究。
三是热衷于出席各种招待会、参观、旅游等活动。有的干部不务实事,满足于宣扬自己,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是有的干部成天忙于迎来送往,对于邀请,不加区别,有请必到,有酒必喝,严重脱离群众。
五是有的干部只“唯上”,对上级某些领导不正确甚至错误的意见也唯命是从,而对来自群众的正确呼声却置之不理。他们的一切行动均以迎合某些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
上述几种表现,虽然大多是作风问题,但它的不良影响极大。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同上述种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现象作坚决斗争,始终如一地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改变我们的作风,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总结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执行中及时吸收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对方针政策加以必要的调整,使之不断完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54页)
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组织群众,使先进的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理解,使党的事业成为群众自己的事业,把我们的计划化作群众的自觉行动,使浩浩荡荡的民众大军凝聚在党的周围,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地跟党干革命,搞建设。
坚持群众路线,体现在党内生活中,就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内如果没有民主,不依靠党员群众,就没有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党的组织就缺乏生气勃勃的基础;党内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没有严格的纪律,就没有党员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会使党组织涣散,丧失战斗力。各级党组织首先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一切重大问题,都要集体讨论,反复比较,进行正确的集中;做出决定之后,分工负责、坚决贯彻。
坚持群众路线,还必须教育和引导群众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我们不能迁就群众中落后甚至错误的意见,把自己降到普通群众的水平,失去先锋队的作用。
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如果离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坚持群众路线将变得毫无目的和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245页)这是我们党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受到人民的拥护。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还比较多,这与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有着直接关系。
执政后的和平环境极易使人消磨斗志,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极易诱惑某些党员耽于享乐而日渐腐化,加之改革开放后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的涌入,有些党员就逐渐背离乃至抛弃了党的理想和宗旨,利用手中的权力搞特殊化。有的摆阔气,讲排场,坐车一换再换;住宅高级再高级;大肆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用公款旅游、装修住房、请客送礼。有的贪污受贿,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所有这些危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已违纪违法,当然更多的还是属于作风上的问题,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更加严重地脱离群众,党就可能被置于孤立的境地,面临“覆舟”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党内某些消极腐败现象,煽动群众,制造动乱,企图推翻党的领导,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吗?
解决这些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既要抓教育,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再教育,使之自觉摒弃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贪图享乐的思想,以及一切只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的种种行为,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必须加强廉政建设,从严治党,严格执纪,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以权谋私的种种不正之风,坚决查处那些违纪违法案件,清除腐败分子。
牢记党的宗旨,还应当时时关心和帮助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上的问题。只要党员、干部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脚踏实地为人民办实事,那么,党和国家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人民群众都会挺身而出,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第5版(理论)
专栏:

  跨世纪——一个少数民族青年的思索
马朝阳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表明,我国55个少数民族,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4%,但却同汉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我国富饶辽阔的疆土,创造了魅力独具的中华文化,铸就了伟大祖国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缔造了统一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创造和贡献,就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统一的、强大的多民族的中国,就没有各民族的今天。而今,摆在我们当代少数民族青年面前的历史命题是:怎样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谱上一曲新的、壮丽的乐章。为此,我们跨世纪的少数民族青年应当:
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雄辩地向世人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才能更好地发展、进步和繁荣。近几年来,国际反动势力,加紧施展其和平演变的阴谋和伎俩,妄图分裂中华民族,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颜色。他们利用颇有诱惑力的“民族宗教”等等问题,同国内一些居心叵测的民族败类,或遥相呼应,或直接插手,演出了一场场反社会主义、有悖于各族人民心愿的分裂闹剧。我们少数民族青年对此要有清醒头脑,保持高度警惕,善于识别并勇于和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搞分裂的倾向和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巩固边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在业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较低。我们这一代的科学文化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因起点低,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上仍落后于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为不辱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少数民族青年,必须以火样的热情、加倍的努力、超常的思维,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条件,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在科学文化的殿堂里采撷,掌握过硬的本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良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但必须明确的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多层次的,不仅需要一定量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那些虽无职称,但有一技之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各行各业中的能工巧匠以及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高、初中毕业生,即所谓“乡土人才”。我们少数民族青年,要自信、自识、自尊、自强,既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中级人才,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情况,不盲目追求,不妄自菲薄,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项目,成为某方面能胜任、能开拓新局面的“乡土人才”,立足本民族、本地区,尽其所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冲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如“听天由命”的束缚,树立开拓进取、勇于拚搏的改革开放意识。要变自然经济观念为商品经济观念,改变民族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商品观念和市场观念,开发民族地区资源,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闯荡锻炼。要变内向型经济观念为外向型经济观念,改变民族传统名、特、优产品只在县际、省际销售的状况,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大批量生产,使民族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更新观念的过程中,我们少数民族青年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特别要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不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吃喝一世”的腐朽思想的影响和诱惑,把自己的一切行为放在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集体上考虑,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繁荣上考虑,不贪图享乐,不损公利己,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进取向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千年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的热血,铸就了祖国辉煌的历史,我们这一代少数民族青年,必将和汉族青年一道,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写下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一页。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项城县委统战部干部,回族,29岁)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共产党会议概要》评介
姜华宣、张蔚萍、肖甡主编,沈阳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会议概要》,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工具书。它的特点是:
一是选题新。这本书是以介绍党的会议为主题内容的,而党的会议在党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党的各项工作的布置和检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党的组织和人事的变动等等,都是通过党的会议来实现的。弄不清党的会议情况,要了解党的历史是不可能的。这本书按历史顺序系统地介绍党的重要会议,就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70年的战斗历程。这不仅有助于党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查阅有关会议的情况,同时也有助于一般读者学习党史。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已超出作为一般工具书的应有价值。
二是内容全。所谓全,是从两种意义上讲的。首先,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这本书收集了从党的诞生以后一直到1991年1月,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工作会议,以及重要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中央局和中央直属各部门的会议,还有中纪委会议、中顾委会议等,共400来次会议。可能还有遗漏。但相对地来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党的会议的实际情况。其次,与同类性质的书,以及与一些党史工具书中对党的会议的介绍比较而言,这本《概要》对党的会议的介绍,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全的一本。
三是介绍细。这本书对每次党的会议的召开背景、概况、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等,都尽可能作出准确的介绍和简要评述,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本书作者从动意编写到成书,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对以往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进行鉴别和考证、去伪存真而成此书。因此,应该说这本书是作者党史研究新成果的结晶。  (何沁)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青年干部应掌握唯物辩证法
荆惠民
青年干部立身成才的第一要务是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青年干部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学习和运用,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符合唯物辩证法。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对我们青年干部来说,首要的是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分析和判断事物。第一,要注意克服固有成见给认识带来的片面性。认识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这是必要的。但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用固有的成见看待发展了的事物是保守的、有害的,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第二,要注意克服由于所处的特定地位和角度给认识带来的局限性。由于人们所处的特定地位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为了避免认识的这种局限性,青年干部要特别注意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这就是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同时我们的思想也要站得更高一些,登高才能望远。要变换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多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这样认识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第三,要注意克服个人主观感情给认识带来的偏颇性。感情至上往往给认识带来偏颇。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以私人感情代替组织原则,用个人好恶代替客观分析,徇私枉法,任人唯亲。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也是违反党的组织原则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努力避免个人的偏私和好恶,多一些客观的科学判断。第四,要注意克服个人利益和小集体利益给认识带来的狭隘功利主义倾向。一般说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往往与该事物对自己的利益有关。有人说得透彻:“对我好的就是好,对我坏的就是坏”。这是以个人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而不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去进行公正的价值判断。青年干部要具有超脱个人或小集体利益的胸怀和眼光,要站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来认识和看待事物。
掌握唯物辩证法,还要在实际的工作方法中,摒弃不讲原则的折中、调和的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现在似又悄悄地变成了一些人的处世方法和工作方法,遇事不偏不倚,只唯折中;不分真伪善恶美丑,只作调和;没有党性原则,只讲“关系”。可有人美其名曰: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际上,儒家的中庸之道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存在本质的区别。辩证法既讲不偏不倚,讲两点论,又讲又偏又倚,讲重点论;既讲稳定平衡,讲事物质的相对稳定,又讲发展改革,讲事物的不断运动发展。无原则、和稀泥、做好好先生;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自满自足,与强调讲原则、分是非、辨善恶、甄美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改革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格格不入的。
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能满足于记住几个条条、背诵几段名言警句,而是要掌握其灵魂和精髓,要结合实践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提高,这样才会得益无穷,受用终身。青年干部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中国未来各级岗位的领导者,任重道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这一代青年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就要求青年干部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唯物辩证法,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作者为团中央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三十四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