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耄耋小诵
——《广语丝》第七十三
欧阳山
鲁迅说:“不过中国正需要肯做苦工的人,而这种工人很少,我又年纪渐老,体力不济起来,却是一件憾事。”这番话是一千九百三十六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先生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说的。那时候,他正大病稍愈,勉强支撑着坐起来写文章,写回信。细想起来,距离当年十月十九日他病逝的时候,也不过只有七个月的光景。可见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而他想到的还是做苦工!每回,当我工作得精疲力竭,我就会想起他这番话;每回,当我想起他这番话,我又一定会觉着黯然神伤。
30年代在上海的时候,我曾经被反动派造谣的小报《社会日报》封为“鲁门弟子”。因为它是一张反动造谣的小报,对于一个左翼作家,当然是不怀好意的。但是有些人偏不这样想。他们非但不把“鲁门弟子”这个封号看作“黑锅”,反而把它看作“桂冠”。不过我应当郑重声明:这55年以来,每当瞅着有不少的人抢着要给鲁迅当孝子的时候,我总是远远地走开的。其实,不管那是“黑锅”也好,“桂冠”也好,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为这个别人不需花一文钱的封号,倒实实在在地吃了不少的苦头,以至鲁迅先生给我的那两封信,虽历尽万劫而未毁,我却不愿意拿出来发表。这里面决没有什么囤积居奇的大谋略,无非是明哲保身的小伎俩而已。自然,我也明明知道这种明哲保身的小伎俩,倘若让鲁迅先生知道,他是会生气的。
正因为如此,对于鲁迅先生那个“肯做苦工”的嘱咐,我是兢兢业业地身体力行,不敢稍有懈怠的。我想,一个人既然明哲保身,把身体保了下来,一直活到80多岁,不用来做苦工,还能有别的什么用途呢?鲁迅才不过活了56岁,或者按实际年龄算起来,才不过55岁,可他做了多少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自己要是还不做点苦工,岂不等于白活么?白活不是等于没有活么?所以我总是常常鞭策自己:不要为官,不要为钱,不要为名,不要为利,不要为房子,不要为汽车,不要为出国,不要为选票……如此等等。可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要坚持做一点苦工。
回想80年代中期,社会上曾经出现一些非常奇怪的连环现象:前几天,有人贬损鲁迅,迟几天,就有人贬损毛泽东;前几天,有人贬损毛泽东,迟几天,就索性会有人贬损中国共产党。说来也奇怪,好像他们之间从来就存在着非常密切的,非常坚实的内在联系,——真有一枯俱枯,一荣俱荣的神气。由此可见,鲁迅对于中国革命的精神支撑,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对于这样一位伟人,勉强撑持着支离的病体,坐在书桌前面,一直工作到深夜;还要提笔写信,鼓励年轻人肯做苦工;——此情此景,你能不为之动容么?
光阴似箭,转瞬间,又过了不少个年头。我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了。每次想起他这番话,我都觉着自己年轻了许多,活力也增添了许多。他那个时候说:“……这种工人很少,”在当时他无疑是说得很对的。尤其从文学界看来是如此。可现在情况迥然不同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不仅建立了人民政权,而且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图景,目前正在全力展开对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相信,在5000万党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这种工人”将不再是很少,而必将是越来越多。这也足以告慰鲁迅先生的在天之灵吧!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生命的延伸
孟晓云
他是个很普通的人,38岁,名叫徐宝根,当过兵,退伍了,在苏州吴县保险支公司当司机,结婚十年,有一个小女儿。他勤恳,上进,当兵的时候多次立功受奖,当司机年年被评为先进,开车18年,安全行车39万公里。他觉得这也很普通。也许他会这样过上一辈子,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职守,默默地为社会做着奉献。
突然有一天,命运之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住院了,切除了一个腹部肿瘤。他亲眼看到了病历上写的是:精元细胞癌,又亲耳听到了医生宽慰的话语:“不要紧,三五年内没有问题。”
三五年?人生真是太短暂了!他当时才34岁,从未曾想过死。怎么突然之间生命就只剩下三五年了呢?
身居苏州,从未去过闻名天下的园林,没有时间,真的没有时间。现在,他病休了,几乎贪婪地走遍了怡园、虎丘、沧浪亭、网师园……那里的山石台榭,在别人眼中可能风景依旧,他却领略到一种别样的美,当即将告别人世之际,徐宝根最强烈的感受是:生活着、工作着是多么美好!
假若自己的生命还有三五年,该怎么度过呢?他在想,如果躺在家里了此一生,在消沉、悲观中走完生命的最后路程,那么,虽然活着,其实已经死了。如果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与病魔作斗争,在有限的时间里,继续奋争着,贡献着,那才是真正活着。
生活总是叫人眷恋的。徐宝根舍不得美丽的妻和可爱的女儿,还有他那辆面包车。这些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妻子和女儿比往常更加亲密了,那辆面包车却远离了他。他想开车,只有坐在方向盘前,他才觉得又有了活力。可是领导不准,当时他正接受化疗,浑身浮肿,体质下降。但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领导勉强答应他试一试,这一试就试到了今天。
保险公司的驾驶员是很累的,每年有几千个保险赔案要查勘,出车次数高,突然用车多,火灾、暴雨、台风,都是突然发生的,一出现险情,从查勘到定损、赔款兑现,不知要跑多少次。说也巧,当他再次坐到他心爱的面包车里,一阵强台风横扫太湖、阳澄湖,许多企业和农户遭到损失。这一下保险公司忙起来,徐宝根的面包车不停地奔驰,起早摸黑,连续出车,从出院到现在,近四年时间,他出车500多次,行程7万公里,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每一个乡镇。他和以往一样每次都安全、准时、随叫随到,只有他妻子知道,每一次回到家里,他都浑身酥软,连洗澡的气力都没有了。但是每一次当他看到受灾户得到赔付后的笑脸,他又感到轻松、惬意,仿佛是一剂能治病的药,使他的精力,他的生命又得到了新的补偿。时间已过去了四年,“我活得还不错”。
徐宝根在平凡而紧张的工作中,在为他人,为社会的奉献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他有一种紧迫感,他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住院时,只要他能下床活动,就帮助病友们端水送饭,打扫卫生,什么都干。公家的电器坏了,同志们的自行车坏了,他一一修理;而他自己却没有向公司提过任何要求。他说,公司为我治病花了很多钱,我干得再多,干一辈子也补偿不了呵!公司每次都要用车送他看病,他坚持骑自行车上医院,以此证实自己还行,还有活力。部队战友传说他死了,他就到部队去“探亲”:让战友们看看,我活得很好,很踏实,和过去的徐宝根没什么两样。
毋庸讳言,徐宝根需要钱,他月工资82元,妻子是临时工,收入低微,他的病需要营养,还要养活老人和孩子。但是他从未用公车去捞外快,从未赚过一角肮脏钱。他拒绝过数次一百、几百元的人民币和外汇券,坚决不拉私活,被人骂作“十三点”。有一次,他从一个镇里空车返回苏州,碰上两位抱着发高烧的婴儿的老人,急着到苏州看病,他立即请他们上车直奔儿童医院,然后婉言谢绝了老人的酬谢。他从奉献中感到充实和欣慰。
徐宝根获得了许多荣誉,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省级保险系统先进工作者,他的事迹在苏州市民中传扬。他对此却很淡然。他认为自己太平凡了,太普通了,承受不了这么多的荣誉。
“工作着,生活着就是幸福,我别无所求。”
是的,他深切地体验到了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可贵的人生真谛:生命有如一根燃烧着的火柴,即使它很短,只要燃烧着,它就会发出光和热。“让我的生命在这光与热的传播中延伸。”


第8版(副刊)
专栏:

  观黄果树瀑布随想
钟兆勇
汽车驶过绵延的缓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彩云托着夕阳在天边燃烧,山川溪流、瀑布飞鸟像镀上一层金辉,令人心醉。
这里虽然没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有匡庐之飞瀑,黄山之云雾。
果然,倚在“观瀑亭”远眺,山峦重叠之中,滔滔汹涌之水从70米左右的悬崖之巅飞泻而下,像一柄柄寒光闪闪的利剑从千仞之上直插犀牛潭,激起的一团团白色水雾,像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裹着似玉的水珠飞上殷红的天空,尔后向下徐徐飘洒,亲吻两岸碧绿的草木、五彩荟萃的鲜花。一阵多情的山风飘来,卷起水珠和云雾飞起飞落,轻曼缥缈,像无数条彩绸在空中飞舞。一种“神摇目眩心魂颠,欲去未忍情悁悁”的感受涌上心头。
此刻的犀牛潭,潭水翻滚奔突,白浪滔天,此起彼落。举头仰望,飞瀑似万练倒悬,其粗若冰柱,其细如白发千丈,使人自然联想到李白笔下的壮美奇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潭边侧耳谛听,汹涌澎湃的瀑布声犹如万马奔腾,鼓角齐鸣,勇士高歌……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由此,我想起明代徐霞客称赞黄果树的佳句,其雄厉之势有“珠帘钩不卷,飞练挂摇峰,但不足以拟其状。”然而黄果树瀑布雄姿伟态给我更多的是一种顿悟:庸庸碌碌的苟且偷生,不如像瀑布那样在大千世界里闯荡,在逆境中拚搏奋起,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化作珠粉玉末撒向大地,把瞬间的光彩留给人间。


第8版(副刊)
专栏:

  锻工
郑义成
锻音是铁味的号子
锻件不是时装模特
锻出一段段火红的日子
锻出一个金属的人生
有疵点的躯干
未必不是伟岸之树
接受洗礼和摔打
证明自己
纯纯粹粹
硬硬铮铮
在单调者面前你很单调
在多彩者眼里你很多彩
千锤千种英姿
万锤万尊雕像


第8版(副刊)
专栏:

  主旋律 新的蕴意
——读《心灵的虹桥》
刘长海
以激情奔放、文采飞扬的散文形式写思想笔记,这便是书信集《心灵的虹桥》非同寻常之处。作者浦学坤是一家煤炭公司的党委书记,他试图用爱心去沟通政治与文学,使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他的努力最终析出了闪光的结晶。
一个既热爱党务工作,又擅长文学的人,他的眼光常常涵着思想的温煦和人世的常情,于是党务工作者就更加可亲、可敬、可信,他的工作会因此增添新的蕴意,他的作品会因此增添新的旋律。
对事业对工作的挚爱,是这部书信集的主旋律。他说:“我的三分之二精力和时间放在职工身上。”他熟悉矿工的心态,理解矿工的渴望,赞美矿工的情操。他深怀敬意地宣布:“矿工牺牲了自己应有的那部分阳光,把光明献给人类,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
每封信都是爱的方舟,满载着党的关怀驰向渴望的彼岸。那一页页弥漫着温馨情感的信笺,鼓起了伤残矿工生活的勇气,点亮了迷途青年前进的灯塔……
爱,是理解的升华,是真诚的结晶。作者不是坐而论道,更不是秀才人情纸一张。他是实干家,行在前,言在后。他是这样告诉申请新婚住房的矿工的:“宿舍正在兴建,明年可望解决!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无穷无尽的阳光一定会把你们的前程照亮!”
真诚、求实,是他审美意识和审美热情的动因。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坦诚地奉献给了矿工,奉献给了读者。
作者像写诗那样写每一封信。激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成功的大门由勤奋的钥匙开启;生命的琴弦由不懈的追求拨动。”“人生有了奋斗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感到后悔。”这些寓爱于理,诗一般的书信,蕴含着多么大的力量啊!他在为喜爱艺术的矿工家庭亲手所拍摄的照片上题道:“谁能相信,这些酷爱艺术的人是煤矿工人。生活是淡淡的,但只要有追求,人生总是美好的。”读了这些书信和题词,谁能不受鼓舞?
读这部书信集,常惊叹作者旁征博引的功夫。他重实际,又好读书。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不仅增强了说服力,还增添了书信的文采。“困苦永远是坚强之母”(莎士比亚语)。作者自己是经历过种种困苦磨炼的,如今,他用亲身体验诉诸友人,又摘采世界文化名人的智慧之果奉献给读者。情感的力度和哲理的深度融为一体,使一封封信成为珍贵的纪念品。难怪矿工们说:“能得到公司领导的亲笔复函,对于一名普通工人来说,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作者感动地说:“群众给领导写信,是对领导的信任,群众心里有领导,领导心里更要有群众。”这是何等深沉的情谊。
做人第一,为文第二,是浦学坤书信集留给读者的又一深刻印象。他从矿井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领导岗位,他心里装着矿工们的功绩、个性和遭遇,品尝着矿工们酸、甜、苦、辣的滋味。他一刻忘不了自己是一个煤矿工人,时时感到身上的血脉同煤矿工人的血脉相通。他扪心自责:“每当想到这,我就感到心疼,我疼爱煤矿工人,我愿意竭尽全力为像你这样的煤矿工人鼓与呼。”
作者把领导科学化为美妙的诗艺,产生了不同凡响的社会效应,不知不觉中,也开创了党务工作和文学创作合二为一的新风。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北印象(中国画)黄国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