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江泽民同志在莫斯科向苏联公众发表的讲话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我受戈尔巴乔夫同志的盛情邀请,在春意盎然的5月来到苏联访问,感到非常高兴。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关心和熟悉中国的同志和朋友,能同大家见面,感到特别亲切和愉快。这次,我带着中国各族人民对苏联各族人民的友好情谊和美好祝愿到你们国家访问。两天来,我们受到了苏联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感受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诚挚感情。昨天,我和我的同事们同戈尔巴乔夫同志举行了会谈,同苏联和苏共其他一些领导同志进行了会晤。我们就发展双边关系以及当前国际形势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广泛交换了看法,并且相互通报了各自国家的国内形势和改革情况。我们对会谈结果表示满意。
同志们还记得,两年前的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与戈尔巴乔夫同志举行了历史性会晤,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在中苏关系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篇章。
我们高兴地看到,两年以来,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苏关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两国、两国共产党领导人之间保持了接触和联系。经济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学术单位以及人民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逐步开展。两党交往的正常进行和健康发展,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
事实说明,中国和苏联两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利益。我们认为,由于两国历史背景、社会状况、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有差别,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是自然的和正常的。重要的是,不应因这种不同和差异而影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中苏关系两年来能够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双方都十分珍惜和重视重新正常化了的关系,是因为我们在国家关系方面都遵循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在党际关系方面都恪守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中苏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不针对任何第三者,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我们在今后相互交往中将继续遵循这些原则。我们相信,中苏关系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将作出自己的积极努力,继续发展两国和两国共产党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尊敬的同志们!新世纪来临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再过十年,人类将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四次会议,为今后十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和规划了宏伟的蓝图。这对于保证我们国家和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家知道,中国曾经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从十九世纪中叶起的百年之中,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侵略,饱经忧患和屈辱。为了拯救国家和振兴中华,许多志士仁人在黑暗中摸索,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但都没有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把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40多年的奋斗,我们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建立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人民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个崭新的事业。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误。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改革开放同不断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经验。
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和十三大,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结论。
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发展到城市和各个领域。农村改革,仅用几年功夫就见效了。全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远比农村改革复杂得多,艰巨得多。改革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我们在探索中前进。
为了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们把改革同发展结合起来,制定了分三步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用十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步已提前完成了。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两番,中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的水平,现在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80年代的十年中,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36倍;国民收入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31倍。科技、教育、文化等都有较大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提高了80%。
80年代,我们取得这些巨大成就,主要原因是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1)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同时鼓励城乡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商的独资、合资企业适当发展。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又发挥其他经济成分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
(2)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分配制度,逐步变化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这对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劳动者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我们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还没有富起来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防止贫富悬殊。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巨大优越性。
(3)从过去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适应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向,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具体途径和形式。
我们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步伐,对外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迅速扩大。1990年同1980年相比,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两倍以上。我们先后创办了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开辟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去年又决定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规定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我们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已经并将继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建立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进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国家管理机构的改革。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是长期而艰巨的。12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缺点和失误。主要是:一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抓物质文明建设时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力;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都出现过急于求成、经济发展过热的情况;国民经济的某些方面过于分散,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我们党及时地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工作和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经济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经过努力,过高的工业发展速度和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当前,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例如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家财政困难,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还存在某些不安定的因素。
8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坚定了我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9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的十年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目标,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90年代,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我们认为,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这里讲的计划,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排斥市场机制作用的计划,而是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和尊重价值规律的计划;我们讲的市场,也不是自由放任的、无政府状态的市场,而是受国家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有序的市场。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要实现第二步乃至第三步战略目标,经济发展要有一个较快的速度。但是,又不能急于求成,对速度要求过高,以避免造成大起大落,发展不稳定。今后十年我国将保持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长,而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样既能保证实现第二步目标,留有一定的余地,又可避免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
90年代,发展农业仍然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1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依靠我们自己采取正确政策,进行持久努力加以解决。为了发展农业,我们将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增加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
从今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4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把经济搞上去,首先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认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就根本谈不上建设,当然也根本谈不上改革。中国人民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中国这样的大国,社会动乱会带来什么。不但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且会使经济走向崩溃,甚至会发生内战,国家分裂。安定团结是发展经济和改革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搞上去了,又会促进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今后十年,完成祖国统一的任务仍然摆在我们面前。香港和澳门将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努力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我们坚决反对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国两府”或“台湾独立”的任何企图,坚决反对台湾当局推行的所谓“弹性外交”、“实质外交”,坚决反对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或进行任何具有官方性质的接触和往来。
四、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一直把维护世界和平当作自己的神圣事业。
现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多端,国际局势处于动荡和不稳定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世界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转换的时期。总的来看,国际形势有时缓和,有时紧张;这里缓和,那里紧张;天下并不太平。
全世界人民都热切地希望和平,要求发展。尽管今天世界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深信,通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人类的发展事业终究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管国际形势发生什么样变化,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凡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事情,中国坚决支持;反之,则坚决反对。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把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中国重视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年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我们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促进朝鲜自主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同有关各方一起,为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与稳定作出积极的努力。中国同印度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印两国建立持续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我国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不断扩大。中国同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友好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一贯重视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世世代代和平友好相处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同新加坡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我国发展同这两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老挝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在进一步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愿意在联合国有关文件的框架内,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尽早全面、公正和合理地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而努力。随着柬埔寨问题政治解决的进展,中国和越南关系也将逐步实现正常化。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确立国际间正常的关系,为了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平,需要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相互关联的,而最重要的一条是互不干涉内政。中国不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把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在别国头上。只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世界就不得安宁。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都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各国的事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去管,世界上的事应由各国协商解决。国际政治新秩序同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提出多年。但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加剧。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不消除,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得不到发展,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将难以得到确实保障。
尊敬的同志们!50年代我曾经在贵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苏联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苏联人民是伟大的人民。苏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在你们美丽的土地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苏联是列宁的故乡,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一起,使人类免遭更大的浩劫。世界人民将永远铭记苏联人民对世界文明历史作出的这一伟大贡献。苏联各族人民在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无法否认的。
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中苏关系的正常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整个国际关系的改善。现在,两国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在本世纪,而且在二十一世纪继续保持和巩固。
祝愿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不断发展!
               (本报莫斯科5月17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