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共产党员要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张丁华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广大共产党员要做党内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模范。共产党员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既是党内团结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证明,中华各民族的坚强团结,是维护祖国的完整和统一、抵御和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坚定不移地领导和推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就决定了广大共产党员都应自觉地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共产党员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是党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虽然出身于不同的民族,但他们都不仅仅是本民族的代表,而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忠实代表。如果只代表一部分人或本民族,那他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也不配称一个共产党员。能否自觉地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是检验共产党员党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志。
共产党员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共产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自觉贯彻执行这些基本原则和政策,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
共产党员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必须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社会主义是使中国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旗帜下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是共产党员民族团结模范作用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按照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党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内蒙古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培养和使用大批少数民族干部,颁布和实施切合自治区实际的法规,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近年来,西方资产阶级加紧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企图“不战而胜”,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使中国变为西方大国的附庸。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几度泛滥,极少数敌对分子公开否定党的领导,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出现了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阴谋活动。这是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具体表现。广大共产党员要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有这样那样模糊甚至错误认识的同志多做思想工作,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识;对极少数蓄意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敌对分子,则必须进行坚决的揭露和斗争,及时挫败他们的各种阴谋,维护祖国统一,保证我国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共产党员做民族团结的模范,必须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努力。广大共产党员,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都要带头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巩固边防,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全国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共产党员应该自觉地担负起历史责任,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为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作者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原载《求是》1991年第9期,本报发表时有较大删改)


第5版(理论)
专栏:

  《思想政治工作新探》即将出版
深得全国各行各业同志关注和支持的“黄河杯”思想政治工作新探征文,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应征稿件九千余份。为了比较集中地反映这次征文活动的成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应各界、各地同志的要求,人民日报理论部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从九千多份稿件中精选出一百余篇,编辑成《思想政治工作新探》一书,奉献给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和所有关心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们。该书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全书二十二万字,每册定价四元(邮购每册另加邮资零点六元)。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由中共四川省委第二党校、四川省社科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中共重庆市委第二党校、重庆市社科院共同发起、主办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讨会,不久前在重庆市四川省委第二党校召开。这次研讨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与会同志认为,前几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这是民族虚无主义。对于像“河殇”一类的文化产品必须予以澄清和批判。同样,“文革”时期采用“破四旧”的简单办法对待传统文化,这也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扬弃,既注意继承、弘扬那些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文化遗产,又要去其糟粕。
与会同志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和伦理哲学的内容最为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在思想道德、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有着不少可资借鉴、吸取和弘扬的东西,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值得大力弘扬。
与会代表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有不少工作直接涉及到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比如,怎样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怎样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怎样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怎样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促进地方文化的研究?不少同志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是,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处在起始阶段,应当按照“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加以研究。            (赖朝荣 李扬)


第5版(理论)
专栏:

  发挥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优势
钟灿理 任理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归根到底,只有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是大有希望的。这是中国革命数十年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因此,在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之际,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优势,加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这样,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综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应当充分地肯定,对革命精神的高度重视,始终是我们最优秀的革命传统之一,也是我们致胜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在最艰难的时候,正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最强有力的革命精神支柱,支撑着中国革命的脊梁,才使中国革命一次次在挫折中奋起而最终取得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道路和未来理想蓝图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的指引和激励下,提出了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任务一起下,两副担子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的战略决策。改革十年来的历史证明,每当我们真正遵循了党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十年来的巨大成就,既包含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成就,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起到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有着不容分离的联系。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前些年,由于一些同志在相当程度上冷淡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全社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等不感兴趣,热衷于片面地追求物质、金钱、私利,甚至津津乐道于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滑坡现象,造成了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其导致的严重后果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几度泛滥、愈演愈烈却得不到强有力的制止;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恣意侵蚀人们的心灵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备受嘲弄却得不到理直气壮的捍卫;在一些地方,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直至黄毒四溢,却仍然有人为之大唱赞歌,称之曰“新观念”、“新思想”,等等。它不但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本身受到严重损害,而且使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损害。这是一个不能淡忘的教训。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明确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党的基本方针,并且在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日益猖獗的形势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将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和新课题。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气象,它给全国各行各业的精神风貌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了新的变化。在国际大气候仍在恶化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却获得了稳定发展的好气象,这愈益显示出在我们国家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势的重大意义。
发挥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优势,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反对西方“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坚持不懈的工作。但最根本的,仍然是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的指导方针。
第一,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兴衰成败上来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
陈云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是不能分离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又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也不可能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然后再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样,在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的总过程中,具有不容动摇的战略地位,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之一。
承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说到底,没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固然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没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同样也没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那种以为只要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的所谓“自发论”,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必然要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为代价的所谓“代价论”,其最恶劣的后果,便是在淡化甚至在取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毁掉了社会主义事业本身。
第二,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识形态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剥削阶级的腐朽意识形态。
思想道德的建设,始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部分。而在思想道德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又占有最中心的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坦率地说,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证明了一个真理,即意识形态的阵地是决不会出现真空地带的,不是无产阶级思想去占领,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去占领。
这里就涉及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涉及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问题。说穿了,在中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首先争夺的就是意识形态的阵地,然后才是凭借这些思想道德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去达到最终夺取政权的目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批判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决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全部事业的大事。  第三,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同广大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来。
社会主义的事业,归根到底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因此,只有吸引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加,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巨大的优势。
这几年由于“精英治国”论的毒雾弥漫,使得劳动人民在我们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这种后果,不仅仅影响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实际上也严重地影响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压抑特别是受到错误导向的社会氛围中,党风和社会风气日渐向不良方向衰退将是不可避免的。人民群众怀念50年代优良的社会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怀念雷锋同志、焦裕禄同志,这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怀旧情绪,而是对不良风气的痛恨,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应该说,我们的人民具有这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表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大有希望的。这是我们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优良的先决条件。问题在于运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去调动人民群众心中潜藏着的美好的积极性。
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亲身参与革命和建设,才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受到教育,从而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同时,造就成为创立新社会的主人。


第5版(理论)
专栏:县委书记县长工作研究征文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中共四川省资阳县县委书记 黄道华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亟需加强。对此,我谈几点看法。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就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让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了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县委在调查试点的基础上,曾于1985年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万名党员带头发展商品经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带领农民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竞赛活动”(简称农村党员“三带”活动)。在“三带”活动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强党的建设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建设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生机与活力。这项活动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选好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乡、一个村”。为此,要不拘一格地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年纪较轻,文化较高,懂得商品经济,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人选进乡村党的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准书记。围绕书记这个“主角”,优化群体结构,选配好乡镇党委和支部班子,使他们能够协调一致,领导本乡、本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在组建村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时,要改革村级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对村干部的选任实行招聘,择优录用,统筹安排。有的确实无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可下派国家干部到村代职,并负责培养和挑选合适的人才。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特别注意抓好后进党支部的整顿和转化工作。我们的做法:一是从县直机关中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组),深入到基层支部,检查督促,帮助工作,促进整个农村党支部向先进方面转化;区、乡党委选派得力的领导干部分驻后进村,具体帮助指导村支部改变现状,并把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工作纳入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使后继有人。二是对那些确实需要调整的后进支部班子,实行民主选举的办法,选拔政治素质好,有较强能力的优秀党员任支部书记。三是在经济物质上给予适当扶持,采取县财政拨一点,区、乡给一点,发动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以扶持那些特别困难的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后进支部转化,使之成为农村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无社会工作的党员增多,影响了党员作用的发挥。根据农村的实际,我县采用“自愿报名,党小组推荐,支部决定”的办法,把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政治觉悟高,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办事公正无私,并担任过基层干部,实践经验丰富,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参政议政组”和“政策宣传组”;把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技之长,能热心为群众服务,具有奉献精神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致富指导组”和“帮联组”。通过按时考核,评选先进,实行奖励的办法,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为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献计出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发展新党员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2年,我县共发展农民党员1015名,仅占农村党员数的5%,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因此,要按照从严治党的精神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有计划、有重点地吸收优秀分子入党,使党员队伍的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搞好这个工作,第一,要从四化建设的需要、从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党员的重大意义。第二,要特别注意吸收生产第一线的优秀青年农民和村社干部入党,不断增加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改善党组织年龄、文化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培养有一定政治觉悟,愿为党积极工作,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积极分子,并把培养积极分子同挑选村后备干部结合起来。这除了做好平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之外,要充分利用乡镇党校等阵地,对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奋斗目标,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事实证明,集体经济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关系很大。从我县的情况看,目前还有一些村无集体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许多应该办的事情没有办,或没有办好,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近几年来,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只有不断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带领农民致富,才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