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绿叶的情意
——记特技舞蹈演员李清明
赵大鸣
了解总政歌舞团舞蹈表演风格与演员阵容的人,没有不知李清明的。因为他那独一无二的高难度技巧表演,几乎成为总政歌舞团男子集体舞中必不可少的一笔重彩。不论是在威武强悍的《士兵进行曲》里,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海燕》中,他的出现,总预示着一股动人心魄的舞台浪潮即将涌现在观众眼前。如果说总政歌舞团的男子舞蹈一向以其雷电般的雄浑气魄,在中国舞坛上独树一帜的话,那么李清明,便是这滚滚雷声震响前的一道耀眼的闪电。正因为如此,有识的专家们才会断言,总政歌舞团的舞蹈表演,不能没有李清明那种风格。
然而闪电的辉煌,毕竟又是转瞬即逝的。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评论家们在给予了那些大块的华彩舞段以尽可能充分的评价之后,对于李清明的舞蹈表演,又似乎总是难以找到更多的文字表达。这并非有意忽视,却也给喜爱他的观众和他本人,多少留下一种难以名状的遗憾。每逢这样的时候,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老话“红花也得绿叶扶”,于是,这份对绿叶的赞颂,就成了周围人们对李清明的一种补偿,而他自己也就默然接受这样的现实。
差不多同所有痴情于舞蹈艺术的人一样,李清明从少年时代起,就把自己的全部心身交给了这欢乐与磨难交织在一起的舞台世界。1977年,他以优异的学绩毕业于大连艺术学校的戏曲专业,但这位少年更向往舞蹈艺术那解放的肢体与无拘无束的动作空间。于是,他卸去了满身的行头,只身来到北京。当总政歌舞团的专家领导们看到了他那敏捷的身体在空中腾起,倏忽间划出一道电光石火般的弧线时,在他们的心目中,李清明便有了一席他人难以替代的特殊位置。自此以后,李清明就开始了他在舞蹈动作世界里的艰苦劳作。
终于,漫长的耕耘迎来了累累果实。1988年,在全军舞蹈比赛中,李清明以双人舞《怀念战友》获表演一等奖和特技表演奖,后一项奖,完全是那些为他的动作特技所震惊、所感动的专家们,特别为他而设的。这在中国舞蹈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不仅如此,李清明多年苦修钻研、发展创造出来的“旋子七百二十度转体”,亦因为实属中外舞蹈与体育竞技所罕见的高难技巧,而为专业体育科研杂志载文记述讨论。这同样也是中国舞蹈界前所未有的。
成功带来了荣誉,李清明却依然如故,继续在舞台上那短暂的瞬间里迸发着全部光华。其实,哪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画卷,不是由盛开的鲜花与繁茂的绿叶去共同描绘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舞台的另一片新绿
张树新
3月份,南斯拉夫小提琴家约万·科隆吉亚在北京音乐厅的琴声,拉开了外国艺术团体在华演出的帷幕。仅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一家,预计今年就将接待艺术团(组)30余个。
已经踏入我国的除约万·科隆吉亚外,还有奥地利钢琴家约安娜·尼德道尔夫和奥托·尼德道尔夫夫妇、葡萄牙吉他大师卡洛斯·巴雷德斯等。卡洛斯的吉他造型同我们所熟悉的吉他迥然相异,倒有点像我国的“月琴”,就是一些专业人员也未曾见过如此吉他。一问卡洛斯先生才知,这就是葡萄牙吉他。卡洛斯是一位吉他世家,他所演奏的曲目,均为其祖父、父亲和他本人所作。
4月份,日本歌唱家柏木博子在北京音乐厅一展歌喉。柏木博子曾在莫扎特、罗西尼的多部歌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独唱音乐会。此次来华他将为观众演唱日本歌曲《红蜻蜓》、《与雾对话》,德国歌曲《鳟鱼》、《随想曲》及莫扎特、罗西尼的歌剧咏叹调等。来自古巴的是综合艺术团,包括男、女高音独唱、现代舞、萨克斯管独奏和杂技等精采节目。其演员均为古巴各艺术团体抽调出来的尖子。
保加利亚“十三剧院”由一群戏剧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组成。他们不满足于旧的表演形式,努力进行新的探索。他们演出的木偶剧《神奇的狂欢节》,融木偶、戏剧、舞蹈和音乐为一体,是一部雅俗共赏、深受成人和儿童观众欢迎的喜剧。
今年是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由中日两国艺术家合作排演的歌剧《魔笛》,将于5月初在北京与观众见面。这是两国艺术家为纪念这位音乐大师献上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值得称道的盛事。由中日两国艺术家共同构思、共同编导、共同排练、共同演出的《魔笛》,将背景改在中国,两场十幕丰富多采的舞台布景、200多件中式绣花戏装,多数为地道的中国货。
1986年,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北京的演出,引起巨大的轰动。今年下半年,歌王将再度来华在京举办独唱音乐会,演出地点和形式也是前所未有的,恐怕又会成为我国音乐界的一大景观。
去年,苏联国家大马戏团在华的演出,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兴趣。今年下半年,苏联国家冰上马戏团将来我国,其演出水平、难度和欣赏价值是我国观众罕见的。另外,苏联基洛夫芭蕾舞团、日本东京芭蕾舞团、朝鲜大型艺术团等一些闻名世界的艺术团体也将访华。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电视“专题片”小语
冷冶夫

前些年,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在全国有较大的发展,可是到了一九八八年之后,似乎“单片”写不下去了,于是那种集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的系列片出现了。系列片信息量大,事件多,容易造成“轰动”,所以才出现如此结果。系列片掩盖了很多制作上的矛盾,有的系列片成了一种综合调查报告。系列片是不是开始出现“受众”危机?
    二
精雕细刻似地制作专题片,是在纯纪录似的新闻专题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这种片子讲究对细节的着力刻画,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所以拥有很多观众。但近些年人们对电视特性的认识(视觉和同期声),对真实感的要求,使这种精雕细刻给人们以“造作”的感觉。人为的东西多了,观众也就渐渐少了。于是,电视界在寻求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有思想的记录性专题片。这种片子对精雕细刻似的专题片是个进步,又不同于新闻性纪录片。
    三
电视专题片的系列化,尤其是政论片的迅速崛起,使电视片的理性大大地加强了。理性的加强,可以使观众从屏幕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认识纷纭复杂的社会。但是这又不能不使人们对发挥电视的特性产生疑虑。对专业人员来说,如果片子抽象的东西过多,会对电视专题片的真实感有所影响。所以专题片还是要以人们的所见所闻来启发打动观众,让观众自己在感性中感染和教育自己,否则,就有可能丧失它的特有的生命力。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张翅的长篇小说《梦断东方》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雨肖)
△社科院文学所一些专家的《文学原理》讨论会在上海举行。与会者认为,其中的《发展论》、《创作论》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沪讯)
△长篇传记文学《姚雪垠传》最近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建业以丰富翔实的材料,描绘了姚雪垠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生涯。
                     (闻)


第8版(副刊)
专栏:

  高山 长河 绿洲
——贺绿汀作品的艺术韵味
王安国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半个多世纪前回荡在长城内外的雄壮歌声,令我思绪奔腾流泻,把我带进贺绿汀同志的音乐天地。
我一口气听完《贺绿汀作品精选》音乐磁带,眼前似乎兀立一座巍巍的高山。  合唱在贺老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他抒发情感喜用的艺术形式,也是他在战争年代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如《西湖春晓》(1935年),是电影《船家女》插曲,由贺老的三哥贺培真作词,轻舟摇荡、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以爱情为题材的无伴奏合唱《我的心上开了一朵玫瑰花》(1955年),含蓄而又甜美,在贺老的合唱音乐中别具一格。尤其带有大调性明朗色彩的那首《游击队歌》,以队列行进中小军鼓敲击的典型节奏为骨架,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而《垦春泥》则在作者家乡花鼓戏的羽调式上展开,描绘生产劳动的喜悦,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这两首中国现代合唱的名作,已经深深打上时代的印记,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
独唱在“精选”曲目中占很大比重,共13首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整整为半个世纪,有如一条源远的长河,流经高原、峡谷,时见激流奔涌、浪花飞溅的河段;到了平川,河面宽阔,波光粼粼,水鸟拍打着飞翅,又是一番景象。这种同出一源而在不同发展阶段色彩纷呈的景观,在贺老的独唱作品里表现得最为鲜明。这13首独唱,有8首创作于1934年—1939年,除《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嘉陵江上》外,其余6首均为电影或话剧配音的插曲。它们是《恋歌》(选自《三个叛逆的女性》)、《怨别离》(选自《复活》)、《思母》(选自《古塔奇案》,与《秋水伊人》同一曲调)、《春天里》(选自《十字街头》)、《四季歌》和《天涯歌女》(选自《马路天使》)。这些作品,一方面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人的艺术歌曲相连通,另一方面,为表现市井生活,作曲家又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探寻贴近大众的音乐语言。随着电影的传播,这些作品的影响大大超出了舞台,像诞生自烽火硝烟中的《嘉陵江上》,以其高于戏剧性的魅力和雄浑、悲壮的气势,成为那个时代广为传唱不衰的曲目。《慰问信飞满天》、《绣出河山一片春》、《卜算子·咏梅》、《韶山银河》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解放后的作品。如果说贺老1939年前的部分独唱,还存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影响,习惯于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色彩的话,那么,后来的独唱作品更向民间风格靠近,多种自然调式运用自如,语言更加朴实,风格也更加纯净了。  器乐创作是贺老最早获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实践领域。早在1934年,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便在俄裔作曲家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作曲比赛中独登榜首,成为利用欧洲音乐形式表现我国民族生活的成功范例。也就在这首成名作中,显现了作曲家贺绿汀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文化土壤,提炼风格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运用严谨的和声、精巧的复调、洗练的结构以及朴实、清新的创作风格。除《牧童短笛》外,这部“精选”还收录了管弦乐《序曲》、《大世界》、《森吉德玛》和独奏曲《摇篮曲》等8首作品,绝大部分作于三四十年代。当时中国乐坛器乐作品的数量十分有限,这些精致的、富于中国作风和气派的作品,有如点点绿洲,映衬着广漠的大地。
作为一位热爱艺术、追求真理、勤苦劳作的艺术家,贺老是我国音乐界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所创作的大量作品,已经汇入民族音乐的新传统,成为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文音像出版社在年近90高龄的贺老的参与和指导下,精心从贺老迄今创作的260多首作品中,选定37首曾在我国革命历史上或人民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代表作,制成一套《贺绿汀作品精选》音乐磁带,并附贺绿汀“音乐活动编年”及“音乐作品总目”等珍贵资料,使其兼具听赏价值和史料价值,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马克思的“自白”
樊庆荣
翻译家彭卓吾译的《马克思的自白》,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
一般人都知道“马克思的自白”就是马克思对他女儿劳拉提出的20个问题的答复。这个“答复”无论在我国或者在世界上其它国家,都流传甚广,熟为人知。许多青年同志都把它作为革命导师的格言写在自己笔记本的扉页上。人们认为,这个出自马克思本人之口的“自白”,要比他人所写的那些马克思传记更为亲切,更为珍贵,更为可信。只是,这20个问题的“自白”毕竟太简短了,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个简短的“自白”作出各自的解释,而他们的解释又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专家、政论家瓦连京·奇金认为,尽管马克思的这个“自白”是一时作出的,但实际上马克思一生都在用自己言论、著作和革命实践进行着自我表露——自白。因此,马克思这个一时作出的“自白”是他一生言行的浓缩。要想了解马克思对这20个问题回答的真实含义,就必须从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去找答案。于是,作者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查阅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近1600封信件,浏览了全部《列宁全集》,参考了马克思同时代人所写的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这20个问题的答复逐一作出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阐释。也就是说,作者用马克思一生的“自白”来透彻地说明了马克思一时作出的“自白”。作者所著的这本书正是通过马克思一生的事迹为这20个问题的回答作了详细的脚注。作者的尝试是成功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信服作者对这20个回答的阐释,而且可以在各方面受到莫大的教益。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对马克思本人高尚品德的认识、对自己思想觉悟的提高以及如何立身行事等方面,获得可贵的教益与启迪。


第8版(副刊)
专栏:

谷底出月  张朝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