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农村改革要讲四句话
  高狄
八中全会指出,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是四句话:“要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
这四句话是有机的整体,一句也不能少。
家庭联产承包,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土地是分户经营的,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这就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防止了两极分化,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的前提。
我国人多耕地少。提高粮食产量主要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单产,又主要靠集约经营,精耕细作。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家庭联产承包,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我国11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经济落后的标志,又是国家稳定的保证。假如大批农民拥入城市,我们国家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农民要永远固定在小块土地上吗?
不是。农业要现代化,要用尽量少的劳力生产出尽量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就是说要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这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提高,一个是农村多余的劳力要有出路。
创造这两个条件的关键,在于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可以为农业机械化积累资金,可以容纳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做到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我国农民是不愿轻易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只有从非农产业中获得稳定的高于农业的收入,农民才能逐步脱离土地。
过程可能是这样,开始是农户都承包土地,后来亦工亦农,农闲务工,农忙务农,只种口粮田,不种责任田,或者家庭一部分成员务工,一部分成员务农,最后只有少数农户务农,其他农户从事非农产业。
少数人务农,可能采取家庭农场的形式,也可能采取专业队组的形式,或者其它群众认可的形式。不论哪种形式,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土地都必须是公有的。动摇了公有制,就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二是必须实行规模经营,只有规模经营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也好,大规模经营也好,都不能搞“小而全”、“大而全”,都必须有服务体系为之服务。在农村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服务体系主要是集体的,也有国家的和个体的。乡镇企业也主要是集体的,当然也要适当发展个体的和私营的。要特别注意发展集体经济,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农村改革和建设的全部任务才能完成。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要稳定、完善,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双层经营,不能动摇。
农村改革是渐进的过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过程。方向要明确,步子要稳妥,重要的,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的意愿,同时要加强领导,做促进的工作,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急于求成。


第5版(理论)
专栏: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纵横谈

  实现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转变的一点认识
徐鹏航 汪定国
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和提高国营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的精神,实现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转变,就是要把经济发展由注重规模增加和速度增长,切实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即把经济发展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轨道上来;把以追求高速度为目标的外延型增长模式,转换成以追求高效益为目标的内涵型增长模式;把主要依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智力投入上来。就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这个转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当前,观念转变要体现在下述几点:一是把只注重社会需要,忽视现实可能性的急于求成的思想,转到以社会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上来。40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离开现实基础的大干快上,往往是欲速不达,反而把速度拉得比正常水平还要慢。既要吃饭,也要建设;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这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二是要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遵循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而避免市场竞争的盲目调节给社会资源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在我国实际经济生活中,因缺少经验,曾有过计划统得过多、过死,影响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充分发挥,使经济发展不快;也有过因宏观失控造成一段时期经济过热、明显通货膨胀的状况。认真总结经济发展中的这些经验,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工作中把握住社会总供给同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认真抓好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的衔接和平衡,力求金融、财政、物资和外汇的基本平衡,以及处理好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把单纯追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的思想,真正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现在是要真正落实的时候了。要使大家真正懂得,没有效益的速度,是一种浪费;不把工作的重点转到以效益为中心上来,是经济工作者的重大失误。
第二,要建立起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
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单有行政性的倡导动员、号召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运转灵活的新机制,并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总的目标是,这种机制,一方面能激励有助于提高效益的各项活动进程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又能对单纯追求速度、忽视效益的各项活动加以监督和制约。具体说来,需要建立以下几个机制:一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机制。这里包括产业的行业政策和地区的区域布局政策。为保证宏观效益的实现,国家在充分考虑局部利益和效益的同时,制订具体政策,引导微观经济行为沿着国家政策方向发展。背离政策目标的,应该受到制约。二是投资导向机制。对有益于效益充分发挥的建设项目,在资金上重点扶持,利率上给予优惠,税率上给予照顾。反之,则采取经济、行政等手段加以控制。三是市场竞争机制。要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运用兼并、控股甚至倒闭等办法,把那些长期经营性亏损又无法扭亏的企业逐步淘汰,不保护落后。四是运用行政手段的调节机制。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不能单以产值高低为准则,而应以该地区或行业、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作为标准;承包制中单纯包速度的办法,要改进为速度、效益的综合指标体系,等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机制,但是这是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
第三,要把科技进步作为质量效益型或内涵增长型模式的基石,落实到今后经济发展工作中去。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说到底,是为了把科技进步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四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将为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充分说明,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促进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历史意义。因此,在科技与经济这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相互结合的机制,对那些能自觉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对从多方面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大力奖励和支持;反之,则应给予限制,甚至逐步淘汰,以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要充分发挥国家最近批准建立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试验作用,尽快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规模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把大批的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中去,焕发存量的活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要在加强企业管理上下功夫、花气力。
大家常说,管理出效益,这是很有道理的。要使经济发展从主要靠量的扩张转到以质的提高上来,归根结底,是要把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的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就是要严格按照商品生产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科学地组织起来,达到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效益高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加强企业管理上舍得花力气,下功夫。目前,影响企业效益提高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因此,我们要认真地从抓好基础管理入手,搞好标准、计量、定额等基础工作;同时,要把现场管理这个薄弱环节促上去,使产品加工的全过程始终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从而保证产品质量。此外,还要继续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推进企业管理上档升级,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五,要继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同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
无论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建立,还是管理的加强,都有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具体说来,首先就是要使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其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使他们具有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企业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和要求。其次,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以及物资、资金市场等,为企业能够生产出大量的价廉、物美、效益高的产品,提供必需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要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社会经济生活稳步、协调地向前发展。
(作者分别为湖北省政府副省长、副秘书长)


第5版(理论)
专栏:

  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
征文评选揭晓
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人民日报社理论部联合发起的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已于日前圆满结束。在整个征文活动中,共收到全国各地的青年朋友们的应征稿件三千五百余篇。经过严格细致的筛选和审定,共评出九十篇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三篇,二等奖十二篇,三等奖二十五篇,优秀论文奖五十篇。
此次征文评奖委员会由下列成员组成:邵华泽、刘奇葆、郑梦熊、靳辉明、孙永仁、黄美来、谭至伦、李秋芳、张英朝、吴春元。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认真、公正的评选,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大力协助,我们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
获奖名单
一等奖:(三篇)
扎根基层——为了报效祖国(方堃)
认清世界经济趋向,增强社会主义信心(徐康宁)
引导青年农民确立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李志广)
二等奖:(十二篇)
现代化:跨世纪的历史主题(高力克)
走出自我——下基层锻炼的收获(胡洪涛)
爱国主义者的神圣选择(黄亚红)
跨世纪——一个少数民族青年的思考(马朝阳)
青年干部应学会科学的决策方法(刘维林)
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强国之路(胡安贵)
农村青年——不容忽视的跨世纪一代(潘宏图)
青年干部要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徐殿斌 樊伟东)
牢记“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宋杰)
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最有前途的事业(贾永旭)
青年教师——跨世纪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苏谋)
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谱写跨世纪的新篇章(王乃华)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肩负历史重任 展望时代未来
——写在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活动结束之际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张宝顺
当代中国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属于20世纪,更属于21世纪。他们现在既需要行动的实践,更需要行动的准备。他们迫切需要思考自己的使命,迫切需要思考天下大势,迫切需要思考现在和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团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理论部基于这种思路,在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大力协助下,联合举办了“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活动。整个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
此次征文活动来稿内容丰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来稿作者从青年干部的立身之本谈到马克思主义对青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谈到“心系天下事,迎接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从“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强国之路”谈到“我们面对‘和平演变’的回答”。概括起来,这次征文活动主要帮助青年认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认清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选择,是当代青年最有前途的事业。青年同志们从中国经济的状况和特点出发,认为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振兴中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实践,也是当代青年最有前途的事业。在国际共运出现曲折、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处于关键阶段的时候,当代青年应该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锐意改革,大胆进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是明确了当代青年应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正确政治方向。当代青年在中国的跨世纪之行中,将日益担负起骨干和中坚力量的职责,他们能否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攻势,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既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好各项工作的首要条件,更是未来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是认定了青年一代锻炼成长的广阔天地在基层。当代青年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倾听到人民的要求和呼声,才能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以滋润自己的思想土地,洗涤那种尚清谈不务实,小事不愿做、大事干不来的不良作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既然深知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就应该勇敢地投身到四化建设的第一线,确立相应的角色意识,自觉、主动、热情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这次征文活动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青年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始终把握住培养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方向。首要的问题是要帮助青年解决信念问题。帮助他们在学好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门科学知识的同时,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则不仅影响他们的自身成长,也必将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只有使青年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努力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才能使他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前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清中国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从思想理论上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必定取得世界性胜利的信念,从而使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廓清迷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也关系到当代青年能否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注意重视青年的自我教育,引导他们自觉瞩目未来,面向世界,全面锻炼,勇挑重担。思想政治工作有多种方法,引导青年在成长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这次征文的情况看,当代青年不仅有自我教育的意识,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理性思考,能够在思考中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引导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第一要注意培养他们瞩目未来的跨世纪意识。要培养他们既立足现实,又富有理想;既坚持改革开放,又把握正确方向,凡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现实的努力与宏伟的志向紧密联系起来。其次要培养他们面向世界的全球眼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任何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不能与世隔绝。面对国际社会剧烈的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要在21世纪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而不落伍,更不能不放眼世界。第三要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青年的思想、学识、经验、认识能力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青年的自我教育也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代青年基于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对我们的事业充满信心,顺利时要警钟长鸣,困难时要看到光明。第四要促使他们养成艰苦奋斗、踏实苦干的作风。跨世纪的一代既是历史的幸运儿,又是历史的负重远行者。中国未来的成败兴衰,都将主要依托在这一代青年的肩膀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代青年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从现在起立志在思想上、知识上、体力上做好完成跨世纪大业的准备。
——当代青年思想敏锐,头脑活跃,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这在客观上对青年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青年思想的形成规律,捕捉影响青年思想的主要因素,抓住当代青年思想中的主流,引导青年的政治思想沿着时代的大潮前进。这就要求青年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自身应有敏感的预测力、正确的判断力、稳健的驾驭力,使对青年思想的引导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防范为积极引导,正确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日臻成熟。这代青年成熟了,我们的事业就有了希望,跨世纪大业也就有了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愿一切有志有为的当代中国青年,抓住跨世纪这个契机,立足时代,展望未来,不辱跨世纪的神圣使命。


返回顶部